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新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探究教學的奧秘一直是對人類智慧有強大吸引力的活動,其中一個饒有趣味的命題圍繞著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展開。古今中外的哲人賢者提出了無數(shù)真知灼見,近代以來,“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shù),也是人們的共識?!盵1]不過,循著這一共識繼續(xù)尋找,會發(fā)現(xiàn)仍然眾說紛紜,甚至言人人殊,尚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
蘇聯(lián)解體前,在基礎(chǔ)教育領(lǐng)域曾經(jīng)有一場頗具聲勢的教育改革運動:合作教育學。這場運動不僅震動蘇聯(lián)教育界,也在中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是阿莫納什維利,他以自己教學實驗*蘇聯(lián)小學入學年齡至20世紀70年代前為7歲,阿莫納什維利的實驗是驗證將入學年齡從7歲提前到6歲的可行性,書中所說的預備班即后來的一年級,同理,一、二、三年級為后來的二、三、四年級。為基礎(chǔ)撰寫的三部曲,《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過得怎么樣?》《孩子們,祝你們一路走好!》[2-4],打動了無數(shù)教育工作者。雖然阿莫納什維利對自己的教學實驗做過多方面的分析總結(jié),卻令人感覺意猶未盡。正如國內(nèi)有學者在充分肯定合作教育學的巨大價值時所指出的,這一運動“對自身的經(jīng)驗和觀點,還處在枚舉和描述階段,尚未真正概括化”,“它的理論基礎(chǔ)并不明確”。[5]本文嘗試提出和論證的基本觀點是:阿莫納什維利實驗之成功,主要得益于實現(xiàn)了教學中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shù)在于模仿,康德主張藝術(shù)與人的自由不可分離,席勒提出藝術(shù)之根在游戲,托爾斯泰強調(diào)藝術(shù)是人情感的交流……在林林總總的不同見解背后,可以發(fā)現(xiàn)共同前提:藝術(shù)是以人類各種生存活動為基礎(chǔ)的更為高級的活動。所謂模仿,必定有自我及模仿的對象;所謂自由,必定自覺到強制與束縛;所謂游戲,必定體驗到勞作與辛苦,……今天,人類藝術(shù)高度發(fā)達,早已成為一個獨特的專門領(lǐng)域,但這個領(lǐng)域最初卻并非獨立,這樣的說法,少有異議。
藝術(shù)一旦從其他活動中分離、獨立出來,立刻身份貴重,這個特征似乎在任何一種文化中都不例外。值得追問的是,曾經(jīng)孕育了藝術(shù)這種高級活動的母體,是不是與自己所造就的成果就此徹底剝離?當然不是,一則,作為母體,人各種各樣的生存活動仍然源源不斷地為這個新生命輸送著營養(yǎng)——人們經(jīng)常宣稱藝術(shù)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便是強調(diào)這樣的事實。二則,母體中仍然存留著原生態(tài)的、素樸的藝術(shù)成分,可以由人們?nèi)ネ诰?,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無論是遠古時期的簡單狩獵、采集、祭祀,還是隨后逐漸精致分工的耕作、游牧、手工、宗教、教育,都不例外。當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時有了對于美的自覺追求時,便有了形形色色的“非純粹”的藝術(shù),既不同于專門的藝術(shù)活動,又與之血脈相連?!罢驗橛羞@樣的追求,我們的生活才被美的事物所包圍。食物的意義是為人提供能量,但有了美的追求,就有了美食;茶葉的意義是在于提神養(yǎng)生,但有了美的追求,就有了茶藝?!盵6]
教學最初也是與人類基本生存活動渾然一體而后脫胎獨立,它有自己的任務:令學生獲取文化知識從而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著對于美的追求,于是就有了教學的藝術(shù),人們贊美好的教學、精彩的教學時經(jīng)常會用“藝術(shù)”加以標榜,肯定這樣的教學實現(xiàn)了科學性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在“三部曲”中,阿莫納什維利也曾經(jīng)宣稱:“隨著我的教育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我越來越堅信在教育理論上爭論不休的一條原理的正確性:教育學不僅是一門關(guān)于教育和教學的科學,而且也是一門關(guān)于教育和教學的藝術(shù)的科學?!盵2]155那么,他是如何踐行教學,如何在其中將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相統(tǒng)一,他的嘗試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呢?
前述關(guān)于“統(tǒng)一”的表述是普適性的,“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shù)”,并沒有加以特別限制,那么就可以理解為,在教學的任何場合、任何階段,都是可以實現(xiàn)二者“統(tǒng)一”的。然而這樣的說法難免令人缺乏底氣,人們經(jīng)??吹?,大量日復一日的常規(guī)教學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枯燥和乏味,甚至有人相信,教學的單調(diào)沉悶是不可避免的。
阿莫納什維利的教學實驗,以極具震撼力的方式,顛覆了有關(guān)教學的這種刻板印象。在三部曲中,阿莫納什維利仿佛揮舞仙女的魔杖,所指之處,司空見慣的課堂幻化出全新的風景,平凡普通的教學展示出動人心魄的美,由此令我們堅信教學中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統(tǒng)一的普遍性:它存在于教學的時時處處。
人們常常提到羅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理,教學中也不缺乏藝術(shù)性,而是經(jīng)常缺少了挖掘和創(chuàng)造它們的教師。年復一年的日常教學,消磨了多少教師的職業(yè)理想和熱情,然而在阿莫納什維利這里,就好像武功高手,飛花摘葉皆可成為制敵利器。他信手拈來,教學的任何內(nèi)容、片段、設(shè)備都能夠精彩迭出,與許多著名的藝術(shù)家們一樣,對于細節(jié)的精雕細琢成就了傳世經(jīng)典,就像阿Q臨刑時畫的那個圓,就像齊白石作品中游動的小蝦細如絲線的長須……。
五個手指的森林
面對幾十人的班級,如何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是幾乎所有教師都會產(chǎn)生的困惑:這雙眼睛已經(jīng)發(fā)出心領(lǐng)神會的光芒,那張小臉卻還皺成一團,此時教師該怎么辦呢?這樣的困惑自教育普及以來未曾止歇,教育學和教學論的回答永遠宏大正確而又經(jīng)常令教師們感覺無從下手。于是,各種嘆息和托辭不絕如縷:我們是大班教學啊,我要對全班幾十個孩子負責啊。照顧每個孩子?太難了。
讓我們到阿莫納什維利的課堂去看看。
請大家把頭伏在課桌上。閉上眼睛……我給你們出一道題,你們別抬起頭,答案用手指頭告訴我!
