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摘 要】“荷蘭《每日電訊報》訴國家案”是歐洲人權法院2012年11月22日開庭審理的一起訴訟案件。本案辯駁的關鍵點在于,報社及其記者通過新聞源獲得政府的秘密信息時,是否有發(fā)表的權利。同時,政府能否借助其特權,即以監(jiān)視、監(jiān)聽等途徑從記者身上尋找消息源的身份信息。
【關鍵詞】國家安全 言論自由 新聞源 隱匿權 隱私權
荷蘭《每日電訊報》訴國家案中,上訴方《每日電訊報》堅持,新聞出版自由與公眾知情權可為其發(fā)表這類文件提供充分的辯護。同時,政府憑借“特殊權利”侵犯了記者對新聞來源保護的權利及記者自身的隱私權;政府則以文件的保密屬性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為由,禁止報紙發(fā)表被泄露的文件內容。
在本案的法庭判決中,人權法院全體一致認定荷蘭當局利用國家特殊權利獲取記者新聞來源的舉動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的第8條和第10條的規(guī)定。法庭以5:2的票數判定報社無須將其擁有的泄密文件進行上繳。
一、以國家安全的名義:特權干涉新聞來源保護
2006年1月21日,在荷蘭擁有較大發(fā)行量的報紙《每日電訊報》(De Telegraaf)在頭版刊登了題為“AIVD秘密信息被藥物黑手黨掌握并被用于犯罪行為”署名記者為Joost de Haas和Bart Mos。文章稱,從報社掌握的泄密文件來看,在反恐機構AIVD中,有政府工作人員將秘密文件泄露給被稱為“國家危險分子”(a danger to the State)、從事藥品和武器交易的Mink K。文章還聲稱,阿姆斯特丹警方和公共事務訴訟服務機構在90年代后,接受了Mink K的賄賂,導致日益猖獗的公然無視政府政策的武器販賣活動及其他恐怖活動。由于該文章發(fā)表在星期六,當時政府機構及法庭處于公休期間,AVID無法在第一時間阻止報紙的發(fā)行,使得該頭條成為當時爆炸性的新聞,引起了荷蘭乃至歐洲的關注。
1月23日,文章刊登后第三天,也即泄密事件公之于眾的第一個星期一,《電訊報》就宣告收到了由AVID的刑事訴訟,旨在報紙非法泄露了國家秘密。要求揭露新聞消息源并上交報紙所獲得的所有泄密文件。由此,一場長達五年的關于保護新聞來源的拉鋸戰(zhàn)拉開了序幕。在該案還未被上訴到歐洲人權法院前,荷蘭當局最高法庭判決AVID對記者的使用特殊權利以獲得消息源的措施是合法的。荷蘭當局究竟做了什么,使得人權法院重新改判?
原來,《電訊報》拒絕透露新聞的消息源后,AVID監(jiān)視了記者Joost de Haas和Bart Mos的住宅,監(jiān)聽了兩人的電話通話記錄并進行復制錄音,這一切顯然是在暗中進行的。在面對記者提出的侵犯了對消息源的保護的申訴時,荷蘭司法部門、獨立的監(jiān)事會都認為AVID的調查依據現行的荷蘭法律并沒有越權,并認為《電訊報》應該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將消息源的身份進行如實的公布并上交獲得的泄密文件。
人權法院在判決中指出,“原則上記者有不泄露其新聞消息源的權利?!辈⑻貏e注明:“記者”指任何從事定期或專業(yè)搜集信息,以大眾傳播手段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個人或法人。“信息”指任何陳述事實、想法或意見的文字、聲音或圖像?!皝碓础敝溉魏蜗蛴浾咛峁┬畔⒌娜??!吧矸菪畔碓础敝缚赡軐е律矸菡J同的來源;能識別身份的信源。
二、《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在本案中的應用
《歐洲人權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8條旨在防止政府權力的恣意妄為和專橫專制,規(guī)定其締約國須尊重個人的隱私權。本案中,AIVD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侵權行為:
1、住所
在本案中,荷蘭當局及AIVD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對兩名記者的工作場所進行了搜查。法院稱,“住所”的范圍若僅限于家庭住所,引發(fā)侵犯個人私生活的危險不會消除。因為在工作和商業(yè)場所里,大多數人都會與其他個人交流、接觸、溝通,所以《公約》對住所的保護,也包括工作場所和商業(yè)場所。
法院稱,國家可以獲取證據為目的對個人住所進行搜查,但采取的措施應符合比例性原則,否則屬于違法。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案件的實際情況,斷定這一措施是否合法。其判斷依據是違法行為的嚴重性程度;簽發(fā)的搜查令的方式、背景、范圍及手段,尤其是要獲取證據的性質及重要性,以及根據搜查場所的性質、采取的保障手段,參照當局是否將搜查帶來的干擾降至合法的范疇;結果是否嚴重影響當事人的名譽等。
2、人身監(jiān)控
私人生活是《公約》第8條明確規(guī)定予以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本案中,被告由于被設法揭露消息源,警察私下將監(jiān)聽設備安裝在其住處。法院認為,警察的這一舉動侵犯了被告的生活隱私,違反荷蘭司法正當程序的規(guī)定,也與《公約》第8條相悖。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眾場合對個人監(jiān)控也可能違反《公約》,但僅限于對監(jiān)視設備專門記錄個人行蹤的情形。
法院認為,出于預防犯罪、打擊間諜活動和恐怖主義等目的,“在一個民主國家有必要的采取的措施”是合法的。但應符合《公約》中“在一個民主社會中有必要”的要求,即必須是對當事人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保障的前提下。這一條件是否符合,須依據案件的所有要素確定。包括采取措施的性質、范圍、持續(xù)期間和法律依據,批準、執(zhí)行和監(jiān)督的機關的權限和地位,國內法規(guī)定的保障與救濟措施等。
3、個人通訊權利
在類似案件的判決中,法官認為,個人通訊與私人生活密切聯系。“電話的內容涵蓋了《公約》第8條中的私人生活和通訊,同時屬于這兩個領域。”荷蘭當局及AIVD對兩名記者的電話進行監(jiān)聽并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錄音,顯然違反了第8條的規(guī)定。
不難發(fā)現,在本案中,荷蘭當局及AIVD的行為就是對記者表達言論自由的限制。因此,人權法案在案例判決中引用了有關的國際材料。1994年12月召開的第四屆歐洲部長級會議及1994年1月18日召開的大眾傳媒政策和決議保密會議(歐洲),都提到了保護新聞來源是新聞自由和人權組成的重要部分。《電訊報》及兩名記者以記者有保護消息源的權利拒絕配合AVID的調查,也拒絕了上交所獲得的文件,當案件最終上訴至歐洲人權法院時,法庭一致通過,認為荷蘭當局的調查是非法的,是對記者保護消息源權利的侵犯。□
參考文獻
①黃海蛟,《〈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及判例對隱私權的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0
②王潤澤,《保護消息來源是擋箭牌嗎?——李文和案中美國新聞界的價值取向》[J].《中國記者》,2006.7
③[美]新聞自由委員會 著,展江 等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④陳力丹,曹文星,《論新聞隱匿權》[J].《新聞前哨》,2011(1)
⑤程宗璋,《論新聞取材來源隱匿的法律問題》[J].《新聞大學》,2011
⑥藍鴻文,《為“新聞來源”保密》,《新聞界》,2001(4)
⑦張志銘,《歐洲人權法院判例法中的表達自由》[J].《外國法譯評》,2000(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