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種文化與價值觀相互間交織、滲透與沖突給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使他們道德認知變得模糊,道德情感趨于干涸,道德評價陷入相對主義。唯有在德育內(nèi)容上凸顯主流價值觀教育,在德育過程上突出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實踐體驗,才能找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新出路。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流價值觀;品德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5-0007-04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越軌行為與小學生品德生長研究”(課題編號:QJE1150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簡介:王河濱,瓊臺師專幼兒師范學院(海南???,571100)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德育。
21世紀的今天,在迎來了全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的局面,多元文化時代已然到來。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自我封閉的徹底瓦解,加之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達,信息交流迅速,跨文化交流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文化的多元必然導致價值的多元,“多元價值是社會由封閉半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同質單一性向異質多樣性轉變的必然結果,……相對于此前封閉、單一性的社會,多元社會的開放和價值的異質、多樣性,使價值標準由一元轉向多元”[1]。多元價值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充分照顧到了每個人的利益,每個人都持有同樣的話語權利,更容易發(fā)揮個人的主體性。然而,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時代,價值由一元變?yōu)槎嘣鸵馕吨鴥r值由此前的確定性變?yōu)椴淮_定性,價值標準變得模糊不清,多元價值也使得道德標準不再明確,學生從而產(chǎn)生了道德選擇的困惑和迷茫。因此,當前社會我們?nèi)绾芜M行道德教育,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品德生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課題。
一、多元文化及特點
“多元文化”概念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20年代。1909年,美國作家伊斯雷爾·贊格威爾提出著名的“熔爐論”,將美國喻為能使“所有的歐洲民族……融化和再生的熔爐”。而針對伊斯雷爾·贊格威爾的觀點,美國猶太籍哲學教授霍勒斯·卡倫卻提出了猛烈的批判,卡倫認為“人們可以選擇和改變自己的服飾、政治信仰、伴侶、宗教和哲學等,但無法選擇和改變自己的祖父母(即自己出生的文化背景),強制一個猶太人放棄猶太文化,等于要求他停止生存,……真正的美國精神應該是‘所有民族間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絕對統(tǒng)治”。[2]1924年,卡倫隨后在他發(fā)表的文集中,首次提到“多元文化主義”一詞。西方國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社會問題的爆發(fā),如人權運動、民族問題、種族歧視等,則成為“多元文化主義”理論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的土壤,使之隨后逐步演變成為一種文化思潮。時至今日,人們對于“多元文化”的內(nèi)涵仍然爭論不休,但對其核心的思想已有一定程度的認同。英國學者C.W.沃特森(Conrad William Watson)給出最簡單的回答,他認為多元文化“意指一個社會里存在多種文化”[3]。而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則認為:“多元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由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多樣文化所組成,其彼此關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4]。我國也有學者對此概念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如有學者認為多元文化是指“蘊含了一定道德觀念、情感風格、傳統(tǒng)習俗、精神追求的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總和”[5]。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要深入把握多元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需把握以下幾點。
1.在文化樣態(tài)上,注重存異的同時不應忽視求同
必須承認,我們的世界是由不同文化樣態(tài)構建而成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通過其獨特的生產(chǎn)和生活過程而逐漸確立起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特性。即使是在群體、集團性質同一的社會內(nèi),由于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平衡,社會各階層在讓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創(chuàng)造、變革的內(nèi)在機制不同,同一性質的文化在同一社會的不同區(qū)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歷史時期,也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在多元文化的視域中,允許不同文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體現(xiàn)文化的主體性,這是多元文化的基本樣態(tài)。然而,古往今來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告訴我們,“求同”與“存異”是其基本的發(fā)展規(guī)律,兩者不可偏廢?!啊娈愓宫F(xiàn)的是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求同所反映的則是相互增強了解、促進融合的進程;‘存異不可能只是‘井水不犯河水似的共處,‘求同也不一定就是對弱勢族群文化的完全同化?!盵6]其實,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同時也是一個不同文化交織、滲透和融合的歷史。多元文化注重“存異”的同時,忽視了“求同”的重要性,必然有悖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2.在文化交流上,注重平等的同時不應忽視甄別
“平等”,應該是多元文化主義者談論最多的一個詞,也被視為是多元文化的核心要義。他們普遍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一種單一的價值和原則,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基礎和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互間是平等的、獨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多元文化主義者那里文化本身并沒有尊卑之分、優(yōu)劣之別。然而,文化確實存有精華與糟粕之分,例如,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針對女性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道德規(guī)范,就是文化的糟粕。堅持文化的平等,確實需要以一種博大的胸懷來看待文化的百家爭鳴,然而要堅守住文化選擇的底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在文化傳承上,注重傳統(tǒng)的同時不應忽視創(chuàng)生
