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勤
中國陶瓷藝術源流
中國陶瓷藝術源遠流長。當我國的繪畫、雕塑等還沒有萌芽之時,陶瓷手工藝便已經(jīng)嶄露頭角,顯示出了卓越的表現(xiàn)力,成為了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例如,出土于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見圖1,距今約6000年),盆內壁畫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相間排列,題材新穎,形象生動,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
秦代兵馬俑,繪塑結合,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形式和內容統(tǒng)一,既富真實性也富裝飾性,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長沙窯彩繪瓷器,在壺身用詩歌、警句裝飾,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靈氣。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色釉裝飾、彩繪瓷等豐富多姿,官窯瓷器藝術嚴謹工整(見圖2),民窯瓷器隨意灑脫。晚清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等在繼承景德鎮(zhèn)陶瓷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汲取民間陶瓷藝術的營養(yǎng),吸納西方陶瓷藝術風格和技法,投入瓷藝創(chuàng)作,把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美學特征,從單一的陶瓷裝飾的形式美、人文內涵單薄的工藝美,上升到內涵豐富、精神境界高遠的純藝術美。
綜上所述,中國陶瓷文化的豐厚傳統(tǒng),無論是從裝飾題材還是從裝飾表現(xiàn)方法等方面,都是當代陶藝家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此外,古代關于工藝設計思想方面的論述,也可成為當代陶瓷藝術的營養(yǎng)。如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斌w現(xiàn)了一種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器物和諧統(tǒng)一的設計觀。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國古代陶瓷文化深諳“形與神”、“人與物”的微妙關系,中國傳統(tǒng)陶瓷造型裝飾藝術,閃耀著璀璨的東方文明智慧。
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代陶藝作為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一部分,隨著新潮美術一起席卷中國,產(chǎn)生了我國當代陶藝創(chuàng)作的最初萌動。有些畫家或雕塑家開始運用陶瓷媒才介入現(xiàn)代藝術,試圖使傳統(tǒng)陶瓷藝術擺脫實用性、裝飾性的束縛,形成一種既能繼承傳統(tǒng)文脈,又能吻合現(xiàn)代視覺經(jīng)驗的藝術圖式。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國陶藝家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思想的沖擊下,對本土文化情結有了重新思考。面臨著在東西文化碰撞中如何更好利用文化資源,因勢利導完成自身現(xiàn)代嬗變的問題。著眼于本土文化的反思時,對本土文化中的傳統(tǒng)題材進行重新解構便成為了一種必然和創(chuàng)作的新手段。在傳統(tǒng)本土文化題材里挖掘出符合自己的個性表達語言,并與藝術家的生存經(jīng)驗的理性結合,就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時代性作品,在國際藝術交流中才具有真正的本土話語。實際上,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敝袊缹W家宗白華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的每向前一步的發(fā)展,都是向后一步的窮本探源?!币簿褪钦f,本土文化中的傳統(tǒng)題材是陶瓷創(chuàng)作的根本,對傳統(tǒng)題材的分析和深刻詮釋,也是我們發(fā)揚和完善本土文化的必然條件和創(chuàng)作手段。即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開發(fā)文化產(chǎn)品,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文化比較優(yōu)勢,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凸顯民族文化精髓,闡釋人類共同的價值與情感,我們的文化就容易獲得普遍的認同。
傳統(tǒng)工藝如何繼承?當代陶藝又如何步入純藝術領域?
