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臨 高旭 黃雅靜
2008年公安部黨委提出了“和諧警民關系建設、公安信息化建設和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三大任務,其中和諧警民關系建設位列首位,和諧警民關系成為當前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諧警民關系的政策基礎來自于黨中央在科學發(fā)展觀中提出的“以人為本”概念。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中央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雹佟吨泄仓醒腙P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3年10月15日第一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同時強調(diào)“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zhí)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可見,“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逐漸成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
“以人為本”的理念與西方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不謀而合。在西方心理學中,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判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各個領域如人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存在主義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比較心理學、文學、生物科學等人文科學的合理成分而組建起來的相對比較松散的心理學流派。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共同特點有:以現(xiàn)象學作為方法論基礎,強調(diào)以整體的人、健康的人作為研究對象,重視人的高級機能的研究,重視人性之中善的潛能的開發(fā)和運用,在激發(fā)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方面積累了極其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有許多重要思想和成果值得我們借鑒。本文擬從中抽選若干有關態(tài)度的研究,結(jié)合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提出自己的思考,希冀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態(tài)度是指建立在評價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特定心理傾向。在心理學中,態(tài)度是一個比較深層和復雜的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幾層涵義:(1)態(tài)度受到價值觀的影響;(2)態(tài)度比較內(nèi)隱,個體一般意識不到自身態(tài)度的存在;(3)態(tài)度通常以內(nèi)在感受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4)態(tài)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難以變化;(5)態(tài)度對人類的行為傾向有著重要而穩(wěn)定的影響。
態(tài)度在人際關系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中介變量。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內(nèi)在的意向性與感受等心理成分,并進而對個體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個體在態(tài)度方面一個微小的變化往往就會使其行為表現(xiàn)出現(xiàn)巨大的變化。不可否認,人際關系的質(zhì)量取決于人際互動過程中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而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又不能忽視來自于態(tài)度的影響。相對而言,明顯的行為表現(xiàn)可以受到意識的控制,而一些細微的行為變化卻難以被個體所意識到。態(tài)度的變化會使個體在一些細微的行為反應方面產(chǎn)生變化,這些變化難以察覺,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卻可以被交流對象感受到。如果交流對象因此出現(xiàn)一些負面感受,就會影響到交流的深度和質(zhì)量。因此,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不能忽視態(tài)度的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態(tài)度研究的變量很多。為了研究方便,我們選擇了理解、信任、尊重和關懷這四種態(tài)度作為研究對象。同時結(jié)合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念以及有關態(tài)度研究方面的豐碩成果分別對這四種態(tài)度展開論述。經(jīng)過分析,我們認為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中,理解是基礎、信任是核心、尊重是關鍵、關懷是起點又是歸宿。這四種態(tài)度不是孤立起作用的,它們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對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產(chǎn)生作用。通常,其中一種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其他態(tài)度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
理有道理之意,指事物本身客觀內(nèi)在的規(guī)律;解有了解、認識、求解之意,指個體主觀的認識和了解。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則是指個體主觀上對客觀事物存在的內(nèi)在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在人際關系中,理解則是指對交往對象內(nèi)在規(guī)律的認識和了解,其中離不開對人的理解。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有關人的理解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也是最淺的層次,指在理性(認知層面)的基礎上對人性的理解。這一層次主要停留在意識層面,一般可以用語言清楚表達。第二個層次,是指以感性(情緒層面或者感受層面)為基礎的理解。人本主義心理學認識到人際之間的情緒互動遠比理性層面的交流豐富和復雜得多,影響更為深遠。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diào)主體應當對自己的感受(即情緒的原初表達)和情緒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尋找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對于情緒,人類的語言是匱乏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某一時刻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是當自己想把這種情緒清晰表達出來的時候又非常困難,有時候是越說越讓對方感到糊涂。