在多元文化主義者看來,各民族保持住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歷史的進步。認為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之所,也理應始終保持其原貌。然而,傳統(tǒng)并非一成不變,其實,“文化是生生不息的綿延過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吐故納新,并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滲透”[7]。因此,良好社會秩序的構建更需要多元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耙粋€時代的文化建設必須站在求同存異的立場上,立足于最廣大民眾的共同生活和整體利益,既要承認文化的多元與差異,又要擴大價值共識,在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以構建民眾共同接受與追求的主導價值觀?!盵8]因此,在精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圖景中,實現(xiàn)文化間的融通、創(chuàng)生,應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二、多元文化對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影響
道德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背后的價值觀更是道德發(fā)展的基礎。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是個體品德的外部表現(xiàn),個體品德也正是依賴社會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的不斷內(nèi)化而得到發(fā)展。因此,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和學生個體的品德發(fā)展有直接的關系。當前,我國社會文化逐漸呈現(xiàn)多元趨勢,各種價值觀、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沖突。這樣的文化局面,勢必會給學生品德發(fā)展帶來沖擊和影響。
1.道德認知變得模糊
簡而言之,道德認知是個人對道德理論、原則和規(guī)范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判斷能力。表現(xiàn)為對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和判斷。在多元文化時代,各種文化與價值觀或并行不?;蛳嗷_突已是一個不爭的文化事實。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主文化與亞文化、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等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絢爛無比的文化圖景。文化的多樣性帶來價值的多元,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不斷沖擊,學生在應對中既有發(fā)現(xiàn)的欣喜,當然也出現(xiàn)了迷茫的焦灼。在一元時代構建起來的核心文化與價值觀,此時已經(jīng)消解,甚至教師道德權威也逐步被虛化。什么樣的文化與價值觀才值得頂禮膜拜?誰也說不清楚。此時,學生的道德認知變得模糊,道德判斷能力在弱化。
2.道德情感趨于干涸
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通過學習了解孔繁森、焦裕祿等事跡,會對其產(chǎn)生喜愛、敬慕之情;而對小偷小摸、殺人搶劫的人,則會產(chǎn)生憎惡、嫌棄之感。這就是道德情感的真實的、正常的體現(xiàn)。而在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狂轟濫炸之下,對于學生而言,由于心理發(fā)育成熟程度還沒有那么高,道德判斷力還比較弱,他們面對此狀況多少會產(chǎn)生一種無所適從、無所歸依的迷茫感。在家長和教師有效指導缺失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甚至產(chǎn)生焦慮、驚恐不安、冷漠等情感態(tài)度。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道德情感逐漸變得干涸。而缺乏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就很難催生出社會所期望的道德行為。
3.道德評價陷入相對主義
簡而言之,這里的道德評價是指利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對相關道德行為進行評判、分析的行為。道德評價也是個體道德發(fā)展的一個內(nèi)在評價指標。眾所周知,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具有獨立執(zhí)行其意志的權力機構,而道德則沒有類似的權力機構,社會道德的正常運轉,依靠社會中千千萬萬人的自覺——自覺律己與主動律他。不管是律己還是律他,其內(nèi)在力量就是道德評價。道德評價還可以促進個體將外在的倫理要求內(nèi)化為個人的道德信念。而“在個人的道德發(fā)展中,道德信念確立以后,道德評價并沒有就此退隱,實際上,它是伴隨終生的道德活動:個人通過自我的道德評價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接近自己所設立的道德理想,并從中獲得道德上的滿足”[9]。這也成為人們幸福感的來源之一。然而,當前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與價值標準多樣化的影響,學生的道德評價有深陷于相對主義的危險。因為“在多元倫理的社會,這樣的情況并不罕見:為某一倫理標準推崇備至的行為在另一種倫理標準看來卻毫無價值甚至具有負面價值”[10]。孰對孰錯已難以分清,最后道德評價標準有可能會倒退為“自我中心”,即以“我”的利益為根本標準。如此,道德評價便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
三、多元文化視域中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新思路
我們已經(jīng)走進了多元文化時代。面對多元文化的兇猛來襲,我們不能任由其發(fā)展,也不能完全打倒它,重回一元文化時代。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遭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實,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此背景下,探尋有效的道德教育新途徑,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品德發(fā)展。
1.德育內(nèi)容凸顯主流價值觀
多元文化時代里,文化的多元與價值的多樣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多元文化與價值的海洋中,形形色色的文化與價值共同存在著,我們尊重其存在合理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遴選符合社會發(fā)展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主流文化與價值觀作為我們的主要德育內(nèi)容。因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積淀著民族獨有的情感、精神面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是一個民族的生存之本和發(fā)展之魂”[11]。主流價值的選擇,并不是重回價值一元時代,否認多元文化。其實,任何文化都存在一個內(nèi)在特性,即融通性,也就是說,多元文化之間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文化內(nèi)部存在一個向心力,在相互間交流、滲透的過程中,最終能夠實現(xiàn)融通。這正如戚萬學教授所說的,現(xiàn)代文化具有共享性品質。因此,主流文化與價值的確立,其實也是一個在不斷吸收多元文化豐富養(yǎng)分的基礎上逐漸生成的過程。
