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末叢林寙敗之考辨與析疑

2014-04-17 04:13:15劉曉玉
集寧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叢林佛教國家

劉曉玉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xué)部,河南 鄭州 451000)

明末叢林寙敗之考辨與析疑

劉曉玉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xué)部,河南 鄭州 451000)

明末佛教叢林窳敗,積重難返,一方面佛教僧團內(nèi)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濫;另一方面國家設(shè)教未盡善,政令反復(fù)無常。揆諸史實,國家不恰當?shù)淖诮坦芾矸绞秸菍?dǎo)致明末佛教叢林窳敗的直接原因。

明末;叢林窳敗;政令析疑

明末的佛教僧團領(lǐng)袖以智旭、圓澄為代表,他們以振濟頹綱為業(yè),著文痛陳佛教叢林內(nèi)部師徒無誼、戒儀不張、修持不力的種種窳敗之境,今人據(jù)此可明晰當時佛教僧團之狀況。若欲探究當時佛教叢林衰敗的根本原因,還必須將之放諸于中國政權(quán)大于教權(quán)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背景下,以此審視進而辨析國家宗教管理政策對佛教叢林造成的直接影響。

一、叢林積弊難返

明末四大士之一的蕅益智旭(1599-1655)曾在自傳中言及:“二十七歲,遍閱律藏,方知舉世積訛”,①當時律師少有師承者,精嚴律學(xué)、嚴持律儀更是無從談起;所謂教門也只是依文解義,圖一時言辭快意,未在心地上悟入知解;而禪宗門人要么狂罔無知,要么落入知解偏見,更有盲修害煉者落入窠臼而不自知。而智旭所哀之事,一則,本無佛心佛行之人借佛法圖名求利;二則,缺乏遠識,無參究向?qū)W之心;三則,自高自大,輕視凈土修行。智旭針砭的出家者笈笈于名利以及禪、教、律三宗之士的種種偏謬之處反映出了當時佛教叢林的問題。非獨智旭,與其同時代的曹洞宗湛然圓澄禪師(1561-1626)也曾撰《慨古錄》一文,描述了當時“去古日遠,叢林之規(guī)掃地盡矣”②的佛教僧團寙敗景象。

其一,師資關(guān)系?!笆且郧拜厧熧Y之間,親于父子,今也動輒譏呵”,③師徒間關(guān)系不睦,信任度不高,一方面緣自為師者品行不端,有載“今之師僧,見弟子有英俊之資,便乃關(guān)門就養(yǎng),不許其動步。何也?恐近好人,不附于我也”,④為師者品質(zhì)低劣,難怪學(xué)者疑憚;另一方面緣于為弟子者非真心向?qū)W,不知禮敬師長,“今時沙門,曾不見為真燈故,回禮為師?;蚰教撁?,或依勢道,或圖利養(yǎng),或謀田宅,或于本師聞氣,棄舊從新,回禮于他,舊師眇然視為閑人”,⑤如此拜師,摻雜了太多的現(xiàn)實功利。另有求學(xué)者,“或師范誡訓(xùn)過嚴,或道反議論不合,便欲殺身以報之也,或造揭帖,或捏匿名,徧遞縉紳檀越,誘彼不生敬信”下,⑥如此行徑毫無師徒情誼可言。

其二,僧品低下。圓澄指出當時叢林中“或為打劫事露而為僧者;或牢獄脫逃而為僧者;或悖逆父母而為僧者;或妻子斗氣而為僧者;或負債無還而為僧者;或衣食所窘而為僧者;或妻為僧而夫戴發(fā)者,或夫為僧而妻戴發(fā)者,謂之雙修;或夫妻皆削發(fā)而共住庵廟,稱為住持者;或男女路遇而同住者;以至奸盜詐偽,技藝百工,皆有僧在焉”,⑦這些人出家動機不端,只為了逃避世俗壓力而寄佛門謀衣食。在圓澄看來,正是這些人混入佛門才造成了僧品蕪雜、叢林敗落的局面。

其三,學(xué)養(yǎng)低下。住持、首座乃僧團的領(lǐng)眾者,其修為高低直接決定了僧團的整體素質(zhì),乃至佛教的興衰。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明末佛教叢林領(lǐng)眾者的整體素質(zhì)令人堪憂。根據(jù)明朝的皇家禮俗,在新皇即位之初,會遴選童子作為他的替身出家修行,所建皇寺梵剎,也由這名童子擔任主持。如果說在皇權(quán)干涉下,由童子擔任住持的現(xiàn)象屬特殊情況,影響范圍還不大,但若根據(jù)圓澄所述的情況,可知當時佛寺住持整體素質(zhì)之低下:“前代住持,必推一方有道德者,有司推舉,朝廷勅住,或為世主知名,持詔演道,由是千百共居,人不之疑。今也不然,才德一無所有,道學(xué)有所未聞,世緣頗足,便名住持,致使叢林衰落,禮義絕聞。更兼官府,不辨清白,動輒行禁,使真道者退身不就,而不肖者百計攢謀,佛法愈衰,叢林愈薄。復(fù)有屑屑之徒不知大體所開,才出家來,茍圖聲譽,以為己任,急急于名利之場,或私創(chuàng)山居,或神廟家祠,男女共住,或典賃民房,漫不可稽”。⑧有真道者退身不就,主持之位成了鉆營之輩追逐名利、地位的方便,長此以往,佛教怎會不衰敗呢?

