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英
教育要轉型,課堂要先行,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轉變,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行課堂轉型兩年多,期間也曾研究過不少課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嘗試,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復咀嚼著“以學定教”這四個字,試圖從中找到靈感。
“以學定教”,即了解學生的學情,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在不斷地實踐嘗試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課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風箏》一課的教學為例,來談談我課堂轉型的經歷。
一、基于學生預習,靈活調整環(huán)節(jié)
預習是學生學習新知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仔細觀察我們的課堂就會發(fā)現:我們的預習只是單純地為了預習而預習,沒有根據學生預習的程度而做出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變。這樣,學生的預習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預習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風箏》一課的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詞語教學有的放矢
詞語教學是三年級新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導課后直接出示課文的生字新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一些易錯的讀音,教師可以多花些時間進行重點指導。
教學《風箏》時,我沒有按照以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入“初讀課文”,而是直接出示生字詞,讓學生進行認讀。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得知大部分字詞學生已經掌握,而對于“磨坊”“憧憬”這兩個詞語,學生較難理解,尤其是“磨坊”,兩個字都是多音字,是生字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讀音上我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經過反復地認讀,最終多數學生能讀正確。這樣,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解決字詞難點,減輕了學生字詞學習的難度,也提高了字詞教學的效率。
(二)內容了解開門見山
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需要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如果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能認真地做到“熟讀課文”,那么,“初讀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可以省略。
教學《風箏》時,基于學生之前的預習,在順利地完成字詞這一關后,請學生回憶一下“課文圍繞‘風箏介紹了哪幾件事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夠不看書而輕松地回答教師的問題,這就使他們獨立學習的自信心倍增。有了這樣周而復始的檢測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并能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課堂轉型轉什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轉。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腦筋,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被趯W生的預習,靈活地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真正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益。
二、注重方法指導,巧妙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的高效體現在哪?巧妙地突破重難點是關鍵。然而在教學中遇到教學難點,多數教師和學生望而生畏,或淺嘗輒止,似有不愿捅破這層薄紗之意;或刨根問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前者使學生仍處于云霧之中,后者雖走出云霧卻已傷筋動骨。如何省時省力地突破“難點”這層迷霧,方法非常重要。
(一)字詞理解破難點
在《風箏》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把理解“憧憬”一詞的深刻含義作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般裤健卑撕⒆觽儗π腋I畹南蛲?,這不僅是第一課時的難點,也是整篇課文的難點。在重點學習“憧憬”時,借助詞語手冊的學習,學生能說出規(guī)范的解釋,即“向往”。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理解是空洞的,因為他們無法真正體悟寄托在“憧憬”上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從貼近學生情感的角度出發(fā),我引導學生從“憧憬”這個詞語的形體上進行理解:“憧憬”兩字都是豎心旁,說明與心理活動有關,“憧”字右邊是“童”,代表“童年”;“憬”字右邊是“景”,代表“美好的景象”,那么把它們結合起來,“憧憬”是什么含義?是對童年美好景象的向往!從學生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們已經體悟到了“憧憬”的詞義。
(二)耐心等待引共振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沉默”不可避免。面對學生的“沉默”,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抱著從容的態(tài)度,不急不躁,只在需要點撥的地方稍作提示,把他們帶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無助,帶給他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同時,恰如其分的傾聽能夠引起課堂的“共振”,在“共振”中,教師與學生可以息息相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解決“憧憬”一詞的含義后,我提問:“那么,‘我們在這只‘幸福鳥上寄托了怎樣的憧憬和希望呢?”課堂一時間沉默下來,很多小腦袋都垂下去了,我環(huán)視教室一圈,沒有打破這份沉默。等了將近有半分鐘,一只小手終于勇敢地舉起來了。漸漸地,兩只,三只……學生們的手越舉越多。雖然多數的回答是模仿,但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們愿意傾聽,愿意表達!
課文中的這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技巧、語言情感的聚焦點,正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所在。巧妙地運用方法,能使學生在想象中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在傾聽與模仿中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涵。
三、寄情板書線索,突出語文本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對此提出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非本體”到“本體”的課堂轉型,即側重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的本體性教學,強調了語文課是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進行認知、實踐和遷移。
(一)練筆感悟抒真情
在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感的基礎上,我進行了隨文練筆。“孩子們把希望寄托在風箏上。那么你們對自己的家人、朋友,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也精心地準備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鳥,把你的憧憬和希望一起放進‘幸福鳥,讓它帶著我們的希望飛向夢想的彼岸!”有了前面情感的鋪墊,學生很快地動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積極地向大家展示。最后教師也通過板書給予了老師對他們的希望。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整、教學難點的突破,都是在實現語文本體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有效的認知和實踐后,就必須對所掌握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進行遷移。因此,在突破重難點后,通過隨文練筆及成果反饋以達到情感的遷移。
(二)師生共鳴點主題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常被看成“微型教案”。然而講臺前的一方黑板,似乎成了教師的圣地,學生不可侵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黑板也應該成為師生共鳴的載體。
在《風箏》課始,我通過簡筆畫把本課的主題——一只蝴蝶樣的風箏畫在黑板上,然后在旁邊板書課題“風箏”。不需要多美的語言情境,一只蝴蝶樣的風箏,一根隨風飄舞的線,便可以把學生的心牢牢牽住。
在解決教學難點時,把重點詞語“憧憬”板書在簡筆畫中,學生形象地感知這是一只充滿憧憬和希望的“幸福鳥”,這是一只帶著我們實現美好心愿的“幸福鳥”。
在進入課堂的高潮部分時,學生通過情感的共振寫下了內心獨特的感受。于是教師讓學生把精心制作的“幸福鳥”粘貼在簡筆畫的大風箏旁邊,同時在最大的“幸福鳥”中,寄予教師對學生的希望。各種形狀不同、顏色不一的“幸福鳥”組合在一起,不僅點綴了板書,更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學生們喜嘗碩果,在學習中真正實現了與教師、文本、生活的平等對話。
總之,非本體性教學應滲透在本體性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應滲透在練筆中,滲透在共鳴中,滲透在語言文字實踐中。每個學生都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我們不妨給他們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一片傾聽同伴心聲的凈土,和他們一起慢慢感受成功的喜悅。課堂轉型無論轉向哪,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中心。課堂轉型,讓學生在課堂中收獲自由,習得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