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等。這一系列的要求,突出了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初中生;情感教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348-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等。這一系列的要求,突出了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由于過于注重政治說教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因此,要實現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來一個改變,以情感教育為平臺,將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才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下面我從教學理念、教師角色和學習方式等幾個方面談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幾點作用。
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
朱自清散文《背影》,寫的是父愛,父親送兒子北去念書,為兒子買桔子穿鐵道,跳下爬上,那過程的描述,已把讀者受感動的心情調動起來了。特寫到“他用雙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了?!弊髡咦约毫鳒I了,這時,很多讀者讀到這里時,淚水也已涌了出來。
人都是父母生養(yǎng)的,父母的愛對于子女來說,是無私的永遠的無止境的。這種無私的永遠的無止境的愛才感天動地,才打動讀者。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寫父母對子女的愛,無不動人心弦。這種愛,就成了讀者與作者心靈契合點,教師就要抓住這個契合點,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到課文中去。
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當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語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的教學情感,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的溝通融匯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情感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二、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過去那種簡單的“教”與“學”的師生關系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改變角色,主動建立一種新的師生關系:或為嚴父慈母、或為兄長諍友。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孔子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作用,語文教師尤其如此。
例如我讀郁秀的小說《花季雨季》后,將自己的感受跟學生說:“十六歲是花季,十七歲是雨季,花季雨季都是最美好、最活潑、最燦爛的時光。這篇小說使我想起了自已的學生時代?!睂W生便爭看《花季雨季》,這樣,我和學生之間便有了共同的話題的和相近的情感體驗,很多學生主動與我討論主人公的性格和命運,這種討論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效果比生硬的要求好得多。
三、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學習效果。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標準》語句)。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tài)度,要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般來說,傳統的教育的結果往往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不會獨立思考、沒有探索欲望、沒有個性的狀態(tài)。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找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及比較,我認為,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對培養(yǎng)未來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學生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引導學生自覺組成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他們因性相投、趣相近,容易交流,有利于開展探究的學習。例如讓小組成員互改作業(yè)、互評試卷,甚至同桌吃吃飯等等,讓他們建立起一種超越一般同學關系的“好朋友”關系,使他們在互相鼓勵和互相支持中朝一個方向共同進步。
這種作法在語文實踐課中更容易組織和實施,學生在共同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同學感情得到加深,反過來,同學感情又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優(yōu)化學習效果。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使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健全人格,這便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