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惠偉
十里紅妝女兒夢
——寧波傳統(tǒng)婚嫁用品中的金銀彩繡
茅惠偉
十里紅妝是寧波地區(qū)的特色婚嫁習(xí)俗,金銀彩繡則是當(dāng)?shù)厍蓨Z天工的“三金一嵌”工藝之一,兩者在新婚之日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金銀彩繡以嫁衣為主,婚房布置和出嫁行頭為輔,在寧波傳統(tǒng)婚嫁用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金銀彩繡;寧波地區(qū)傳統(tǒng)婚嫁習(xí)俗;嫁衣;婚房用品;花轎
古寧波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良田千畝十里紅妝”,意思是新媳婦出嫁的時候,千畝田地和一應(yīng)陪駕綿延可達(dá)十里之規(guī)模,可以想象古寧波的婚嫁是怎樣的一番奢華氣派。而在這陪嫁之中,最是巧奪天工的當(dāng)屬“三金一嵌”,其中就有金銀彩繡。金銀彩繡是寧波工藝美術(shù)史上最為悠久的工藝之一,趙樸初贊其為“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異草,神筆妙針”。這一地方繡種,以嫁衣為主,婚房布置和出嫁行頭為輔,曾在寧波傳統(tǒng)婚嫁用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據(jù)老一輩介紹,寧波地區(qū)舊時的婚禮服飾,新娘戴鳳冠、紗罩,手捧大紅紙花,上衣和下裳是花襖和馬面裙。紅衣、紅裙、紅鞋、紅花與紅轎組成滿堂紅的裝束,顯得熾烈而有激情,也蘊(yùn)含紅紅火火暖洋洋之創(chuàng)意,所謂:“洞房雙雙映紅燭、華堂日日暖春風(fēng)?!鼻迥┟癯踔辽鲜兰o(jì)50年代前后,寧波地區(qū)新婚女子主要服飾如表1[1]。
表1 寧波地區(qū)新婚女子主要服飾
1.1 鳳冠霞帔
寧波女子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是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南宋開國皇帝小康王趙構(gòu)被金國元帥金兀術(shù)追至浙東農(nóng)村,一位村姑用籮筐把小康王罩了起來,騙過了金兵。康王出來后,向村姑道明了真實(shí)身份,承諾待安定后,派人把村姑抬到皇宮去,以報答救命之恩。并約定:讓村姑把肚兜掛在門口為憑。第二年康王來尋救命恩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整個村子有姑娘的人家都掛起了肚兜,實(shí)在無法判斷哪個才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也無法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承諾,日夜難安。最后下了一道圣旨:“浙東女子全封王?!迸映黾迺r,可以享受公主般待遇,半幅鑾駕,鳳冠霞帔[2]81。
霞帔形似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于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白居易曾贊唱:“虹裳霞帔步搖冠?!彼我院螅ㄎ幻鼖D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這種等級森嚴(yán)的服飾,究竟是否如傳說般在寧波當(dāng)?shù)氐男禄榕又蟹?,因無實(shí)物佐證,無法斷定。但與之類似的一款衣飾,圍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名為云肩的裝飾物的確在清代成為了新婚之日寧波女性頸肩之間的重要裝飾。云肩的典型款式是“四合如意式”與“四方柳葉式”。“四合如意式”由四面“如意形”的條狀云頭前后對合而成,象征天下四方祥和如意;“四方柳葉式”由8條、16條、18條等數(shù)量不等的柳葉形作放射狀構(gòu)成,象征春色滿園,生命常青。云肩在制作時往往會用絲線繡出幾道邊線,在主體部分會用金銀線繡出龍鳳、花草、百寶等圖案,金銀相映,極其絢麗,使得云肩像云、像彩虹、像四季花壇般充滿聲色情調(diào)。
