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云
【摘 要】人類的思維是隱喻性的,這種隱喻性思維基于身體對文化世界的體驗?!靶摹笔侨祟惿眢w的重要部位,英文和中文中都有大量與人體器官“心”相關的隱喻。隱喻是人類主要認知模式之一,通過對英漢“心”隱喻化方式的相似性及相異性分析可以表明英漢民族認知的選擇傾向性和文化及認知的差異性。而英漢文化和認知模式上的差異形成了英漢“心”隱喻的表達上的區(qū)別。
【關鍵詞】心;隱喻;認知模式;文化模式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其認為思維是體驗的,即是說,用來連接概念系統(tǒng)的結構來自于身體經(jīng)驗,并依據(jù)身體經(jīng)驗而有意義。并且,人類概念系統(tǒng)的核心直接以人類的感知、身體運動和經(jīng)驗為基礎。而有些概念不是直接來源于經(jīng)驗,它們是運用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的結果,這些隱喻、轉喻和意象也都是以經(jīng)驗(通常是體驗)為基礎的。人類的身體構建了概念結構,大部分的概念也都是隱喻的(Lakoff&Johnson,1999),所以身體隱喻引起了許多學者們的重視?!靶摹笔侨祟惿眢w的重要部位,“心”的身體隱喻研究引起國內語言學界的關注和討論。本文主要從文化模式角度對英漢“心”隱喻進行對比認知分析。英語中“heart”與漢語中“心”這兩個詞的原義完全對等,而其派生義及隱喻義由于認知模式與文化模式的不同有所區(qū)別,在兩種文化模式作用下,通過隱含的隱喻和轉喻相互連接,概念范疇中的某些屬性得到突顯而形成的轉義。
一、英漢“心”隱喻化方式的相似性分析
(一)“心”轉喻為思維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陸九淵·年譜);“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王明陽集·答季明德)。兩位哲學家都把心看做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人類認知的中心。孟子也有“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之說,“心”被看做是人類思維、推理、情感的器官。西方哲學“二元論”崇尚“理智、情感”兩分法,但是在中古英語表達中heart同時也轉喻為思維。如:
我猜不透她的心思。我心想你們認識。這個問題一直壓在他的心頭。這就了卻了我的一樁心愿。祝你心想事成。你應該用心做習題。例中心思、心想、心頭表示說話人的思維、思想及想法。漢語中還有心智、心計、心得、心事、交心、操心、盡心、談心、內心、心扉、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捫心自問、問心無愧等是表達人們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判斷及推理的認知活動與過程。例中心愿、心想表達了人們思維中的某些愿望、意念,這類詞還有諸如心意、專心、決心、耐心、癡心、忠心、信心、細心、粗心、心軟、心勁、心安理得、心甘情愿、一心一意、死心塌地、掉以輕心等。
英語中也有heart的此類轉喻,但為數(shù)不多:I couldn't see the point of learning by heart the dates of forgotten battles;Things my heart used to know, things it yearns to remember;I hope with all my heart that you succeed.
另外,“心”可以轉喻為精神、勇氣、決心。這類轉喻在英語這個更為常見:lose heart, take heart, take heart of grace, put heart into sb, a man of heart, a heart of oak, have the heart to do sth, lack the heart.
(二)“心”轉喻為情感
西方哲學傳統(tǒng)所遵循的“二元化”思想倡導情感理智兩分:思想和觀念來源于心智(mind),而欲望和情感則來源于身體的心臟(heart)(Lakoff&Johnson,1999)。而在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心”更是被看做是人類情感的器官。心是所有身體結構中最能表達情感的(Yu,2009)。其它的內臟器官可能只能表達一種或兩種情感,但是心幾乎與所有人類的情感相關。情感具體指歡喜、憤怒、悲傷、焦慮、恐懼、愛慕、厭惡等。
漢語中“心”轉喻為各類情感的詞語主要有:開心、可心、寬心、舒心、放心、大快人心、心曠神怡、心花怒放、心寬體胖;傷心、心痛、心酸、心疼、心碎、心死、心煩、心灰意冷;心焦、心急、操心、揪心、擔心、牽心、掛心、提心吊膽、心急如焚、心慌意亂、心驚膽戰(zhàn)、心驚肉跳、心有余悸;心肝、甜心、心上人。
英語中heart 此類轉喻也為數(shù)不少:do ones heart good, in good heart, to ones heart content, brighten ones heart, heart-warming, hale and hearty; break ones heart,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s, cry ones heart out, ones heart sinks, sick at heart, sob ones heart out, heart-broken, heart-sick, heart-rending;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strike fear in sbs heart, eat ones heart out, sbs heart stands still; steal ones heart, give ones heart to, lose ones heart to, win ones heart, capture ones heart, take to ones heart,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near sbs heart, heart-throb, sweet-heart, have a heart, ones heart goes out to sb, soft-hearted.
