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堅定地相信,藝術是自由的,又不是無目的的。它一定是心懷天下所有遺留下來的深深足跡。法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曾說,“畫畫就是牽著一根線條去散步”,任何一幅繪畫作品都是由無數的線條形成的。這線條,就是一串足跡、一段旅程。
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莫不有行萬里路、作萬卷畫的經歷和回憶,這不是簡單的對繪畫資料的搜集,更不是單純的對著自然無數次地重復描摹。僅是資料收集,我們稱為采風;僅是記錄圖象,我們喚做寫生。可這回憶里不只有畫,不只有自然和人文的歷史遺跡,它是一個包含了成長、思考、學習、體悟過程的記錄;是傳達了一個人從兒童、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描述。假如人生可以被稱做一段旅程,那這書名《牽著線條去旅行》就再恰當不過了。
生命的始與終是一條不斷的線段。這本書的整個封面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線條的特點:曲與直的結合,擴張出堅硬與柔和的質感對比,并且運用書中的作品片段,貫穿于線條中間,明晰而生動。設計者運用了時間的線性規(guī)律,根據創(chuàng)作時間的先后有序排列了作品之間的關系,既保持了作者創(chuàng)作狀態(tài)變化的連續(xù)性,又保持了觀賞者審美的連貫性。
這部書并不是單純的寫生稿的匯集,編者試圖真實地反映作者當時的狀態(tài),試圖透過圖像,傳達給觀賞者光陰的穿越感和流動感,試圖運用圖像引領人們進入畫面,還原當時的情境——這不僅是將情境反映到紙上,包括繪畫的用紙都會清晰地進入觀者的視線:或速寫本、或單張圖畫紙、或長卷、或色卡……讀者不僅可以真切地認識到作者繪畫時處心積慮的認真和執(zhí)著,還因為紙張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了諸如顏色、形狀等不同程度的老化,給予人們更多的關于繪畫以外的信息,幫助觀賞者更加立體地鮮活地了解作者的意圖,從而獲得更強烈的審美愉悅感。除此之外,書中還大量地刊登出作者在當時隨手寫下的一些短句,這也可以幫助大家認識和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變化。
觀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那創(chuàng)作者呢?他既是創(chuàng)作的主體,又是審美的主體。當我們通過作品去認識和解讀一個作者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誤讀;雖然誤讀,并不一定會認識對作品的理解。而作者本身在經歷了事件后的今天,也會對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認識和評價。只有當時的作品和當下的作者自我評價同時呈現于眼前時,才是完整信息的傾情呈現,這就更能讓觀賞者認識一個真實的生動的具有持續(xù)發(fā)展性的具體生命體。
吳冠中先生曾說:“風箏不斷線?!边@是他的藝術追求,是藝術深層的紐帶聯(lián)系。我始終堅信,畫面能反映出的面貌并不一定是事件的本質,畫作所要追求的也不僅是漂亮的視覺沖擊,一切構圖、質感、節(jié)奏都只是片面。
和線條一起,追隨著它進入一段旅程,或許能觸摸到美的邊緣。
(王妍,山東美術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