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嶺
民國年間,藏書界素有“南陳北周”之譽。北周指天津著名實業(yè)家、藏書家周叔弢,南陳就是陳清華。陳清華(1894—1978),字澄中,湖南祁陽人,解放前任中央銀行總稽查師。他的收藏,偏重宋元佳槧,多為海內(nèi)孤本秘笈,明清抄校稿本、罕見善拓逾500部,普通善本古籍不計其數(shù)。提到他,業(yè)內(nèi)人士每每驚嘆:天壤瑰寶藏郇齋。
一擲萬金為收書
古籍收藏相當(dāng)燒錢,能登上頂尖級收藏級別的,不是富豪,便是高官,一擲萬金的豪舉,不僅是實力的展現(xiàn),也是收藏圈中津津樂道的佳話。難怪陳澄中初遇傅增湘,藏園老人劈頭便問:“君非以萬金得熙寧荀子者乎?”看來,陳澄中舍得花大價錢購買名貴善本,已經(jīng)聲名遠(yuǎn)播了。陳身為金融家,家資富饒,但僅有這些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據(jù)傳,他收藏的強有力支持者是夫人,而夫人背后是他的老泰山——江浙財閥葉琢堂。葉琢堂是蔣介石的奉化同鄉(xiāng),當(dāng)年蔣在上海交易所搞投機(jī)買賣時,多賴葉的幫忙,葉同朋友打牌時,蔣還替葉端茶拿煙,伺候客人。就連蔣到廣東投奔孫中山先生時,還是葉贈送了他三百元旅費。
陳清華收藏的這部《荀子》,字大如錢,墨如點漆,刊印精美。原多著錄為北宋監(jiān)本,經(jīng)考證,應(yīng)刻于南宋時期。此書在清代曾是著名藏書家孫朝肅、黃丕烈、汪士鐘等人的珍藏。書后還有藏書家顧廣圻跋文。收藏過它的多秘不示人,清代乾嘉以來研究荀子的人,多因無緣見到此版本而遺憾。此書最近的一位收藏者是松江韓應(yīng)陛,自太平天國時期開始,其家人深藏秘鎖達(dá)50多年,到抗戰(zhàn)期間才標(biāo)價出售。能得到這么珍貴的一部書,無怪乎傅增湘建議陳清華,“是可以‘荀名其齋矣?!?/p>
陳清華為世人所知的另一豪舉,是以兩萬金收得《河?xùn)|先生集》。南宋咸淳(1265—1274)時廖瑩中世綵堂所刻唐韓愈、柳宗元二集(《昌黎先生集》、《河?xùn)|先生集》)在古書中被譽為傳世的“無上神品”。兩集字體版式全同,俱半葉9行,行17字,小字雙行,細(xì)黑口,四周雙邊,歐體字秀麗端雅,版心上鐫字?jǐn)?shù),下刊刻工名,下魚尾下方鐫“世綵堂”3字。陳清華開初也只是搜集到《昌黎先生集》,柳宗元集子的久付闕如。一日登潘氏寶禮堂,拜訪潘明訓(xùn)。寒暄過后,潘氏取出廖刻《河?xùn)|先生集》供其鑒賞。陳看過之后,掩卷嘆息,謂韓、柳其人并題,其書亦不當(dāng)久分。今韓集在我,柳集在你,我說一個價錢,你出兩萬金,我將韓集讓與你,或我出兩萬金,你將柳集讓給我,使成雙璧。潘聽后,一是覺得其說有理,二是一時也拿不出兩萬金,遂將柳集讓給了陳清華,成就了一段書林佳話。
宋拓碑帖驚海內(nèi)
陳清華在藏書方面享譽全國,在碑帖收藏上,也屬海內(nèi)翹楚。
宋拓孤本《神策軍碑》,崔鉉撰文,柳公權(quán)71歲時所書,人書俱老,法度謹(jǐn)嚴(yán),最能體現(xiàn)柳書骨骼開張、平穩(wěn)勻稱的特點,比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碑更為精練遒勁,加之刻工精良,拓本與真跡無異,故后世奉為柳書代表作。由于該碑立于皇宮禁地,難以棰拓,傳世拓本極少。陳清華藏《神策軍碑》,宋拓宋裝,僅存上冊,計27開,高34.3厘米,寬23厘米,簽題“柳公權(quán)神策軍紀(jì)圣德碑”,字略殘,是南宋權(quán)臣賈似道舊藏本。賈氏家產(chǎn)查抄入官,此拓成為南宋皇室藏品,現(xiàn)拓本為宋代內(nèi)庫裝裱,約重裝于此時。元滅宋,歸翰林國史院,明洪武六年收入明內(nèi)庫,不久朱元璋將其賜予兒子晉王朱棡,明末從晉府流出,歸孫承澤,又經(jīng)梁清標(biāo)、安岐、張蓉舫等遞藏。
大觀帖是宋代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趙佶詔刻的皇家法書碑石。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后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xiàn)之書。摹刻精良,草書的起訖轉(zhuǎn)折、回旋進(jìn)退表現(xiàn)得準(zhǔn)確、婉健,鋒勢飛動,神采射人,較《淳化閣帖》更勝一籌。此帖初拓本除皇帝賜予外另不可得,故難以流傳。宋拓本至今存世只有數(shù)本。陳清華藏有兩卷。
