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忠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034-02
在課堂上,老師告訴學生如何去做了,但學生的學習情況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冷靜下來想一想,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可能不只是學生的問題,有時候老師對學生提的要求不太恰當,或高或偏或不清,學生自然無所適從。今天結合我多年的物理教學經(jīng)驗,針對如何在教學中設置導向性信息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對“導向性信息”要科學的理解。
導向性信息是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提出的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它包括“學什么”和“怎么動”。每一個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都要經(jīng)歷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過程,新形勢下的學習不僅要掌握規(guī)律的內容,還要讓同學們親身經(jīng)歷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因此老師在設置導向性信息時不僅要關注規(guī)律的內容,更要重視學生探究規(guī)律的過程如何去活動。
導向性信息是課堂上老師給學生的一個探究的“航標”,這個“航標”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指明方向、提出要求,關鍵是明確學生如何去經(jīng)歷和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不少老師認為導向性信息就是將學習的內容問題化,這是很片面的理解,導向性信息如果設計一系列問題,容易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樣偏離了探究的本質,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缺少了學生探究規(guī)律的過程。
二、要研究學生的學情。
學習過程不僅受學生的知識基礎的制約,而且還受學生的思維方式、能力狀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設置導向性信息時要分析學生的“已知”、“未知”、“能知”三個方面的情況。
1.學生的“已知”?!耙阎奔础霸姓J知結構”,是指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與本節(jié)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明確這點很重要,它決定了探究起點的定位。
導向性信息的設置要特別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個體的原有認知結構會影響學生對導向性信息的理解和對探究活動的進行。要研究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沒有適當?shù)目膳c新知識掛起鉤來的知識點,原有認知結構中最好有一些生長點將新知識同化到認知結構中。要研究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生長點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如果生長點不夠清晰和穩(wěn)定,在探究新知之前,要通過復習回顧使生長點清晰、穩(wěn)定起來。比如在探究運動合成與分解時,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力的矢量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然后引導學生認識到速度、位移、力都是矢量,都應該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樣新學習的內容與原有認知結構有共同點,學生掌握起來便很輕松。
要研究新學習材料與原有觀念之間的的可辨性,人在理解活動中有把學習內容簡化的趨勢,當新學習內容與原有觀念有些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時,由于它們間可辨性和分離性較差,新知識往往被理解為原有觀念,學習者便難以對新知識形成清晰的理解,這一點類似于我們常說的思維定勢。比如學習位移概念時要路程進行對比,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關系時要和一對平衡力的關系進行對比。
2.學生的“未知”。它不僅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而且還包括為了實現(xiàn)終極目標而必備的知識或技能。
例如:在探究斜面上物體受力的正交分解時,我們應該先補一補學生的“未知”,因為此時很多學生還不能夠正確的表示直角三角形中某個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與對應邊的運算關系。
3.學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學生能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它決定了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
如果一節(jié)課安排要達到的目標太多,既要學會這,又要掌握那,學生學得太多,根本掌握不住,最終對所學內容都是一知半解。例如在學習動能定理的時候,第一課時能把同學們用“力和運動關系”的思維模式過渡到用“功和能的關系”來思考問題就達到目標了,如果再要求同學們用動能定理解決變力做功問題、多過程問題,學生肯定是淺嘗輒止。
如果我們把“能知”的標準定得太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會不好。教師要研究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說明,對學習內容分清主次,分清層次,適當取舍。
三、要研究學習材料的內容。
1.學習材料的意義性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有意義的學習材料邏輯清晰地表達某種觀念意義,具有激活學生相關知識經(jīng)驗的可能性,導向性信息設置起來相對較容易。對于無意義的材料,教師要想辦法鋪路搭橋,建立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學生掌握。
2.學習材料的具體程度會影響學生的理解。相對來說,材料中包含具體、形象與生活經(jīng)驗貼近的信息,學生容易引起共鳴。如果材料中的信息較為抽象,教師在設置導向性信息時應注意做好鋪墊,盡量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生活化。
例如:同學們在探究生活中常見的“力和運動”的關系時容易接受,而在探究較為抽象的“楞次定律”時,由于生活中不常見,再加上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學生探究起來比較困難。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多種情況下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磁通量的變化關系,做好實驗記錄,畫好對比分析圖,形象直觀的幫助學生總結規(guī)律。
四、要明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動”。
“學什么”和“怎么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學什么”可以讓學生獲得文化知識,這對于新時期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沒有經(jīng)歷和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記住的知識也是死知識。
“怎么動”就是通過探究活動完成體驗性課程的內容,“怎么動”可以有以下七種方式:“動手做、動眼看、動耳聽、動情讀、動口議、動筆寫、動腦思”。新課標對學生的探究活動只是提出了“應該怎樣”,但對于“如何怎樣”并未提供具體操作層面的理論指導和實施方案。因此每位教師應該研究好課標、教材、整合好課程資源,用導向性信息指導同學們借助何種感官器官采用什么方式去探究新知。
五、要明確“動”到什么程度。
每條導向性信息都要明確“動”到什么程度,“動”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學到什么層次。在這里老師要將目標分解到每個導向性信息中,使目標細化和具體化 ,更容易讓學生達到。對于不同程度的活動層次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明確,比如“了解xxx”、“知道xxx”、“掌握xxx”、“會應用xxx解決實際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師者,所以引路、開竅、促進也!學者,所以體驗、探究、創(chuàng)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