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奕如寒
民族團結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基本保障,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互聯網已滲透到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民眾獲取信息和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對維護民族團結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順應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潮流,趨利避害,盡量消除網絡傳媒對民族團結的負面影響,同時利用網絡提升民族團結輿論引導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新媒體是以互聯網絡為核心的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博客、桌面視窗等?;ヂ摼W的迅猛發(fā)展和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人類的學習、生活、觀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以后,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一經網絡傳播,都能很快形成網上輿論。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由于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于平原地區(qū)與發(fā)達地區(qū),各民族間文化、宗教存在差異,加之受周邊地區(qū)以及國際形勢的影響,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突發(fā)性事件屢有發(fā)生?;ヂ摼W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涉及民族問題的突發(fā)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強輿論磁場。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手機網民達到3.88億,微博用戶有2.74億。早在1999年到2002年,網民主要在網絡論壇上發(fā)言;2003年,網民開始在新聞跟帖上發(fā)言;2006年,大量網民開始在博客上發(fā)言;2009年,網民開始使用微博。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
網絡論壇、手機短信這類新興媒體的出現無疑為公眾輿論提供了新的拓展平臺,它使普通民眾包括弱勢群體、邊緣群體也擁有了某種話語權。有人形象的將這個時代稱之為“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網絡社區(qū)等平臺發(fā)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弱化了政府對媒體的控制以及傳統(tǒng)媒體對話語權的掌控,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網絡的特點,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一個是傳播的速度,任何傳統(tǒng)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刊等在傳播速度上都不能和網絡相比,網絡是以秒來計算的的;另一個表現在含量上,任何傳統(tǒng)媒體在含量上都不能和網絡相比,網絡是海量儲存?;ヂ摼W上,公眾可以實現多點到多點甚至跨國界的的傳播。如果每個人有100個粉絲,只有10%的粉絲轉你的一條微博,以此類推,轉帖5次,幾分鐘內覆蓋面就可以達到1億人次,很快天下人就都知道了。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威脅著民族國家人為設立的邊界,也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活動所利用。一段時間以來,新疆出現一些恐怖組織或者用手機多媒體卡觀看、復制宣揚“遷徙”、“圣戰(zhàn)”等暴力恐怖內容的圖片和音頻視頻資料,或者用移動硬盤儲存、傳播宣揚分裂國家、宗教極端、暴力恐怖犯罪等音視頻資料,或者在互聯網上尋找“遷徙”路線,或者通過互聯網下載宗教極端內容的視頻文件并傳播。其目的是蠱惑更多不明真相的群眾通過“圣戰(zhàn)”的方式,妄圖推翻現行政權,建立獨立的“國家”,這些行為的性質實質就是暴力恐怖組織的滲透方式。2008年“3.14”拉薩事件中,美國BBC、CNN、《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德國《圖片報》等西方媒體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張冠李戴,移花接木,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歪曲報道,CNN和《紐約時報》等網站甚至每天都將“中國西藏暴動”的負面報道作為首頁頭條來招攬眼球,以訛傳訛,混淆視聽,給中國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一落千丈,中國奧運圣火在歐洲的傳遞一再受到西方反華勢力的蓄意抵制與“藏獨”勢力的嚴重沖擊。
隨著中國社會的利益分化、公共領域內多元博弈的出現、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民意表達熱情的高漲,公眾參與意識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漲。然而,與巨大的公民利益表達需求相比,制度化的公眾參與渠道目前還供應不足,使得中國的互聯網承載了太大顯示民意的功能。加上互聯網絡信息形式的綜合性、多樣性,和傳統(tǒng)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比較起來,互聯網更能調動民眾獲取信息、表達意愿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受到的人為限制、控制最少。新媒體解放了大眾輿論,這種輿論具有很強的草根化傾向,因此成為承載‘言論自由’的最佳載體。
憑借手機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在網絡上,一個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萬應’,這就是當下互聯網的力量。手機網絡民主從技術上突破了傳統(tǒng)民主人數、地域、信息的局限,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彌補了現實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方式的不足,同時降低了民眾參政議政的政治經濟成本,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但是,在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往往會顯得比在傳統(tǒng)媒體上的民意更洶涌、更極端,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從分析以往發(fā)生過的涉及少數民族群眾利益糾紛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信息網絡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一些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突發(fā)性增強、擴散速度加快、處置難度加大,有的最終演化為群體性事件,甚至轉化成對抗性矛盾,造成嚴重后果。