一個數(shù),如果再加上3,等于8。請問,這個數(shù)是幾?
一個數(shù),如果減去4,還剩下3。請問,這個數(shù)是幾?
教室里豎起了一片伸出五個手指的手的森林。我走到每一個舉手的孩子身邊,用手觸動一下他的小手指,輕聲地說:“對!……對!……不對!……不對!……再好好地想一想!”[2]61-62
阿莫納什維利在黑板畫出圖案,嗯,有點難,需要仔細觀察和認真比較才能做出判斷。在他的要求下,每個孩子開始認真思考。接著,他請有了答案的同學舉手,“我俯身逐一傾聽孩子們的回答。”分別在孩子耳畔輕輕地說,“對了,謝謝”,或者是“你的答案錯了!”
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每個學生都在獨立思考,每個學生都與教師進行了個性化的交流。阿莫納什維利的思考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而且應該成為發(fā)現(xiàn)真理的“哥倫布”,如果指名某個學生回答,實際剝奪了其他孩子的權(quán)利。于是,他別開生面地給予了每一個孩子成為哥倫布的機會。
當然,并不總是這樣靜悄悄地,當他覺得孩子們?nèi)繙蕚浜昧?,會“像一個樂隊指揮一樣向大家揮動著手臂”,所有的學生大聲地說出答案,“使真理齊聲地轟鳴。這樣,所有的孩子都會感到心滿意足”。[2]67
“像他這樣地讀和寫”
圍繞著閱讀的形形色色的練習,不僅必不可少,而且難免乏味,于是學生的疲勞和厭倦便成了課堂上的尋常光景。不用說,從預備班起,阿莫納什維利的學生也一定要進行這樣的練習。那么,他不是也得像大多數(shù)教師一樣不斷地耳提面命嗎?要多讀、要多寫,只有多讀才能讀好,只有多寫才能寫對……,難道可以放棄這些基本的要求嗎?感謝阿莫納什維利,就此,他居然也能夠“新翻楊柳枝”。
“在預備班里,你們學會了讀。應該像他這樣地讀!”阿莫納什維利請來一名二年級學生,開始為一年級的學生朗讀一篇兒童雜志上的故事。“他讀得從容不迫、繪聲繪色、富有表情。讀完以后,他立即又復述了故事的內(nèi)容?!薄叭允沁@個二年級學生,迅速而又美觀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話:‘一年級同學們,祝你們開學好!’”[3]17
堪稱化腐朽為神奇!二年級學生!不像教師和其他成人那樣遙不可及、甚至不像五年級或六年級的學生那樣仰之彌高,只是他們即將步入的年級、只是他們即將成為的那樣的人!借助這個可愛的二年級學生,教師絕對準確然而難免生硬的要求和指令,變成了鮮明親切的楷模:同樣的示范——多半還不如教師讀得標準,同樣的要求——大概還沒有教師說得完整。但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楷模所引發(fā)的感情:“嗯,我要好好練習,要像他一樣讀得這么棒!”“我可以像他寫得那樣漂亮,當然,可能多寫幾次?!睙o論什么樣的教師,難道能夠像這位二年級學生一樣,在學生們心中激起的如此美麗的漣漪嗎!
謝謝你,識字課本
“6歲兒童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喜歡新奇。因此,如果我們長時間地,比如說,在一學年里,把他們‘綁縛’在一本教科書上,他們就會對書感到討厭。為什么不能把6歲兒童的語文教科書編成四個分冊呢?
第一分冊把他們帶進語言的現(xiàn)實世界,
第二分冊把他們帶進閱讀的秘密世界,
第三和第四分冊促進他們發(fā)展閱讀興趣。
我打算先發(fā)給孩子們第一分冊,學完以后在班上舉行一個隆重的慶祝會?!薄皩W完一本書,他們都會產(chǎn)生新的認識的渴望?!盵2]121
于是,很快到了這樣的時刻:
“請大家把教科書合上……讓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它教會了你們什么?”
“它教會了我們非常美麗的格魯吉亞語字母!”
“它教會了我們讀和寫!”
“它教導我們要做善良的人,廣交朋友!”……[2]123
“也許,你們大家都想對它說些表示感謝的話,是嗎?”
“我的親愛的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請你原諒,我弄壞了你的封面,撕壞了一頁書!我保證今后要愛惜書。你活像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我要對你說的話。”
“我的親愛的第一本書,我要用讀很多書、熱愛書來酬謝你!”[2]124
依依惜別了第一本,他們熱切地盼望著第二本,以及接踵而來的第三本、第四本。人們往往無奈地嘆息,初入學時孩子們對于學校、課堂的熱情,何以會日漸消退甚至一去不返?阿莫納什維利在教科書上的創(chuàng)舉提醒我們,驅(qū)逐熱情的,可能正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習以為常,我們的漫不經(jīng)心,我們對于平庸的讓步和姑息。不是嗎,即使是普普通通的教科書,也能夠借助“改頭換面”實現(xiàn)“增值”,持續(xù)地點燃孩子們心靈中追求真知的薪火。
帶帷幕的黑板
黑板,學校中最尋常的設(shè)備。在當下實物投影儀、PPT等形形色色的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面前,多少顯得落伍甚至灰頭土臉。不過,就像人們?nèi)缃癯Uf的,先進的多媒體未必導致好的教學,阿莫納什維利更告訴我們,普通的黑板,一樣可以精彩迭出。
預備班的第一堂數(shù)學課,孩子們面前的黑板用帷幕嚴嚴實實地遮擋著?!拔易呦蚝诎?,拉開了黑板上的帷幕。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寫著:牛頓公式、導數(shù)函數(shù)公式、畫著帶有函數(shù)圖象的笛卡爾坐標系?!盵2]27
無論之前對于帷幕后面有著什么樣的猜測,這些內(nèi)容一定是出乎學生意料的。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盯著黑板,為了能看得清楚些還有人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不用說,我的孩子們還不完全懂得我所講的和指給他們看的很多東西,但是,正因為不全懂,所以才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給他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你教我們這個(指著公式)嗎?
