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娟
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也叫拓展教學、延伸教學、擴展教學等,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語文的學科特征、學生的自身特點,引導和激發(fā)學生主體自覺,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知識由課內向課外適當延伸,進行思維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訓練,以拓展學生視野,吸收更多信息和知識的教學過程。
拓展延伸教學立足于課堂,輻射到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它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可以喚醒學生的個體意識,給語文課堂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它已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
一、在不斷深入的活動中訓練思維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的是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本質聯系的能力。思維的深刻性是思維品質的基礎。主要表現為對各種現象、結論能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能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有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同類或相關的作品,這些材料與課文或是在內容上有相同處,或是在主題、表現手法上有相似點。通過這種拓展閱讀,可以鞏固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所獲得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相互對比,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因為它本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而《桃花源詩》雖然所寫的內容重點及手法與“序”有異,但它們的主題是一致的。為此,我們可將《桃花源詩》作為課外閱讀的練習,要求學生對比閱讀,以文解詩??梢?,適當地拓展相關內容,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引導學生多角度、多種途徑去分析、思考,可使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開闊,達到發(fā)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如在學習《成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拓展題:對于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觀點,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閱讀體驗等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出現了好多觀點:有人認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認為自卑是成功的障礙;有人認為成功需要鍥而不舍的精神;有人認為成功需要點滴的積累,需要大膽的嘗試,要勇于面對失敗。創(chuàng)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觀點和理由的碰撞與交流,在互動和對比中實現思維的深化。
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鍛煉思維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必要條件。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從實際出發(fā),隨機應變,能根據問題的具體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墨守陳規(guī)。
例如學習了《木蘭詩》,學生了解了木蘭是一位勤勞勇敢、樸素高潔、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如果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又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根據《木蘭詩》改編的卡通片《花木蘭》在世界各地上演,為美國迪斯尼公司贏得了七億美元的利潤。這件事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啟迪,對此,談談你的看法。經過熱烈討論,學生了解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豐富,但挖掘力度不夠,文化資源可以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我國影視業(yè)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種創(chuàng)新題目,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發(fā)散了學生思維,更新了學生觀念。
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大多都喜歡各種形式的活動,基于這一點,我認為語文教學中要靈活拓展,方式要多樣,內容要有針對性,要結合具體的學情來選定拓展的方式,切不可千篇一律,有的教師不管教學什么文章,都采用片段練習的方式進行拓展;還有的教師只要是拓展就讓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我覺得這些做法有些死板,并不一定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只有恰當靈活的拓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執(zhí)教《背影》時,就課文內容我設計了兩種拓展方式,一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并聯系生活實際,觀察自己的父親,體會父愛。二是讓學生就“作者當時家境如此慘淡了,父親還那么費力地去給作者買橘子,那么做值不值?”開展辯論,目的是讓學生把文本和生活聯系起來,同時訓練他們的思維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嘗試用不同方法和思維去解決同一個問題,突破思維定勢對思維的禁錮,以達到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三、在反思和質疑中增強思維批判性
增強學生思維批判性的最關鍵一點就是要向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教師。批判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提問的過程,而提問本身就是一種批判的形式。在課堂上我們要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伙伴,一定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不但要允許學生質疑提問,還要有意識地去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批判性,多問一個“真是這樣的嗎”,促使學生多質疑,多反思,這些看似平凡的質疑、反思,必將促進學生思維批判性的增強,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
例如小說《窗》的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小說至此就戛然而止了,在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大家設想一下,當他看到一堵光禿禿的墻后,他會怎樣想怎樣做?學生經過聯想和想象,講出了好幾種精彩的結局。有的說他可能會把這個故事講給新來的病人聽,并且告訴他那個自私的人是他自己,以此來贖罪、懺悔。有的人反駁說他不會給新來病人講這件事,因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來的病人會像他一樣為了占這個床位而加害他。有的同學覺得他也不會說這件事,但他會像靠窗病人一樣每天給新來的病人講“窗外”的美景。還有的同學認為他會一直自責、內疚,病情因此越來越重,在臨死之前,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新來的病人,以此來告誡人們不可因一時糊涂而悔恨終生。在大家的回答之后我進行了小結:這幾種情況都有可能,然而我們還是衷心希望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輕易地去誤解、傷害別人,因為有對我們傷害的人也許就是暗中幫助我們的人,我相信大家會把所獲得的啟示,付之于生活實踐中,做一個心胸寬廣、品德高尚的人。通過質疑和反思,學生對這位病人有了不同的看法,對作品的主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思維批判性。
四、在自主獨立的活動中培養(yǎng)思維獨創(chuàng)性
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層次,也是能力形成與發(fā)展的集中表現?!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上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中學生來講,思維獨創(chuàng)性的培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他們能在閱讀理解中獨立思考,鼓勵他們敢于發(fā)表新穎獨特的見解,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最佳途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鉆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抓住教材中的思維發(fā)散點,啟發(fā)學生結合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想象,在猜想思維訓練中發(fā)展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結尾處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語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作結??墒恰吧灰娙耍啦灰娛?,怎么去“結案”呢?于是,許多學生就結合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斷定孔乙己是必死無疑——饑寒過度,暴尸野外。而有的學生卻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學著武俠中慣用的一招——無巧不成書,給人以驚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難之際,來了個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讀書,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風,最終功成名就,回到當地任父母官……這種“續(xù)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拓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拓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對作品的解讀,對文學形象的界定,對已有的評價,對作品空白的想象等都著力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多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打破思維定勢,拓寬學生的視野。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特別是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們能帶著“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理念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相信語文課堂會產生更大的教學效益,必能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