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韓國吳氏族譜的編寫

2014-04-29 19:25吳展明
尋根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修譜譜牒氏族譜

吳展明

譜牒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這種特有的文化早已為韓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和譜牒界人士認同和“共享”。

1995年,以韓國學者吳連珠、吳東燮、吳世浩、吳升鋒、吳承桓等為首,率120余名吳氏宗親,分別于清明、中秋節(jié)兩批前往無錫市梅村鎮(zhèn)泰伯廟舉辦隆重祭祖典禮和祭掃鴻山泰伯陵墓,并捐獻1220萬韓元,修建泰伯廟古井亭、豎立仿明代四方碑一座,祖地無錫吳偉勛老宗長為其撰寫碑文,以表達韓國吳氏后裔尊祖敬宗的深情厚誼。此后韓國吳氏族人如行走親戚,常來常往。

韓國吳氏認祖歸宗的另一實際行動,自2000年以來,《中華吳氏統(tǒng)譜》編輯部先后收到他們寄來的《羅州吳氏族譜》(1999年12月重刊丁卯本)、《羅州吳氏參判公派譜》(2002年3月)、《海州吳氏判事公派譜》(1994年1 1月)、《長興吳氏大呂洞教授公派世譜》(2003年3月)、《吳氏大同譜》(2000年12月)以及1999年至2005年出版的《羅州吳氏由來》等族譜和文獻專輯,共計16種26冊。這批寶貴的譜牒典籍,現(xiàn)珍藏于無錫市圖書館,其中還包括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尼山縣監(jiān)吳大經(jīng)編修的《羅州吳氏族譜》手抄丁卯影印本。這些雖然只是韓國吳氏族譜中的一部分,但它反映了中韓(朝鮮)兩國自古以來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影響。韓國吳氏譜牒文化源遠流長,族人和有關(guān)人士在認真學習和全面接受中國儒家文化和譜牒文化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韓國歷史實際,在民間廣泛開展修譜活動,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譜牒文化,大大地發(fā)展和豐富了譜牒學的內(nèi)容,對當代日益顯示出強大生命力的東方文化學也是一大貢獻。

羅州吳氏由來

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南半部,與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是我國的友好鄰邦,在歷史上有“君子之國”的美稱。且不說古代“箕子走朝鮮”,即從戰(zhàn)國中后期至秦漢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因戰(zhàn)亂和賦役等原因,原吳、越、齊、魏、楚等國人民從山東半島東渡,抵達朝鮮半島中南和東南部者即為數(shù)不少。當時的馬韓國王曾劃出東部沿海一帶,令他們居住。這些移民在長期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密切交往中,與當?shù)厝嗣袢诤?,組建了辰韓部落,后來發(fā)展成為新羅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主要是南朝人)仍然頻繁來往于新羅。據(jù)我國史籍和韓國多家吳氏族譜記載,在江淮地區(qū),有一個叫吳瞻(477年生)的青年人,500年(南齊永元二年、新羅智證王元年)帶著一船貴重貨物,從中國泛海東渡,至新羅南部海南登陸。當?shù)貎L使李相輔(又說還有縣吏鄭文龍參與)派兵拘捕,奪其貨物,釋放吳瞻。后被新羅王朝探聞,將二人逮捕,以私吞財物不報之罪,將僉使處以極刑。吳瞻如實陳事,獲得寬免,命居咸陽天嶺山下掛冠洞,后改名中興里,并命娶金宗之女,生二男一女。521年,吳瞻與長子吳肯返回故國。次子吳膺年幼,不能隨父行,由母和姊撫養(yǎng),長大從戎,有勇有謀,為將才,與大阿飡居漆夫等攻拔高句麗十郡。吳膺官至大阿飧,食邑五百戶,謚忠誠公,配耽羅高氏,生振漢、振唔。921年,高麗太祖王建追贈吳瞻為門下侍郎平章事,謚武惠公。這就是韓國吳氏的由來。

從吳瞻入新羅至今,歷1500余年,傳50余世,繁衍人口70余萬,主要分布于羅州、海州、長興、光州、寶城、咸陽、大同、大田、高敞、靈光、咸平、蔚山、同福、平海、和順、義城、軍威、寧遠、樂安、郎山、延日、殷封、杞溪等地,為韓國大姓望族之一。

