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 周祎
摘要:明代繪畫是我國美術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在繪畫門類方面,山水、花鳥畫盛行,文人畫風靡:在藝術流派方面,“浙派”、“吳門派”、“松江派”“蘇松派”等畫派既交融又對峙:在繪畫方法方面,有水墨山水畫、寫意花鳥畫、人物畫、墨骨肖像畫等。明朝末期的民間繪畫,特別是版畫也非常繁榮。
關鍵詞:宮廷繪畫 浙派 文人畫 吳門畫派
一、明代早期繪畫:宮廷繪畫與“浙派”
明代繪畫的早期階段大約是一三六八年至一五零五年,共—百三十余年。這一時期是明王朝的創(chuàng)立和鞏固階段。
1.宮廷繪畫
明朝前期的皇帝,如宣宗朱瞻基、景帝朱祁鈺、憲宗朱見深等皆善繪畫,他們對繪畫藝術高度重視,大批招攬畫工入宮。明代的宮廷畫院里,畫家們多為皇帝服務。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畫家們對宋、元繪畫“心追手摹”。
(1)宮廷人物畫
明代宮廷人物畫大多反映了帝王皇族的宮廷生活。主要表現(xiàn)有:一是借助古代歷史故事,宣揚文功武德,利用古人的豐功偉績謳歌當朝。代表作品有:《雪夜訪普圖》軸、《聘龐圖》軸等;二是記錄宮廷生活的帝后肖像畫及宮中行樂圖。代表作品有:《明成祖坐像》、《宣宗射獵圖》等。三是反映臣僚們活動的人物畫。代表作品有:《杏園雅集圖》卷、《竹園壽集圖》卷等。四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繪畫體裁的人物畫。代表作品有:《琴高乘鯉圖》、《貨郎圖》等。
(2)宮廷山水
隨著畫院制度的變遷,明代宮廷山水畫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主要表現(xiàn)有:一是承元人余緒的明初宮廷山水。代表作品有:《臨董源夏山讀書圖》軸、《合溪草堂圖》軸等;二是融兩宋風格于一體的明代“院體”山水。代表作品有:《江閣遠眺圖》軸、《煙江遠眺圖》軸等。
(3)宮廷花鳥畫
明代的宮廷花鳥畫最具院體繪畫的代表性。代表性畫家有邊景昭、林良、呂紀和孫隆等。邊景昭,福建沙縣人,宮廷畫家。宣德年間被征為武英殿待詔。他的工筆重彩花鳥畫不僅承繼了宋代以來的院體傳統(tǒng),而且宗黃筌的工筆寫生法,刻畫精麗,氣局宏敞,存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圖》、《竹鶴圖》等;林良,廣東南海人。弘治年間為內(nèi)廷供奉,官錦衣指揮。工著色花鳥,尤精水墨飛禽。他的水墨寫意花鳥畫更多地吸收了南宋放縱簡括的畫風,寫意而形似,他的畫風經(jīng)吳門畫派沈周承續(xù),影響到晚期陳淳、徐渭的水墨寫意花鳥藝術,是構成明代文人畫筆墨主體風格的重要紐帶。存世作品有:《雙鷹圖》、《松鶴圖》等;呂紀,鄞(今浙江寧波)人。弘治年間供事仁智殿,授錦衣衛(wèi)指揮。工畫山水、人物,尤以花鳥著稱。他的工寫相兼花鳥畫揉合了邊景昭、孫隆、林良三人的畫法,有著“獨步當代”的美譽。存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圖》、《秋鷺芙蓉圖》等;孫隆,浙江瑞安人。官至徽州知府。能詩文,善畫梅,亦寫禽魚草蟲。他的設色沒骨花鳥畫獨樹一幟。存世作品有:《芙蓉游鵝圖》、《雪禽梅竹圖》等。
2.浙派
明代前期繪畫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院畫與院外職業(yè)畫家的互動。成化、弘治年間,明代院畫和“浙派”代表一一戴進、吳偉一起共同成為主宰明代畫壇的主流。戴進,錢塘(今杭州)人,明宣德年間被召入畫院。戴進的山水畫畫法承繼了南宋水墨蒼勁一派,既取法李唐、馬遠、夏硅等人,又吸取了董源、范寬之長處,畫風雄健挺拔,行筆頓跌,技巧縱橫,被推為“浙派山水首席畫師”。存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攜琴訪友圖》等;吳偉,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孝宗時授錦衣衛(wèi)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他承繼了戴進的雄健豪放之風,奠定了浙派畫風的基調(diào),為中國山水畫增添了新的類型。吳偉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風格一是承繼顧愷之、李公麟工筆白描傳統(tǒng)的細筆畫,二是源于吳道子、梁楷簡勁寫意畫法的粗筆畫。吳偉的細筆人物畫代表作有《鐵笛圖》卷、《洗兵圖》卷等;粗筆人物畫代表作有《柳蔭讀書圖》軸、《仙女圖》軸等。吳偉的山水畫源自戴進,主宗南宋馬遠、夏硅,更見粗簡和放逸。存世作品《溪山漁艇圖》筆墨不拘一格,技巧嫻熟,景致繁復,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了大自然秀麗山河的空間感。