二、英漢“心”隱喻化方式的相異分析
漢語中“心”的隱喻化表達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哲學而形成的文化模式的影響。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心”是思維、理解、推理、情感的器官,所以是人類認知能力的核心(Yu,2007)。例如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心作為思維的器官區(qū)別于眼、耳其它身體器官的功能。由于心被認為是人類身體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心被隱喻為身體其它部位的主宰,就有了‘Heart is ruler的隱喻。在《荀子·解蔽篇》中就有“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的論述。到了宋明期間,新儒教出現(xiàn)了一個叫做“心學”的流派,該流派的思想認為心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人類認知活動的中心。在中國古代醫(yī)學上,漢民族整體思維模式認為,心統(tǒng)攝五臟六腑,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所以心能夠進行人類思考、記憶、情感、理解、推理、感知等心理和生理活動。所以漢語中“心”的思維、情感隱喻義能產(chǎn)性很高。這些甚至在漢語漢字拼寫上就有體現(xiàn),漢字中有很多是以心為偏旁的,如思、想、情、感、悲、愉、恐、悅等。
西方傳統(tǒng)哲學思想認為思想和觀念來源于心智,而欲望和情感來源于身體的心臟。這種把心智和心臟區(qū)分開來的思想影響了英語中heart的隱喻表達方式。所以在英語中心轉喻為情感的表達要比轉喻為思維的表達多,而轉喻為思維義的表達遠遠沒有漢語的豐富。
雖然受英漢文化差異的影響,漢語的“心”的隱喻、轉喻義比英語heart的隱喻、轉喻義要頻繁,但是也有在英語中的表達方式漢語中幾乎是沒有的。在英語中heart可以轉喻為勇氣義,如上文提到的lose heart, a man of heart, a heart of oak, have the heart to等。其中a heart of oak表達中heart可以直接指代人,這在漢語中是沒有的。而且在漢語中勇氣、膽量通常與膽囊相關聯(lián),所以漢語中幾乎沒有“心”轉喻為勇氣義的表達。
三、結論
隱喻是人類的主要認知模式之一,人類的思維是隱喻性的,這種隱喻性的思維是基于文化世界的體驗。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窗口,人類的思維通過語言來體現(xiàn),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隱喻性表達的異同可以體現(xiàn)人類認知模式、文化模式的異同,而認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異同又能說明隱喻性表達的異同的原因。心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器官,本文通過對英漢“心”隱喻化方式的相似性分析表明英漢民族認知的選擇傾向性,而其隱喻化方式的相異性則表明英漢民族的文化及認知的差異性。由中西傳統(tǒng)哲學及醫(yī)學思想形成的文化模式的不同影響了人們對心的特征及功能的不同認識,由此而影響了英漢“心”隱喻表達上的區(qū)別。這種英漢語對比認知研究,能夠加強跨文化的理解與交際;在二語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習者了解語言背后的隱喻認知機制、認識文化模式的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從而更好的促進二語的習得。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reseus Book Group.
[2]Yu, Ning. (2007). Heart and Cognition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J].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7(1/2): 27–47.
[3]Yu, Ning. (2009). The Chinese Heart as the Central Faculty of Cognition. In Farzad Sharifian, Rene Dirven, Ning Yu, Susanne Niemeier (Eds.), Culture, Body, and Langua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齊振海,覃修貴.“心”隱喻詞語的范疇化研究[J].外語研究,2004(6):24 - 28.
[5]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23-28.
[6]張建理.英漢“心”的多義網(wǎng)絡對比[J].浙江大學學報,2006(3):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