“我來教給你們準備去學會這些公式的練習,你們樂意嗎?”當然!他們當然樂意。于是,開始了最基礎(chǔ)的關(guān)于位置、圖形、數(shù)量的學習:……[2]27-28
黑板上的帷幕拉開又合上,學生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年級。*即2年級。阿莫納什維利和他的學生迎來了他們的第1 000堂課?!暗谝磺谜n的學習任務和練習分寫在三塊黑板上?!盵3]50
第一塊黑板的左側(cè)打開。“我們來做機智題!”“3只公雞喚醒9個人,試問:9只公雞可以喚醒多少人?給你們思考30秒鐘!”“一只鷺鳥,它用兩只腳站立時重7千克,現(xiàn)在要問,它用一只腳站立時重多少?”
第一塊黑板的中間部分被打開,上面寫著8個圍成圓圈的數(shù)字,“現(xiàn)在……我們來做加法和減法的練習。你們推舉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被推舉出來的兩個孩子背對全班同學,分別手拿紅色和藍色粉筆站在黑板上面前。座位上的學生說出一道道加減法題目,黑板前的學生用粉筆勾掉與算術(shù)題答案相同的數(shù)字,全班同學做出對或錯的判斷。氣氛緊張而又熱烈,很快,在掌聲中練習結(jié)束。 第一塊黑板的右邊部分打開,出現(xiàn)另外8道練習題,等號后面是等待填寫答案的方框?!艾F(xiàn)在……請推舉三位同學,讓他們來做這些習題!”三個被推舉的孩子們走到黑板前面,背對全班。阿莫納什維利背對黑板,指指大鐘上的時間,開始與其他孩子啞語交際,他伸出6個手指——黑板上的第六題:100-27,然后用手勢和嘴唇的動作幫助學生心算。座位上的學生們出示10個手指7次,又出示一下3個手指,嗯,答數(shù)是73。
“注意!”他一揮手,座位上的學生齊聲說:73!
黑板前面的三個孩子緊張地商量,然后將73填寫到正確的方框內(nèi)。阿莫納什維利再次發(fā)出信號,座位上的孩子們齊聲回答:“對!”接著,阿莫納什維利向座位上的孩子伸出3個手指,要求他們解答第3題。
……
用不到一分鐘的詩歌朗誦作為調(diào)整后,阿莫納什維利揭開了第二塊黑板的一半。
一個正方形,被分割為九個小正方形,“我們應該在6分鐘內(nèi)用數(shù)字填滿這個正方形中的各個空格,并使這個正方形成為一個魔方?!?即橫向、縱向、斜向上三個數(shù)字之和都等于15)
“還剩下2分鐘……還剩下一分鐘!”在最后一分鐘快要過去的時候,孩子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3]51-55
然后,是第二塊黑板的右邊。用了6分鐘時間解答等邊三角形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題。
第三塊黑板上的帷幕也拉開了,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各自不規(guī)則地分布著一些不連貫的數(shù)字,要求按照數(shù)字順序用線將他們連起來。
黑板前面的兩個孩子緊張地思考和操作,座位上的孩子們激動不安地注視,并且大聲提示:向上、向下、向左、……“時間到!”全班同學檢查后一致通過:“對!他們完成了任務!”
“請大家瞧一下鐘,我們的第一千堂課還剩下幾分鐘?”
“2分鐘!”
“也就是說,再過2分鐘,我們的第一千堂課將與我們永別了!讓他們來總結(jié)一下,它給我們每一個人留下了什么!”
“第一千堂課給了我關(guān)于三角形周長的知識……”
“我喜歡魔方!”
“我的知識得到了充實,今天我比昨天知道得更多了!”
