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文在認真考辨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阮太沖集》作者阮漢聞的生平及其著述進行了較深入的考察與研究。
關鍵詞 阮漢聞 《阮太沖集》
分類號 G25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thoroughly reseaches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Ruan Hanwen, an intellectual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uthor of the Ruan Taichong Ji.
Keywords Ruan Hanwen. Ruan Taichong Ji.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明人阮漢聞《阮太沖集》一部,乃南明弘光元年(1645)周亮工遙連堂南京刻本?!度钐珱_集》在清代屬禁燬書,流傳甚罕,鮮有人知,《四庫禁燬書叢刊》及《補編》亦未將該集收錄其中。劉乾先生《試談周亮工遙連堂所刻書》一文曾述及此書,并稱之為“最早的南明刻本”[1]。而關于該集作者阮漢聞的生平,諸文獻雖多有記載,但其中不乏抵牾、失實之處,有待進一步辨析。
阮漢聞,字太沖(一作太翀),號白松老人,明國子生。關于阮氏的生卒年,相關文獻均沒有明確記載?!叮ㄓ赫╃茌o通志》:“萬歷朝出師援朝鮮,敗于碧蹄館。漢聞方弱冠,徒步走遼東,望黃龍鴨綠,訪聞形勢,慨然有澄清之志?!百\攻尉氏,漢聞已臥病,猶據(jù)床盡地為守御方略。賊聞其名,下令必生致之。城陷被擒,大罵,不屈而死,時年七十?!盵2]《(光緒)順天府志》承上說,亦言漢聞享年七十[3]。錢謙益《列朝詩集》[4]、孫承澤《畿輔人物志》[5]則均言漢聞卒時“年七十余”。上引文所謂“流寇”、“賊”顯然是指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漢聞最后定居于河南尉氏縣,尉氏城破后,漢聞亦被農民起義軍所殺。而考之史實,尉氏為李自成起義軍所破是在明崇禎十四年(1641)末?!叮ǖ拦猓┪臼峡h志》載:“(崇禎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闖賊破縣城,殺擄焚毀殆盡。”[6]如果漢聞在明崇禎十四年“時年七十”,依此推算,則其當生于明隆慶六年,即1572年。
根據(jù)相關文獻記載,漢聞生平履歷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家京師”。阮氏本浙人,但“生于都門”,并久居京師,因而有文獻也稱其為順天人或北京人。在此期間,漢聞可考之事跡即上述碧蹄館之役后“徒步走遼東”一事。關于此事經過,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所記較前引《(雍正)畿輔通志》為詳:“萬歷甲午,我?guī)煍】冇诒烫?,漢聞年方弱冠,跗注渡遼北,吊黃龍,東馳鴨綠,從退弁老卒、牧圉堠人訪問全遼利病、屬國情狀,慨然有請纓鳴劍之志,會東事解嚴,挾策而返。”[5]阮氏《阮太沖集》之《楯墨自序》亦云:“時師敗碧蹄,鮮危累卵,獵纓而起,思戮長鯨。既至榆關,與關使還樸張公,扺掌三日。張欲卻小西飛之來,阻沈惟敬之往,一意用兵,力格封貢,致忤中樞,投劾求去?!盵7]碧蹄館之役發(fā)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癸巳一月二十七日,孫承澤《畿輔人物志》云“萬歷甲午,我?guī)煍】冇诒烫恪保`。明朝派游擊將軍周弘漠同沈惟敬和日軍統(tǒng)帥小西行長和談則在是年三、四月間,并達成和議,“倭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倭歸”[8]。日軍于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退到釜山一帶。明軍不久也撤兵回國。
二、“流寓于汴”。孫承澤《畿輔人物志》記:“萬歷中,妖書之事起,上求其人甚急,邏者四出飛捕,道路以目,漢聞遂避地汴梁。時西亭王孫素好客,館之邸中。王孫書籍極富,漢聞沉酣其中,學識益博,與汴梁王損仲惟儉、張林宗民表為友,日事倡和。”[5]謂“妖書之事”,即明萬歷時期發(fā)生的一場由于立儲問題引起的黨爭事件。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亦有“太沖因皦生光之變,移家尉氏”[9]之說。按,漢聞移居尉氏是“流寓于汴”之后事(詳后論),周氏此說并不準確。妖書案只是漢聞離開京城的一個大的背景,而關于其害怕此案牽連自身,不得不避禍開封的真實原因,由于史料闕如,已難以確知。不過,考慮到漢聞的秉性與氣節(jié),他若同情甚至支持東林黨,也是有可能的。
