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荷
自卑心理,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生活。父母、老師應當及時發(fā)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并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對癥下藥找到適合孩子的解決方法。本文以一名低段小學生的自卑心理為例,從個體、家庭、學校三個層面進行闡述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通過改變形象法、發(fā)揮長處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
一、個案描述
今年,我班上轉來了一個小男孩,叫小D。這個孩子平時總是喜歡一個人待在教室的角落里自己跟自己玩,讓他做什么事總愛說:“我不會!”“我不行!”一次,我正在辦公室改作業(yè),一群學生慌慌張張地跑過來告訴我:“小D瘋了,他在教室里拿凳子砸人。”我聽了立刻跑過去看,他正一邊哭一邊拿著凳子砸向旁邊的同學,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你們都欺負我,我砸死你們!”經過調查才知道:中午午休時,一位剛從國外回來的家長拿了很多巧克力送給我們班的孩子們,并跟大家約定:每人只能拿兩粒。輪到小D拿糖的時候他偷偷地拿了三粒,這正好被同學看見,大家就批評他,說他不誠實。而小D覺得是同學們合伙欺負他,導致他用這樣的行為給自己辯解。低年級的孩子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特別是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平時這孩子就受到同學的欺負,而他從不向老師訴說,為他的自卑雪上加霜。一次次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使他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自信心越來越不足,什么事都不敢去嘗試,害怕失敗,小小年紀就被自卑和失去自信的苦惱困擾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1)自我評價偏低及個人錯誤認知。對于小D出現的種種現象,我從多方面尋找原因。人對事物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是以該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的。一般地說,需要獲得滿足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消極的情緒。小D從小缺乏肯定,看到別的孩子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心里必然充滿向往,同時也產生了孤獨感和自卑感。日積月累,他的心境漸漸變得消極、悲觀。雖然,小D的父親對他很寵愛,物質上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由于生活的需要,父親得花大量的時間工作掙錢,有時對他缺乏照顧,很少有時間陪他、與他溝通,缺乏應答性的環(huán)境,出現了情感的饑餓,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聽到學校老師反映孩子的不良表現,父親對小D雖不會打罵,但經常會拿他哥哥做對比 ,所以小D十分討厭家人。小D 在學校打架,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因而對學校產生了抗拒感,對學習也就不那么積極了,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自信心,連與同學交往也缺乏自信。
(2)班集體因素。雖然大部分孩子喜歡主動與人交流,但如果一旦這個學生不愿搭理,他們便理解為這是不友好的表現,馬上去找其他愿意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這也是受到了兒童認識能力的限制。長此以往,他會離這個群體越來越遠,加重他的自卑心理。
三、輔導過程和情境
(1)敞開心扉,走向自信。學生在學校內有了情緒問題,不能說與學校、教師無關,教室內的氣氛、教師的教法和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情緒出現障礙。學生常對那些使他們可能受到批評、嘲笑或拋棄的任務表示回避,不能容忍挫折,常常逃避困難的學習情景。對于小D,我利用他的點滴進步讓他樹立自信心,引導他繞過情緒障礙,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有句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苯處熤挥辛私鈱W生,知道學生想什么,愿意做什么,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溝通的捷徑。每天,我都與小凱進行短時間的交談,目的是讓小凱信任老師,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使我能了解他的快樂,分擔他的苦悶,解開他心中的郁結,協助他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事實證明,師生之間的個別交談,有助于情緒障礙的學生重新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改變偏執(zhí)的觀點。
(2)激發(fā)動力,擁有自信。①給學生提供行為訓練的機會。a、改變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服飾保守,說話吞吞吐吐,走路畏索等特點。從改變服飾、說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入手,便是改變他們的心態(tài),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條捷徑。b、儲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證,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的??茖W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劃的痕跡——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重新憶起往日成功的動作模式時,人又可重新獲得那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自卑,充滿信心。②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信的空間。學生的挫折有些是家長人為造成的,家長給孩子的目標定位過高,造成孩子遭受挫折,喪失自信,減弱成就動機。而成功往往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激發(fā)他們的成就動機,因此,我積極與其家長聯系,鼓勵家長為孩子創(chuàng)造成功機遇。③給學生樹立榜樣教育。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有成功的欲望,每個學生也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利用兒童、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強的特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以及大家熟悉的身邊的成功人士的例子教育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
(3)同學互助,邁向成功。與他人交往,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交往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及培養(yǎng)自信心等都具有特殊意義。在學校里,學生接受的知識大部分是維持性的,而在課外,學生多與他人交往,就能取長補短,容易產生思想的碰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四、輔導效果與體會
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后,小D逐漸消除了情緒障礙,交往自信心明顯提高了,家庭作業(yè)能按時完成了,上課時也能積極舉手發(fā)言了,在校內,能和老師進行交流,下課有時還會主動問老師問題。以前,他孤獨,不說話,現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時也能主動去幫助同學。因為有了良好的交際關系,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家長反映他不再孤僻、難管了,能主動和父母談學習上的事了。
其實,在學校里有許多像小D這樣缺乏自信的孩子。當他們自我實現不能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敗感。一旦中途受挫,他們無法招架,減弱了心理承受能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最終成了走向成功的大敵。因此,對這類孩子的情緒教育,更是他們成長中的“必修課”,用愛心和智慧呵護學生成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北白象鎮(zhèn)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