正如中國人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共情概念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共情是指能夠在情緒上感受到交流對象的情緒狀態(tài),并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反饋給對方并讓對方認識到他或者她的情緒已經(jīng)被準確的理解了。①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頁。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反饋很重要,如果缺乏這種反饋,情緒層面的交流就難以被意識化。第三個層次,是指建立在“人的存在”基礎上的理解,這是有關人性理解的最深層次。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只要是人,就一定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性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思想,無論這些思想與客觀實際是否吻合,但是這些思想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事實。因此,存在心理學認為,要想理解人的存在,就不能忽視對人的主觀性的認識和了解。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是這一領域的典型代表。他認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具體的、當下的存在,并具有一定的意向性。人的存在以存在感為核心,涉及諸多主題,如原始生命力、愛、焦慮等。②[美]羅洛·梅:《存在之發(fā)現(xiàn)》,方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總序。與存在對立的是非存在。當人感受到非存在的時候,則會體驗到深層的焦慮(存在焦慮)。面對焦慮,如果選擇了正確的方式,個體可以重新回到存在的領域;反之,如果選擇了不正確的應對方式,個體則可能遠離人的存在而趨于冷漠或者選擇惡的行為方式。①[美]羅洛·梅:《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306頁。
“理解萬歲”是我們經(jīng)常吶喊的口號,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常常發(fā)端于不理解或者錯誤的理解。和諧警民關系離不開“警”與“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警察應當認識理解群眾的重要性。每一個人都是異常復雜的,“真正理解一個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本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這容易使我們產(chǎn)生消極的、刻板的認識而遠離真正的理解,還應該學會從共情和存在的層次來拓展我們對人的理解。在共情層次,警察可以通過“角色換位”,設身處地的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來體驗群眾“此時此刻”的感受,真正做到和群眾之間在情緒層面的交流與互動。在存在層次,警察應當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具體的存在”,無論他或者她說什么或者做什么,總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和理由。當一個人的存在感受到威脅的時候,任何消極的行為方式都有可能出現(xiàn),此時正常的、和諧的人際互動難以發(fā)生。因此,當警察意識到群眾處于“非存在”階段的時候,首先應當選擇恰當?shù)姆绞阶屓罕娭匦逻M入“存在”的領域。如果警察能夠從共情和存在的角度來理解群眾,就會對群眾多一分信任、尊重和關懷,就具備了進入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交流的能力,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也自然會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除了警察要理解群眾,警察還應當通過一定的努力讓群眾理解警察。首先要讓群眾認識到,公安隊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警務模式、科技應用以及警察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面對日益復雜的治安現(xiàn)狀還難以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事物發(fā)展的正常規(guī)律。自1981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先后有14萬多名民警因公負傷,8000多名民警犧牲。因此,簡單地將警界中個別人的胡作非為擴大為對整個警察群體的認識是不恰當?shù)?。群眾只有了解、理解了公安機關的職責、權力和執(zhí)法方式,對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有了比較切合實際的期望值,才有助于消除某些誤會。其次要讓群眾認識到警察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警察存在的價值,正是近200萬警察忘我的工作,才營造了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才能幸福安逸的生活。
信有相信之意,任有任用之意,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則是指相信并加以任用。在人際關系中,信任則是指相信他人并敢于將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他人。信任是人際關系的核心,沒有信任,真正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無法建立的。信任和理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理解一個人可以為信任提供觀念支撐,而信任一個人則可以為更深入的理解人提供動力支持。缺少了理解,則難以信任;而失去了信任,理解也不可能發(fā)生。在人際關系中,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在人際互動中,信任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信任自己、信任交流對象和贏得交流對象的信任。信任自己是人際信任的基礎,一個無法信任自己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到信任他人。信任自己的人,注重自身潛能的挖掘,敢于主動承擔自身發(fā)展的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時刻準備著調(diào)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用更好的方式來應對困境,能不斷拓展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羅杰斯說過,“如當人們更加信任自己時,這些普通人在他們自己的領域內(nèi)就變成了重要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敢于感受他們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內(nèi)部所發(fā)現(xiàn)的價值來生活,并以他們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②[美]羅杰斯:《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楊廣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3頁。信任交流對象,則要求個體能夠從共情和人的存在的角度來理解人,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好的潛能。相信自己只要做得足夠好,就能贏得交流對象的理解和支持;贏得交流對象的信任,則需要個體能夠做到“真誠一致”,即能夠在交流對象面前呈現(xiàn)出一個和諧、真實的自我。羅杰斯對真誠一致作過明確的論述。他指出,要做到真誠一致的交流,應當做到以下幾點:(1)從角色中解放出來;(2)自發(fā)性交流;(3)非防御的態(tài)度;(4)一致性;(5)自我暴露。③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論評(車文博文集第七卷)》,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頁。只有當我們讓交流對象體驗到來自于我們身上真誠的態(tài)度的時候,才能夠贏得交流對象的信任。