據(jù)上引文,漢聞避地開封期間寓于西亭王孫府中?!叮ü饩w)順天府志》亦記:“漢聞避跡汴梁,遇西亭王孫,一見即延致邸中,日飲以醇酒,而出所藏秘書,俾盡讀之,以此漢聞學益進。西亭故好客,四方知名士畢集門下,西亭等夷視之,獨于漢聞有加禮,呼為先生,而諸名士亦俱心折漢聞,群以阮先生稱之,于是阮先生之名重河南北?!盵3]而考之史實,上述文獻頗值得懷疑。所謂西亭王孫者,即朱睦■(1517-1586)。睦■,字灌甫,號西亭,周定王六世孫,萬歷五年舉周蕃宗正。張一桂《明周藩宗正鎮(zhèn)國中尉西亭公神道碑》記:“萬歷丙戍秋七月戊午,宗正西亭公以疾卒于邸第,年七十矣?!盵10]則睦■卒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時年七十。而根據(jù)我們上文的推斷,漢聞大約生于明隆慶六年(1572),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碧蹄館之役發(fā)生時,漢聞“方弱冠”。則睦■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去世時,漢聞還是一個十余歲的少年。明萬歷間“妖書案”發(fā)后,漢聞方避禍汴梁,而此時西亭王孫已過世十余年,漢聞又如何能得見其人并獲得睦■器重呢!而據(jù)明袁中道《珂雪齋集》記載:“阮太沖名漢聞來晤。阮舊居燕京,以嗣宗墓在尉氏,因家焉。館于宗正竹居王孫所,竹居家有假山,頗具巖洞之美,藏書極多?!盵11]外集卷十竹居王孫即睦■之子勤美,考慮到勤美曾為漢聞刊刻《詰戎踐墨》一書,大概上文所引文獻中“西亭”乃“竹居”之誤,即把西亭與竹居兩父子搞混了。與漢聞交好的可能是竹居,而絕不可能是西亭。總之,流寓開封是漢聞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漢聞得以盡覽西亭、竹居父子豐富的藏書,在學問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有機會與中原名士交游唱和,進而“名重河南北”。
三、“徙居尉氏”。據(jù)《(道光)尉氏縣志》記載,漢聞徙居尉氏的時間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庚子:“(漢聞)以尉為阮氏祖居,萬歷庚子徙居尉之在坊堡,始為尉人。”[6]漢聞乃魏晉名士阮籍(210-263)后裔,籍乃尉氏人,卒后即葬于斯。漢聞“以嗣宗墓在尉氏”而最后定居于此地,也算是游子歸鄉(xiāng)、落葉歸根了。袁中道有《贈阮太沖以先人嗣宗墓在尉氏故移家居焉》詩云:豈有佳公子,胡為客大梁。先人存釜鬛,遺跡久荒梁。披棘尋珉碣,依云筑草堂。千秋思醉骨,坯土有余香[11]《前集》卷七。endprint
漢聞在尉氏潛心著述,以聚徒授業(yè)為生。四方之士慕名而至,錢謙益曾描述了漢聞授徒講學的盛況:“太沖博覽墳素,篤志古業(yè),天中之士翕然師之,四方造門者戶屨恒滿。家貧,親剪韭以供客。間出游山水,門弟子爭肩籃輿以從。賦詩論道,龂龂如也?!?[4]對于仕途功名,漢聞則不甚重視。明崇禎初,詔舉隠逸,巡按御史李日宣曾薦之于朝,但漢聞并未應征。崇禎末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在河南西部活動時,“漢聞料賊形勢、川谷、扼塞,圖其略,上當事,刈寇以千計。后見援剿諸帥驕蹇,不肯辦賊,乃取古之婦女以武勇見者集為一編,名曰《女云臺》,以羞之”[5]。可見起義軍因漢聞的謀劃和策略導致了一定的損失,以至于“下令必生致之”。崇禎十四年末,李自成起義軍圍攻尉氏,漢聞時雖臥病在床,仍“猶據(jù)床盡地為守御方略”。及城破,太沖不忍棄城而去,“諸弟子強輿負太沖走”,但最終被擒,結果“罵賊死”[12] 。
漢聞對明末農民起義軍充滿仇視,反映了其階級和時代局限,然而我們又不能不欽佩他欲挽救天下危亡的豪氣與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勇氣。時人評價漢聞“高曠拔俗,有祖風”[6]卷十八,“生平尚氣節(jié)人也”[13],周亮工則謂其“誼高品峻,世莫能京”,“獨為俠者哉”[12]!故而漢聞雖一生布衣,卻因其節(jié)操和學識名重一時,吸引大批名士折節(jié)相交。如張民表、秦京、王惟儉、王思任、曹學佺、葛一龍、理和、袁中道、靳於中、錢謙益、周亮工等于漢聞皆有詩文相酬。漢聞與中牟張民表及汝南秦京號為天中三君子,而和民表尤交往甚密。周亮工曾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二公交往的情形:后太沖因皦生光之變移家尉氏,時時過會城,宿林宗先生長欄中。予時讀書其地,見兩公雄談竟夕,如少壯時。太沖常呼張曰:張仲,爾一生為詩,惟得“草細吳門棹,煙傷楚澤吟”二語耳。張曰:跛君,欲吾稱爾“潮回遠嶼青,日簸驚濤紫”耶!太沖晚年,足不良于行,故張以跛君戲之[9]。
不過好景不長,明崇禎十四年,尉氏城破,漢聞被殺;次年,黃河泛濫,水淹開封,民表遇難,且城中典籍文物亦大多沒于水,錢謙益曾哀嘆:“嗚呼!中州數(shù)百年文物與儒雅風流一旦俱盡。” [14]難怪若干年后周氏再“回憶長欄中兩白發(fā)翁一燈對坐、縱橫雅謔時”,不禁有恍若隔世之嘆,“為之黯然”!
