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男 汪行舟
[摘要]文章針對當代大學生防災減災價值理念缺失的現狀以及對當代防災減災理念進行分析,提出優(yōu)化災害教育課程、普及并強化實際訓練、構建防災減災校園環(huán)境等途徑,以強化大學生防災減災理念的培育。
[關鍵詞]大學生 ?防災減災 ?價值理念
[作者簡介]劉勝男(1974- ),女,河北廊坊人,防災科技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政治史。(河北 ?廊坊 ?101601)汪行舟(1979- ),男,江西撫州人,贛南醫(yī)學院學工處辦公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與思想教育。(江西 ?贛州 ?34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經費)“高校防災減災價值理念培育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H134007)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5-0077-02
應災、防災、減災是當今每個國家或地區(qū)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1989年,在聯(lián)合國“國際減災十年”(1990~2000)報告中曾特別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焙\濤也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強調,要優(yōu)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由此可見,通過教育來防災減災已成人類的共識。
一、問題的緣起
災難是指對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傷害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具有種類多、頻率高、分布廣、損失大等諸多特點。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經歷著大大小小的災難,雖然科技的不斷進步使我們對某些災難的成因和預防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但潛在的威脅與現實威脅仍廣泛存在,且互相交織。減災的關鍵在于防災,防災的關鍵應依靠教育。
當前大學生災害觀念薄弱,對各種災害整體認識膚淺。在一份關于地震知識了解程度的調查中,75.9%的學生選擇知道一些,20.5%的學生選擇不是很了解。另一份對北京5所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表明,被調查者的災害基礎知識得分最低,問卷中只有50%的大學生認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大,其中36%的大學生能夠準確回答出氣候災害是對我國造成最大經濟損失的自然災害;在對居住地災害了解程度的調查中,大學生對所在地可能發(fā)生的災害情況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比例很小,多數學生對當地災害情況僅了解一點或完全不了解。
在目前的高校災害教育中,傳統(tǒng)教育模式占主導地位,主要方式是舉辦知識講座、辦宣傳欄為多,重知識,少趣味,不僅教學模式單一,方法陳舊,與學生的心理需求也相距甚遠,學生參加這類培訓的意愿不足。對首都高校的調查顯示,僅有10.8%的學生曾參加過學校的相關培訓或者課程,56.96%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對學校的災害教育工作不滿意,47.33%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對災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實訓方面,大部分學校缺乏防災演習,即便是已經開展的部分學校,也未能形成長效機制。當被問及是否接受過逃生訓練和自己家里是否有防震準備時,69.9%的學生承認從來沒有接受過此類培訓,65.1%的學生家里沒有防震準備,15.67%的學生選擇不知道準備什么。
防災、減災需要知識,知識的獲得來自學校、社會或媒體的宣傳,目前高校災害預防知識宣傳普及度不高。相關資料顯示,學生獲得的求生知識與技能大部分來自于媒體,其中43%來自電視與廣播,25%來自報紙雜志,18%來自專題宣傳影片,只有11%來自學校。當被問及在地震時是否能找到避難所時,57.8%的學生選擇不能和不知道。
二、當代防災減災理念
防災減災,理念先行。當前我國的防災減災理念既有本土化的傳統(tǒng)內容,也有對西方先進理念的接納與吸收。
(一)人本價值理念
“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同樣適用于防災減災?!叭吮尽笔紫戎塾谧陨?,關注個體的生命。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天地之性,人為貴”;古人把天地人稱為“三才”,認為“三才相通,災害不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曾對本強調自然為本、名教為末,與現在的“人本”思想有相通之處。由以人為本延伸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既尊重人的權利,也尊重自然的權利。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來自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與中國的傳統(tǒng)人本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交鋒過程中,對人本理念的解讀變得更加深刻、完整起來。一方面,西方的人本關注個體存在的價值與尊嚴,使人認識到“人性”的豐富,認識到主體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內在非智力因素對人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對科學理性及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進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揭示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危機,從而促使人類反思自己的行為。如果說傳統(tǒng)的思想還停留在對“何以為生”的探討上,那么現實的討論則轉變?yōu)椤盀楹螢樯?,這一理念的轉變啟發(fā)人們再次思考與體會生命的深層意義,確定生命存在的價值。
(二)安全防范理念
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安全意識對于人類建設實踐和減災實踐的重要性。古人云:“災異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誠素有其備,雖甚災不足為憂也?!币虼耍獦淞踩婪独砟?,建立“預防為主”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安全防范的文化氛圍,進而達到公眾化、社會化。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安全的內涵和主體要素也發(fā)生了改變。從小范圍而言,安全隱患就在身邊,生產事故、交通事故等時有發(fā)生;從大范圍而言,軍事安全、恐怖主義、民族分裂、社會不公正等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現實社會中的安全防范不再僅局限于個人的生存、生活安全與健康安全,國家安全、工程安全、網絡安全等也先后被納入進來?!?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議綱要》規(guī)定:“21世紀我國安全事業(yè)應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質,建立大安全體系(安全減災防災體系),從生產安全擴展到生活、生存安全;加強安全減災防災基礎性科學研究,包括安全基礎理論、安全宏觀決策智能化,實用安全技術和現代安全管理機制等研究,以及建立重大事故應急計劃體系等?!边@就將大安全觀、“全面預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相結合,將防災減災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科學防災理念