顯而易見,三塊黑板的內(nèi)容雖然形式懸殊,卻無非是基本的計算練習。大概全世界的小學教師都知道,一定數(shù)量的練習對于學習數(shù)學是必需的,可惜,如此令人快樂的練習卻很少看到??梢栽O(shè)想,如果這些題目整整齊齊地列在黑板上面,或者清清楚楚地印在作業(yè)紙上,又會是怎樣的情景?毫無疑問,這塊帶帷幕的黑板,令了無新意的計算練習成了所有孩子迷戀的游戲。
對于這位格魯吉亞之子以及他的學生們,在帷幕后面的,難道僅僅是黑板嗎?面對阿莫納什維利的帶帷幕的黑板,任何教育工作者都會心存敬畏,因為這是真正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
細細品味,阿莫納什維利的教學并非大刀闊斧的顛覆或重建,他嚴格地遵循著教學的科學性:內(nèi)容的精確、答案的規(guī)范。但他又絕不向慣例和俗套讓步,絕不放過對任何教學細節(jié)的無止境的揣摩和探索?!八囆g(shù)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動人心。藝術(shù)品能夠感動人,不但依靠新內(nèi)容,也要依靠新形式?!盵7]276美的形式是要追求的,搞形式主義花樣則是通病。阿莫納什維利的成功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既是理論的也是實際的:在堅守科學性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跳出具體教學“形式”的窠臼,有所創(chuàng)造。他對于教學美的追求是無止境、全方位的,由此令平凡、常見、普通的教學活動獲得了無盡的魅力。參照他的實踐,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宣稱:教學的藝術(shù)性,不是稀有品質(zhì),不是小概率事件,憑借對于形式的不斷推陳出新,教學的藝術(shù)化,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教學活動一直在若干悖論中掙扎:倡導受教育者的自覺與主動,卻無法放棄嚴肅的規(guī)則與紀律;崇尚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卻從未離開統(tǒng)一的要求與標準;期待學生知識豐厚能力發(fā)達,卻每每陷入顧此失彼的尷尬……。在阿莫納什維利的課堂上,這些悖論的兩極卻一次次地展示出平衡,由兩極之間形成的張力,更是令教學氣韻生動出類拔萃。
經(jīng)驗與知識
預備班時期,阿莫納什維利開始教孩子們學習單詞。按照他的要求,孩子們每說出一個單詞,就將一塊拼字版投入盒子中:球、課桌、鉛筆、自行車、洋娃娃……?!安唬?,這不是單詞,而是東西本身!”阿莫納什維利敏銳地意識到的,正是維果茨基的發(fā)現(xiàn)——此時學生們只是在生活經(jīng)驗水平上游戲,將口語中的日常概念直接搬進了課堂,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將要學習的是以文字符號表征的科學概念。“他們在單詞的海洋里遨游而看不到單詞本身,在森林里嬉戲而看不到樹木。單詞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特殊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茖W告訴我們,對兒童來說,單詞仿佛像玻璃一樣透明,透過它可以看到物體,而玻璃本身呢?看不到!”就如維果斯基所指出的,教學以科學概念為目的,是從抽象到具體的艱巨認識活動。“于是我拿起這塊玻璃,并把它‘涂黑’,以便透過它什么也看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就截斷了自己的語流,給自己打開一個五彩繽紛的現(xiàn)實世界”。[2]17
于是,我們便看到他“涂黑”玻璃的一系列的精致的設(shè)計。
當學生應他要求舉出“詞”的例子,而實際只是信口說出他們熟悉的“東西”時,阿莫納什維利加入其中,緩慢而清楚地念誦不同于他們那些“東西”的單詞:“撫愛……溫和……幻想……”“昨天……想要……跳躍……分鐘”“愿望……飛行”,于是,孩子們開始思索,不再信口去說。
阿莫納什維利拉開黑板上的帷幕,呈現(xiàn)一個男孩子在讀書的圖畫,要求學生根據(jù)圖畫造句子?!澳泻⒆釉谧x書?!边@不是太容易了嗎?
他拿出不同顏色的拼字版,三塊藍色直角三角形的;“我用拼字版‘寫’這個句子。男孩子(我在黑板上顯要的地位安放拼字版)……在讀(并排放第二塊拼字版)……書(我安放第三塊拼字版,在末尾安放一塊畫著句號的拼字版)?!?/p>
“接著,我拿出一塊紅色的拼字版。
這塊拼字版代表‘有趣的’這個單詞。請大家一起把它讀一遍……現(xiàn)在,我要請你們幫助我出個主意,這個單詞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最好?”[2]20
紅色拼字版不斷地變換位置,在若干次不同的嘗試后,學生們一致勸說老師,“有趣的”應該放在第三個單詞處:“男孩子在讀有趣的書。”
接著,阿莫納什維利問:“在這個句子中共有幾個單詞?……如果從這個句子中拿掉第二個單詞……,拿掉最后一個單詞……”?孩子們讀:“男孩子有趣的書”,“男孩子在讀有趣的。”……學生們樂不可支,不,這幾個單詞都不能夠拿走。
阿莫納什維利再拿出一塊,是“很”字,放在哪里呢?他走到孩子們中間俯身聽學生們的建議。大家最終達成一致:“男孩子在讀很有趣的書”。
就這樣,簡單的看圖說話變成了精準而又生動的語法練習。
在開始學習造句、作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和家長們往往莫名其妙,為什么平時伶牙俐齒的孩子會那么費勁?其實,如果到了這個時候才困惑,多少是有點遲了。答案仍然是維果茨基思想的延伸,書面語的發(fā)展并不是簡單地重復口語的歷史。因為“書面語,正如研究所表明的那樣,為了自己即使是最起碼的發(fā)展要求高度的抽象。這是無韻的、無調(diào)的、無表情的語言,總之是無任何聲音的語言。這是在思維中、想象中的語言”。由于書面語言的介入,教學需要新的心理機能,“在即將開始教授書面語時,作為書面語基礎(chǔ)的一切主要的心理功能尚未結(jié)束,甚至尚未開始自己發(fā)展的真正過程”[8]244-247。阿莫納什維利深刻地洞悉其中的奧秘,“書面語——這是心靈的探照燈,應該教會兒童運用書面語”[2]129。在語文學習最開始的時候,他便用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突出了書面語言的特征,幫助學生跳出生活經(jīng)驗的層面,促使他們以不同于口語的方式去感受、思考,沿著從抽象到具體的路線,引導他們進入掌握符號化書面語言的意識活動,形成自己的高級心理機能。
強制與自由
人們討伐教師的專橫、學生的被設(shè)計,義正詞嚴。只是,難道教學可以徹底擺脫強制嗎?小九九要背誦,加減法要熟練,兩三千字必須能讀會寫……,這些寫進所有國家課程標準中的知識是需要由一堂堂課來落實的。那么,承認這些,就意味著課堂拒絕了自由嗎?
