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花
摘 要:張者的小說《桃李》以其零距離的敘述方式,展示了當前消費文化環(huán)境下,充斥著金錢和欲望、孤獨和喧囂、追求和迷茫的中國真實知識分子群像,表達了深沉的人文呼喊與憂思。
關鍵詞:零距離敘述;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01
張者的《桃李》圍繞著某高校法學院的名教授與其學生的日常生活而展開,金錢、寶馬、美色交織成校園里新的繁榮;機謀、冒險、背叛、欲望、信譽等現(xiàn)代主題構成了作品的凝重色彩。作為一本表現(xiàn)現(xiàn)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tài)的小說,作者采用了一種融入故事的零距離敘述方式,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代社會轉型期間,處于消費文化環(huán)境下的知識分子物質(zhì)與精神、道德與人性的沖突,近距離窺視當代知識分子的迷茫與困境,也給我們以警醒與深思。
一、零距離敘述
在作品的后記中,張者對零距離寫作這樣理解道:作者和當代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不是旁觀的,也不是居高臨下的……不是拿著放大鏡,也不是站在山頭上的,而反映的是生活的原貌。他筆下的知識分子群像擺脫了神圣化、妖魔化這兩個極端,還原知識分子本來的面貌,以零距離的敘述方式,融入到當代知識分子的生活與內(nèi)心深處,寫他們的七情六欲、矛盾與沖突。
小說很巧妙地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但這個“我”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稱,他沒有任何身份、性別、姓名、話語,他只是所有時間、空間的一個親歷者和旁觀者,他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到小說中所有人物的言行,比如在宋總請藍娜表演艷舞的隱秘空間里,“我”仿佛就在現(xiàn)場似的。由于有了這樣大的自由空間,小說敘述是‘貼著人物進行的,這種零距離的妙處在于能使作者、讀者融入到整個小說之中,與小說的人物保持最‘親密的接觸。
《桃李》以介入其中、享受快樂的知情者身份極大限度地表現(xiàn)了生活的可能性、人物情感的可能性,最圓滿地還原了生活的豐富性,閱讀者可以超過敘述者這樣一個層面,進入到直接閱讀的境界。
二、消費文化環(huán)境下的當代知識分子形象
在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被認為是“社會良心”的代表,是獨立精神與道義責任的載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分子的形象也不斷發(fā)生著嬗變,接受種種歷史的考驗。張者的《桃李》這部長篇小說就很好地呈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在市場經(jīng)濟、消費時代的背景下,在金錢和欲望的磨碾下,如何把自己逐步改造為“快樂的消費者”。小說主要人物是法學院的博士生導師邵景文及其學生,在小說中,嚴肅的法學精神,被悄悄地改寫成了獲取名利的資本。不僅邵教授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攫取金錢和美女,連他的學生,也知道通過自己的所學提前享受消費社會的各種快樂。肉體對欲望和物質(zhì)的渴求已經(jīng)解禁,身體的快樂就擺在每個人的面前,而堅守傳統(tǒng)法學研究和道德規(guī)范的藍教授等人,在這種語境里則顯得迂腐而不合時宜。整個大學,做學問與辦公司并行,教學與攬生意同步,法律的代言人最懂得鉆法律的空子,知識的寵兒最知道如何利用知識來獲取美女的歡心……大學早已被市場、商業(yè)、消費和欲望刺激得蠢蠢欲動。《桃李》生動地寫出了消費社會的特征和知識分子的這種后現(xiàn)代性格,傳統(tǒng)意義上那種作為精神楷模和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已不再是主流。
三、欲望化主題,物質(zhì)與精神的沖突
知識分子是以言論、思想、專業(yè)知識影響社會的人,而在《桃李》中,作者以機智、幽默、風趣的筆調(diào)來描寫當代的知識分子的人格被時代扭曲的現(xiàn)狀,他們選擇自我放逐的同時忘掉了自身對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重大歷史使命。小說中,在導師邵景文的帶領下,他們游戲一般地研究課題、實習、偶爾上一兩節(jié)課,當下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狀態(tài)里,他們已經(jīng)忘卻自己是知識分子群體當中的一員,他們的價值觀、思想觀也徹底改變。當欲望成為時代的主題,物質(zhì)和精神也往往趨于矛盾沖突的狀態(tài)。《桃李》中,在他們有了自己的學識領域之后,物質(zhì)上一切都得到了滿足,但精神上的空虛、孤寂是無法彌補的,于是他們把時間、精力用來揮霍在“泡”吧、唱歌和談情說愛上,最終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人格。為了得到微小的利益,女孩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身為大學的名教授在為人師表的光環(huán)背后又玩弄著金錢,權力,欲望的游戲。無可調(diào)節(jié)的矛盾與沖突最終釀造了小說慘痛的結尾,真切地反映了人文知識分子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下人性的扭曲和變異。
四、輕喜中的人文呼喊與深思
如張者自己所說,當代知識分子總是處在尷尬中,在高度物質(zhì)化、商品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他們是現(xiàn)代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不可能脫離或者懸空。處于這種尷尬地位的知識分子往往陷于精神的極度自我折磨之中, 無論是迷失者(如邵景文、 劉唱、張巖等),還是反抗者(如藍教授,師哥、老孟、王芫等) ,等待他們的都是悲劇。由于這種悲劇是在極為熱鬧的商品經(jīng)濟大潮下進行的,且都緣于人性的脆弱,因而又使整篇文章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讀完后,小說中內(nèi)含的人文精神的呼喊和悲鳴又會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作家揭示當下知識分子的真實生活與矛盾糾葛,也意在通過這部小說喚起大眾的思考:作為當下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保持清醒的自持,承擔起應有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干,張者.走進麥田,拿起手機——關于〈桃李〉的對話[J].大家,2002,(4).
[2]謝有順.消費時代的暖色幽默——《桃李》與當代知識分子形象的轉型[J].2002(4).
[3]高淼.靈與肉的洗禮—讀張者《桃李》[N].文學評論,2012,11.
[4]楊彬:《新時期小說發(fā)展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