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 箏
中國竹笛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河南舞陽賈湖墓葬出土的“骨笛”,距今8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笛”,距今7000多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zhàn)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及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的考古發(fā)現(xiàn),足以證明中國竹笛的歷史悠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骨笛逐漸發(fā)展為竹制的笛子。中國作為盛產竹子的國家,竹的品種繁多,故而取材簡便。到了唐代,增加了竹笛的膜孔,采用膜衣貼在竹笛上以其助聲,貼上了笛膜的竹笛音色清脆、明亮,形成了中國竹笛自身所特有的音色。再加之竹笛的表現(xiàn)力豐富,自古以來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流傳于中國廣大地區(qū)。在國家和民間的文藝表演團體以及社會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與應用占有明顯的位置。竹笛在中國長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國笛文化的鮮明特色成為中國文化瑰寶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竹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廣泛性及群眾性。
由于竹笛所特有的特性,使它逐步成為了一種喜聞樂見、廣為流傳的民族樂器。竹笛一般可分為梆笛、曲笛、低音笛(分別見圖1、2、3)。
圖1 :梆笛
圖2 :曲笛
圖3 :低音笛
建國后,中國竹笛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隨著竹笛技巧、樂曲的需要,也為了解決笛子因吹奏過程中氣溫的升高和降低,竹笛發(fā)聲頻率也隨之升高和降低,導致笛子整體音準偏高或偏低的問題,故而在20世紀50年代,老一輩笛子藝術家和制作家共同研究下,竹笛調音接銅套管技術應運而生,使竹笛的音高、音準得以增高或降低。隨后,該技術在全國樂器廠的竹笛制作過程中廣泛采用,并成為中國竹笛的常規(guī)配置而普及全國。除了解決發(fā)聲頻率調節(jié)的問題之外,由于帶接頭的竹笛在接頭處可以卸下,使細長的笛子分成兩截,攜帶方便,故而這種帶有接口的竹笛稱為“接銅竹笛”。
隨著時間的推移,接銅竹笛在現(xiàn)今全國上下得到了推廣。在實踐推動中,發(fā)現(xiàn)笛子作為吹管樂器,它受氣溫等條件對竹笛開孔計算方式的影響,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溫度變化對音準的影響。根據(jù)我們實驗得到結論:氣溫變化時振動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在0℃時,聲速是331m/s;15℃時,聲速是340m/s;當攝氏溫度相差一度,竹笛音準會相差約0.6m/s,也可說音準相差1.62音分左右(一個音為200音分)。一般來說,人的聽力在相差±15音分就會感覺到音不準的問題,一支竹笛在溫度低與溫度高的情況下,吹奏出的音高是不同的。若在0℃的溫度條件下制作的竹笛,在30℃的氣溫下吹奏時,它的音高開始吹奏時要偏高60音分左右;在30℃的溫度條件下制作的竹笛,在0℃的氣溫下吹奏時,它開始吹奏的音高會偏低60音分左右,在持續(xù)吹奏約5分鐘后,音高會提高10音分。這個現(xiàn)象表明,竹笛的發(fā)音與人的體溫、吹奏時氣流的導熱作用有著一定的關系。
為此制笛者在制作竹笛時,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生產出接銅竹笛,而單一型的接銅竹笛,接口是在竹笛膜孔與音孔之間或吹孔與膜孔之間加接銅套,用以調節(jié)音準(見圖4)。
圖4 :單一接銅笛
單一接銅的竹笛在使用時,如果在同溫條件下,笛子音準則整個偏高20音分左右,演奏者為了達到A=440HZ(國際標準音音高),就會將單一接銅竹笛的接銅活節(jié)處拉出0.3公分左右,這樣笛子的音高則達到或近似于國際標準音高A=440HZ,可是由于笛子音孔的距離的長短和音的頻率關系,整個笛子音孔之間就會有一定的差數(shù),特別是笛子底孔(又名筒音孔)就會比標準音高15音分左右,這樣在演出中就會出現(xiàn)音不準的問題。
如何解決當前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是每位吹奏者所值得探討的問題。如若,在原有單一接銅竹笛的基礎上,在笛子底孔與第一孔之間再加一活絡銅套,用以調節(jié)音準(見圖5及圖6)。
圖5 :雙接銅笛
圖6 :分解開的雙接銅笛
這一銅套,在音準發(fā)生偏高的情況下,一般拔出0.2公分左右,音準就會接近或達到A=440HZ的要求。通過廠家(江蘇省揚中市長鳴樂器有限公司常陽等)與吹奏者(上海市戲劇學院常箏)的實踐,發(fā)現(xiàn)隨著上、下兩銅套的同時應用,則解決了上銅套(吹孔與膜孔之間或膜孔與音孔之間的銅套)拉開調節(jié)音高偏高問題時,遇到筒音偏高的問題,以及在笛子底孔和第一孔之間加上銅套(下銅套),而造成低音略高于其他音孔的音準問題。上下銅套的同時使用,為伸縮調音之用,使上、下音孔之間,音準相同,音程關系更為協(xié)調。吹奏者在吹奏過程中,再加之氣流角度、風門大小、氣息等方面的控制,如此這支竹笛音準將達到較好的水平。
由此可見,要將竹笛的音準達到最佳水平,并不僅僅是具有音準好這一方面就可以的,它還應具有許多方面的關聯(lián)。它的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可包含著物理、數(shù)學、樂理、律學、聲學、制作等諸方面,并還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提高以上諸學科的知識水平,使我們在將來通過知識水平的不斷加深,從而更好地研究、發(fā)展中國竹笛。
[1]常敦明、俞遜發(fā):“關于竹笛制造的探討”,北京:樂器,1983。
[2]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3]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