阿莫納什維利爽快地承認教學的強制性:“至于教育過程,從本質(zhì)上說,它畢竟是一個帶有強制性的過程,接受教育是兒童應盡的義務,在這兒不能唱:‘我再也不想接受教育了!’不能不聽從教師的教導而擅自離開教室?!盵3]133與此同時,他眼光獨到地揭示出自由、選擇的意義:“游戲之所以是游戲,這是因為,在做游戲時,兒童是自由的,他們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游戲之中”。[3]133“我的意思并不是說,讓兒童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自由行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使兒童感到,這一必需的過程不是強制的,而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盵3]134
讓我們來看看實驗班在一年級時課堂上的一組剪影。
他向全班征集志愿者來當教師?!吧?分鐘課,不僅可以上數(shù)學課,也可以上其他學科的課。”當然,志愿者源源不斷。毫無疑問,為了上好這5分鐘課,他們在課上與課下,將付出幾倍、幾十倍的時間,心無旁騖、全力以赴。
他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yè)?!拔覉蟪鼋炭茣系念}號,并對他們說:‘誰愿意作教科書上的這些習題就做這些習題,’”不過,如果愿意,也可以做更難一些的題目。結(jié)果呢,學生們總是豪氣沖天地說:難的,我們做難的!持續(xù)地“難”將下去,一發(fā)不可收拾。
他邀請幾個學生事先編寫一些習題。統(tǒng)統(tǒng)寫在黑板上,學生可以自己從中選擇做哪些題目,還可以選擇是自己獨立完成或者和幾個同伴合作解答,總之,“誰愿意怎樣就怎樣選擇”。阿莫納什維利親身垂范,邀請幾個學生和他一道做題。[3]136-137
在阿莫納什維利的課堂上,嚴肅、嚴謹?shù)恼J識活動,通過他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轉(zhuǎn)換成了學生們自由選擇的“游戲”。講課的希望展示教師風度,解題的打算攻克制高點,出題的渴望難住大家,……他們“忘記了”學習,正因他們?yōu)槌两趯W習。如他所說,“在集體的游戲中,兒童也不是完完全全自由的,在游戲中,兒童始終要受到某種游戲規(guī)則的約束,這對他是強制的,然而,他卻能忍受這種強制”[3]134。“在全神貫注于游戲時,兒童消耗著巨大的精力,他處在他的體力、智力和情緒的極限上,不斷地克服著困難?!盵3]133
真理與謬誤
人們經(jīng)常批評教師作為真理代言人的高高在上。不錯,當教師們莊嚴地宣教時,學生是多么渺??!面對教師的滔滔不絕,即使莫名其妙,甚至云里霧里,他們往往也不敢、不能理直氣壯地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墒牵y道教師可以不是真理代言人嗎?
又一次,阿莫納什維利以他藝術(shù)家般的精湛表演,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發(fā)。從預備班的課堂生活之初,教師就開始犯錯:計算錯了,單詞錯了,語法錯了,……一路錯將下去,錯得酣暢淋漓。
“孩子們,6+2等于多少?”
“8!”
“5+3呢?”
“8!”
“我立即裝出驚異的神色,開始沉思起來,微動著嘴唇,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語;孩子們都睜大著眼睛,好奇地看著我”。
“孩子們,你們說些什么喲?!難道5+2等于8嗎?”
“您說的是5+3!”
“我沒有問這個!”我堅定地說,“我問的是5+2,可是你們卻回答說——等于8!”
“不對,您說的是5+3!這當然等于8!”
“好吧,就算這樣!”“7+1等于多少?”
“7+1等于8!”
“等一等,不是7+1,而是4+4!”
“4+4等于8!”
“為什么你們老是回答‘8、8’呢、難道不能回答別的一個數(shù),比如‘9’或‘10’呢?”
“可是您給我們做的這些習題的答案都只能是8!我們怎么能說‘9’或‘10’呢?”
6+2,5+3,7+1,4+4……,阿莫納什維利將這些算式寫在黑板上,若有所思,自言自語:“當然啰,等于8!”
“我的‘錯誤’將激發(fā)兒童的思維活動。孩子們將同我‘辯論’,而我將‘被迫承認’:‘是你們對……我錯了,請原諒!”“在他們找出了我的‘錯誤’以后,將會帶著笑聲給我證明,為什么我答錯了?!盵2]64-65
原來真理代言人可以有如許豐富的表情!可以行走于真理和謬誤之間,在水火不容的兩極游刃有余。俞子夷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學法是藝術(shù)。教員是和學生共同活動的,是領(lǐng)導學生生長發(fā)展的,所以教員的活動比戲劇家、文學家、美術(shù)家什么等等都困難,都復雜?!虇T的藝術(shù),是一種介紹、傳達、引導的,比文學家、美術(shù)家稍不同,比戲劇家似乎相像而更困難。”[9]阿莫納什維利以他杰出的表演藝術(shù),用差錯去襯托正確,以謬誤來強化真理,這些錯誤的含義是何等的豐富!因為由此激起的是獨立思考,是批判性思維,是質(zhì)疑權(quán)威的勇氣,是堅持真理的精神,是遠離盲從的理智,還有戰(zhàn)勝錯誤后的快樂。
兩極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必然沖突,奧秘就在于教學的藝術(shù)化。忠實于教學的科學性,并不意味著僵化呆板,恰恰相反,在藝術(shù)性的創(chuàng)造中,科學性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兩極之間的平衡與張力,正是如此形成。
中國古代將學生開始認字稱為“發(fā)蒙”,意思是從此知書達理,不再愚昧?,F(xiàn)代學校,學生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洗禮,道理相同。然而有知識有文化畢竟不同于個性的完滿,這種擔憂也自古至今令人糾結(jié)。在阿莫納什維利的教學實踐中,時時能夠看到他對于學生成長的關(guān)注,而且匠心獨具。
重返幼兒園
自游戲為主的學前教育到學習為主的學校教育的過渡,是熱門的研究課題。在完成了過渡之后,學前教育便逐漸淡出了教育者的視野,很少為人們想起。阿莫納什維利則用他無與倫比的實踐,以令人驚艷的方式讓人們重新“想起”。
他對預備班兒童們提出建議:
“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你們想去看小孩子嗎?”
“他們在哪兒?”
“在幼兒園里。要我?guī)銈兩夏侨??在那兒你們對他們做些觀察、然后互相談談,他們的表現(xiàn)怎么樣!”
學生們“有的坐在草叢中,有的蹲在灌木林里,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觀察窗口”,他們覺得,“小孩子們的頑皮和玩??瓷先ズ芸尚??!?/p>
“有一個小孩子在用小鐵鏟把沙鏟到一個小桶里去,一下子又把沙全倒了出來,那孩子真傻!”
