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姝
距南陽方城縣拐河鎮(zhèn)不到兩公里的地方,一條寬闊的大河橫臥一側,河道曲曲彎彎,河水清澈透明,岸邊淺水處,十幾棵柳樹形態(tài)各異。順著一條羊腸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那院子里積滿發(fā)黃的樹葉,一棵老榆樹樹冠擎天,三間七成新的磚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緊靠其右。這便是梵高奶奶的家,與她的畫作《江家老屋和古樹》情景一模一樣。
梵高奶奶真名叫常秀峰,是江家村一個普通老太,70多歲才開始繪畫,對于許多人來說都無法理解,為何常秀峰要在晚年才開始她的繪畫呢,這未免太遲了?或許又有人認為,為何不好好安度晚年,沒事喝喝茶、散散步,搞繪畫不嫌瞎折騰嗎?沒上過學,也不懂繪畫技藝的常秀峰,出于對農村家鄉(xiāng)濃濃的熱愛與眷念,也希望將家鄉(xiāng)農村的美麗傳遞給那些沒去過鄉(xiāng)村的孩子們,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她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常秀峰第一次離開老家,來到了陌生的廣州。來到兒子家,老人便津津樂道地為小孫女講起了家鄉(xiāng)的故事,說老家種植的山楂樹,果子是紅的,樹葉是綠的……但任憑她如何描述,從小生活在城里的孫女依然模模糊糊,弄不清它的模樣。于是,她順手拿起了孫女剩下的蠟筆,把果子涂成紅色,葉子涂成綠色,在白紙上畫出了山楂樹,那一瞬間,小孫女全明白了。就是那個時候,開啟了常秀峰繪畫的門窗。
《俺們農村》是常秀峰推出的第一本面向兒童的繪本,書里的一切,城里都沒有。這是70多高齡的常秀峰奶奶給孫女和所有城里孩子繪制的美麗鄉(xiāng)村。奶奶的畫沒有專業(yè)畫家的點線、色塊、色調、比例,但很逼真,更傳神;她不講究技法、布局,但真實樸拙、隨性而為;她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變化規(guī)律,為孩子們呈現鄉(xiāng)村的圖景:四季大地換新衣,母雞帶小雞、蠶寶寶、割麥子、雪地抓鳥遇狼……割麥是最普通的農村勞動,但告訴孩子們,我們吃的面包、饅頭、蛋糕……都是麥子做的;水稻、黃米、小米、小麥、大豆一一呈現畫中,可以讓“五谷不分”的城市孩子直觀地辨清分明;書中儲物繁多的農家小院里,可以找到很多菜市場的蔬菜家禽……置身其中,陶醉怡情。
該書還巧妙地設計了“小朋友尋找大自然小生靈”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小朋友在尋找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很多農家事物,逐步成為“小小植物學家”和“小小動物學家”,從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暢游農村,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風韻,樂趣無窮。
常秀峰被鳳凰衛(wèi)視請到《魯豫有約》直播室,她接受采訪時說,“要我說,梵高的那幅畫(《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畫的向日葵沒有我畫的好。向日葵不能擱在花瓶里,沒有水和土,它會死?!边@位直爽、樸實的老太太,認為她要畫的事物都必須是真實的。她和孫女出去散步,在樹林里拾到一根樹枝,回到家就畫了下來。樹葉被蟲子吃了個邊,畫紙上的葉子也少了個邊,孫女看了說,怎么連這個也畫了?常秀峰告訴孩子,這是真的東西。畫筆本來就會讓一些東西不真實,加之涂來涂去,原本真實的樣子就沒了,很多畫看起來美,其實都不是真的了。
常秀峰的畫,配上江華的文字,淳美的圖畫和文字,不僅帶領孩子們探尋農村,也勾起了濃濃的鄉(xiāng)愁,點燃了漂泊異地的人們對童年、對父母、對故土的追憶和思念。常秀峰奶奶那些簡單而來源于生活的蠟筆畫,氤氳著真誠、自然、純樸的情感,特別容易引起讀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對于鄉(xiāng)愁,江華說:“其實,城里人也有鄉(xiāng)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異國奔波,他們也有濃濃的對家鄉(xiāng)和往昔生活的懷想,老太太的畫,暗扣了都市人壓抑著的這種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