人與自然的較量是一項宏大的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涉及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環(huán)境公害等諸多領域,因此科學的防災減災理念顯得非常重要??茖W的研究、科學的預防、科學的應對、科學的管理應逐漸被人們所關注與運用,并納入國家法律法規(guī)中。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狈罏臏p災處處需要科學,汶川地震的調查資料告訴我們,凡是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guī)范進行設計,并嚴格按照設計進行施工的工程,抗震能力都明顯高于未經抗震設計的工程;凡是接受災害預防教育并經常進行避害演練的學校,抗災害能力明顯高于未接受任何災害教育的學校。這充分說明,防災減災離不開科學,科學能讓人的實踐減少更多的盲目性,樹立科學的減災理念比災難來臨時盼望奇跡降臨更有實際意義。
三、防災減災價值理念的培育途徑
(一)優(yōu)化災害教育課程
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應積極優(yōu)化災害教育的課程設置,開設通識性專業(yè)課程或與災害有關的選修課程,強化災害知識的傳授。災害教育可以單獨設課,也可以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采用互相滲透的方針。例如,可以把災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挖掘有效的精神資源,通過思想啟迪喚醒大學生的災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理工科教學中,適當講解一些災難發(fā)生的原理、規(guī)律、危害,通過答疑解惑解決疑問,進而達到未雨綢繆的目的;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傳授災難來臨時的逃生技巧和應急能力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危機意識。
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興趣,災害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可以靈活多變,如可以設置網絡課程進行講解或答疑、利用學生喜歡的網絡游戲進行災害仿真練習。此外,教材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必需品,可以開發(fā)一些專業(yè)性、指向性較強的災害教育教材,或編寫一些與災害相關的通俗性讀物。
(二)普及并強化實際訓練
災害教育不等于一般的知識傳授,學生掌握災害知識只是災害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將知識內化為行動,從而構筑一種理念,方能自覺防災,所以開展深層次、有梯度、全方位的災難實訓非常有必要。實訓的方式可分為多種,如防災演習演練、情景模擬,觀看電影電視、參與知識競賽、觀看實習基地、參加研討會等。美國學校將“戶外教學”廣泛運用于災害教育領域,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災害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學校還與消防部門合作,邀請消防人員親臨學校指導,組織師生共同參與防范災害的演習。美國兒童從出生就被灌輸生命至上的價值觀,讀幼兒園時就已開始訓練他們的逃生技能,美國學校至少一個月舉行一次緊急情況下的疏散演習。日本的防災減災模擬演習豐富多樣、次數頻繁、參與面廣,政府把每年的9月1日定為“全國防災日”,開展全國性的防災教育活動,活動規(guī)模宏大,參與人數達數百萬,且日本首相及各有關內閣大臣均要帶頭出席。除了模擬演習外,仿真游戲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如聯(lián)合國與英國一家游戲公司曾設計了一款阻止災害的教育游戲,游戲中模擬龍卷風、地震、洪水、海嘯和森林大火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狀況,玩家們需要在一定的財政預算和時間限制下拯救盡可能多的居民??傊?,借鑒西方模式,凸顯自身特色,加強宣傳和訓練的力度、頻度、廣度及深度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構建防災減災校園環(huán)境
良好的環(huán)境有助于理念的養(yǎng)成,作為社會防災減災的前沿陣地,營造校園減災環(huán)境,高校責無旁貸。校內可以設立內部綜合性、常規(guī)性的危機管理部門,籌建多個應急小組、志愿團隊或救護隊。對這些應急小組或志愿團隊不僅要及時加強設備、設施的供應,還應加強參與人員平時的教育和培訓。充分發(fā)揮輔導員的紐帶作用,通過他們指導、督促班級、黨員、團員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活動。同時,由于高校擁有大量開放空間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天然防災避難場所,以學校為陣地,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能帶動家庭,形成輻射社會的功效。為擴展宣傳場域,烘托特色氛圍,可以組建學校宣傳隊或社團組織,讓他們充分利用校園網、電臺、電視臺、學校報紙等媒體,播報防災知識、避災技能等。此外,宣傳隊或社團組織還應定期走出校園,在不同的場合、地點廣泛開展災害科普宣傳,通過當眾講解、發(fā)放宣傳畫、表演小品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災害基礎知識、防災技能傳播開去。
[參考文獻]
[1]鄭菊花,錢建江.國內外自然災害教育研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08(2).
[2]李莉.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生地震災害意識調查[J].中國科技信息.2011(8).
[3]諶麗.大學生災害感知水平調查與減災教育建議[J].中國地質教育.2007(6).
[4]王紅崗.關于首都高校災害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J].社科縱橫. 2011(6).
[5]李莉.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生地震災害意識調查[J].中國科技信息.2011(8).
[6]劉湘洪.關于高校開展災害教育的幾點思考[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2(5).
[7]顏一.流變、理念與實體——希臘本體論的三個方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