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菲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0023-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改革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方法出現在課堂上。特別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應用更為廣泛。這種學習形式與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相比, 打破了“教師滿堂灌、學生靜靜聽”的陳規(guī)陋習,積極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合理有效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增強了生生之間的交往,促進學生社會技能、社會情感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在聾校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以下幾點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的任務而定可分為:(1)同桌合作:適合于小問題討論(2)4-5人小組學習:適用于難度較大的討論(3)分工協(xié)作:每人承擔其中一部分任務(4)共同學習:共同完成某一任務,每一小組共同交一份作業(yè)等等。
針對聾校學生特點,也可將學生按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yōu)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帶動,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另外,小組成員的組成可采取靜態(tài)+動態(tài)的方式,即各小組在合作一段時間后,要進行組間男女生或某些角色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教師要經常觀察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動態(tài),適時進行組際成員的調整,使學生保持對合作學習的興趣和新鮮感。
二、破除無效參與的弊病
通過觀察發(fā)現,偶爾老師叫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老師所給的討論時間不夠只是走個形式,匆匆收場;“教師講,學生聽”是傳統(tǒng)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復制了這種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師生交往方式,演變?yōu)椤昂脤W生講,差學生聽”的小組交往模式。在小組中不會傾聽別人的言論,討論結束后更是不會歸納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同時教師要摒棄形式主義,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最易開展小組合作內容,將每位學生的特點最大化應用于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認為,適合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應符合以下幾種情況:(1)探究新知,總結方法時;(2)動手操作、探索問題時; (3)意見分歧較大時;(4)解答開放性問題。
三、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學習機會
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教學中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選擇合作的契機。
四、巧妙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
對小組合作,教師要事先進行縝密的準備。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問題的不同,設計恰當的問題和制定合理的任務。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當學生給出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把自己的結論有依據地展示出來,對學生的不同看法進行廣泛的交流,并及時反饋,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五、針對聾生學習特點,合理擬定小組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是否合理,是學生能否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前提。擬定的任務與已學知識間要有合理坡度,并富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擬定任務答案應該是多種的,以便誘發(fā)學生的多種思路,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如學習《王冕學畫》一文,我讓學生分組討論:王冕為什么學畫?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什么?讓學生發(fā)散思維,結合自己內心世界,試著討論一下王冕的想法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再如學習《好朋友》一文,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說“他們真是好朋友?”
六、教師要發(fā)揮應有作用
教師不能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事情,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局外人。教師要當好旁觀者。學生小組學習時,教師應該以聽、看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參與和促進,就很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教師必須深入到每一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fā)言,在此基礎上迅速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學應該做哪些調整,哪些問題需要全班討論和強調,哪些小組討論離了題,不值得全班交流,哪些小組討論中出現了新穎觀點,必須在交流時展現出來……適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為多元化教育價值的實現提供了適當的方式和途徑。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自主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它對促進學生情感交流,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能否恰到好處地將小組合作學習運用于教育教學中,是長期實踐、經驗摸索的過程。教師要從分發(fā)揮學生主體, “蹲下身子”,以“小組中的一員”積極地參與學生的討論,適時、適度地把握教學節(jié)奏,調控課堂進度,不斷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地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從而不斷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
(責任編輯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