“有一個女孩子拿著一個洋娃娃,她自己不玩洋娃娃,可是又不肯讓別人玩。兩個孩子搶洋娃娃,結(jié)果,洋娃娃的頭被扭斷了……”
“有兩個男孩子在奔跑,跑著跑著,兩個人互相對撞了一下,兩人都跌倒了,其中有一個孩子哭喊起來:‘媽媽’……”[2]35
比起一次再次地提醒:你們已經(jīng)是小學生啦!不要像個幼兒園小朋友一樣!這不是高明得多了嗎?重返幼兒園,面對的正是不久前的“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更能提醒他們?nèi)缃竦摹皩W生”身份,還有什么能夠比這更能激起“長大”了的驕傲!輕松自然地,他們站在了學校教育的高度,對小朋友的觀察很有點居高臨下的俯視味道,審視昨天的幼稚并品味今天的成熟,成長的欣悅感、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勵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約束自己的言談舉止,要穩(wěn)重、恰當、成熟,總之,一定要比這些“小孩子”強!
119位祖父母
在家庭教育這一“重鎮(zhèn)”,阿莫納什維利的作為同樣令人拍案叫絕?!拔业乃械暮⒆庸灿?5位祖母和46位祖父、18位曾祖父 曾祖母。”“想一想,這是一支多么龐大的隊伍?!@是一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英明的人們的大軍,他們?nèi)家愿髯圆煌姆绞教蹛壑约侯B皮的、好吵鬧的孫兒和孫女。他們照料著孩子,……此外,還溺愛他們?!钪饕氖?,他們對自己的孫兒和孫女的愛不是母親式的和父親式的,而是祖母式的和祖父式的。”[3]173出于這樣的考慮,一貫對教學時間精打細算、斤斤計較到近乎于吝嗇的阿莫納什維利,格外慷慨地拿出了大塊的時間。
在實驗第二年的最后一個學日,身著盛裝的祖父母們來到了教室,迎接他們的,是一波接著一波的驚喜。
他們看到了自己的肖像展覽。“你們的孫兒和孫女把肖像帶到班上后,向全班介紹了自己的祖父和祖母?!盵3]179
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勛章和獎章,“把它們帶到學校里來,是為了讓人人都知道,我們有怎樣享有榮譽的祖父和祖母!”[3]180
他們看到寫著自己名字的紙袋,里面有一本為他們所寫的書——由孫兒和孫女寫的,關(guān)于他們的勞動和貢獻,關(guān)于他們對孫兒孫女的疼愛,關(guān)于他們相處的幸福時光……還有孩子們?yōu)樽娓改竸?chuàng)作的圖畫,書寫的頌詞……[3]181
“請隨便坐,現(xiàn)在由他們來上課……”祖父母們坐在教室里,接受這別開生面的一課。
孩子們朗誦: “我們親愛的祖父和祖母們!首先,我們要請求你們寬恕我們,寬恕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都曾給你們帶來了傷心!……”[3]183
一個孩子大聲說:“我們雖不能夸口,今后永遠不犯過錯,但我們可以向你們保證,從今天起,我們將少給你們增添麻煩,多給你們帶來快樂!是這樣嗎,同學們!”
“一個孩子報告:“最近期間,我們努力地在研究你們每一個人。你們可知道,我們辨明了什么?我們的祖父和祖母們是一些最……”全體齊聲:最勇敢的人…… 最善良的人……最親切的人。一個孩子宣告:“我們還研究了你們的心。你們可知道,你們的心是由什么組成的?”全體齊聲:“對孫兒和孫女的愛……”
孩子們同聲歌唱他們?yōu)樽娓改缸V寫的歌,并且向祖父母獻辭,為他們表演各種節(jié)目——詩歌朗誦、唱歌、舞蹈、木偶劇……?!白娓福覑勰?,因為你是一個謙遜的人,你能使全家人都感到高興……”“祖母,我愛你,因為你有一雙能干的手,你用你的手溫情地撫愛我,拉著你的手,我認識了這個世界……”“我的親愛的祖父,當我觸摸到你在前線負傷留下的傷痕時,我真想以全體兒童的名義向你致謝……”他們還為悼念去世的祖父和祖母們默哀。
最后,在孩子們的感謝聲中,課結(jié)束了。[3]191
眼里噙著淚花的祖父母們圍住了阿莫納什維利,表達自己的感動、支持、疑問。在這樣的時刻,阿莫納什維利向祖父母們提出建議:
“別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和忠誠變?yōu)閷嶋H上的伺候和完完全全的服從?!?/p>
“要讓他們跟你們一起并肩勞動。”
“要牢記,你們的形象應在你們不在人世時仍能繼續(xù)教育他們。”[3]192
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氣氛,在孩子們心里留下的痕跡,在祖父母們心里喚起的責任感,與課堂上或者家長會上教師喋喋不休的教誨和訓誡,怎么能夠同日而語!