在道德教育中,體現(xiàn)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德育內(nèi)容的選擇,需要教師持有一種批判性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意識與觀念的同時,還應通過課堂教學、校外活動、生活實踐與社會交往等途徑,幫助學生形成當前我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能夠“克服學生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思想焦慮、惶恐不安、無所適從、價值迷惘、道德失范、精神焦慮的狀態(tài),重建一種基于共同信念基礎上的道德觀、價值觀”[12]。
2.德育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一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消解,對于德育過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前,由于一元價值觀的存在,價值標準與道德觀念是確定的,在德育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即可,很多時候道德教育過程也就是知識授受過程。而如今,面對多義、且又彼此沖突的多元文化與價值,哪一種文化最好?哪一種價值觀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則要基于學生自己的認識與判斷。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我們迫切需要突出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多元社會不至于迷失自我。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的突出,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與道德自主性。
雖然多元文化給人們帶來了價值多元化、道德相對化等困境,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卻是不變的。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就是對美丑、善惡、雅俗等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形成道德判斷力后,他們就會在身體力行中不斷修正自己道德行為,向自己所設定的道德理想進發(fā)。在這修正與建構的過程中,道德自主性形成了,這是學生道德成熟的一個標志——他們不再盲目跟風,也不會被動遵從,更多的是以一種包容的胸懷去看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與理解多元價值觀的差別。
3.德育方法注重實踐體驗
道德教育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而道德教育則不僅局限于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終旨歸,也是評價道德教育成效的基本標準——我們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具有“德性”,不是看他說了什么,而是關注他做了什么。因此,實踐體驗是道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離開了實踐體驗,道德教育就成了紙上談兵,學生的品德發(fā)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的相互交織、滲透,甚至是沖突,學生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來應對由此帶來的道德困惑?唯一的途徑就是道德實踐體驗。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只有加強道德實踐體驗,學生才能進一步深化對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理解與把握,才能形成最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核心利益的價值觀,以指導自己今后的道德行為。從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來看,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不僅可以彰顯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還可以讓學生的品德內(nèi)部結構進入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強化了道德認知,豐富了道德情感,磨煉了道德意志。反過來,所有這些又都成為道德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提秀雷.多元價值時代,需要怎樣的道德教育[J].人民教育,2009(11).
[2]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J].美國研究,2000(2).
[3][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M].葉興藝,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3.
[4]王薇.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德育課程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5.
[5][11]馮永剛.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與應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6][7]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3).
[8][12]戚萬學.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覺[J].人民教育,2011(22).
[9][10]劉時工.論道德評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責任編輯:楊孝如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WANG He-bin
(Qingtai Kindergarten Teacher College,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various cultures and values are connected, permeated and conflict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unprecedented impacts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leaving them with vague moral cognition, exhausting moral emotion and relative moral evaluation. To find the new way of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mainstream values in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lin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s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ulticulturalism; mainstream value; mor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