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柯
發(fā)現(xiàn)“霍比特人”十年紀
思柯
《自然》雜志2004年10月28日發(fā)表了題為“印尼弗洛勒斯島更新世晚期矮小古人類新人種 (A new small-bodied hominin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Flores,Indonesia)”的論文,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這個矮小古人類被科學家命名為“弗洛勒斯人”,同時被昵稱為“霍比特人”,這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托爾金的啟發(fā),弗洛勒斯人如果能像托爾金筆下的霍比特人一樣閑適、慵懶地生活在由矮人、精靈和巨人組成的中土世界里,倒也真是幸福的古人類。
發(fā)現(xiàn)霍比特人的印度尼西亞梁布亞洞穴考古發(fā)掘工作由澳大利亞考古學家邁克·莫爾伍德于1999年發(fā)起,當時只是探尋古人類從亞洲大陸遷徙至澳大利亞的足跡。2003年9月2日這天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具生活在1.8萬年前,身高僅一米、腦容量400ml,編號為LB1的女性骨骼化石。隨后,彼得·布朗、迪恩·福爾克等古人類學家、進化人類學家參與研究鑒定,認為LB1是直立人的一個分支或是南方古猿的一個分支,也有科學家堅持認為LB1只是一個病理性標本。對此,福爾克表示,在古人類學研究中,新標本的出現(xiàn)總會引起爭議,過去是這樣,以后也永遠會是這樣。
顯然,探索人類起源不是撰寫奇幻故事,人類進化歷程仍舊撲朔迷離。在達爾文進化論的指導下,20世紀90年代時古人類學家似乎已經弄清楚了人類的進化史,基于當時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一些基因分析結果,認為最初的古人類出現(xiàn)在440萬年前的東非,人屬在200多萬年前出現(xiàn)。100多萬年前,古人類走出非洲,歐亞大陸的尼安德特人等人屬成員開始出現(xiàn),直到被非洲崛起的智人也即現(xiàn)代人取代。但是,隨后發(fā)現(xiàn)的化石和基因證據(jù)動搖甚至推翻了這一人類起源理論的諸多方面。
更多出土的化石使得人類進化樹枝繁葉茂,揭秘人類進化歷程也更具挑戰(zhàn)性。例如,出土于乍得杜蘭沙漠有著700萬年歷史的化石就將古人類起源提前了200萬年,起源地也從東非轉到了西非。發(fā)現(xiàn)霍比特人也為發(fā)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根據(jù)這支人族格外幼小的體態(tài),可能是從一支與南方古猿類似的祖先那兒遺傳下來的,這支祖先在200萬年之前甚至更早就走出了非洲大陸,最終來到弗洛勒斯島,直到1.7萬年前滅絕。
十年過去了,發(fā)現(xiàn)霍比特人的團隊成員莫爾伍德、雷登·索約諾和特烏庫·雅各布等三人已不幸辭世,尤其是專心致志獻身于考古事業(yè)的邁克·莫爾伍德,他直接推動了霍比特人的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如今,梁布亞的發(fā)掘還在繼續(xù),有關霍比特人研究的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定論,霍比特人事件仍在引發(fā)對許多重大問題的爭論。但是,正如地球年代學家理查德·羅伯茨所說,她打開了一扇門,讓人們以更加開放的思維來看待一切。未來,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