所有這一切的背后,當然是阿莫納什維利一系列的努力。他拿來自己祖母的照片,他講述自己和祖母的故事,他告訴孩子們:“誰沒有與最善良的、親切的、英明的、深愛著自己的人——祖父和祖母——的交往中度過自己的童年,誰就少聽到一千個動聽的故事,少進行一千次引人入勝的游玩,少一千次得到滿足愿望的快樂,少受到一千次英明的教導,多一千次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多一千次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悲傷的同情?!盵3]174
當教育者們習慣于“警惕”祖父母們對孫兒孫女的溺愛時,阿莫納什維利獨具慧眼地將其視為教育資源,并且將其效用發(fā)揮到極致。
阿莫納什維利的實驗,不僅是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統(tǒng)一的鮮活實例,更啟迪我們對于這個命題的新的思考。在此,提出幾點與有興趣者探討。
在“統(tǒng)一”的號召下,常見的現(xiàn)象便是將一些“藝術(shù)性”因素加諸教學之中,仿佛增添一些趣味,加入一些專門材料,就是統(tǒng)一了。于是語文課上放音樂,數(shù)學課上講童話,不一而足。凡此種種,固然不一定全部都錯,卻可以說大多與真正的“統(tǒng)一”相去甚遠,甚至可能背道而馳。杜威曾經(jīng)批評:“把某種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來不感興趣的教材,用快樂行賄,引誘兒童注意和努力?!盵10]139類似做法的思想根源,在于看不到教學本身所內(nèi)在的藝術(shù)性,將“統(tǒng)一”理解為向教學活動之外的追求,實際上“僅僅把藝術(shù)作為認識的一種手段,在工具的意義上看待藝術(shù),……直接后果就是藝術(shù)的工具化、手段化、形式化,乃至庸俗化”。[11]287
早在20世紀之初,前輩學者曾經(jīng)有過精辟論述:“教學法是藝術(shù)。教員是和學生共同活動的,是領(lǐng)導學生生長發(fā)展的,所以教員的活動比戲劇家、文學家、美術(shù)家什么等等都困難,都復雜。戲劇家的藝術(shù),是把劇本的內(nèi)容用言語姿勢盡情的表現(xiàn);文學家的藝術(shù),是把自己的感想用文字盡情的表現(xiàn);美術(shù)家的藝術(shù),是把自然的美或者自己理想的美用彩色或別的東西盡情的表現(xiàn)。他們雖是也要顧到聽戲的、看文藝的、賞鑒美術(shù)品的人眾,但他們的表現(xiàn)卻重在自己的主觀上。教員卻不能這樣。他一方面要盡情表現(xiàn),他一方面又不能不把學生當中心。聽戲,看文藝,賞鑒美術(shù),是隨意的。聽得懂就聽,聽不懂不妨走;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不妨換一種;以為好就賞鑒,以為不好就不管它。教員卻不能。學生聽不懂,要改到學生一定聽得懂,并且愿聽;學生看不懂,一定要設(shè)法使他懂,并且愿看。所以教員的藝術(shù),是一種介紹、傳達、引導的,比文學家、美術(shù)家稍不同,比戲劇家似乎相像而更困難?!盵9]這段話所闡明的一個重要的事實在于:教學本身內(nèi)在地有著“藝術(shù)性”品質(zhì),教師工作像其他藝術(shù)家一樣,要用自己的“表現(xiàn)”去打動別人。
教學如同人類其他活動一樣本身含有素樸的美:教學內(nèi)容本身積淀的人類智慧,教學形式與方法的無窮多樣性,教師積累的各種教學經(jīng)驗,學生認識及發(fā)展的巨大潛力和積極性。這些都是教學活動藝術(shù)性的源泉,循著這樣的方向,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主要地就不是從教學以外的什么地方搬來某種東西,而是需要向教學活動內(nèi)部著力,去挖掘、嘗試、創(chuàng)造。舍棄這種根本,只能是在教學的表面貼上各種“藝術(shù)性”標簽,必定淪于膚淺,與真正的“統(tǒng)一”無干。
阿莫納什維利的經(jīng)驗,在宣告著這一事實。他那些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的課堂奇跡,其實都是建立在普通、尋常的教學經(jīng)驗之上,而不是什么海外仙方,其中系統(tǒng)知識、教師講授、班級授課是最穩(wěn)定的成分。只是,與大多數(shù)教師相比,他對于教學的觀察更為深刻、思考更為深邃、挖掘更為深入,由此得以邁進教學世界更為縱深、高遠的層次。他的教學實驗,始終帶有這樣“向內(nèi)”的特征,并且一次次提醒我們,科學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應當也只能是這樣的追尋。其實,正是因為藝術(shù)性是本體地存在于教學活動之中,才可能有所謂“統(tǒng)一”,否則便只能是“移植”“嫁接”。有學者曾經(jīng)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教學藝術(shù)在我們這里指的是就是教學活動自身,”,“教學活動的藝術(shù)化,體現(xiàn)了教師領(lǐng)導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美學化,整個教學生活的詩化和風格化”。[6]阿莫納什維利的三部曲,完美地詮釋著這樣的觀點。
應該承認,缺少藝術(shù)性,但基本符合科學性的教學是廣泛存在著的。這樣的教學,固然正確,卻可能淪于平庸、沉悶、刻板,缺乏吸引力。那么,為了“統(tǒng)一”,是不是可以降低對教學中科學性的要求?恐怕不能這樣理解。缺乏藝術(shù)性、但基本符合科學性的教學仍然是教學,甚至仍然可以稱之為合格的教學。但反過來,如果說有違背科學性、卻富于藝術(shù)性的教學則完全不知所云,因為一旦脫離了科學性,無論教學在形式上如何花樣翻新,已經(jīng)淪入錯誤、虛假、荒謬,連起碼的合格也談不上,更遑論“統(tǒng)一”。
這種狀況,有幾分類似建筑藝術(shù)?!罢J為建筑和其他藝術(shù)一樣,都是以藝術(shù)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現(xiàn)象,都以其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來感染人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建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最‘低’的藝術(shù),它的作用是要在莊嚴和死板之間做出區(qū)別?!盵12]404另一種類似是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在此,人們公認的標準是:信、達、雅,三者順序的排列體現(xiàn)著同樣的思想。缺少了“雅”,必定不是好的譯文,但離開了“信”和“達”,則根本算不上是合格譯文。
建筑也罷,翻譯也罷,教學也罷,終究有別于純粹的藝術(shù)如繪畫音樂雕塑,等等。其藝術(shù)性始終是服從于“實用”方面的。建筑物必須堅固實用,譯文必須符合原文思想,教學必須科學合理。當然,“最低的”“服從的”絕非意味著無關(guān)緊要,恰恰只有憑借藝術(shù)性才能達到最高境界,才能臻于完美:一座美輪美奐的建筑,一篇膾炙人口的譯文,一次生動活潑的教學,道理相同。正如王國維在談到藝術(shù)時曾經(jīng)說到的:“一切學問,一切思想,皆以此為極點。人之感情,惟由是而滿足,而超脫;人之行為,惟由是而純潔,而高尚。”[13]在阿莫納什維利的課堂中,正是踐行著這樣的道理。一方面,他始終恪守、從未有一時一刻一絲一毫違背過教學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他通過藝術(shù)性使得教學獲得了巨大的魅力,無論是帶帷幕的黑板,朗讀課文的高年級學生,妙趣橫生的計算練習,無不如此。這種特征,其實得到不同研究者的承認,“(教學的藝術(shù))是一種工具性的或?qū)嵱玫乃囆g(shù),并非旨在為其自身創(chuàng)造美的純粹藝術(shù)。作為一種工具性的藝術(shù),教學與處方、公式、或是數(shù)學算法不同。它要求教師必須是即興的和自發(fā)性的,能駕馭好大量有關(guān)教學形式、風格、步調(diào)、節(jié)奏和適宜性等等的問題,并且是以一種從總體上講非常復雜的方式。近現(xiàn)代,就連計算機也無法望其項背”。[14]
理想的教學,必有藝術(shù)氣質(zhì)。教學中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可以理解為“提升”:教學必須堅持、不能違背科學性,但教學的境界取決于藝術(shù)性的發(fā)揮,越是具有藝術(shù)性,教學就越能臻于最高境界。在阿莫納什維利的實驗中,不斷地打動我們的正是這種提升。
