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宋代科舉施行的特奏名制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項特殊制度,從隋唐至明清,唯獨只有宋代施行特奏名制度。該制度形成于宋太祖后期,很多在科舉上屢屢失意的知識分子憑借這項制度成功步入官場,該制度也被認為是皇恩浩蕩的一種表現(xiàn)。但是隨著特奏名制度的不斷深入,它的諸多弊端逐漸顯露。本文將對宋代特奏名制度帶來的弊端其歷史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宋代;特奏名制度;弊端;影響
一、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弊端
作為宋代科舉制度的一項衍生制度,特奏名制確實在擴大科舉入取人數(shù)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特奏名制度也給那些屢試不第的知識分子帶去了功名的希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但這些絲毫不能掩蓋這一制度帶給宋王朝的諸多弊端,總的來說,宋代特奏名制度的施行其弊端是主要的,積極作用是次要的。
(一)加劇冗官的嚴重性
科舉制度發(fā)展到宋代,在錄取人數(shù)方面已經(jīng)遠遠超過隋唐前代。這對于人才選拔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也導致了宋代官僚機構龐大,官員眾多,再加上“官、職、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許多官員只享受俸祿,而無實際職事,宋代冗官現(xiàn)象嚴重。
對于宋代早已臃腫的官僚體系來說,特奏名制度無疑又是一大重壓。那些通過科舉考試的進士尚有一大部分仍處于閑置狀態(tài),又哪里還有職位給與特奏名制度出身的進士呢?從這個方面來說,特奏名制度帶給宋代官僚體系的只是更多的閑職官員和更龐大的財政支出,還有那徒有虛名的“皇恩浩蕩”。
(二)錄取人員素質(zhì)不高
對于特奏名這個名詞,《宋史》作了十分明確的論述:“凡士貢于鄉(xiāng)而屢細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shù),?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睆闹形覀兛梢钥闯觯切┨刈嗝话愣际菍以嚥坏艿闹R分子,朝廷念其在科舉上的積極性,便給與他們一個功名。雖然我們不能排除其中的部分人確實具有較好的素質(zhì),但是大部分通過特奏名制度進入官場的人,或垂垂老矣、或資質(zhì)平庸、或能力一般,他們對于宋代政治建設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三)限制知識分子,不利于社會文化的創(chuàng)新
對于那些屢試不第的讀書人來說,特奏名制度就是他們的永恒的希望之燈和不竭的精神動力;對于那些正要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來說,特奏名制度就是他們的未來保障,即使他們這次科舉落第了,他們還是有機會最終步入官場的。特奏名制度就是這樣給與了無數(shù)宋代知識分子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被捆綁在科舉這條大船上。不斷的失敗,又不斷的去參加考試,他們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考試機器,他們的人生仿佛就是為考試而存在。宋朝統(tǒng)治者通過這個制度,將知識分子牢牢束縛在四書五經(jīng)和科舉的囚籠里,社會或許會因此而穩(wěn)定一些,而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人生卻是那么的黯淡失色。
(四)特奏名制度并不能給與知識分子光明的前途
在很多時候,特奏名制度相對于正式的科舉制度來說只能勉強算一個安慰獎,其錄取緣由也大多是皇上念諸考生科舉不易,便恩澤眾人??v觀整個宋代,特奏名出身的進士其仕途發(fā)展始終不能與正式科舉出生的進士相提并論。
朝廷對特奏名制度出身的進士授官都很低,對于部分人甚至只有虛銜,不予實職。[1]正式科舉第一甲第一名可以授予八品京官,而特奏名第一甲第一名卻只能授予授予判、司、簿、尉(?從九品選人)?乃至試銜官,這在初始官職上就已經(jīng)增加了特奏名升遷的難度。另外,那些正式科舉出生的官員一般在一年以后都會照例升遷,而對于特奏名出身的官員來說,他們并沒有明確的升遷制度,或者說政府根本沒有考慮過他們的升遷。以至于有人這樣感嘆:對于絕大多數(shù)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夠成為選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則基本無望。
二、宋代特奏名制度的歷史影響
(一)對宋朝的影響
最為宋代特有的科舉衍生制度,我們還是無法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積極影響。它拓寬了入仕途徑,踐行著宋代重文抑武、優(yōu)待士大夫的國策;它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以皇恩為大旗,使本朝的知識分子都能為自己所用;它也帶動了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對于國民文化的普及有重要意義。
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特奏名制度不斷沖擊著早已不堪重負的宋代官僚體系和財政體系,帶給宋朝更多的是壓力和無所事事的官員。它同時也束縛住了知識分子的思維,使得宋代的文化始終無法像唐朝那般百花齊放。它只是一種對知識分子的安慰,一個埋藏在皇恩下的禍端。
(二)對后世的影響
宋代的特奏名制度是對科舉制度的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讓后世之人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擴大科舉錄取人數(shù)的利弊,為后世建立健全科舉機制提供了借鑒。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許多特奏名制度出身的進士,他們雖然在官場上難有展現(xiàn)的機會,但是他們在地方政治和文化上的貢獻卻不容小覷。他們憑借自己的社會地位,?在地方上的興學、救災、維持社會治安、主持公益事業(yè)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不可否認,他們中的有些人還是想要為國家進步,體制完善,窮盡一生的努力,卻最終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變成塵埃,但是他們努力過,奮斗過,甚至動搖過,他們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們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許是千百年之后的人的心。
總之,特奏名制度作為宋代的一個特殊的取士制度,其對宋代的政治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分析這一制度時,應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制度的弊端,又要看到制度的合理性和在制度下某些個體身上的閃光點。
參考文獻:
[1]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選舉二之一二至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