尼葛洛龐帝(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曾經很精確地總結過:“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zhí)照的電視臺”。網絡是個虛擬的公共空間,網民上網具有私密性,網民在網上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隨心所欲,在網上似乎沒有警察,沒有監(jiān)督、沒有制約,造成了在互聯網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間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相互沖突。
2009年1月28日,艾某等六人在新疆沙雅縣國際大巴扎“銀河世紀動漫城”玩游戲。由于艾某等人拍打游戲機聲音過大,和動漫城工作人員陳某發(fā)生口角,進而引發(fā)與動漫城工作人員朱某等人群毆,造成多人輕微傷,動漫城物品被砸毀。事發(fā)時途經國際大巴扎的亞某,看到有人打架,于次日14時左右來到國際大巴扎“宇宙”網吧,編造出:16名漢族青年毆打1名維吾爾族青年,并從二樓扔下摔死及公安機關不作處理,500余名維吾爾族青年示威游行的帖子,在網上散布,時間長達3小時。帖子發(fā)出后,被境外民族分裂網站借機轉載利用,大肆渲染,企圖制造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事端。
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而信息發(fā)布和傳輸沒有嚴格的檢查和核實系統(tǒng),操作的方式也越來越簡便越來越多樣化,一定程度上為散布謠言提供了方便。而一些人出于好奇以及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捏造事實,利用網絡、手機等媒介編造和傳播了不少影響民族團結的謠言。
美國掌握著網絡世界的話語霸權,擁有全球互聯網13臺域名根服務器中的10臺,從互聯網的路由器到操作系統(tǒng)大多是美國制造。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臺,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借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fā)事件、熱點問題等,肆意夸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遏制”中國的目的。根據媒體披露,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fā)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大量地使用黑莓手機、推特等移動互聯網終端,以及社交新媒體組織實施行動,同時還把現場拍攝的照片實時通過手機傳送到社交網站上炫耀成果,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制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新媒體所具有的力量放大器、事件催化劑等功能并不會因為國別和環(huán)境的差異發(fā)生變化。任何國家內部在此前發(fā)展過程中累積起來的各種矛盾,都有可能被新媒體引爆,并以意外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為契機,構成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嚴峻挑戰(zhàn)。7.5事件發(fā)生后,境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絡污蔑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國政府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絡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借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傳播機制,新媒體由于其較低的準入門檻和更為自由、民主的氛圍,大大拓寬了國內外民眾獲得信息的渠道、降低了獲得信息的成本,從而實現大范圍地傳播知識和自由、民主、法治之精神。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偏見與生俱來,而我國傳統(tǒng)媒體傳播的信息基本上敲不開西方的國門,但是互聯網可以幫助我們繞過西方傳統(tǒng)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壁壘,向西方受眾傳播中國聲音,使他們有機會了解中國社會真實的狀況,改變固有偏見與誤解并真正去了解中國,從而引導國際輿論向著有利中國的方向發(fā)展。民族地區(qū)可以利用新傳媒在日常的民族新聞傳播中有意識地引導國內外輿論,既擅長正面宣傳我國民族政策,又注意批駁敵對觀點。堅持正面宣傳我國政府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先進典型及其感人事跡,通過各種圖、文、聲、畫等生動形式展示民族地區(qū)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各方面事業(yè)的巨大發(fā)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的極大改善,客觀反映各族同胞的團結扶助與共同發(fā)展,以豐富的事實回擊西方反華勢力長期利用中國的民族、宗教和人權問題大做文章的卑劣行徑。目前,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中國日報網站等主要網絡媒體大多設立了若干地方頻道和多個外語頻道,主動地向外界報道中國。民族地區(qū)的網絡媒體也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改進傳播理念,增加信息量,加快更新速度,提升網站內涵、聚集網站“人氣”。學習其他民族地區(qū)的經驗,開設民族新聞網站,如“中國西藏新聞網”、“中國西藏網”、“新疆天山網”、“內蒙古新聞網”和“中國涼山彝族新聞網”等。運用各種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各民族相互信任、緊密團結、互幫互學、共同發(fā)展進步的良好風尚,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一是做好輿情監(jiān)測。民族地區(qū)要有針對性地對涉及民族問題的輿情實施監(jiān)測,做好盯網安排,對網上出現的涉及民族問題的負面輿情,特別是對可能影響民族團結的言論要及時予以關注并作出應對。二是做好輿情研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網絡輿情處理前充足的分析研判十分必要,發(fā)現輿情后,要迅速整合、篩查輿情涉及的各方面信息資源,仔細分析輿情散播的目的和規(guī)律,預測輿情演化趨勢及影響預期,形成簡明扼要、分析準確的報告,為輿情處理提供準確依據。三是做好輿情預警。建立健全處理網絡輿情的應急預案,不斷提高民委等相關部門輿情預警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暢通輿情上報渠道,避免因程序繁雜而貽誤處理輿情的最佳時機,在重大輿情隨時上報的同時為領導提供準確的輿情研判報告,讓領導快速了解整個事件的概況、涉及人員、散播態(tài)勢及影響,以便及時作出決策。
地方部門可以學習“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的模式,在民委等官方網站上開放與網民討論的平臺,允許網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關人員進行專門的解答,建立高效暢通的解決機制。在這樣的解決機制下,遇到突發(fā)危機事件,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信息發(fā)布部門,可以隨時對公眾的疑問作出回應,同時可以隨時掌握網絡民意與網絡輿情。
