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摘要:《水滸傳》流傳至今并經(jīng)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成功塑造了形象各異、性格互殊的眾多人物,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而著名水滸戲——康進之的《李逵負荊》,同樣以李逵作為絕對主角。那么在元雜劇和小說中,這一人物形象到底有何異同呢?比較分析這些異同,有助于我們理解李逵這一人物,也有利于我們賞析這部雜劇和這篇小說。
關鍵詞:元雜劇;小說;李逵;人物形象
引言
雜劇在元代蔚為大觀,成為元代代表性文學樣式。眾多題材紛紛成為作家們的選擇,在懷古傷今、春閨幽情題材之外,民間一直流傳的水滸題材也被作家看中,由此出現(xiàn)一系列水滸戲。其中,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特別耀眼,至今還惹人喜愛。同時,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地位毋庸置疑。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水滸傳》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最有文學價值的當屬最早成書的一百回本,即標準本,這是本文研究的底本。《李逵負荊》的中心事件即為李逵與宋江為辨明宋江是否真的搶了民女而發(fā)生的糾葛,這在《水滸傳》中也有相應章節(jié),即第七十三回。本文比較李逵形象的異同,在《水滸傳》中并不局限于這一章節(jié),而是統(tǒng)觀全篇,做整體性認知和把握。在比較形象異同的同時,也會嘗試探索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1.異曲同工的性格特色
作為一部著名水滸戲,元雜劇《李逵負荊》歷來為人稱贊,精華部分必然會被后世文人借鑒仿照。不出意外,李逵性格中的魯直、天真、莽憨、細膩的部分被小說《水滸傳》吸收演化,構成李逵這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為人記頌。
2.魯直而又天真
在《李逵負荊》中,寫李逵魯莽個性的細節(jié)不少。比如他喜愛梁山風景,便不允許別人說不好,“人道我梁山無有景致,俺打那廝的嘴!”①問王留何處有酒家,王留沒有回答,便“一把揪住,張口毛恰便要打”。這都將他魯莽沖動的性格刻畫的入木三分。
另外,劇作家也刻畫了其他方面,比如天真可愛的一面。如李逵看到桃花瓣落入水中,便用手指綽起來看,又發(fā)現(xiàn)紅花越發(fā)映襯得自己手黑,便自己笑起自己來:“好黑指頭也!”孟稱舜評價道:“描寫黑廝一派天趣。妙,妙?!雹谥?,不忍心花瓣被冷落、踐踏,特意將它放入流水中,“我與你趕,與你趕,貪趕桃花瓣”,“使人覺得可笑可愛,反而更顯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雹?/p>
在《水滸傳》中,李逵的這兩個性格側面也屢屢可見。李逵是個中看不中用的黑大漢,總是用粗魯?shù)姆绞浇鉀Q問題。他趕走扈成,殺死韓伯龍,力斗張順、焦挺,都是其粗魯、莽撞的性格所致。當然,《水滸傳》無疑也褒贊了李逵孝順、單純、直率的性格。如第七十五回中,李逵說:“你那皇帝正不知我這里眾好漢,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你莫要來惱犯著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寫詔的官員盡都殺了!”④這樣天真、率性的話,一百單八將中估計只有李逵才能說得出。
3.莽憨卻又不失細膩
在《李逵負荊》中,李逵的憨傻、莽撞隨處可見。李逵問王林為何煩惱時,王林不敢明說,說是因為“自嫁女兒”著惱,他便信以為真。在宋江、魯智深前去對質后,王林說出不是這兩人時,李逵竟然揪住就要打。這都展現(xiàn)了他的憨傻和莽撞。但他并不是簡單的臉譜化的一個人物,而是有著豐富性和深刻性的,這可以從他粗中有細的性格中看出來。當他讓王林指認宋江、魯智深時,表現(xiàn)了他性格中很精細的那部分,孟稱舜評價說“數(shù)語囑咐王林,又見黑廝細膩處。”⑤
同樣的,在《水滸傳》中,李逵的這些性格特征也有所展現(xiàn)。初次遇見宋江時,李逵一心想要與哥哥相交,竟然去賭,輸了錢還拿著就跑,這雖然有點違背常理,但也從側面看出了他的憨傻。另外,跟隨吳用去賺取盧俊義上梁山時,扮作啞子的表現(xiàn)也是憨傻至極。但他也有粗中有細的一面。譬如第七十四回中,李逵喬裝做衙,要兩個吏典來相見,又令兩個人自行裝作告狀,還要他們說出事由,最后判定打了人的是好漢,過了把癮才揚長而去。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李逵能想出來,足見他有細致的一面。
4.截然不同的特征展現(xiàn)
雖然元雜劇《李逵負荊》和小說《水滸傳》中李逵形象的相同之處很多,但也不排除兩者之間存在相異的部分。其中,最突出的不同應該是《李逵負荊》中的李逵更偏重于粗中有細,有點文武雙全的感覺。他不再是一個標準的大老粗,很多細節(jié)展示了他的細。他也懂得欣賞桃花瓣的美,道出:“好紅的桃花瓣兒”,也會自我調(diào)侃:“你看我好黑指頭也”。這些動作,在《水滸傳》中,恐怕宋江可能做出,柴進可能做出,吳用可能做出,甚至武松都可能做出,但李逵是斷然做不出的。因為在小說中,雖然李逵的總體形象脫胎于元雜劇,但也有一定的變化,從元雜劇中的“文”“武”兼重轉為只重“武”,使得形象更具有典型性。
