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乃英 黃欣碧
【摘 要】闡述在“3+2”高職藥劑學教學中,基于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選用教學方法,即有針對性地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內容,根據(jù)“3+2”高職生的需求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3+2”高職 藥劑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139-02
“3+2”高職是指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yè)院校利用優(yōu)質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資源進行五年制高職前三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但后兩年高職教育階段必須在高等學校舉辦的教育形式。中職教育的前三年中有兩年在校學習,后一年進入企業(yè)實習與工作?;谶@樣的安排,“3+2”高職生接受教育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及教師實施教學的方法與要求都有別于普通全日制高職生。筆者在教授“3+2”高職生藥劑學課程時,基于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選用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對此進行討論。
一、根據(jù)“3+2”高職生的認知水平安排教學內容
(一)有針對性地安排理論教學內容
學生在進入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帶入其原有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即學生的認知水平。“3+2”高職生在中職前兩年的學習中,一般已經學習過藥學基礎和制劑工藝技術這兩門課程,對藥品生產GMP要求及液體制劑崗位工作特點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一年的實習與工作經驗,不僅在理論知識上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實際生產中也可說已經能上崗。因此,盡管“3+2”高職生與普通全日制高職生使用相同的教材,我們也應根據(jù)“3+2”高職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理論教學內容和側重點。比如,介紹教學內容中的“表面活性劑”時,不僅側重于介紹“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更注重于讓學生理解“表面活性劑”的特性與實際產品的聯(lián)系及使用中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的緣由。對于“藥物制劑的穩(wěn)定性”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中不停留在原有化學反應類型的介紹,更側重于將化學反應類型與實際產品發(fā)生的不穩(wěn)定性變化相聯(lián)系,并要求學生聯(lián)系各自的學習工作經驗進行總結,以強化課堂教學與工作崗位的聯(lián)系性。
(二)合理安排實訓教學內容
實訓教學內容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如學生中職時已經學習過GMP仿真實訓,所以在“3+2”高職生階段,可以省去該內容的學習,并將課時補充到乳劑、混懸劑的制備上。另外,為了增強制劑車間“入場”訓練的有效性,在教學時,不應讓學生像是走過場一樣完成這個流程,而是深入介紹入場操作對生產的重要性及不同產品對生產環(huán)境和人員入場的不同要求,并對每個學生各自完成“入場”訓練進行嚴格的考核,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
二、根據(jù)“3+2”高職生的需求選用教學方法
學生的需求主要是指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應有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生的需求關系到學生能否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并能堅持往下學習。選用何種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的需求為依據(jù)。
盡管“3+2”高職生知道知識與學歷在就業(yè)中的重要性,但是,與普通全日制高職生不同,他們自學能力和課堂自我調控能力都比較差,學習容易困倦,目標不明確。經過調查,大部分“3+2”高職生經過一年的中職階段的實習與工作后,返校學習的直接動機是他們意識到學歷與專業(yè)知識在當今社會的就業(yè)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對職業(yè)資格和上崗證考試通過的影響,也是他們重視學習的另一個原因。以上這些返校讀書的理由與大多數(shù)中職時的那些學習成績差、中考落榜、家人逼迫等被動理由相比,會促使他們在學習上更主動。更重要的是經歷過一年的實習和工作的較為嚴格的考驗后,學生會更加懂得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不同的學習目的和動機就形成了不同的需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情景教學法。例如,在進行“入場”訓練、常用滅菌法及包衣的授課時,可分別采用學生講授或示范,教師總結和情景教學的方法。在“入場”訓練中,分別邀請一位在藥店實習的學生和一位在藥廠的學生進行“入場”訓練,由其他學生觀察并發(fā)表個人意見,教師進行總結。一方面讓有經驗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另一方面使教學過程更為形象化。再如,在“包衣”教學中,在講課前,可展示同一人化妝前后的相片,很明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學生就能說出是化妝的效果。教師進行總結:化妝可以遮掩臉上的瑕疵,可以讓人變得更加漂亮。接著教師講解化妝的基本流程,介紹完后,直接引入“包衣”內容的介紹。在比較中,學生就會覺得“包衣”簡單,經過形象的介紹后,在技能訓練中,學生操作的能力和興趣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案例教學法??稍O計有職業(yè)活動導向的案例,從案例中導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例如,“常用滅菌法”是較為枯燥的理論內容,在講解這一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重視該內容的學習和理解該內容的重要性,以“欣弗事件”(2006年生產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未按批準的工藝參數(shù)滅菌,影響了制劑滅菌效果,導致11人死亡)為案例來進行教學。在講授內容之前,讓兩位在藥廠實習過的學生講解自身經歷。一位是因為在送物品過傳遞窗時,沒有進行滅菌而導致生產崗位的藥品污染,造成一定的損失的行為。另一位學生介紹因為滅菌不完全而導致企業(yè)接受罰款的行為,采用現(xiàn)身說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兩位學生的經歷,是筆者在授課前與學生溝通時得知的。
第三,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樣,一次成功的課堂,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教學導入。在進行教學導入時,較常用的是問題式導入方式。比如,講授固體制劑的制備工藝時,可先設計如下思考問題:固體制劑工藝的共通點是什么?哪個環(huán)節(jié)是保證藥物含量均勻度的操作?物料的什么性質主要影響產品的劑量準確?然后以散劑為例進行講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的討論和思考,自覺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中,使其自覺理解和掌握知識。
第四,動態(tài)啟發(fā)式教學法。藥劑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以純理論、靜態(tài)圖片或實物照片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動態(tài)啟發(fā)式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的搜索手段,播放片劑制備、膠囊劑制備、粉碎過程等視頻,使以往“死板”的圖片動起來,讓學生直觀接受知識。
綜上所述,在“3+2”高職藥劑學教學中,只有根據(jù)“3+2”高職生的認識水平安排教學內容,并且根據(jù)“3+2”高職生的需求選用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郁華.學情分析:教師新的教學基本功[J].教學與管理,2013(8)
[2]陳智嫻.構建以學生為本的高職藥劑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海峽藥學,2011(4)
[3]梁彩云.立足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3(24)
【作者簡介】廖乃英,女,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藥劑學;黃欣碧,女,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