其四,悟解不力。過去的講僧因各依教判,所以才有所專精,今之講僧看似無經(jīng)不解,無典不通,實則專精悟入的程度不及前人?!肮胖疄樽趲熣?,高提祖印,活弄懸拈,用佛祖向上機關(guān),作眾生最后開示,學(xué)者參叩不及處勸其日夜提持,不記年月,然后悟入。今之宗師依本談禪,惟講評唱。大似戲場優(yōu)人,雖本欲加半字不得,學(xué)者不審皂白,聽了一遍,己謂通宗,宗果如是易者,古人三二十年參學(xué),竟為何事,豈今人之根,利于古人耶?由是而推,今之談宗者,實魔所持耳”。⑨依圓澄所見,當時所謂修禪之宗師照本宣科,落入文字功夫者眾,真正悟入心地者鮮有其人。

其五,不諳律儀。戒為三學(xué)之首,持守戒律乃出家僧人的本分,然值明末之際,佛教律典久已廢弛,出家受戒者大多不諳律儀,整個僧團在戒律守持方面不盡人意。據(jù)圓澄所述,“古之出院者,為眾所棄,名同死罪,律制被棄比丘,不與同宿,犯波逸提,被棄者愧,不敢立于人前。今時沙門,視叢林為戲場,眇規(guī)矩為閑事,乍入乍出,不受約束”。⑩依“八敬法”,縱然是百歲比丘尼見到二十歲的新戒比丘,也應(yīng)禮敬供養(yǎng),然當時叢林中出現(xiàn)的“拜女人為師”、“女人受沙門禮”的現(xiàn)象不僅反映了佛教戒律“八敬法”的廢弛,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團中地位的提高。而“波羅夷”、“波逸提”屬比丘、比丘尼所應(yīng)持守的基本戒條,其中“波羅夷”還屬戒律中的最重之罪,一旦違犯,將被永遠擯除在僧團之外。所以根據(jù)文獻記載的明末叢林的持戒情況,可以推知當時的僧人要么是不通律典,不諳律儀,要么就是無視戒律,知戒而不持,想必不通戒律而難持戒者眾。

二、政令反復(fù)無常

英宗正統(tǒng)年間,因皇帝個人的侫佛傾向,國家開始更改宗教政策且有違明初的政令精神,是明代宗教政策隨意變更的開始。英宗之后的諸帝常因個人宗教傾向和政治認識的不同更改前朝法令,宗教政策表現(xiàn)出一朝被廢,一朝復(fù)興的特點,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

洪武朝是明朝國家宗教政策制定和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國家對待佛教的基本態(tài)度取向,國家管理佛教僧團的僧官制度,有關(guān)度僧的數(shù)額、度僧的條件、寺產(chǎn)數(shù)額等相關(guān)政策也都在這一時期訂立完成。從具體的條文可知,明太祖時期對待佛教的基本態(tài)度是控制加利用,一方面,嚴格限制出家人的數(shù)量、性別、年齡以及僧俗之間的交往,避免其對社會生產(chǎn),政治穩(wěn)定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又愿意扶植佛教的發(fā)展,以圖利用其“陰翊王度”、“暗助王綱”的政治效用。太祖之后的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也基本延續(xù)了洪武時期的宗教政策和態(tài)度傾向,只是其中的永樂皇帝表現(xiàn)出了對西藏喇嘛教僧人的特別尊崇,但是這三朝在度僧給牒方面都是理性且有節(jié)制的。

由英宗執(zhí)政的正統(tǒng)朝和代宗執(zhí)政的景泰朝是國家宗教政策由理性、節(jié)制向非理性、不節(jié)制演變的轉(zhuǎn)折點。正統(tǒng)元年至正統(tǒng)六年間,國家度僧,數(shù)額巨大。與明初相比,國家度僧政策之所以發(fā)生轉(zhuǎn)變,乃因英宗寵信的太監(jiān)王振侫信佛教,他以其個人因素影響了當時的國家政策。到了正統(tǒng)后期,國家又相對加強了對佛教的管束,并多次強調(diào)“通過考試”乃得度的條件。至景泰朝,代宗也如英宗一般崇佛,自景泰二年(1451)起,國家變更度僧制度,僧人得度的條件不再是通過考試,而是繳納錢糧,之所以實行此政策乃因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國家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蒙古瓦剌軍擄走。此后連年不斷的邊疆戰(zhàn)事和政治賠款造成了國家軍費、糧草的緊張,為彌補虧空、供給錢糧,國家實行鬻牒度僧制,這一制度的實施標志著自洪武時期開始實行的給牒蠲“免丁錢”政策的廢除。