此外,明代早期還有一批文人畫家,如劉玨、謝縉、杜瓊等人。他們繼承了宋元的文人畫傳統(tǒng),崇尚董巨和元四家,以書畫自娛,為中期“吳門畫派”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明代中期繪畫:光大文人畫的昊門畫派
明代繪畫的中期階段,大約是一五零六年至一五六六年,計六百年的時間。明朝中期,地處長江中下游的蘇州、南京、松江等地繁榮的工商業(yè)令大批文人雅士、書畫名家聚集一堂,他們的書畫作品在繼承元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放異彩。其中最優(yōu)秀者當屬吳門畫派。吳門畫派屬文人畫體系,該派興起于沈周,成熟于文征明。他們以創(chuàng)新的面貌、龐大的陣容,取代了“院體”和“浙派”的地位,成為畫壇的中堅力量。沈周,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博取宋、元之長,對黃公望、吳鎮(zhèn)尤有心得,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文征明,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授翰林待詔,通詩、文、書、畫。沈周和文征明都是將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推向成熟的關鍵性人物。首先,他們拓寬了繪畫表現(xiàn)的題材,在描繪傳統(tǒng)的梅、蘭、竹、石的同時,加入了禽鳥和花卉,使院體畫題材更趨向于文人畫。其次,他們的水墨寫意法,以縱逸的筆勢、淋漓的水墨、洗練的造型,突破了宋、元文人花鳥畫的格式,更具形似寫意的韻味。沈周的代表作品有:《廬山高圖軸》、《西溪圖》等;文征明的代表作品有:《綠蔭清話圖》、《松下高士圖》等。當時,與沈周、文征明齊名的還有唐寅和仇英,后人稱他們?yōu)椤皡情T四家”。唐寅,江蘇蘇州人,詩、書、畫皆負盛名。仇英,本太倉(今屬江蘇)人,后移居蘇州。出身漆匠,后改學畫,初師周臣,因得到文征明的稱贊而揚名于世。唐寅和仇英均屬職業(yè)畫家,他們創(chuàng)作內(nèi)容豐富,技法嫻熟。唐寅所畫的山水與工筆人物,狀物真實,抒情自然,把宋人的寫實和元人的寫意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代表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等。仇英擅長青山綠水和工筆人物畫,傳世作品有:《桃源仙境圖》、《觀榜圖》等。明朝末期,仇英的部分作品傳入日本,對日本畫界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吳門四家在山水畫方面突破了南宋的院體繪畫,除仇英之外,沈周、文征明、唐寅都非常重視將詩、書、畫的結合。這種做法使文人畫日趨完美,對明代后期乃至清初畫壇都產(chǎn)生了非常有力的影響。
三、明代晚期繪畫:傳統(tǒng)整合與變異圈新
明代繪畫的晚期階段,大約是一五六七年至一六四四年,共有七十余年的時間。這一時期,徐渭完善了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緩、崔子忠等開創(chuàng)了變形人物畫法,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畫家們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辟蹊徑,形成了諸多的派系。
1.松江派
吳門畫派與浙派的山水畫發(fā)展到明朝晚期,已被門派流風和商品市場所左右,于是出現(xiàn)了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派。松江派以董其昌為代表,顧正誼為創(chuàng)始人。該派有三個支派:一是以董其昌、顧正誼為首的華亭派,二是以趙左為首的蘇松派,三是以沈士充為首的云間派。松江派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是骨氣靈秀、逸潤蒼郁。董其昌是這三派中的領袖人物,他的出現(xiàn)把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的制高點。