《蜀石經(jīng)》,通稱《廣政石經(jīng)》。五代十國時蜀后主(孟昶)廣政元年(938)始刻,到宋代統(tǒng)一之后,在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才最后完成,前后歷時186年。石經(jīng)立在成都學(xué)宮。蜀石經(jīng)在宋統(tǒng)一之前刻了《論語》、《爾雅》、《孝經(jīng)》和《周易》、《毛詩》、《尚書》、《周禮》、《儀禮》、《禮記》,還有《春秋左氏傳》的前17卷。入宋以后,到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春秋左氏傳》30卷刻完,并刊刻《公羊》、《穀梁》二傳。到徽宗時代,《孟子》已升為經(jīng),于是宣和五年(1123),四川地方官員又在蜀石經(jīng)里補刻《孟子》,次年刻成,遂比唐十二經(jīng)又多一經(jīng)。碑石有千余塊。蜀石經(jīng)在南宋時還基本完好,它被毀于元初蒙古軍隊入川之亂。陳清華收藏有7冊墨拓本。
除此之外,陳清華還收藏有宋麻紙氈拓本《佛遺教經(jīng)》、宋元墨拓《嘉祐石經(jīng)》,均為碑拓中的上佳之品。
三次回購入國圖
1949年,陳清華夫婦攜部分珍貴藏書定居香港。兩年后,傳言陳氏將出售藏書,并有日本人意欲收購的消息。1951年周恩來指派鄭振鐸,組成香港秘密收購小組,重點對古籍、古書畫進(jìn)行收購,鄭振鐸指示徐伯郊“務(wù)請能設(shè)法購到”陳氏藏書。徐伯郊多次奔走于陳家,經(jīng)過反復(fù)商談做工作,終于1955年春天,耗資80萬元從“荀齋”購買了126種宋元版古籍,其中就有著名的宋廖氏世綵堂刊《河?xùn)|先生集》、《昌黎先生集》,以及許多堪稱國寶級的稀世珍品。
10年后的1965年,郇齋再次售書的消息又傳到北京。此時王冶秋繼任文物局局長。他及時報告周恩來總理,在總理親自過問下依然請趙萬里南下接洽收購。趙萬里在上世紀(jì)50年代洽購郇齋藏書時,已知陳氏在內(nèi)地尚有大量的清刊本及抄校本,因此這次提出全部收購的建議。由于種種原因,最后只購到香港的舊拓碑帖7種、善本古籍18種。這一批書中有宋刻《荀子》、宋蜀刻本唐人集《張承吉文集》、元刻本《爾雅》等17部善本書,還有珍貴的宋拓《蜀石經(jīng)》、《二體石經(jīng)》、《東海廟殘碑》、《佛教遺經(jīng)》、宋拓殘帙《大觀帖》和《絳帖》,以及海內(nèi)外聞名的拓本《神策軍碑》等。其價格,相當(dāng)于當(dāng)年全國大學(xué)生一年的伙食費。
陳氏藏書最后一次回歸,嘉德拍賣公司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1995年,嘉德曾在香港征集到兩部珍貴善本,一部是宋版《文苑英華》,一部是明刻黃丕烈跋《鐵崖先生古樂府》。這兩部書中都有陳清華收藏印,他們猜測,陳氏藏書并未被全部購回,于是打聽陳氏后人情況,直到2005年,在美國見到陳氏后人。隨后,陳清華多年前留贈其子陳國瑯的善本古籍23種、畫軸1件及收藏印18枚,由陳國瑯?biāo)突貎?nèi)地,至此陳氏藏書的海外遺珍全部得以入藏國圖。
陳清華遺留在上海寓所的大量藏書,清代精刻部分,由其女兒陳國瑛售于上海古籍書店,后轉(zhuǎn)售上海圖書館。明版和名人批校、抄校本在“文革”中被抄,1980年落實政策時尚有2000多種,后由陳國瑛捐獻(xiàn)給上海圖書館。
大家就是大家。2005年嘉德公司的工作人員在美國訪問陳國瑯,臨別時陳告訴他們,家中還有一件瓷器。這件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在2006年拍賣中,以528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國內(nèi)瓷器拍賣的最高紀(jì)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