自憲宗成化朝到世宗嘉靖朝為明朝中期,在這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國家在度僧、控僧、寺產(chǎn)等方面的宗教政策又有重大調(diào)整和演變,這些變化直接影響了明朝后期的佛教發(fā)展走向;嘉靖之后隆慶、萬歷兩朝直至崇禎亡國為明朝后期,這一時期以神宗統(tǒng)治的萬歷朝時間最久,占近五十年的時間,這一時期的宗教政策直接決定了明朝末年的佛教環(huán)境和境遇,是明末佛教最為重要的時期。

三、設(shè)教肆意無度

圓澄于《慨古錄》中提出的“國家設(shè)教未盡善”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宗教集會,二是度僧制度,三是僧官制度,四是賦役制度,以下將逐一對其進行分析。

其一,禁止叢林講經(jīng)集會。明初,國家并未禁絕叢林集會,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還專門頒旨令“一切南北僧道,不論頭陀人等,有道善人,但有愿歸三寶,或受五戒十戒,持齋戒酒,習(xí)學(xué)經(jīng)典,明心見性,僧俗善人許令齋持戒牒隨身執(zhí)照,不論山林城郭鄉(xiāng)落村中,恁他結(jié)壇上座,拘集僧俗人等,日則講經(jīng)說教化度一方,夜則取靜修心”。?值明中葉嘉靖朝時期,民間白蓮教一度活動猖獗,為防止白蓮教徒利用宗教集會混入其中,挾惑媚眾,危及政權(quán),嘉靖二十五年(1546)政府下達禁令,要求“聚眾佛子法師,假以講經(jīng)聚眾至百人者一體禁止”?。紅、白蓮教屬于宗教外衣包裝下的反政府組織,其神秘且頗具煽動力的表現(xiàn)形式使得生存于鄉(xiāng)野之中的下層民眾易受蠱惑,歷來為政府所禁絕,國家為了防范白蓮教,故而禁絕了一切形式的宗教集會。

其二,廢除考試度僧制度。明初,洪武十年(1377)國家定例《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伽經(jīng)》三經(jīng)為僧人必須通達的經(jīng)典,若欲出家為僧者,必須先參加國家組織的試經(jīng)考試,通過者方給牒披剃,不過者責令還俗,?直至明正統(tǒng)年間,國家也是通過考試給牒度僧,沙汰沙門。值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曾令“僧道赴四川納米五石者,給與度牒”?,從而打破了先朝考試度僧,免費給牒的制度,至明末則以“立例上銀”為定例了。?較為嚴格的考試度僧制度,不僅是國家控制人口流失,保障社會生產(chǎn)、人口繁衍的有效舉措,也維護了佛教僧團的純正性,而納銀即可得度的政策,最終造成叢林“無名之流,得以潛之,然則此之流類,滿于天下”的局面。?

其三,僧官選拔制度流弊甚大。作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明代的僧官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建立、完善的過程。洪武元年(1368),太祖皇帝曾命浙江之東西五府的名剎住持,聚集南京,于天界寺設(shè)立“善世院”,掌管天下僧務(wù),當時德高望眾的原璞禪師,獨出方略具有條敘,所提綱文、條款在全國推行,?這是明代僧官的雛形,整個制度、綱領(lǐng)的構(gòu)建完全由僧人參與完成。值洪武十四年(1383),禮部頒旨曰:“釋道二教流傳已久,歷代以來皆設(shè)官以領(lǐng)之。天下寺觀僧道數(shù)多,未有總屬,爰稽宋制,設(shè)置僧道衙門以掌其事”,?至此明代正式設(shè)立了掌管僧務(wù)的政府機構(gòu)。具體部署是:在京城設(shè)置僧錄司,掌管天下僧教事。設(shè)善世二員,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闡教二員,從六品,左闡教、右闡教;講經(jīng)二員,正八品,左講經(jīng)、右講經(jīng);覺義二員,從八品,左覺義、右覺義。在外布政府、州、縣,各設(shè)僧綱、僧正、僧會,分掌其事。其中各府僧綱司,掌本府僧教事;各州僧正司,設(shè)僧正一員,掌本州僧教事;各縣僧會司,設(shè)僧會一員,掌本縣僧教事。整個衙門的設(shè)置,沿襲宋制,官不支俸。?出家人既要遵守佛門戒律,同時還要受到國家律令的管束,界限就是所涉事務(wù)屬僧對僧事,還是僧涉俗事。所謂“在京、在外僧道衙門,專一簡束僧道,務(wù)要恪守戒律闡揚教法,如有違犯清規(guī)不守戒律,及自相爭訟者,聽從究治,有司不許干預(yù)。如犯奸盜非為,但與軍民相涉,在京申禮部酌審情,重者送問,在外即聽有司斷理”。?從明初制定的典章來看,僧官對教內(nèi)事務(wù)的管理還是擁有較大自由的,舉凡出家僧人戶籍的考查,經(jīng)文考試的組織,度牒的審核、發(fā)放等相關(guān)事宜都由僧官處理。?然而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當時的僧錄司右善世南浦,左闡教清讓兩位僧官涉嫌在京城正式度牒審查資格中舞弊貪污,當時的禮部尚書胡瀠上奏遣給事中、御史、禮部官各一員,公同考審。?自此之后,明代僧官就失去了自行審核出家資格的權(quán)限。