在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中,信任關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求警察能夠信任自己。警察肩負著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職責,警察職業(yè)具有高應激性、高對抗性、高風險性等特征。他們承受的職業(yè)壓力大,長期超負荷工作,疲于應付,充滿了悲觀的、被動的、無助的情緒,甚至一些警察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已經(jīng)或者正在失去信任,這已經(jīng)成為構建警民信任關系的最大障礙。我們可以借助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理念,尊重內(nèi)心世界的聲音,發(fā)展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效能感,不斷豐富自己人生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其次要求警察能夠在更深層次的層面理解并相信群眾。就目前情況而言,警方對群眾的理解和信任非常有限,還沒有把“民”放在應有的位置之上,警民之間的配合還相當不默契、不和諧。尤其是在應對“突發(fā)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堵、壓、瞞方式仍是警務工作的常態(tài),警察對公眾的信任度受到極大質(zhì)疑;群眾對警察的執(zhí)法理念、執(zhí)法方式、執(zhí)法行為、執(zhí)法能力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公平公正義同樣產(chǎn)生嚴重的信任危機。警察可以通過開展換位體察、換位思考、換位感受活動,消除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好的潛能,相信群眾才有可能得到同等的信任。
再次是贏得群眾的信任。贏得群眾信任要求警察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轉(zhuǎn)變理念,從角色中解放出來。警察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群眾交往,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不能把群眾看成是行使權力的對象,而應該是治安協(xié)作的伙伴。(2)非防御性的、真誠的溝通與交流。據(jù)有關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在警民不和諧因素中警民之間的不信任、不溝通是最突出的,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到了警務工作的開展,警民雙方互相都不愿意進行積極的交流、配合,社情社務信息工作也受到很大制約,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滿天飛”,警務工作常常處于被動甚至孤立無援的境地,警務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在此情形下,有意識地加強警民溝通、增加警民接觸機會和次數(shù),開展諸如警民懇談會、社區(qū)警務信息發(fā)布、重大案件信息發(fā)布會等多種形式的“親民、愛民、信民”工程,進一步拓展了警民溝通的平臺,建立起警民之間的信任關系。(3)警務公開。1999年公安部決定在全國公安機關普遍實行警務公開制度,從目前的運作情況來看,社會公眾對警方的“警務公開制度”是非常歡迎的,但普遍認為“公開度、透明度”不夠,為此,公安機關應進一步擴大和完善“警務公開制度”,在不違反保密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公開警務信息,這樣做既保證了信息的權威性又有利于群眾了解事件的真相、減少相關的負面影響,保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不斷提高群眾對警察的信任度。
尊與重,都有重要之意,二者放在一起實際是一種同意反復,有尊敬、敬重、重視之意。在人際關系中,尊重則是指把交流對象放在一個重要位置。馬斯洛認為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白鹬匦枰缒艿玫綕M足,那么人們就會產(chǎn)生自信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有實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否則就會引起自卑感、軟弱感和無能感?!雹佘囄牟?《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論評(車文博文集第七卷)》,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2-169頁。在人際關系中,尊重是指交流雙方把彼此都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尊重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不可或缺的中介變量之一。如果缺少必要的尊重,個體自然而然會失去交往動機而出現(xiàn)退縮行為,從而使人際關系難以建立。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尊重意味著忽視交流對象的基本需要,從而影響到個體的整個心理動力機制。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要懂得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交流對象。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能否尊重他人與價值觀密切相關。價值觀是指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②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頁。價值觀影響到一個人的評價。當他人被納入到“壞的價值”的時候,如無能、幼稚、齷齪等,這些評價會通過一些細微的行為反應影響到交流對象,潛在的壞的評價會隨時威脅到交流對象自身存在的價值,因此會自然而然心存芥蒂而潛意識的疏遠評價者。從更深的層次來分析,評價意味著不平等。評價者往往將自己放置在一個優(yōu)越的位置,而被評價者則處于低位。因此,尊重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能夠盡量少的評價交流對象,更多的是理解交流對象。當然尊重并不代表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在恰當?shù)臅r候,我們可以呈現(xiàn)自己正向、積極的價值觀來影響交流對象。
互相尊重是人際交往的法則。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如果每個人的尊嚴都能得到尊重和維護就是和諧社會。當前警民關系出現(xiàn)了不和諧,如果對該現(xiàn)象進行一次較為深入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與部分警察對群眾缺少最起碼的尊重不無關系。警察在與群眾交往中,存在“冷、硬、橫、推”等現(xiàn)象,群眾形象的概括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說”。警察在履行法定職責過程中,擁有一系列的強制權。諸如立案偵查權、留置盤問權、刑事拘留權、行政處罰權等。這些權力的使用,涉及并影響到群眾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警察執(zhí)行法律賦予權力的底線在于對公民的最基本權利不構成侵犯,對公民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生命權的尊重是警察最受人關注的事情。近來頻繁曝光的刑訊逼供、在押人員在公安機關喝水死、躲貓貓死、鞋帶死、洗臉死等離奇死亡惡性事件使群眾對公安機關抱著否定和抵觸情緒,產(chǎn)生巨大的信任危機。因而構建和諧警民關系,警察必先樹立平等人權的觀念,重視不同階層群眾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平等的服務,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尊重與幫扶,更能贏得群眾對警察的尊重和信任。
