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在何東昌部長的遺體告別會上,我止不住內心的悲痛,不知道如何表達對東昌部長的感激和敬仰。幾十年來,東昌部長對我的恩師、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下文簡稱朱老)的尊重與信賴,對我本人的關心與支持以及對中國心理學建設的關切與推動在我腦海中仍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一、對老心理學家朱老的無限尊重和信賴
自1978年后,作為朱老的弟子和助手,我深深了解我的恩師。朱老一心向黨,早在20世紀30年代,朱老在日本留學時就接觸到《資本論》,并逐漸開始有意識地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指導科研與教學活動。1947年經地下黨組織安排,朱老任黨領導下的香港達德學院教務長兼教授,1949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和安排下回到北京,曾任葉圣陶先生的副手——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后因身體健康原因,在北師大校長林勵儒先生的邀請下,到北師大工作。
因為我在朱老身邊工作,我深切體會到東昌部長對朱老的無限尊重與信賴。他多次在相關教育科學會議上肯定朱老的成果,贊賞朱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學術指導思想,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研究思路。東昌部長在擔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組長時,批準朱老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心理科學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與教育”。因朱老從香港回北京后沒有直接調入高校工作,加上他自己高風亮節(jié)、一再謙讓,所以朱老在1991年3月5日去世前一直是三級教授,但與他當時一起回來的幾位香港同事都是一級教授。在朱老去世后,東昌部長了解到這一情況,他親自起草,并以教育部黨組的名義給中組部打報告,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希望能以一級教授的級別為朱老辦理后事。日理萬機的東昌部長還在3月19日參加了朱老的葬禮,為朱老送最后一程,并為第二年出版的《朱智賢教授紀念文集》親筆題詞——“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科學”。
二、對我本人的關心與支持
我1960年考入北師大,1965年畢業(yè)。盡管當時“文化大革命”還沒有開始,但我們國家的心理學已處于危機狀態(tài)。大學畢業(yè)后,我首先被安排參加了一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后分配到中學當老師,一干就是13個年頭。后來,由于心理學學科建設需要,我于1978年“歸隊”,在大學進行教學科研工作?;A教育工作的經歷,讓我在研究中特別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在中小學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我強調以能力為重,培養(yǎng)學生智能,由于實驗效果較為突出,受到廣大中小學的歡迎。在1984年暑假召開的中國教育學會首屆學術年會上,東昌部長在會上點名表揚了我,并在會后接見了我,在接見時,我向他表示我要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貫穿于我畢生的學術研究之中。1986年冬天,東昌部長來北師大考察工作,其中聽取我的匯報,我們的實驗點當時已擴展到全國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約有3 000多個中小學實驗班,特別是當我舉了基礎薄弱校通縣六中參加實驗、改變現(xiàn)狀的例子的時候,東昌部長插話指出:大學教師下到教育實踐中去搞實驗研究,北師大的成果改變了一些教育的現(xiàn)狀,提高了教育質量,我認為這樣的研究成果不亞于自然科學一等獎。20世紀90年代初,東昌部長還在許嘉璐副校長的陪同下,蒞臨參加我的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實驗點的培訓會。作為教育部部長,能參加一名高校普通教師實驗項目的培訓會,讓我感到心里熱乎乎的。我永遠忘不了東昌部長在會上對我的鼓勵——“理論與實際、普及與提高、專家與群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典型”。這對我鼓舞極大。
三、對中國心理學建設的關切與推動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心理學大致經歷了“三起兩落”五個發(fā)展階段:1949—1958年為恢復、改造時期,1958—1959年為批判、挫折時期,1959—1966年為初步繁榮時期,1966—1976年為破壞、停頓時期,1976年至今為空前活躍時期。東昌部長十分關心中國心理學學科建設,心理學在“文化大革命”后快速發(fā)展,與東昌部長的推動密不可分。1979年,教育部積極為心理學“平反”。一國的教育部為某一學科平反在科學史上很少見。
東昌部長是1982年任教育部長,他任教育部長后,繼續(xù)支持“平反”后的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并提出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于是,中國心理學迎來了學科快速發(fā)展的春天。東昌部長還十分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強調,中國教育科學要發(fā)展,關鍵的問題要抓好兩個學科。第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第二個是心理科學,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是教育科學的指導思想,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心理學在中國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也大大推動了心理學自身的發(fā)展。
東昌部長和夫人李卓寶教授一直關心清華大學的心理學科發(fā)展。清華大學在學校建設之初,就建立了心理系,其心理系是我國20世紀前半葉最有名的心理系之一,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心理學人才。清華大學畢業(yè)生,后來在北師大工作的張耀翔先生,于1921年成立了中國心理學會并任首任會長,1922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本心理學雜志《心理》,并為北師大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清華大學心理系并入北京大學,之后50多年,清華大學一直沒有心理系。進入新世紀,東昌部長和夫人李卓寶教授積極推動清華大學心理系恢復,在他們的推動下,2008年,清華大學心理系正式恢復,我作為嘉賓被邀請出席了復系大會,清華大學黨政領導和前任領導都出席了這次大會。我當時還代表中國心理學會向關切和推動清華大學心理學復系的東昌老部長表示敬意和感謝。過去幾年來,清華大學心理系按照東昌部長提出的“世界一流、國內急需”的要求開展研究,積極尋找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的相對競爭優(yōu)勢,在幸福、成就、道德、文化的積極心理學以及團體心理咨詢研究方面走在中國心理學的前沿,并召開了兩屆積極心理學大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