對族譜的認識與探索

在韓國的歷史上,民間凡有志于修譜者,多數(shù)人熟讀中國經(jīng)史,博通古今,為閱讀和認識中國族譜提供了方便,為探索和編修韓國民間譜牒奠定了思想認識的基礎(chǔ)和理論的依據(jù)。

其一,唯有譜書才能明其氏族之源委 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弘文館應(yīng)教兼經(jīng)筵侍講官、春秋館編修官東方學教授吳弼善、趙琮鎮(zhèn)在海州吳氏譜中概括地論述道:“嘗聞《禮》有大宗小宗,且程夫子言日: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使人不忘其本,須是明譜系,譬如水之有派則有源,非如醴泉之無源,源一也;派十而百而千萬也,勢不可一之也。”“故有大宗焉,有小宗焉,亦有支別焉,然非譜書無以明其氏族之源委。”這就是說,只有修譜才能達到“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譜系”和“明其氏族之源委”的目的。

其二,用儒家經(jīng)典《周易》關(guān)于人類繁衍的基本規(guī)律解釋編修族譜的原因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李朝正祖十二年),原任奎章閣直閣徐俊輔在羅州吳氏譜序中說:“余不得已,受而序之日:夫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數(shù)則倍加,而凡天下之物萬事萬,皆從一太極中出來,生生不窮,亙宇宙而長在矣!”他接著說:由《周易》八卦“推之于人,肇自始祖,生厥子孫,及五六七八世,以至于千百,則亦一太極生生之理也”。他還對吳氏修譜評價道:“夫吳氏東方之大族,由中郎將以后論及近代,經(jīng)術(shù)道德,氣節(jié)文章,代不乏人,矜成士林,一按譜而數(shù)屈指也……則殆將與太極之兩儀四象、物萬事萬,各具一理,為天地間無盡藏也?!?/p>

其三,族譜在倫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747年(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二十三年),吳時鼎在羅州吳氏譜序中論述說:“夫家之有譜,所以溯一源之本,序九族之親,雖有百世之遠,并載一書,如木之有干枝萬葉,各自播暢排達,莫不本乎一根,上以承統(tǒng),下以繼緒,世代玄遠,而溯其本,則孝悌之心油然而生;族屬之疏遠而序以次,則敦睦之情煥然而發(fā),是譜之關(guān)系于人大矣!”

其四,不棄不誣,堂堂正正修族譜 蘇沫濡在長興吳氏譜序中還特別提出:“有征焉而不書,則為棄其祖;無征焉而書之,則為誣其祖。棄而誣,而將焉用譜哉!”他還提出:“為吳氏者,不患其世譜之不博,而患其德之惑也;無懼其門闌之不顯,而懼其忠孝之感衰?!边@種“無征而書之”的行為.古已有之,于今亦然。

其五,修譜要在譜例上下功夫1919年,吳致行在海州吳氏譜序中指出:“外史掌天下之氏族,明世系,辨昭穆,是成國之典故也,而譜法之所仿也?!蓖辏瑓钦圃谠撟V中進一步闡述:“歲末夏,我遁庵公派家乘成,祖父以上詳尊之體,略仿蘇老泉譜例,實合乎舊譜之規(guī),宗中能文之士皆述其事而序之。”1974年,吳炳根在海州吳氏譜序中再次強調(diào):“昔者蘇老泉之譜,始于高祖山谷之譜,止于七世者,舍繁取簡之要義,而派譜之所仿也?!?/p>

總之,韓國吳氏族人為了達到敬祖睦族和修好族譜的目的,對學習和研究有關(guān)史籍及先賢譜牒等著作,是十分認真刻苦的,并且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為修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吳氏族譜特色

韓國吳氏族人在認真學習、移植、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譜牒文化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本國和本族的實際,根據(jù)時代的要求,對傳統(tǒng)族譜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是:

其一,幾種族譜類型

1.碑譜 約在明洪武年間,吳思忠將“先世分派”世系刻于石碑上,名“志石記”,殉葬于其父吳廣信墳墓中。1455年(景泰六年),興陽義今女從廣信崩冢中發(fā)現(xiàn),后被吳潤寶收藏。(按:《志石記》,撰文時間署以“唐咸通五年二月日”,吳思忠志,疑有誤。)

2.墻壁譜 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領(lǐng)議政公吳希文在吳氏三十世系圖《族圖記》中記述:“竊聞先世族圖在族兄安國氏家,躬造訪問,則有一障子,大如一間壁許,上書始祖檢校軍器監(jiān)姓諱,其下列畫而分派,書內(nèi)外子孫世系職諱,無不備載。乃同宗孫功曹典書諱光廷親自草創(chuàng),未及整理而違世。”

3.漢文書寫譜 1747年(乾隆十二年),縣監(jiān)吳大經(jīng)編纂的《羅州吳氏族譜》,是當時用毛筆謄抄在韓國紙上的。1995年7月20日影印再版。另還有1769年長興己丑譜、1 844年長興甲申譜、1907年長興丁未譜等,均用漢文刊刻出版。這一時期,各家族修譜大致如此。

4.韓文、漢文混合書寫 1994年出版的《海州吳氏判事公派譜》,譜名用韓、漢兩種文字并列書寫;長興吳氏譜中的吳瞻十五世孫遇慶,在譜中則是韓文與漢文間隔交錯書寫的;還有一種是用韓文書寫,在每一個段落后邊將翻譯的漢文書寫在括號內(nèi)。

其二,門類設(shè)置日益走向完備

1.1397年,由松隱堂吳卓真編制的《三十世系圖》。按作者所言:“我世系傳統(tǒng),也謹按新羅國史總論,東方初無吳姓,至智證王元年庚辰武惠公東渡以來,吳氏始顯。而又考我五世祖錦成君諱淑珪所傳統(tǒng)系錄,自武惠公至二十四世海州君諱賢輔……”此“三十世系”僅有吳卓真《世系圖說》一篇,其門類可以說是很簡略的了。

2.1747年,吳大經(jīng)編修的《羅州吳氏族譜》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序言、吳氏來東文跡紀等史料15篇,凡例和世系圖錄;中卷和下卷均為世系錄,末尾是《印書始終記》和跋文。實際上,該譜基本由史籍匯編和世系圖錄兩大部分組成,加上序言、凡例、后記,這種框架結(jié)構(gòu)成為以后歷屆修譜的基本格局。

3.2003年3月出版的《長興吳氏大呂洞教授公派世譜》設(shè)寫真圖照26幅、序文集、宗族上古史、吳氏世代居戶和長興吳氏分貫世居事跡、科舉官行狀錄、凡例、世系圖錄、附錄、后記等12項,門類設(shè)置比較齊全。其中收錄從1769年至2002年序跋18篇、人物錄237人。有的族譜還設(shè)置《索引簿》,方便讀者檢索資料。

其三,改革世系圖錄

韓國吳氏族譜多次提到“略仿蘇老泉譜例,適合于舊譜之規(guī)”及“舍繁取簡之要義”?!奥苑隆倍终f明原則上按歐蘇五世一提之體例,但也不拘泥于歐蘇之法,要進行改革,采用先合(總)后分(派)之法進行編寫。以長興譜為例,設(shè)世系圖(表)和世系錄兩大部分。

1.世系圖表 先繪制從一世祖黃帝到45世祖吳瞻為“吳氏上古血統(tǒng)系圖”,再繪制入韓鼻祖吳瞻至30世兵馬節(jié)度使長興始祖吳天佑為“吳氏世譜系圖分派圖”,以上均為吊線圖。又繪制從分派一世祖吳天佑至27世“長興吳氏世系圖”,將此圖分為兩段:從分派一世祖天佑至十世祖應(yīng)震等同輩13人為第一段,用吊線圖表示。第二段是每頁按18世一提繪制成總世表,直到27世當代出生人為止。這樣的世系圖表,既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又是一份“按圖索驥”的索引冊。