警民關系是警察和群眾的互動結(jié)果,群眾應該充分尊重警察及警察的工作,認識到支持警察執(zhí)法、維護法律尊嚴就是保護自己、保護社會穩(wěn)定。警察的工作充滿著危險、不確定性,警察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迫切希望全社會對特殊背景下的警察群體提供一種現(xiàn)實尊重和理解,期盼能夠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與肯定。警察執(zhí)法環(huán)境急劇惡化的原因除了警察自身行為失范、執(zhí)法權威下降以外,也與部分群眾缺乏法治觀念密切相關??v觀全國近200萬公安干警,像任長霞、吳光明等為民謀利、執(zhí)法為民的好警察是主流,不能由于個別警察的失范就導致對全體警察的憤恨,這是社會心理不成熟的表現(xiàn)。
關有關心之意,懷有幫助、愛護、照顧之意,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則是指對所關心的客體提供幫助、愛護和照顧。在人際關系中,關懷則是指關心他人并給予必要的幫助、愛護和照顧。關懷一般經(jīng)歷三個階段:(1)關心。關心是關懷的起點,是把他人放在心上。關心某個人,意味著將某個人放在一個對自己有著重要個人意義的位置。(2)積極關注。是對求助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從而使求助者擁有正向的價值觀。①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頁。積極關注則要求個體在有關信息加工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對交流對象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和肯定。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diào)積極關注的重要性,即盡可能的關注交流對象積極的一面。關注交流對象的消極面,會讓交流對象體驗到“非存在”而產(chǎn)生防御。而積極關注則有利于交流對象打破防御。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視野下,認為任何行為背后的動機都能找到積極的一面。對動機中積極的一面加以關注并給予肯定,有利于打破防御,拉近關系。(3)提供支持和幫助。在積極關注的基礎上,還需要適時恰當?shù)奶峁椭椭С?。深受交換法則影響,有些人會認為提供愛護和幫助意味著付出,僅僅付出而沒有任何利益的回報是一種虧本的買賣,因此在他們的人生之中,決不輕易有所付出。實際上在情感世界中,“給”與“得”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交換法則所能闡明的。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賦予了“給”以極高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對于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而言,“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給”,個體才能體驗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自己的“活力”。“給”能夠讓一個人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而使自己充滿快樂。“給”能夠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②[美]弗羅姆:《愛的藝術》,趙正國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7頁。只有通過“給”,我們才能體驗到自己是一個富裕者。當一個人失去“給”的能力的時候,也意味著他或者她是一個真正的窮人。因此,提供愛護與幫助并不是簡單的付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恰恰是我們讓自己的生命力得到升華的重要途徑。近幾年,江蘇公安機關樹立了很多先進典型如陳先巖、郇恒濤等,他們付出了很多,但他們并不因此而感到厭倦與辛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離不開關懷,關懷既是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起點,也是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歸宿。和諧警民關系構建中的理解、尊重、信任最后都要落實到關懷,警察懂得用心去關懷群眾,和諧警民關系才能夠落到實處。關懷與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在和諧警民關系,關懷首先要求警察要做到心中有群眾,把群眾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其次是積極關注群眾,并給與支持與幫助。能夠從群眾的角度去想群眾之所想,主動給廣大群眾以人文主義的關懷。2003年南京市公安局確立了打造服務型公安機關的理念,并率先在全國公安機關推行了人性化執(zhí)法,結(jié)合公安部門執(zhí)法實際,采取了一些人性化執(zhí)法的舉措。如對因犯罪嫌疑人犯罪給本人或受害人家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患有嚴重疾病家屬的生活造成困難的,盡力會同當?shù)卣嘘P部門幫助解決,妥善安置;對于當事人要求保密的事項和內(nèi)容以及與案件無關的個人隱私,不公開宣傳、泄露給他人;在依照法律規(guī)定搜查時,回避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患有疾病的人,以免其身心受傷害;給犯罪嫌疑人的家屬留有必要的生活費,禁止沒收必需的生活用品及用具等等。①孫文德:《公安部門人性化執(zhí)法實踐與思考》,《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又體現(xiàn)了對當事人的尊重與關懷。在群眾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做到不遺余力地去做群眾之想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警察從當事人信任配合中,從當事人親屬的理解感激中,從人民群眾的贊許目光中,切身感受到人性化執(zhí)法帶來的諸多好處,開始接受這種理念并奉為自己工作的準則。長此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群眾的支持與愛戴,警民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過去幾年,公安機關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道路上已經(jīng)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警民關系已經(jīng)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本文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態(tài)度入手,選擇了理解、信任、尊重和態(tài)度四個變量,探討了公安機關在構建和諧警民關系方面能夠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這包括:在理解方面,認為基層民警可以跳出僅僅局限于理性思維的框框,學會從感性和存在的層次來理解群眾,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待人性;在信任層面,認為只要做得足夠好,就一定能夠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尊重方面,認為要充分尊重群眾,盡量避免受到價值觀的影響而使自己在細微的言行舉止方面出現(xiàn)不尊重的現(xiàn)象;在關懷方面,認為民警應該學會站在群眾的角度上給予群眾必要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