寧波服裝博物館曾在寧波舟山征集到一件新娘的出轎衣,此衣是貰器店的遺物,品相雖不屬上等,只有云肩和衣裳,但風(fēng)采依舊,是存世極少的原汁原味的衣裝。該云肩用6朵盛開的紅色牡丹花連接如意紋領(lǐng)口組成,花瓣下面綴一排黃色網(wǎng)巾,網(wǎng)巾下垂淡綠色燈須。雖不是萬分奪目,倒也精致可人(圖1)。
圖1 云肩(民國)(寧波服裝博物館藏)
1.2 嫁衣繡鞋
“忙嫁妝,忙嫁妝,忙就忙在嫁衣上”。嫁衣,是既將新娘打扮的高貴漂亮,又寓意吉祥美滿的服飾,因而,嫁衣又稱“吉衣”、“喜服”等。女性對于衣服是最為注意和講究的,新娘對出嫁時的嫁衣則更為重視,可以說,出嫁是女人一生中穿著最為光彩的時刻。因此,嫁衣成為最為重要的嫁妝,民間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做嫁衣的風(fēng)俗。富貴人家會把出嫁女兒一生的衣服都準(zhǔn)備齊全,包括丈夫和小孩的,甚至還有孝敬公婆的。固然,因?yàn)樯鐣匚缓图彝ソ?jīng)濟(jì)不一,出嫁女子從娘家所帶走的嫁衣數(shù)量差別極大,但基于嫁妝的多少和厚薄在民俗觀念中不僅能夠表達(dá)父母對于出嫁女兒的一番心意,而且能夠代表新娘的身價,為新娘日后在男方家庭地位的高低奠定堅(jiān)實(shí)的物質(zhì)基礎(chǔ),因此,無論貧困之家還是富有之室,都盡自己財力為女兒置辦包括嫁衣在內(nèi)的嫁妝。
寧波一帶做嫁衣要先做褲子,俗語說“若要富,先做褲”,寧波方言“褲”與“苦”諧音,先做褲子寓意先苦后甜,寓意婚后生活越過越好。而且做褲子時要求針線拉得飛快,以便發(fā)出“噗(富)、噗(富)”聲響,討個“富”的口彩[3]。一般褲子的腰頭還會選用白色的布料,寓意“白頭偕老”。
新娘的婚禮服除色澤以紅色為基調(diào)外,刺繡的圖案亦十分講究,隱喻夫妻恩愛的吉祥圖案是首選。寧波服裝博物館館藏的幾條繡裙,有一條繡裙上,繡的是金魚傲游水中,夸張的五彩水波紋、纖細(xì)飄動的水草與散點(diǎn)的花卉有機(jī)結(jié)合,點(diǎn)明了休戚與共的魚水關(guān)系。另一條繡裙,主體圖案為并蒂蓮花,荷葉、蓮蓬和白藕有機(jī)結(jié)合,寓意喜結(jié)連理,并蒂同心。又一條紅裙,裙擺是花兒連續(xù)圖案,下綴湖藍(lán)色排須,裙子前后片繡春意盎然、百花爭艷,象征小家庭興旺發(fā)達(dá),蒸蒸日上[1]。另有用大紅軟緞作制作的全套嫁衣,上衣繡一幅怒放的牡丹和手捧花籃的仙女,下裳是一幅水波紋的牡丹和四季花草圖,均以金銀彩線繡成,洋溢著熱情、圓滿、興旺的氛圍,寄托著新人的企盼和期望(圖2)。
圖2 金銀彩繡嫁衣(民國)(寧波服裝博物館藏)
新嫁娘腳上的一雙繡鞋,一針一線,不惜工時,是閨房女子用心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舊時婚姻由媒婆聯(lián)絡(luò)而成,媒人把未婚女子所做的針線活諸如繡鞋送往男家,男方家從繡品的針線手法、色彩搭配、精致程度來品評該女子的手藝,甚至品格。從繡鞋的大小可知姑娘腳的大小,從繡鞋的形狀可以了解金蓮造型是否優(yōu)美,從繡品針法是否精湛可以推斷姑娘是否聰穎精巧,性格是否安靜而富有耐心。從而決定這門親事成功與否[2]47-48。刺繡成了待嫁女兒終身大事的決定因素之一,傾注了少女們的滿腔心血和才智,也成了女子一生從事的手工技藝。清末民初,流行鳳頭繡花鞋,鳳頭也有用硬繡的形狀掇成,更具立體感。之后的彩色繡花鞋,或配旗袍、或搭繡襖。大紅軟緞做鞋面,鞋口延處鑲上彩邊,下端再飾以白色花邊,鞋子后端加一帶子用以固定。鞋面上常常繡寓意子孫繁盛的石榴紋。在崇尚“三寸金蓮”的年代,金銀繡的小腳鞋更會制作的精致唯美。這樣的繡鞋,一般鞋底剛好長約10厘米,即3寸。鞋頭尖而小,鞋口前窄后寬,前低后高,呈梯形。(圖3)
1.3 貼身肚兜