其四,出家反累于俗。明初“太祖于試度之外立例:納度上銀五兩,則終身免其差役。超然閑散,官府待以賓禮”,洪武十九年,又“敕天下寺院有田糧者,設(shè)砧基道人,一應(yīng)差役不許僧應(yīng)”,?“寺院庵舍,已有砧基道人,一切煩難答應(yīng)官府,并在此人。其僧不許具僧服入公聽跪拜”。?可見,按此典章行事,明初的僧人不僅沒有勞役之苦,還可受官家禮待。出家人賦役制度的改變,始自嘉靖三十九年起(1560),出家人不僅要按例納度上銀,還要繳稅、承擔徭役,?所謂僧事、俗事無不牽涉其中,出家反累于俗。

結(jié)語

由上辨知,自明代中后期始國家的宗教政策常隨著帝王的個人傾向代有變更,在整個過程中排佛的士大夫、受寵的僧官、侫佛的宦官、崇佛的帝后各種力量牽涉其中,制定政策急功近利,更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對一些宗教問題的處理也過于簡單、粗暴。應(yīng)該說在以維護政權(quán)為第一要義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下,佛教始終是處于被動地位,國家宗教管理的不恰當正是導(dǎo)致明末佛教叢林窳敗的直接原因。

注釋:

①〔明〕澫益智旭大師自傳,《靈峰宗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頁。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明〕圓澄,《慨古錄》,《卍續(xù)藏經(jīng)·冊65》,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版,分別引自第366頁,第367頁,第371頁,第374頁,第373頁,第369頁,第368頁,第371頁,第373頁,第368頁,第368頁,第368頁。

??????〔明〕幻輪,《釋鑒稽古略續(xù)集卷2》,《大正藏·冊49》,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版,分別引自第929頁,第928頁,第939頁,第931頁,第931頁,第934頁。

??〔明〕徐階,《明世宗實錄·明實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年版。

??〔明〕孫繼宗,《明英宗實錄·明實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年版。

?〔明〕如惺,《大明高僧傳·卷3》,《大正藏·冊50》,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版,第609頁。

?〔明〕葛寅亮,《卷2欽錄集〈金陵梵剎志〉》,《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1輯·第36冊),明文書局1980年版,第220頁。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Doubts concerning the Buddhist Corruption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LIU Xiao-yu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Zhengzhou 451000,Henan)

The severe corruptions in the circle of Buddhists are hard to be chang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1368-1644)for the two reasons-one is the ineffective spiritual practice of Buddhists and the misuse of Buddhist disciplines and the other,the capriciousness of governmental decrees because of the incomplete system of that dynasty.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historical facts,it is known in the paper that the inappropriate mode of the national religious management is directly contributive to the cause of the corruptions in the circle of Buddhist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late Ming Dynasty;corruptions of Buddhists;analysis of the doubts of governmental decrees

B21/2

A

2095-3771(2014)04-0058-04

劉曉玉(1983-),男,哲學(xué)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宗教哲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叢林佛教國家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shù)
叢林之歌
安邸AD(2020年3期)2020-07-14 08:39:35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叢林大作戰(zhàn)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平等”在現(xiàn)代嬗變中的佛教詮釋
一起去叢林露營吧
流行色(2009年10期)2009-11-16 02:48:08
定兴县| 英吉沙县| 鸡西市| 吉安县| 徐汇区| 神木县| 徐闻县| 额尔古纳市| 饶河县| 贵阳市| 德兴市| 当雄县| 体育| 班玛县| 南靖县| 保山市| 洛川县| 陇西县| 霍城县| 安平县| 滨海县| 南汇区| 浦江县| 盐山县| 永胜县| 卢氏县| 兰西县| 申扎县| 仙桃市| 苏尼特右旗| 历史| 水城县| 珲春市| 昭觉县| 西贡区| 湖北省| 五家渠市| 新泰市| 东方市| 冕宁县|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