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宇
前段時間,無數(shù)中國家庭迷上了一檔電視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人們欣賞孩子自由舒展的爛漫天性,品味著“勇敢”“珍惜”“感恩”“幫助”這些在考試重壓下變得有些陌生的字眼,不由得感嘆這樣的教育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時候想想這個最為簡單也至為重要的問題了!看看近期的一些教育新聞:有學生因一份作業(yè)而出走,因與同學不和而跳樓,因一次口角而動刀……便可知此問題之迫切和沉重。“我們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道德,美好的心靈?”越來越多的人在迷茫,越來越多的人在追問!
“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首先在養(yǎng)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fā)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然而,考試指揮棒的驅使,高考“獨木橋效應”的影響,“學歷競賽”的壓力,無一不讓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忽視了孩子身心健康、人格發(fā)育、精神成長。在一廂情愿的灌輸、望子成龍的期待中,孩子與歡樂童年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
如今,教育部門對學校、校長、老師的考核偏重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加之名目繁多的各種檢查、評比、比賽使得校領導不勝其煩,教師不勝其累,學生不堪重負!不少學校都修建了漂亮的運動場,但孩子根本沒時間奔跑玩耍,體育課上,跑兩圈之后就自由活動。一些地方的小學運動會取消了五六年級一千米長跑的項目,有的孩子甚至會因一次升旗暈倒。久而久之,從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只能是越來越多的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學習機器和只會模仿不會創(chuàng)新的“追隨者”。
為此,我們建議堅決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精神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及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的若干意見》,切實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抓緊抓好。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歡樂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