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寧
年初,我去湖南衛(wèi)視錄了一期《非常靠譜》,汪涵主持,節(jié)目做得雅俗共賞,妙趣橫生,雖然是午夜檔,收視率不太風光,但仍是評價很好的節(jié)目。
我去的那天,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設(shè)置得比較豐富,除了四位常設(shè)嘉賓外,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根據(jù)內(nèi)容的推進請一些其他相關(guān)的講述嘉賓或表演嘉賓。一個下午一連錄了兩場,第二場將近尾聲的時候,請上來一位老先生。
這位老先生是四川一個專門搜集稀奇姓氏并編纂成冊的人,帶著他厚厚的兩部作品上臺展示。按照編導最初的設(shè)計,他應該是講個五六分鐘就退場,然后節(jié)目就圓滿結(jié)束了。因為是錄播,到最后剪輯出來也許他這段不會超過1分鐘。但老先生熱情很高,竟滔滔不絕地講了40多分鐘。觀眾以及臺上的其他嘉賓都已經(jīng)興致全無了,他卻還沒有結(jié)束的意思。更少見的是,一向以“控場”見長的汪涵也沒有打斷他的意思,反而在很多本可以收住的地方又拋出新問題,引得老先生又說了一大篇。
最終錄完節(jié)目已經(jīng)是晚上7點多,比預計時間晚了一個小時。汪涵設(shè)宴款待我們,席間我問他:“那位嘉賓講得并不精彩,內(nèi)容也無甚出奇,你為何容他講了那么久?”
汪涵淡然回答:“老先生年紀那么大了,這也許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上電視了,我為什么不讓他徹底開心一次呢?成本多么低廉,只不過是40分鐘的時間而已。”
那一刻我非常動容。我是學主持出身,在我初入行時,老師或前輩都會把“控場能力”,特別是“控制時間的能力”作為考量一位好主持人的重要指標。但汪涵讓我懂得,所謂的“控場能力”,不過是“術(shù)”,成就他的,其實是極大的包容與善意,即在節(jié)目里自然流露的人文情懷,這是“道”啊。前者可以造就一位合格的主持人,后者卻可以使之成為最卓越的那部分人。
再來說說柴靜,今年4月,我在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組委會工作,負責聯(lián)絡媒體,安排采訪。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采訪對象,是《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柴靜和她的《看見》團隊也向組委會遞交了采訪申請,但沒被批準。原因之一,是因為《看見》是一個年輕的欄目,不如央視2套的《對話》品牌成熟,也不是《世界電影之旅》《第l0放映室》這樣的專業(yè)電影欄目;二是因為這個節(jié)目的播出時長是40分鐘,但卡梅隆方面只能提供30分鐘的受訪時間。
這兩個理由十分充分合理,柴靜團隊也表示理解。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努力——卡梅隆抵京的那天,柴靜告訴我們:自從得知卡梅隆住在東方君悅酒店之后,他們就在該酒店的同一層開了一個房間,而且一開就是好幾天,為的就是看看能不能爭取到一點點采訪卡梅隆的機會。
組委會深受感動。恰好在卡梅隆接受專訪的前夜,原定專訪他的另一家電視媒體自身出了一點兒意外,無法完成采訪。這個難得的采訪機會,就這么順理成章地交給了柴靜的團隊。那天的采訪非常順利、愉快,卡梅隆最后破天荒地聊了50分鐘,臨走還豎起大拇指對他們說:“今天這位女記者極其專業(yè)!”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一天就可成就的。在“技巧”和“練習”之外,“名嘴”之所以成為“名嘴”,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性格中與生俱來的某些特質(zhì)。比如自然流露的善良,比如永不放棄的堅持。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