2.世系錄 俗稱世系文字譜,每頁“橫間六階”(韓國譜語),按編寫世系錄的要求,將內(nèi)容撰寫于宗名門下,分為兩段:從入韓一世祖吳瞻至30世天佑為第一段;從長興一世祖吳瞻到30世天佑(1410年全羅兵馬節(jié)度使)編寫到當今出生人口為第二段。第二段的特點:一是要編制兩條并行的世次,二是世系圖表與世系錄宗名和頁碼的對號相符。概言之,這種世系圖表與世系錄互相聯(lián)系、互為補充,形成一部完整的譜書,為當今編纂族譜的一種得體之法。

其四,根據(jù)韓國歷史實際和現(xiàn)實需要,采用多元化紀年法

1.在世系錄中采用公元紀年、中國歷史紀年、韓國紀年和干支紀年四種形式相配合。如《長興吳氏大呂洞教授公派世譜》吳瞻第20世孫吳璟的生年書為“(宋)神宗元豐四年、(高麗)文宗三十六年(1081年)辛酉生”。也有僅用公元紀年、韓國歷史紀年和干支紀年的。

2.從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新羅文武王開始至1 895年李朝時期,均使用中國歷代皇帝年號。如錦陽君吳謙《羅州吳氏族譜遺失及哀集事跡記》文中署“萬歷六年戌寅四月十五日”。

3.因奉明朝為正統(tǒng),視清順治入關(guān)后的年號為“清倭年號,有意識的忌避”,另編制“崇禎紀元后年代”,從1645年開始,延伸到1945年止,也有使用到當代的。如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吳晉周撰《海州吳氏族譜跋》(又名《戌寅譜跋》)署日期為“崇禎甲戌后八十五年戊戌孟夏上浣”;1824年(清道光四年),吳得讓撰《長興吳氏族譜續(xù)敘》所署“崇禎紀元后四甲申(純組二十四年)元月日”即是。

4.教育界使用孔子誕生紀年。韓國著名學府成均館長金敬洙于1993年在《成均館答通文》后署“孔夫子誕降二千五百四十四年癸酉三月日”。

5.使用檀君紀年。1955年,吳宗淑在長興《乙未譜跋》文末署“檀紀四二八八年乙未三月下”。

6.使用大韓民國光復(指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紀年。如《梧下居士羅州吳公諱九錫孝行碑》時間署以。大韓民國光復四十六年六月日星州李根淳撰”。

其五,配偶、岳父、女及女婿、外甥入譜頗有特色

1747年丁卯羅州吳氏譜《凡例》規(guī)定:

1.譜中人物各在其名下旁注表德、別號、生卒、丘墓、科第;

2.配偶“姓氏、貫系及其先代名賢達官”;

3.子女次第:先記男,后記女?!澳形疵?,女未適(嫁)人者,只書日子、日女?!迸黾藓笾粚懨?,其姓隨男方;“女婿亦書姓、鄉(xiāng)、父名與科第職品及先代名賢達官”;“外孫只書三代,不書生卒、墓所,唯書官職”;“本宗不書姓,外孫必書姓,以別內(nèi)外之宗?!边@種將親戚關(guān)系記述三代的連環(huán)譜,為后世修譜提供了佐證資料。1578年(明萬歷六年),吳謙在撰寫《羅州吳氏族譜遺失及哀集事跡記》時,嘗苦于缺乏資料。他說:進士吳淑珪之后至中郎將吳偃,“其間年代則長遠,而祖先名諱無從可考,常多悶然者有之矣”。他又說:萬歷六年四月,幸好“鄉(xiāng)人鄭夢虎自稱同譜系云,袖持久遠族譜以示余。余考之,則吳淑珪、鄭可臣之考,同為鄭寶儒之婿,詣鄭松壽,而吳淑珪之子、吳慶延子、吳光佑名諱世次,昭然可考矣”。吳謙感嘆:“噫,世代久遠,記其所聞,而為譜諸門所錄,互有詳略而然耶!”在女婿鄭松壽家譜里,“其上兩祖慶延、光佑,始得因是而知之”。當代有的學者利用這種連環(huán)譜提供的信息,進行學術(shù)研究獲得了一些成果,已引起譜牒界的重視。