肚兜是女子的貼身衣物,更是女子藉以表達(dá)生活價值理念、傳遞情愛、體現(xiàn)審美情趣的獨(dú)特手段。古人會在肚兜上浸潤香料,使穿著者的身體發(fā)出誘人的清香。制作肚兜的女子往往還是用色高手,多選用深色布料,使之與潔白的肌膚相互映襯,更顯得肌膚如雪。當(dāng)然婚慶時分更喜選用鮮紅綢料,將女性體態(tài)襯托得嬌艷妖嬈。肚兜上的繡花傾注了女性最美的構(gòu)思,也吐露了諸多心聲。“待我長發(fā)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絲綰正,鋪十里紅妝可愿?”這樣的心思在舊時可不是哪個女子都能說出口的,但她們用手上的針線,表述了對幸福和愛情的美好憧憬。蝶戀花、連理枝、比翼鳥、喜上眉梢都是肚兜常用的圖案,隱喻了男女的情愛與歡樂。寧波的海島新娘,會在肚兜上繡上比目魚,“比目魚兒雙雙游”,意為夫妻恩愛和諧[5]。有些繡上蓮花,蓮花多子,祈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有些繡上和合二仙,甚至是一對“雙雙把家還”的夫妻,將祈求婚姻美滿、夫妻和諧的心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圖3 金銀彩繡繡鞋(清)(寧波服裝博物館藏)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語道出了婚禮的重大意義,要求人們在操辦婚禮時,不管是婚房布置,還是客廳擺投,都得一絲不茍,井井有條。同時,強(qiáng)調(diào)室內(nèi)外的吉慶氣氛和新人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的希冀。
2.1 綢被枕頭
人生中最喜慶的新婚時分,更少不了紅綢彩繡:“一對紅燭照新房,倚欄眠床朝南放,大紅綢被疊滿床,繡花枕頭堆成雙,抽斗拽開金元寶,馬桶掀開有紅包,打開箱子新衣裳,打開大櫥銀子木佬佬。小叔走來要儂抱,小姑跑來拉著衣裳弗肯放,新娘擦干眼淚馬上笑,儂話該戶人家好弗好。”[5]喜慶的氛圍在婚床用品上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以大紅為主基調(diào)的床幔、被面、枕套上的裝飾,選取龍鳳吉祥、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百子圖等吉祥圖案,還有蝙蝠、蝴蝶、百花等及和合如意,多從夫妻恩愛、多子多福的視角,為新婚夫婦高奏贊歌,寄托美好的愿望。
2.2 椅套桌圍
“椅子穿背單,桌凳系布襕”。舊俗:新女婿首次上門,岳父家須以盛筵款待,椅子上皆加紅披墊,桌子前系桌圍,好像人穿上背心、系上布襕。這些是節(jié)日或喜慶活動時候用于椅子和桌子的裝飾品,以示隆重。新婚大喜之日,更是少不了。所刺繡的圖案以龍鳳呈祥、獅子戲球?yàn)槌R?,輔以蝶戀花、暗八仙等。
2.3 繡片擺件
金銀彩繡除了作為服飾等實(shí)用品外,亦是很好的藝術(shù)品。一些精美的繡片經(jīng)過裝裱,儼然就是一件可登大堂之雅的佳作。婚慶時分,擺上幾幅百年好合或喜上眉梢的繡品,能更好地烘托喜慶的氣氛。“百年好合”繡片,上有傳統(tǒng)的龍鳳呈祥圖,牡丹花籃托著圓月狀的“囍”字,寓意花好月圓,主要工藝是金銀繡結(jié)合胖繡,半浮雕顯得頗有質(zhì)感(圖4)?!跋采厦忌摇崩C片,以紅色為底,兩只喜鵲或飛或棲,梅花傲然開放,花姿優(yōu)美,花色飽滿,充滿了喜氣(圖5)??傄猿呻p成對形式出現(xiàn)的鴛鴦紋也是很受歡迎的新婚主題紋樣,被賦予愛情甜蜜的蘊(yùn)意,深受人們喜愛。
圖4 “百年好合”繡片(寧波金銀彩繡博物館藏)
圖5 “喜上眉梢”繡片(寧波金銀彩繡博物館藏)
寧波兒歌唱道:“新娘花轎八人抬,十里紅妝嫁過來。紅漆箱籠十八只,大廚小桶放光彩”?;ㄞI是十里紅妝婚嫁場面的主題,最能體現(xiàn)新娘的身份和地位,坐花轎是傳統(tǒng)女性最風(fēng)光的時刻。女子一生都會自豪地講述她坐花轎時的情景?;ㄞI一路抬來,披金戴銀,前呼后擁,讓經(jīng)歷過的人終生難忘?;ㄞI的選材要求堅(jiān)實(shí)而又輕便,寧波的花轎有時會在木架轎身上穿一件金銀彩繡的轎衣,成為別致的金銀彩繡花轎。朱紅色的緞子上用金線、銀線繡出朱金相間、金銀相映的“鸞鳳和鳴”、“麒麟送子”等吉祥圖案,營造了濃烈的如意喜慶的婚禮效果。