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歷經(jīng)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禮部尚書,家富收藏,善書畫鑒賞。他的畫作講究筆致墨韻,用筆洗練,墨色清淡,古雅秀潤。傳世作品有:《高逸圖》、《關冊雪霽圖》、《松溪幽勝圖》等。董其昌系統(tǒng)地梳理了文人山水畫的傳統(tǒng),他按照繪畫創(chuàng)作的方法和畫家的身份,把唐代到元代的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宗。他將以水墨渲淡畫法為主的文人畫家比做南宗,認為南宗始于王維,繼承者為荊浩、關仝等,北宗始于李思訓父子,繼承者為趙溪、趙伯駒、馬遠等。董其昌自詡為南宗正派,貶低北宗,他的“南北宗論”對中國繪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其“崇南貶北”的觀點,卻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對明末清初的繪畫產(chǎn)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南陳北崔
當“浙派”的人物畫日陷粗簡,“吳門派”的仕女畫流入靡弱的形勢下,明代畫家們的興趣開始轉向版畫。版畫創(chuàng)作進入了中國古代版畫史的鼎盛時期。質樸的民間版畫,偉岸的上古人物畫,逐漸成為他們變異傳統(tǒng)繪畫的憑借。陳洪綬和崔子忠正是這一變異的主要代表人物。陳洪綬,浙江諸暨人,明清時代的人物畫巨擘,人物、山水、花鳥及梅竹均有涉足,尤其擅長人物畫。他經(jīng)常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插圖。傳世畫作有:《荷花鴛鴦圖》、《嬰戲圖》、《西廂記》等。陳洪綬的版畫作品沉著含蓄、線描簡潔,充滿節(jié)奏感。存世作品有:《九歌圖》、《嬌紅記》、《鴛鴦?!罚┎鍒D、《水滸葉子》等。崔子忠,山東萊陽人,曾拜董其昌為師,擅畫人物、仕女、肖像等,師承顧愷之、陸探微、閻立本、吳道子等,所畫人物面目奇古,線條細勁,境界奇異,傳世畫作有:《云中玉女圖》等。陳洪綬和崔子忠在繪畫史上被稱為“南陳北崔”。
3.波臣派
明代中葉,中國社會內(nèi)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商業(yè)繁榮,經(jīng)濟發(fā)達,人物畫出現(xiàn)了中興之象。萬歷九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帶來的《圣母子像》、《耶穌像》等畫像提高了中國肖像畫“應物象形”的能力。于是出現(xiàn)了以曾鯨為代表的波臣派肖像畫。曾鯨,福建莆田人。他的一生主要活動在浙江杭州、鳥鎮(zhèn)、寧波等地,其肖像畫先用淡墨勾勒出五官的輪廓,略施墨染后,再賦以色彩,衣冠則是用簡潔的線描微染。這種畫法被人稱為“如燈取影,妙得神情”。曾鯨的傳世作品有:《沛然像》、《張卿子像》、《徐元亮像》等畫軸。
4.青藤白陽
陳道復的山水畫筆墨淋漓,不拘形似,以神統(tǒng)形,與徐渭并稱“青藤、白陽”。陳道復,吳(蘇州)人。畫藝曾受沈周、文征明的影響,善畫山水、花鳥,尤以水墨寫意花畫最為著名。其傳世作品有《洛陽春色圖》、《松菊圖》等。這些作品大多運用草書“飛白”的筆勢和水暈墨章的華彩表現(xiàn)花卉紛披繁雜的韻致。徐渭,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工書法,善繪畫。他的寫意花鳥畫驚世駭俗,自成一家,創(chuàng)水墨寫意畫新風,歷來被世人稱道。存世畫跡有《墨葡萄圖》、《黃甲圖》、《雜花院》等。近代美術家黃賓虹曾賦詩贊曰:“青藤白陽才不羈,繪事兼通文與詩。取神遺貌并千古,五百年下私淑之”。
四、結束語
明代繪畫的演變不僅延續(xù)了晉、唐、宋、元的藝術傳統(tǒng),也和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明代的繪畫既有鮮明的階段性,又有繁復的多樣性,畫派林立,對峙中有交融,交替中有重疊。明朝初期,浙派畫家主導畫壇,代表人物以戴進、吳偉的山水畫成就卓著;明代中期以后,吳門畫派是文人畫傳統(tǒng)自宋、元發(fā)展到明、清的一個重要階段;吳門畫派以后,隨著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的創(chuàng)立和影響,文人畫理論再一次成為思想上的主流??梢钥隙ǖ卣f:明代繪畫是我國美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承前啟后的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