其六,將搜集整理資料、譜牒研究與編修族譜相結(jié)合

韓國吳氏族人將搜集到的各種族譜資料進行認真整理,按類別編輯出版了《羅州吳氏事跡》《羅州吳氏由來》《羅州吳氏由來追錄》《莊和王后遺跡實錄》《吳氏,我們是一家》等專輯史料和吳相建論《族譜》、海州吳氏鄉(xiāng)派《海州吳氏之本源及今日之現(xiàn)實》、吳永煥《吳氏三十世系圖和族圖跋》等研究論文集,內(nèi)容翔實,很有價值。另還編輯出版了《韓中主要王朝歷年表》、《崇禎紀元后年代檢索表》(1646-1927年)、《東西洋年代對照表》、《族譜索引簿》等編譜和閱譜工具書。

世代修譜千秋業(yè)

韓國文化是東方漢文化圈的一部分,自商周以來就接受華夏文化的熏陶,譜牒文化的傳人相當早。1634年(明崇禎七年)7月3日,左相吳楸灘在漢江別墅與吳翊討論如何撰寫吳氏譜甲戌跋文時說:“我首陽之吳,麗初大姓也。自始祖軍器監(jiān)仁裕仕于朝,厥后仆射諱札、侍中諱延寵,趾美中葉,宗閥宦績著于青史,而氏族之譜亦行于一時,可謂盛矣!”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二十四年)《羅州吳氏族譜·凡例》追敘:“吳氏自三韓初號稱大族,而羅州則自進士公諱淑珪始載家乘,而云高麗中葉人。此以上必有名賢達官赫赫可稱者?!蓖V跋文又說:“吳宗炳靈于南土,雖不知幾千百年,惟其最著于世而見于文字者,始于羅季麗初,則族譜1日序以為極盛于新羅?!边@里所說的“羅季麗初”,即935年新羅敬順王被大將軍王建所取代,新羅亡,高麗建國。在此時期前后開始修譜。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發(fā)展,特別是歐蘇新體例出現(xiàn)后,迅速傳播于國外民間。到吳淑珪時,已是南宋中后期,故在韓國吳氏呈現(xiàn)“宗閥宦績著于青史,而氏族之譜亦行于一時,可謂盛矣”的局面。筆者認為,這種“氏族之譜”,可能是較小范圍的支系家譜,為李朝時期較大范圍、較大支系(派)編修族譜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一,修譜類似接力賽跑,修譜者一個接一個進行編輯工作

以《吳氏三十世系圖》為例:1392年,因時局變化,進士吳卓真隱居曲江坊松林寺谷,不顧年邁體弱多病,潛心修譜,“按新羅國史總論,東方初無吳姓,至智證王元年庚辰武惠公東渡以來,吳氏始顯”的原則,征集各支派世系資料,正在編輯“以武惠公以下三十世為一圖而傳之”(俗稱“吳氏三十世系圖”,又簡稱“聯(lián)芳譜”)時,不幸于1397年辭世。同宗孫功曹典書吳光廷接著編輯,亦未及成書而逝世。其子成均直學士吳先敬繼承父志,經(jīng)過四年艱辛耕耘,于1401年終于脫稿,并撰《族圖跋》于譜末而傳之。1592年,倭寇攻陷漢城,京都化為灰燼,族人都認為族圖已毀。領(lǐng)議政公吳希文“以祖宗世系直派查莫聞知,亦無處可問,常以為恨”,輾轉(zhuǎn)尋求,終于在水原吳憲國家找到從地下掘土而出的族圖。吳希文如獲至寶,“又恐不廣,令余四男各抄一本,為子孫永久覽也”。并按圖考察,增補各先祖住地山名、村號、丘墓處所等,古籍亦多,記載翔實,并撰《族圖記》一文,又命第二子吳都正繕寫一本珍藏之。此為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事,至1634年,在左相吳楸灘的推動下,由通政大夫吳翊等捐資,并撰《甲戌譜跋》,在首陽鳩工刊刻成譜書,歷242年,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終成修譜大業(yè)。