在《水滸傳》中,各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特征,容易分辨,李逵也一樣。他的總體特征,無外乎粗魯、爽直、勇猛、嫉惡如仇等等。他的行為處處彰顯他的性格。比如說,劫法場時,他是如此的神勇,又是如此的殘暴。作者還表現(xiàn)了他孝順的一面,但在表現(xiàn)孝順的同時,卻安排了其老母親被老虎吃了這樣的意外。在整個小說中,凡是李逵私下單獨行動的時候,不都要橫生出許多麻煩嗎?這也正是他粗魯、意氣用事的緣故。通觀李逵所有的行為,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有他作為“武”的那部分出現(xiàn)的內(nèi)容,而涉及到“文”的方面,就只能是一個烘托映襯者的形象了。
5.形成原因的初步探索
《李逵負荊》和《水滸傳》中的李逵形象雖然有同有異,但各有所長。從性格豐富程度來講,《李逵負荊》稍顯優(yōu)秀。它彰顯了李逵性格的不同側面,而且把每個側面都做了描寫,最終展示在觀眾和讀者面前。作者抓住了李逵性格的整體性特征,使其主要性格特征充分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就完成了。
但是,形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首先取決于文體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霸s劇對抒情性的重視和追求,超過了對敘事趣味的重視和追求?!雹拊s劇的作者很注重曲詞的文采,往往會在不經(jīng)意間弄出點詩詞來抒情。李逵吟詩,李逵用桃花比較自己的黑手,這都可以引發(fā)觀眾的笑聲,這也是迎合市民觀眾娛樂的需要。而發(fā)展到小說,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具有主觀自覺性,故事的動人心弦更能吸引人,典型化的人物更能為人稱道,所以為迎合讀者閱讀的需要,作家的寫作筆法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
結論
從元雜劇到小說,李逵形象不斷被吸收、被演化,一直在改變。這兩種不同的形象沒有優(yōu)劣之分,有的只是兩種不同題材之間的較量。
雜劇和小說分別在元代和明清之際蔚為大觀,各自成其為各自時代的一大代表性文學樣式,并光顯后世。我們應該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去閱讀它們,并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局限性去包容作品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足和缺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量避免主觀,相對客觀地品鑒我們的偉大文學瑰寶。(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注解:
① 本文關于《李逵負荊》的引用全部出自傅惜華.水滸戲曲集[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② 轉引自陳俊山.元代雜劇賞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85.
③ 鄧紹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186—187.
④ 本文關于《水滸傳》的引用全部出自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⑤ 轉引自陳俊山.元代雜劇賞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92.
⑥ 鐘濤.元雜劇藝術生產(chǎn)論[M].山東:齊魯書社,2009,23.
參考文獻:
[1]隋樹森.元曲選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
[3]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4]中國古典文學鑒賞叢刊.元雜劇鑒賞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傅惜華.水滸戲曲集[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6]水滸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7.
[7]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水滸>(上、下)[M].北京:線裝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