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等在40年代“人民的選擇”中提出的理論假說。兩級傳播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和影響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的,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的中介,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意見領袖指的是那些對大眾媒介保持較多接觸,在特定領域能夠對他人發(fā)揮個人影響的人。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較差,人際傳播的影響依然較深,因此可以考慮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的傳媒精英,精心打造出深受歡迎的、本民族自己的“傳媒意見領袖”,發(fā)揮對少數民族受眾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民族“傳媒意見領袖”可以從本民族、本地區(qū)的著名專家、學者、干部以及各行業(yè)、各階層的代表人物中的“資深網民”中培養(yǎng)。這些根植于地方民族文化土壤的“傳媒意見領袖”,對民族問題的關注程度普遍較高,懂得本民族語言文字,熟悉地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與本民族感情深厚,具有自然的民族親和力;同時他們文化層次較高,善于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與表達意見,因此在本民族中有較大的話語權,能對本民族受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特別是能在化解民族糾紛、妥善處理民族問題突發(fā)事件、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是主動提供信息和觀點吸引人們的關注,形成議論的話題。議題設置理論是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唐納德?肖最早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雖然大眾傳播媒介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是它可以為人們確定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現代傳播體系是由政府、媒體和公眾組成的“三元結構”,政府在最終議程的形成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政府在執(zhí)政過程中所產生和掌握的信息是形成、引導輿論的重要資源,這些信息的披露和有效傳播直接影響和引導著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因此,政府應該巧妙引導媒體議程,因勢利導,最終達到引導和影響公眾議程,實現“政府要說明的(政策議程)、媒體感興趣的(媒體議程)、公眾關心的(公共議程)”三者的完美結合。
2008年4月,北京奧運圣火在境外傳遞時,受到一些跳梁小丑的阻撓,國人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這也是一次極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機會。京報網及時將網民的有關留言編發(fā)了《藏獨分子行為引起網民公憤》、《金晶是感動中國的最美麗的姑娘》等專題,網民們繼續(xù)跟帖留言道:“西方人在我眼中一直很文明,但這次讓我汗顏。原來他們這么流氓成性,而且還特別傻?,F在的中國不是以前那樣了。政治讓西方一些人瘋狂到極點,他們那是民主嗎?這樣的民主自由中國不需要!” 在京報網上,有網友留言道:“這簡直就是一群無法無天的政治流氓!中國人民對法國不錯,北京人民更是對巴黎很好,但這些流氓政客無視國際慣例,冒天下之大不韙,太渾蛋了!讓任何有良知的中國人對他們的流氓行徑唾棄。我們要對這些流氓說:你們不過是一群小丑,你們的粗暴干涉絕對動搖不了我們改革開放的決心,動搖不了我們搞好奧運會的信心,更動搖不了13億中國人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偉大目標!你們最讓人感到可笑的是,你們弄了那么多這樣檔次的‘榮譽市民’,你們巴黎太掉價了,該讓世界嘲笑你們這些可憐的小丑!”京報網及時將這條留言以“網友痛斥巴黎一群‘政治小丑’”為題編發(fā),又有許多網友在這一條留言之后留言,表示支持。而正是合理的議題設置,把一場西方企圖利用所謂“西藏問題”、“人權問題”妖魔化中國的危機,轉化為國人一浪高過一浪的愛國熱情。
民族問題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是敏感話題,而突發(fā)性事件往往具有引發(fā)突然性、瞬間聚合性、狀態(tài)失衡性與行為破壞性等特征,各種媒體的報道則又具有匯聚、放大和擴展效應,極容易使分散問題匯集成焦點問題,局部問題放大為全局問題,一般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因此,民族地區(qū)地方政府及媒體在本地區(qū)發(fā)生與民族問題有關的重大突發(fā)性事件時,應快速反應,搶先占領國際輿論的制高點,把握先機和主動。除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秘密外,要及時準確的把事件最新動態(tài)、發(fā)生原因、背景及處理結果等情況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實地采訪、新聞發(fā)言人發(fā)布新聞公告、通過政府網站發(fā)布新聞信息、通過手機等通訊工具發(fā)布信息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公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盡快平息事端、釋疑解惑、疏導情緒、化解質疑,避免謠言橫飛和事態(tài)升級,以“負責”和“高效”的態(tài)度贏得本地各族群眾、國內社會與國際輿論的理解和支持,同時調動政府各方面力量和社會資源快速、平穩(wěn)地解決事態(tài),為民族地方社會穩(wěn)定和國內民族團結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在各種傳媒日益深入人心、作用越來越突出的今天,作為民族地區(qū)的領導干部更要把握媒體特性,善用媒體力量,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這些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媒形式,積極主動地回應各族群眾的要求。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特別是在面對突發(fā)事件和重大事件發(fā)生時,領導者唯有積極主動地面對媒體發(fā)布權威信息,在坦然應對中贏得媒體的尊重和支持,才能用透明度贏得可信度,用高明的“意見”征服受眾,及時搶占輿論的先機。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領導干部同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打交道的素養(yǎng)和能力。要在實踐中增強民族地區(qū)領導干部同媒體打交道的方法和技能,要擅于運用互聯網、微博等問政工具,經?!吧暇W看看”、“在線聊聊”、“網上蹲點”,使新媒體成為領導者了解世界、掌握資訊,科學決策、推動工作,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的重要平臺,充分發(fā)揮媒體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