摘 要:本文以現有文獻為基礎,并以中國近30年的制度變遷為現實依據,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制度變遷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主要以市場化程度、開放程度及非國有化程度作為制度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度量指標,研究發(fā)現三者程度的加深與中國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密切關系??梢姡贫茸冞w乃是解釋中國經濟增長重要原因。
關鍵詞:制度變遷;經濟增長 ;實證分析
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更是被人所關注。因此,無論是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結構主義發(fā)展理論還是制度變遷理論,都對經濟增長的動因進行了大量研究。當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理所當然地激起了學者們的研究熱情。這種高速增長又恰恰是伴隨著制度變遷的,其大致主線是由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來講,這一變遷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1978年至1984年農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擴散過程;第二,1984年至1992年城市強制性變遷的推廣過程;第三,1992年至今的中國經濟制度環(huán)境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過程。在這一歷程中,制度變遷又表現為三個主要方面:一是所有制結構的轉變,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國有經濟成分比重的持續(xù)下降,私有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國有經濟成分比重的上升;二是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三是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
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變遷。而中國這種制度變遷所引致的增長發(fā)生在短短的30年間,這恰恰給我們研究包括制度在內的各因素在增長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大方便。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制度變遷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主要結構如下:首先,對有關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文獻進行綜述;其次,在前人文獻的基礎上,改進有關對制度變量的估算方法,以便為計量模型提供可靠數據;接著,是實證分析過程和結果;最后,給出相關總結。
一、文獻綜述
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在建立經濟模型時,往往會把明確界定的產權,完全且對稱的信息和零交易費用當作暗含的假設前提。不過,即使在完全有效的經濟體中,這種過于苛刻的假設條件也是難以成立的。由此導致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經濟發(fā)展時,特別是在解釋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或陷入停滯的原因時顯得力不從心。比如:十七世紀的荷蘭和英國,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打破“馬爾薩斯循環(huán)規(guī)律”,特別是英國更是一舉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但是這個時期的英國在工業(yè)和農業(yè)的技術上的變換一般說來是沒有的”(諾斯, 1984)。兩國“工業(yè)方面的發(fā)展同農業(yè)一樣要歸因與要素和產品市場方面建立了一套更有效的財產所有權” (諾斯, 1984)。由此可見,缺乏經濟制度的納入,對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進行分析都會顯得不足。
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將近35年的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這一事實也被證明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之間存在著很大關系。如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對有關制度變遷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成了熱點。比如,沈坤榮(1999)采用經濟計量方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了分解,就我國的制度變遷的增長效應進行了經濟計量分析,指出改革我國當前經濟體制的迫切性;徐現祥(2000)提出中國經濟增長是遵從AK模型的,其中制度對經濟增長影響相當大;林毅夫(2002)也認為是制度變革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盧現祥(2000,2003,2008)認為在中國經濟體制過渡時期,好的制度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制度因素對經濟發(fā)展和改革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不過,他們的研究或是理論模型缺乏對現實的解釋力,或是只有很簡單的回歸關系分析,而沒有從總體上立足制度與增長的內在機制,仔細考證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進而對中國改革以來的增長實踐作進一步的解釋。就分析方法而言,定性分析比較多,缺少對經濟增長的制度因素進行數量分析。本文試圖用實證分析方式,說明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二、對制度因素的估算
對于中國制度因素進行估算的文獻主要包括盧中原和胡鞍鋼(1993)、李翀(1998)、宋德勇(1999)、金玉國(1998,2001)、王文博(2002)等。其中,盧中原、胡鞍鋼則提出了市場化指數概念,來測度我國市場化改革的程度;李翀?zhí)岢隽藢ν忾_放比率的概念,以此來衡量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宋德勇將工業(yè)化、市場化、國際化納入增長模型進行檢驗,結果顯示這三個變量是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王文博將勞動力、資本、制度因素納入模型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法,他把產權制度變遷、市場化程度、分配格局、對外開放程度合成為制度變量;金玉國則在以上指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衡量制度變遷因素的改進指標,該指標包括四個方面:非國有化率;市場化程度;國家財政收入占的比重;對外開放程度。但是金玉國的數據期限選擇過窄,僅僅包含改革開放初期到90年代的數據,而且不包括本文上文提到的農村誘致性改革階段的考察,這顯然不足以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我國制度變遷的真實情況。另外,其計算指標中也存在嚴重的重復和比例失衡問題,比如單獨列出的經濟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指標,它本來就是包含在所有制結構多樣化過程中的。所以,本文在主要參考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對制度因素的估算作了兩點明確改進。即:首先,擴大數據年限,使數據變量更充實詳細,以便能更真實地反映我國制度變遷的真實情況;其次,剔除并整合有關重復的度量指標。
綜上所述,本文引入三個因素作為對制度的描述:市場化程度,所有制結構(主要是宏觀層次產權的非國有化)和開放程度,并重新定義如下:
1.市場化程度(SCH)。用投資的市場化指數表示,即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投資”三項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來表示。
2.所有制結構非國有化(FGYH)。非國有化是我國制度變遷的最主要表現和內涵,其突出的特點是國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的持續(xù)相對下降,和非國有制度經濟比重的持續(xù)相對上升??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使用工業(yè)總產值中非國有企業(yè)產值的比重來衡量。
3.開放程度(KFCD)。經濟對外開放包含多方面因素,為避免重復計量,我們主要采用進出口總額占GDP比率來表示。
三、計量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建立如下計量模型進行分析:
1.市場化程度與經濟增長:■。
回歸得到:
2.非國有化水平與經濟增長:■
回歸得到:
3.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
回歸得到:
綜上所訴,可見三個模型中的變量都對經濟增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四、結論
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觀點;現實依據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歷程。我們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觀點,并且得到如下結論:
制度變量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顯著,這與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長也是高度一致的??梢姡袌龌?、非國有化和對外開放這三個與制度變遷密切相關的因素,為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撐。同時也表明,中國現在應該審時度勢,改變傳統(tǒng)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參考文獻:
[1]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年.
[2]張連城.經濟周期的制度特征與中國經濟的復蘇,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3]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學苑出版社,1984年版,206-209頁.
[4]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5]金玉國.1984~199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宏觀制度解析,統(tǒng)計研究,1998年第5期.
作者簡介:諸建樂(1988.12- ),男,浙江溫州市人,研究生,國民經濟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