從陶瓷繪畫方面來看,繪制比較好的有張松茂、秦錫麟、李菊生、鐘蓮生、李林洪、何炳欽、寧鋼等人。他們不僅有深厚的繪畫藝術功底,還有多年對釉色、陶瓷燒制工藝的把握。因而能打破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的界限,使其作品從意蘊、品位到制作工藝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張松茂師法自然、堅持寫生、藝趣廣泛、造詣精深,達到了“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法”的藝術境界,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以中國畫為主的陶瓷彩繪藝術。其作品《紫歸牡懷圖》(見圖3)以國畫牡丹為主題,讓香港特區(qū)的區(qū)花紫荊花簇擁其間,運用諧音寓意的比興手法,明為“紫歸牡懷”,暗喻“子”(紫)歸“母”(牡)懷。是江西省政府在香港回歸時送給特區(qū)政府的禮品,它承載著內地和香港同胞深厚的情誼,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是香港600多萬同胞永久收藏的瓷中至寶。
從雕塑方面來看,當代陶藝者有周國楨、姚永康、呂品昌、劉正、李見深等等,他們既是陶藝家又是雕塑家。周國楨是第一代陶瓷雕塑的實踐者,在動物陶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姚永康的《世紀娃》(見圖4)取材于傳統(tǒng)童子題材,罩以景德鎮(zhèn)的傳統(tǒng)影青釉,散發(fā)著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詩情畫意,作品采用較為抽象的手法,造型高度概括簡潔,舍棄了局部的細節(jié),隨意在頭部擠壓出人物的五官,注重神似,以一種自由、灑脫的方式演繹了中國的傳統(tǒng)題材,彰顯了“天人合一”的藝術精神以及含蓄婉約的“中和之美”,并使作品具有了現(xiàn)代情趣的新意。
從環(huán)境陶藝方面來看,取得較大成績的有朱樂耕、黃煥義等。朱樂耕為韓國、美國等多地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陶藝獲得了較高的聲譽,并為陶藝進入公共藝術空間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個人陶藝創(chuàng)作與實踐
我本人取得國家教授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獲得首屆景德鎮(zhèn)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工藝美術雕刻藝術大師的榮譽稱號。出生于景德鎮(zhèn)陶瓷世家,祖祖輩輩在景德鎮(zhèn)從事陶瓷制作,由于受家庭影響,從小隨父親——景德鎮(zhèn)陶瓷把粧老專家曹有恒先生到工廠跟班,耳濡目染,受到陶瓷藝術的熏陶,酷愛陶瓷藝術,專心向老藝人們學藝,集各家之長,從此與陶瓷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人們親切地稱我為“風火神的女兒”。
上世紀70年代初期追隨著名篆刻大師楊正生和許亦龍老先生學藝,博得篆刻藝術之精華。從事陶瓷藝術及篆刻藝術數(shù)十年,巧妙地將篆刻藝術與陶瓷器皿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擅長陶瓷藝術綜合裝飾。
80年代初期在景德鎮(zhèn)市東風瓷廠美研室專職從事陶瓷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同期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徐亞鳳夫婦的發(fā)掘和悉心指教、深得陶瓷繪畫藝術之理。
90年代中期遠渡重洋,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潛心學習油畫,因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能夠自覺地吸取傳統(tǒng)繪畫中設色、烘托、沒骨等筆畫的精華,又融會西畫中的透明、明暗、質感之法,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具有濃郁的個人畫風。
我的作品《水仙》、《小憩》、《探春吟句》瓷板畫,入藏中國民族博物館;《福娃》綜合裝飾瓷瓶被泰國國家博物館和丹麥國家博物館館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反砂瀹嫳粍虼髮W收藏;《忠誠關公》瓷板畫和《與日月同輝與大地同在》篆刻作品,乘神州六號遨游太空;《福娃》、《旺旺》、《和諧年豐》、《恭賀新禧》、《和諧》、《篆刻》、《中國?!?、《皆大歡喜》、《牡丹裝飾》等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和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博覽會唐英杯百花獎一等獎。
下面談一下我個人在陶藝創(chuàng)作與實踐方面的一些感受。
