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奕的作品,提供了一種與認知學對抗的感知學:認知不是被動的、被給予的;物的定義不是已定的,物不再是一個被認知的客體或現(xiàn)成物,而是去除了概念的規(guī)定和形狀后的知識,僅提供一種可被感知的形態(tài)。
在蔣鵬奕的作品中,準確、清晰、有力的力量線將形象的精確性排擠在外,讓作品從一開始就直奔最真實的本性而去,避開所有那些在一個圖像化的世界中被語言和符號過度精確描述的真實。
如果我們只是單獨的看《止相之時》,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將這個系列作品與具備一種形態(tài)的雪(《白色藥丸》,2010)、液體的水(《BIGGER THAN THE RAIN》,2010)以及固體的冰(《止相之時》,2013)聯(lián)系起來,這三者在質(zhì)感、存在的重量、運動的強度,與時空瞬時形成的張力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共性要遠遠大于它們在形態(tài)上的差別和表象上的相異;而且,在這三件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除了思考、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等等的不同之外,不容忽視的還有同一個身體,即藝術家的在場,時間在流逝中對身體每一刻中生命力消耗、對思維的視覺進入作品的見證。
觀看這樣一件作品,不是去認知一個物,而是要感知一種力;不是局限在一個物之上,而是要將自己解放到孕育了此物的整個世界;不是去探索一個具象的真實,而是要找尋一個抽象的但卻本質(zhì)的真實。
這種時候,他的作品就像是抽象繪畫:背景是平涂的大片色彩,前景則是線條的勾勒或者光點、形狀的描畫;前者是無止境的蔓延,后者則是對束縛的掙脫;前者顯示著永恒的時間狀態(tài),后者顯示著流動的時間狀態(tài)——它們始終處于一種相互掙脫又相互牽引、見證的關系之中。
我們似乎才明白這才是蔣鵬奕的視覺,才是內(nèi)在于他自身與他作品的真正的圖像:力量的運動和時間的永恒。一直以來,我們看到的只是物、物的表象,這只是一種視覺功能與外在形象的相遇。而蔣鵬奕則將物的真實存在定義為一種內(nèi)在的力在時間中留下的痕跡;他的創(chuàng)作正是要通過自身生命力在時間中的消耗讓這些不可見的力量和時間成為可見的。(編輯:程媛媛 資料提供:楊畫廊、香港刺點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