漢聞“習兵家之學,上窮握機,下通鳥卜”[4],嘗著《尉繚子解》、《詰戎踐墨》,兩書皆談兵事之作,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均有著錄?!对懭舟`墨》一書,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曾著錄有明天啟刻六卷本;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記:“《詰戎踐墨》,談兵事,竹居王孫為之鐫行世,尚有傳者?!盵9]據(jù)此,西亭之子勤美曾刊刻是書,疑即孫氏所著錄之本。《千頃堂書目》又著錄漢聞有《遺草集》,《明史·藝文志》著錄為《遺集》,不知兩者是否為同一書。崇禎年間,漢聞“憤兵驕將懦,作《女云臺》二卷以譏之,記中雜取古女子、婦人建義旗、滅盜賊諸事多至數(shù)十百人,一時傳之”[9],是書《(光緒)順天府志》中尚有著錄。漢聞卒后,“門人張昌祚抱其遺集,避寇南下。盜發(fā)其篋,昌祚涕泣固請,乃得免”[4],周亮工于南明弘光元年刻于南京,即后世之《阮太沖集》。
清代思想控制森嚴,大興文字獄,漢聞著作大都屬禁毀之列,故而流傳甚罕?!蹲胄匏膸烊珪鴻n案》載:“《阮太沖集》一部,《更臺集》一部,語多荒誕,不應存留”?!爸斖绊椄鲿咄蹊I書板八百九十二塊、阮太沖書板九十八塊,委員解送軍機處,分別進呈銷毀”[15]?!肚宕麣俊酚洠骸安椤度钐珱_集》《更臺集》,俱系明阮漢聞撰。詩文內俱有悖犯之語,應請銷毀?!庇郑安椤对懭舟`墨》,系明阮漢聞撰,乃作談兵之書,雜引經史,而加以論斷,大抵之上空談,中間字句甚多悖謬處,應請銷毀?!盵16]據(jù)筆者查考,漢聞著作目前存世者僅兩種,一為《尉繚子標釋》一卷,明天啟三年及樸刻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一為《阮太沖集》,南明弘光元年乙酉周亮工遙連堂南京刻本,現(xiàn)藏于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參考文獻:
[ 1 ] 劉乾.試談周亮工遙連堂所刻書[J].文物,1983(9):82-86.
[ 2 ] [清]李衛(wèi).(雍正)畿輔通志[M].清文淵閣寫四庫全書本:卷七十六.
[ 3 ] [清]張之洞.(光緒)順天府志[M].清光緒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卷九十八.
[ 4 ]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M].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丁集卷十六.
[ 5 ] [清]孫承澤.畿輔人物志[M].清初刻本:卷十九.
[ 6 ] [清]劉厚滋、沈溎總修,王觀潮纂輯.(道光)尉氏縣志[M].清道光十一年尉氏縣署刻本:卷一.
[ 7 ] [明]阮漢聞.阮太沖集[M].南明弘光元年周亮工遙連堂南京刻本。
[ 8 ] [明]茅瑞征.萬歷三大征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倭”上.
[ 9 ] [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M].清康熙六年刻本:卷六.
[10] [明]焦竑.國朝獻征錄[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本,1965:卷一.
[11]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M].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本.
[12]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M].清康熙十四年周在??瘫荆壕硎度钐珱_集敘》.
[13] [清]何洯.晴江閣集[M].清康熙刻增修本:卷二十四.
[14]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M].四部叢刊本:卷五十一《南京大理寺評事張君墓志銘》.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18.
[16] [清]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補進一.
李永明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北京,1000875。
(收稿日期:2013-12-16 編校:徐憶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