沒有自由,就沒有藝術(shù)。藝術(shù)是“是以理性為基礎(chǔ)的有目的有意圖的自由的產(chǎn)品。”[15]同樣,沒有自由,科學的探索、質(zhì)疑、思索、實驗都不會發(fā)生。那些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最優(yōu)秀的科學和藝術(shù)成果的杰出人物們,即使經(jīng)常是跋涉在荊棘路上的行者,在精神上仍然是活潑的、自由的,憑此,才能于艱難困頓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在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也必須訴諸自由。在這里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固定的程序,只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
關(guān)于自由的含義已經(jīng)爭論了千百年,也積累了無數(shù)真知卓見。以賽亞·伯林曾經(jīng)區(qū)分了消極的自由和積極的自由兩個概念,簡單地說,消極的自由主要是關(guān)于掙脫束縛,而積極的自由則是指運用人的潛力去創(chuàng)造。[16]在教學中統(tǒng)一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自由,應當是二者兼?zhèn)涞?。借用伯林的概念,消極的自由是指,在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教學中,固然必定是符合科學性的,但絕非刻板的“服從”和“遵守”,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阿莫納什維利的課堂上,充分地顯示出這種特質(zhì)。作為教師的他是自由的:教學的任務、進度、原則、規(guī)范似乎都消失了,教師天馬行空般自由創(chuàng)造出的種種教學活動產(chǎn)生了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將學生也帶入了自由的狀態(tài),令他們超越了現(xiàn)實教學的種種要求、規(guī)矩,擺脫了所有利害、得失,忘記了分數(shù)、名次。此時的師生,全部沉醉于人類智慧活動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與歡樂,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追求真知的理性世界。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也就實現(xiàn)了積極的自由,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無與倫比的教育詩篇。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自由?如同認識論的老生常談,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別無他途。首先是對于教學活動基本規(guī)定性的深刻洞察及以此為基礎(chǔ)的駕馭能力。也就是對于教學活動科學性的把握,當這種把握爐火純青,教學的種種必然才不再是外在的強制和束縛,內(nèi)化為理性的自覺,從而才有可能獲得自由。其次需要具備的,是與教學活動復雜性、多樣性相匹配的教學修養(yǎng)和智慧。最后不可缺少的,是對于教學的由衷熱愛及由此而來的對于完美教學的無止境追求。如果念茲在茲的只是標準答案、平均分數(shù),是不可能得到自由的。
毋庸置疑,教學的自由不可能完全脫離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可能是純粹的教師個體事宜,寬松的氛圍,合理的制度都是必須的條件。
阿莫納什維利曾經(jīng)談到:“如果一切教學活動都可以安排得簡單到使‘教師感到方便’的那種程度,似乎就不必采取各種各樣的教育‘妙計’了!”[2]62事實上,使教學符合科學性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遠非“簡單”“方便”,不過若是單單從科學性考慮,阿莫納什維利的許多可圈可點、韻味無窮的做法不僅難以得到解釋,甚至純屬多余。就如前面所說,只有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才可能達到教學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nèi)匀幌嘈挪⑶移诖虒W的美好,就必須承認,教學的藝術(shù)性不是裝飾、不是奢侈,而是有著普遍意義。越是富有藝術(shù)性,越是追求并且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教學就越是接近圓滿。
與人類其他活動一樣,教學不斷地追求進步,追求超越。倡導教學的藝術(shù)性,強調(diào)教學中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終極的價值就在于此。阿莫納什維利這樣的教師終究是少數(shù),但每個教師都應該有對于“統(tǒng)一”的追求。孟子曾經(jīng)說“引而不發(fā),躍如也”,阿莫納什維利以及其他許多優(yōu)秀教師在“統(tǒng)一”方面的經(jīng)驗,對于千千萬萬普通教師的意義,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 張敷榮.教學藝術(shù)論·序言[M]//張武升.教學藝術(shù)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 Ⅲ.A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你們好![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
[3] Ⅲ.A.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么樣?[M].第二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 Ⅲ.A.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M].第二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 王策三.蘇聯(lián)合作教育學的興起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江西教育科研,1989(3) .
[6] 劉慶昌.論教學活動藝術(shù)化的實質(zhì)[J].教育學報,2010(4).
[7] 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276.
[8] 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44-247.
[9] 俞子夷.教學法的科學觀與藝術(shù)觀[J].教育雜志,1924,16(1).
[10]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9.
[11] 王策三.教學認識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87.
[12]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4.
[13] 王國維.教育家之希爾列爾[M]//陳鴻祥.王國維與近代東西方學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4] 理查德.阿蘭茲.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15] 曹俊峰.康德美學引論[M].從立新,等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268.
[16] 劉春.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N].學習時報,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