刺繡作為古時婦女“容、言、功、德”四德中的“婦功”之一的“女紅”,對于傳統(tǒng)女性而言,既是一種用以消磨時光的優(yōu)雅手藝,更是與女子的婚嫁連在一起。女性既是刺繡創(chuàng)作的主體,又是繡品享有的主要對象。傳統(tǒng)女子從少女時期拿起針線,便與刺繡結(jié)下了一生之緣。在這些豐富的紅妝遺存中,我們看到了浩浩蕩蕩延綿數(shù)里流金溢彩的嫁妝,看到了舊時女子結(jié)婚時坐花轎的風(fēng)光場面,看到了新嫁娘身上流光溢彩的嫁衣,也看到了夢幻般的少女情懷和無奈的閨閣幽怨。紅嫁妝所包含的內(nèi)容不僅僅涉及民間婚俗,更重要的是依稀觸摸到了那個時代中國女性神秘的生活和命運(yùn),她們的夢想,甚至淚水。
[1]陳萬豐,夏岐泓.淺述寧波地區(qū)婚嫁服飾與習(xí)俗創(chuàng)意[C]//華梅.服飾文化學(xué)發(fā)展戰(zhàn)略與前景展望研討會專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19-124.
[2]何曉道.十里紅妝女兒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齊濤.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M].濟(jì)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202.
[4]馮盈之.寧波服飾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0:93.
[5]傅瑞庭.寧波童謠[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8.
Ten-Mile Red Dowry,Girls’Dream——On cannetille embroidery in traditional Ningbo wedding supplies
MAO Hui-wei
Ten-mile red dowry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dding customs in Ningbo area and the cannetille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exquisite technologies of“three gold and one inlay”.These two combine perfectly together in the wedding day.Cannetille embroidery consists mainly of wedding dresses with wedding room layout and wedding outfit as supplement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Ningbo wedding supplies.
cannetille embroidery;traditional Ningbo wedding customs;wedding room supplies;bridal sedan chair
TS941.764
A
1674-2346(2014)04-0089-04
10.3969/j.issn.1674-2346.2014.04.018
(責(zé)任編輯:竺小恩)
2014-10-27
浙江省社科聯(lián)項(xiàng)目“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寧波金銀彩秀研究”[編號:2013N023]
茅惠偉,女,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文化研究院,講師,碩士(浙江 寧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