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群
摘 要:本文是筆者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做了探索和歸納,提出了借助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并對閱讀教學方法做了深入分析,在教學中注重閱讀過程,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做到讀與寫相結合,共同突破。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最為重要的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寫作、上課。閱讀,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靈對話;寫作,是借助筆墨和自己心靈對話;上課,是借助教師和文本對話。通過各種卓有成效的對話,讓學生樂學語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是我們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在當今信息膨脹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閱讀是不可替代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要通過閱讀來收集處理信息,從而能夠認識世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中得到審美體驗的重要方法。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主要是要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讓學生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從中還可以突出“文本”在對話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閱讀教學不能靠單純地灌輸與機械訓練來完成。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師生之間通過平等的對話來完成教學。所以,我們要靠閱讀教學來落實新課標理念,轉變教學思路。筆者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索,略有心得,與大家分享。
1 策略一: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閱讀教學是非常復雜的,借助于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揮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我們選入課本的所有文章大多屬于名家名篇,讀起來膾炙人口,在學習這些文章時,對作品必須做到熟讀精思,還要做出恰當的賞析與評價,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并且?guī)椭鷮W生確立自己的見解,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的閱讀能力。早在古代就提出了“知人論世”的見解,在和學生一起在閱讀作品時,不但要對作者有所了解,還要對作者所處的生活與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因為有“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說法。所以我們可以說,所有的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我們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學生通過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從而進行深入閱讀來準確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學習《紫藤蘿瀑布》一文時,如果學生不了解宗璞當時的心境,尤其是摯親的弟弟身患絕癥快不久于人世這一背景,就很難理解作者見到旺盛的紫藤蘿所獲得的震撼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人生的感悟。再如《背影》一文,父親的背影本來很普通,可放在親人剛逝,失去工作,家境慘淡這樣的背景下就顯得難能可貴撼人心魄了。一旦學生不了解這點,也就很難理解本文的中心。
2 策略二: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實現個性化閱讀
創(chuàng)設情境指得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教學需要考慮,借助教材創(chuàng)設具體、形象、有感情色彩的某種場景氛圍,以此來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可以對人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通過情景教學的設計,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自身富有情趣的講解,加上生動形象的描述,再加上豐富夸張的面部表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思維,這樣會產生創(chuàng)新的靈感。教師還要通過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設較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的思想在這種環(huán)境中任意馳騁想像,對文章做到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心理學原理顯示:通過愉快、和諧的情境,人的智力不斷得以發(fā)揮,它的個性心理特征也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通過閱讀朗朗上口的散文,通過配樂詩朗誦,詩配畫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與反復朗讀環(huán)境,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情操得以陶冶,在學生心中產生深刻的印象。
3 策略三:關注閱讀過程,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確定語文教學目標時,要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幾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要實現“三維目標”,在語文教學中除了使學生學到知識,掌握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技能以外,還要對學習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做進一步的加強。不僅要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還要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在自主閱讀中對文章做到整體感悟,進一步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深入的理解與體驗,對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有較深的感悟。學生們通過閱讀找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逐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策略四:重視閱讀積累,努力實現讀寫合一
在評閱學生作文時,有時感覺學生的詞匯量較少,描述的語言太空洞。學生不能運用正確的語言對眼前閃爍著的事物的形象、顏色、動作進行描述。所以,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主要對指導學生積累、借鑒作家的語言及寫作技巧。通過不斷地積累,提高學生的理解、欣賞、記憶能力,從而使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讓學生不斷地加強仿寫、改寫等寫作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從面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還是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全文,掌握文章選材。我們知道,作者在寫文章時,曾四次寫到背影,雖然場合不同,但次次表達出父親對兒子那份濃濃的親情。其次,我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這篇文章立意新、布局好,它不同于一般的回憶性文章,其間還寫了父親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這正是作者懷念父親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結尾,對父親的愛更是躍然紙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通過閱讀教學,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緊接著,我布置一個話題作文,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并進行輔導與提示,提示部分重點講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模仿(課文寫法),展開筆墨。結果80%以上的學生能以課文為范文,選擇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線索:有的學生抓住父親粗糙的手、腳;有的抓住父親額頭上的皺紋、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親的眼神、兩鬢的白發(fā),或是失去豐華的臉。這些文章都集中表現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情真意切,出現了不少好范文。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通過閱讀來“吸收”語文,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與感悟文章的含義;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完成寫作,通過寫作過程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我們欣賞別人寫好的文章;寫作是讓別人來欣賞我們所寫的文章。閱讀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寫作教程中,又促進了學生閱讀面的擴大。我們的課文就是最好的范例,學生對教材中的課文研讀的過程中,又幫助我們積累了寫作范本及素材。我們所推廣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將“讀”與“寫”相結合,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寫作訓練來促進閱讀。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不但學到了知識,又具備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技能,我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還得到了情感體驗。讓學生對語文有較深的感悟,從而對生活、對人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語文學習更深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在提倡新課改的今天,合理運用新課程理念,改革我國傳統(tǒng)的閱讀理念和方法、技能來提高閱讀質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技能訓練有所重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我們學生的的閱讀能力還沒有質的飛躍,呂叔湘先生也在20世紀70年代對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象做出了批評,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不僅要對原有知識認真學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要具有相當靈活而恰當的策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策略對文章加深理解,對學生的理解活動做深入分析。借助于閱讀策略教學,來提高學生對學習要求的意識,通過恰當的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的掌握與運用,進一步提高對策略的運用與監(jiān)控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語文課程的新理念與閱讀教學的新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