1、師古創(chuàng)新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陶瓷藝術是一座寶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借鑒。例如,在裝飾方法上,有釉上彩、釉下彩、雕刻、開光、色釉等;在題材方面,有仕女、花鳥、山水、瑞獸、佛教、嬰戲題材等。如本人創(chuàng)作的《福娃》,采用青花斗彩裝飾,嬰戲題材;《鳥語花香》(見圖5),采用雕刻斗彩裝飾,花鳥題材;《將進酒》瓷板畫,以故事為題材,采用雕刻技法;《四美圖系列》(見圖6),采用粉彩裝飾,人物題材。
中國古代陶瓷藝術蘊含了豐富的古代中國哲學思想。中國當代陶藝必須注重弘揚民族文化,深刻詮釋傳統(tǒng)題材,才能獲得普遍認同。例如,本人作品2013年10月在法國盧浮宮(見圖7、8),2014年3月在英國劍橋大學展覽時,福娃系列作品被各企業(yè)家、藝術家爭相收藏(見圖9)。當然,師古不泥,在繼承傳統(tǒng)陶瓷藝術遺產(chǎn)的同時,不可拘泥一格,應積極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
2、中西合璧
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我吸收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和技法,如西洋畫中遵照透視學、解剖學和彩色學的原理,以及西方版畫雕刻技藝,并結合我的雕刻技法及書法、繪畫藝術,巧妙地與陶瓷材料相結合,碰撞出藝術的火花。例如,在新彩瓷版畫作品《飛瀑》(見圖10)中,將西洋畫中的透視技巧運用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畫面清新雅致,又富有立體感。在雕刻彩繪瓷版畫《姐弟情》、《農(nóng)家寶寶》(見圖11)中,西方油畫的理念和陶瓷雕刻技術完美結合,以女性細膩的感情,生動刻畫了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家庭的溫馨畫面。
3、綜合裝飾技術的運用
在裝飾技法方面,重視不同技法的有機結合,如顏色釉與彩繪結合,雕刻與彩繪相結合等等。例如,在作品《嬰戲》和《福娃祝壽》(見圖12)中,主體為彩繪裝飾,瓶子的口沿和底部采用高溫窯變顏色釉進行烘托,營造出了喜慶活潑的氣氛;在作品《仙童賀壽》(見圖13)中,以雕刻、彩繪與顏色釉等多種裝飾技法有機結合,口沿處綠色的葉子與底部綠色的草地遙相呼應,主體部分虛實結合,色彩絢麗明快;在陶瓷雕刻彩繪瓷板畫作品《群仙賀壽圖》(見圖14)和雕刻彩繪蓮子缸《十八羅漢圖》(見圖15)中,人物根據(jù)不同身份,具有不同的身姿儀態(tài),描繪得生動傳神、畫面層次清晰、雕刻流暢灑脫,色彩絢麗多姿。另外,陶瓷雕刻彩繪瓷板《三顧茅廬》(見圖16),我運用了陶瓷半刀泥的傳統(tǒng)技法,在瓷板胎胚上進行雕刻,表現(xiàn)出背景畫山水、茅舍、小橋流水,更進一步突出主人公求賢若渴,并采用粉彩雪景工藝,表現(xiàn)出雪景蒼茫,在黑與白的蒼茫間點出極具沖擊力的絢麗色彩,畫面生動立體,形象地反映了劉備、關羽、張飛歷經(jīng)風雪、堅韌不拔、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大山共謀霸業(yè)的可貴精神。
此外,詩書畫印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一個重要特點。詩與畫結合,可以使靜止的畫面活躍起來,而詩也有了形象的憑借、想象的依托。以書寫款或題字在畫面上,與畫面形象協(xié)調搭配,可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而印章不僅能與書、畫等相映成趣,還可調整重心,對作品起到穩(wěn)定平衡的作用。
在陶藝作品中,書法、印章的正確使用,可使作品增色,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尤其是將篆刻技藝中的章法、書法、繪畫、刀法等技法的精髓運用于瓷器的坯胎之中,如同削鐵如泥,更使得雕刻陶藝作品生動流暢,栩栩如生(見圖17)。
陶瓷藝術與交流
2014年5月8日應泰國朱拉隆宮大學的邀請,我在朱大孔子學院所作的學術報告就是題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與創(chuàng)作實踐》(見圖18),獲得了朱拉隆宮大學的專家、教授以及業(yè)內人士的熱烈掌聲和認同。朱拉隆宮大學孔子學院收藏本人的《福娃》青花斗彩瓷瓶一件(見圖19),同年5月9日我受到了泰國皇室秘書長(女)及皇室成員的會見(圖20),同日泰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我的《福娃》青花斗彩綜合裝飾瓷瓶一件(圖21),并合影留念。這是泰國皇室及泰國國家博物館對我的藝術的一種肯定和贊許。
結語
當我回顧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我認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融合是我國當代陶瓷藝術家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深遠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