其二,修譜者鍥而不舍,一代接一代修譜不輟

以《羅州吳氏族譜》為例:1747年,吳時鼎在《羅州吳氏族譜序》中記述:“吾宗譜牒,見失于習讀公命福家火變之后,錦陽君謙(1496年生)略輯近代世系,而未盡及于旁親,亦未詳于中郎將以上世系焉。七松公讱(1507年生)掇拾遺篇,粗成譜牒,而又不保于丁酉兵燹。內(nèi)翰公希道(1583年生),謹錄近代祖先之諱,而未成譜焉。泰仁公希吉(1583年生)積年用功,始成草譜,而猶未詳焉,囑其從弟希哲(1595年生)更加聞見而潤色矣。以其各居宗鄉(xiāng)之故,未及往復厘整。而泰仁公(1558年生)忽罹世網(wǎng),慮終泯而譽諸冊,蓋亦草就而未完者也。其后玉軒大父祺錫(1651年生)與進士叔主大寬(1656年生)因泰仁公之譜整其雜亂,補其缺漏,書其后生之未及載者,作為新譜譽傳諸宗,以為家乘。而息蔭堂大父玄錫(1646年生)續(xù)以厘整補添,而未及卒業(yè),奄忽疾革,遺命仲胤都事公大浚(1680年生)俾也繼述矣。都事公未就而別世。至壬戌春,遠近諸宗齊會珍寺,講定修譜之事,請其任于東岡叔主大夏,則仍與進士族兄處大相議同事,庶幾有成矣。不幸東岡叔主事未始而豎忽纓(“豎忽纓”3字疑為“倏忽嬰疾”之誤),沉湎三霜,終未回春,進土族兄年老辭免。嗚呼痛矣!舊譜之失,何其忽于一火之間;新譜之成,何其多魔(磨)于累代之久,常切慨惜矣!”

據(jù)上述,羅州吳氏族譜的編纂,約始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中經(jīng)六次編修,至都事公大浚時,約計160余年,雖因主客觀多種復雜因素未能完成,但先賢們誠心誠意編譜,辛勤付出,有的積勞成疾,有的臨終囑咐后輩,秉承父兄之志.前仆后繼,不斷奮進,積累了大量史料。顯示了后繼有人,修譜大業(yè)這條長河流到今天,還要流向?qū)?,這對編修乾隆丁卯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745年秋,尼山縣監(jiān)吳大經(jīng)(1689年生)回鄉(xiāng)“省墓之行,乃與門長叔大斌……托其修譜之責”,“同心協(xié)力,收聚各家單子,廣搜遠久文籍”,在族眾的積極支持下,不辭艱辛,任勞任怨,“越二年丁卯始成開印”,終于完成先賢八次未竟的修譜大業(yè)。以后,羅州吳氏相繼續(xù)修刊印的族譜有:1810年吳鼎源庚午譜、1892年吳升至壬辰譜、1941年吳弼善辛巳譜、1981年吳浚燮辛酉譜。長興吳氏編輯的有:1769年己丑譜、1824年甲申譜、1907年丁未譜、1955年乙未譜、1979年己未譜、2002年壬午譜。海州吳氏編輯的有:1634年甲戌譜、1820年庚辰譜、1856年丙辰譜、1919年己未譜、1957年丁酉譜、1974年甲寅譜、1994年甲戌譜等。其余軍威、大同等地吳氏編輯的族譜,不再一一列舉。真是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譜牒學源于中國,為韓國吳氏和民間所“共享”,至今已有不少名譜佳牒,大有“筍子高過竹”的趨勢,我輩十分欣慰。但也存在不足:如有的族譜人物分門過細,多達23項,有多次重復現(xiàn)象。又如文襄公吳延寵是北宋仁宗時、還是南宋寧宗時人,說法不一,兩者相距一百余年。有的片斷世系圖錄與文獻資料匯編混雜在一起,歸類不當。美中不足,值得改進。

猜你喜歡
修譜譜牒氏族譜
蘇州大學藏《吳中葉氏族譜》考述
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下的譜牒檔案的保護與文化價值探析
明代蘇州宗族形態(tài)探研
延續(xù)七百年的生命檔案:湖北嘉魚湖西李氏纂修族譜考述
因為修譜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市場化視角下的譜牒檔案管理研究
西夏譜牒檔案探析
>> 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檔案館舉行清代李氏族譜捐贈儀式
從族譜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
遷瓊《海氏族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