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一、教材與思考
《眾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為引”的理念,本課緊緊圍繞“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歸納提煉—回歸生活—區(qū)分內化”的教學主線,展開統(tǒng)計量知識的教學和學習。著重體現以下特點:一是追溯數學知識的本源,呈現數學知識形成的真實全過程;二是探尋“生活數學”有效建構的途徑,通過對教學資源、素材的二次開發(fā)、重組和利用,引領數學課堂更加情境化;三是摒棄傳統(tǒng)“統(tǒng)計量”知識教學的陳式化和教條化,嘗試全新“統(tǒng)計量”教學思路與學習途徑;四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知——直觀感受——內化體會”的數據發(fā)現、搜集、整理、分析、運用的意識,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從事數學知識探究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學與導引
【教學一】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前熱身,感知眾數
師:同學們,你穿多大尺碼的鞋?你今年幾歲啦?你1分鐘跳繩能跳多少個?(學生一一作答)
師:剛才,老師隨機了解了3個問題,也得到了三組數據,每組數據中都有一些相同的數,這些相同的數是我們數學課最關心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些數。
【導引一】“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本位”,這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職責,也是教學的根基。上課前,老師精選3個問題,使學生經歷簡單發(fā)現、感知數學問題和數據的過程,將“眾數”的原型從生活中抽象出來。這時,學生能清晰、直觀的感知“每一組數中都有幾個相同的數”,但老師并不急于一語點破,而是用一句“這些相同的數是我們數學課最關心的問題”順勢轉入探究主題,將“疑惑”留在了這里,為后續(xù)學習埋下了伏筆,使課堂充滿了神秘感和延伸感。
【教學二】山窮水復疑無路——收集整理,探尋眾數
師:再過幾天就是“六一”兒童節(jié)了,學校準備舉辦一次《感恩的心》手語操比賽。每個班要派出10名同學代表本班參加比賽,我們班應派哪些同學參加比賽呢?
生:我覺得應該派身高差不多的去,身高整齊,隊伍美觀。
師:恩,會用數學方法思考。班主任為我提供了一個20名參賽候選同學的名單,我給他們作了身高測量(課件展示,圖略)。
師:請觀察,這20個身高數,你覺得以哪一個數為標準選出的參賽隊員身最整齊?什么是“最整齊?”
生:身高差相差小就是最整齊。
師:對,以什么數為標準呢?
生:這10個身高數的“中位數”。
生:它們的“平均數”。
生:還可以用1.52米為標準。
師:為什么你要選擇“1.52”?
生:因為這個“1.52”在這些數中出現的最多。
【導引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币虼耍綄な菙祵W課的生命與靈魂。教師以“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舉辦手語操比賽而挑選隊員的現實生活情境為引子,課前搜集了真實、準確的身高數據,引導學生經歷對“你覺得以哪一個數為標準選出的參賽隊員身最整齊?”的核心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問題意識被有效激發(fā)。問題是數學課的首席!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有序觀察了新教學主題圖、數據特征,增強了學生感知“身高最整齊”對手語操比賽的重要現實意義,同時也有效訓練了學生層層遞進式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中,學生的思維逐漸清晰,“平均數”、“中位數”、“1.52米”三個標準數躍然紙上,這時,當老師再次追問核心問題,學生猶豫不決,為接下來的“一探究竟”提供了深刻、必要的認知沖動。
【教學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分析歸納,建構眾數
師:大家找了3個標準數,現在我們帶著她們來研究。(課件展示學習要求,學生齊后同桌間合作學習,并填寫“合作學習記錄卡”。)
(5分鐘后,三組學生分別以“中位數”、“平均數”、“1.52米”為標準匯報)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3組同學分別找出的10個身高數。如果現在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個數?為什么?
生:我選擇以1.52米為標準,以“平均數”和“中位數”為標準選出的10名參賽隊員身高最高的和最矮的相差0.05米,而以“1.52米”為標準選出的僅相差0.02米。
師:“1.52”在這20個數中出現了7次,它叫做什么數呢?請大家自學看書122-123頁的內容。(學生看書,教師指導,3分鐘后匯報)對了,這樣在一組數中出現最多的數,我們把它稱為眾數。(板書:眾數)這個“眾”字該怎樣理解呢?
生:次數最多。
師:對了。(板書:一組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它和平均數、中位數一樣,都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而眾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多數水平(板書:集中情況,多數水平)。
師:給你一組數據,能找出它的眾數嗎?
生:能?。◣焼柹?,快速找出了整數、小數、分數三種類型數據的眾數)
師:剛才我們找眾數時,計算了嗎?
生齊:沒有!
師:對了,只需要進行觀察就可以了。(板書:觀察)
【導引三】新課程標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重視過程教學,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規(guī)律的形成,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本環(huán)節(jié)教學通過四個層次充分展現了全課的核心地位,同時,也是師生、生生數學思維碰撞的有力展示,既有預設的生動詮釋,又有生成的圓滿解決?!巴篮献鳌敝?,學生們帶著自己選擇的標準數,積極驗證“最整齊”的結論,努力接近自己心中的目標;“對比分析”時,通過對“0.05米”和“0.02米”長度的直觀感知,一個個真實的“差距”讓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當“1.52米”這個數已經成為不爭事實時,如何來稱呼它?教師采用“回歸文本,自學教材”的方式,建立準確概念,并以“咬文嚼字”的形式,深刻解讀了概念中的每一個字、詞;最后,通過師生對話和簡單的練習,抓出“眾數”多個特征。至此,探索的過程使眾數的形象擲地有聲的烙在了學生的頭腦之中,清晰可見。
【導引四】《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練習就是實現這一目標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本課的練習一改常態(tài),遵循“生活數學”的理念,先后探討了“視力問題”、“跳繩問題”、“銷售問題”、“射擊問題”、“統(tǒng)計量綜合問題”,努力在生活中尋找“眾數”的生長點和生活區(qū),讓枯燥、呆板的“眾數”植根于一個個鮮活的情境和一個個充滿挑戰(zhàn)的問題之中,學生的認知被一次次激活,一次次提升。尤其是對于“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種統(tǒng)計量的區(qū)別與聯系教學點,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陳式化、教條式的滲透方式,大膽嘗試,以“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量”和“填一填”為依托,悄無聲息的將三種統(tǒng)計量的異同融入了學生的自我感知之中,經過這樣有根基的練習、體會和感受,在感悟中建立的異同感遠勝于干癟語言陳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