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鋒,郭淑英,申 蕾,付 非 (吉林醫(yī)藥學院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阿里紅(FomesofficinalisAmes),又名苦白蹄,屬于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ce)、層孔菌屬(Fomes)[1-3]。新疆《維吾爾醫(yī)常用藥材》一書中稱阿里紅為“落葉松茸”,用維吾爾語音譯為“哈里坤”。阿里紅是我國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民族醫(yī)生的常用的治療藥物之一,民間驗方也用以治病。新疆維吾爾民族醫(yī)生認為阿里紅入藥性燥、熱,有溫胃祛痰、降氣平喘、祛風除濕和消腫利尿之功用,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與各種癌癥。在前蘇聯(lián),民間用于治療胃病,甚有特效;在歐洲和日本,可治療癌癥、腹痛、感冒、肺結(jié)核盜汗、毒蛇咬傷、慢性支氣管炎等,有的作茶飲用[2-3]。我國阿里紅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研究比較少,為了開發(fā)利用這個寶貴的資源,進行綜述。
阿里紅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層孔菌屬多層孔菌的子實體,主要特征是菌蓋表面灰色到黑色,具清楚的皮殼和褐色菌肉。外形呈馬蹄形, 邊緣呈不規(guī)則型,大小不一,大的直徑可達到30~40 cm,小的5~10 cm,子實體外部顏色呈現(xiàn)棕黃色或灰白色,內(nèi)部為白色。新生菌體外表光滑,并隨時間的延長,其外體逐漸變得粗糙開裂[4]。
阿里紅一般寄生在落葉松的腐爛的樹體上, 菌絲發(fā)育所需要的適宜溫度在15 ℃左右, 其子實體在10~12 ℃范圍內(nèi)形成,適宜相對濕度為60%~70%[5]。菌蓋馬蹄形,通常拳頭大或更大,白色至淡黃色,長成初期表面有光滑的薄皮,隨其成長,表皮逐漸開裂變粗糙,有時有同心環(huán)帶,緣鈍;菌肉柔軟,呈粉白色,疏松質(zhì)輕,成熟后期易碎;其菌管呈白色,多層。孢子無色,表面光滑,呈卵形,多生于松及落葉松的樹干上。
該真菌分布極廣,在我國的河北、山西、云南、四川、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福建等地都有分布,主要生長于落葉松樹干上,引起樹干材褐色塊狀腐朽,也生于一些針葉樹干上[6],目前還未見人工栽培品種。
從阿里紅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有32種,主要有三萜酸類、倍半萜類、多糖及直鏈烷烴等。
阿里紅提取物中三萜酸類化合物種類有很多[7-12],已經(jīng)分離出了24種三萜酸類成分,分別為阿里紅素,Fomitopsins C,阿里紅酸A、B、C、D、E、F、G,去氫齒孔酸,齒孔醇,齒孔酸,阿里紅醇A、B,F(xiàn)omlatone A、B、C,3-酮基-去氫硫色多孔菌酸,硫色多孔菌酸,去氫硫色多孔菌酸,去氫齒孔酮酸,變孔絢孔菌酸D,變孔絢孔菌酸C,阿里紅酸等。
經(jīng)過提取分離得到3種倍半萜類化合物[12-14],分別為Albicanic acid、落葉松脂酸和阿紅酸。
阿里紅提取物中已經(jīng)分離得到的甾類化合物有三種,分別為麥角甾醇、麥角甾-7,22烯-3β醇和麥角甾-5,22烯-3β醇。
阿里紅中直鏈烷烴如正十二烷(Dodecan)。阿里紅中多糖的含量也較高,研究者[14]將阿里紅粉末用石油醚,乙醚,80%乙醇依次進行回流提取,將殘渣的溶劑揮干后,加水回流提取,最后再用95%乙醇、丙酮反復抽洗,最終得到白色阿里紅多糖。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測定其中阿里紅多糖的含量,結(jié)果表明其中阿里紅多糖的含量為6.40%。
國外關(guān)于阿里紅中單體化合物的抗腫瘤實驗尚未見詳細報道,但有一些從其他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且在藥用擬層孔菌中也被發(fā)現(xiàn)的三萜成分已被國內(nèi)外學者廣泛研究。他們大多數(shù)均有較好的抗腫瘤作用。
郭淑英等[15]對阿里紅多糖的抗腫瘤作用曾做過一些研究,將其作用于S180荷瘤小鼠,測定其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抗腫瘤作用,結(jié)果表明阿里紅多糖對宿主生存和體重均無明顯影響,對小鼠S180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并且對免疫器官的影響較小。
周亞偉[16]對阿里紅中總?cè)瞥煞诌M行了抗腫瘤實驗,動物實驗表明藥用阿里紅中總?cè)平M分能夠有效地治療多種腫瘤疾病,尤其在預防肝癌、胃癌或結(jié)腸癌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吳霞等[8]對阿里紅不同濃度的乙醇提取物和不同溶劑的洗脫物部分進行高通量篩選,結(jié)果顯示在樣品濃度為9 μg/mL和91 μg/mL時,阿里紅的95%和70%乙醇提取物均顯示了對酪氨酸蛋白激酶(TPK)較低的抑制率。當樣品濃度為91 μg/mL時,不同溶劑的洗脫物對TPK的抑制率稍高于乙醇提取物。許多癌癥如上皮癌、腦瘤及白血病細胞等均發(fā)現(xiàn)有TPK活性。因此,TPK成為調(diào)控癌細胞生長的潛在目標。與此同時還進行了Caspaes-3抑制活性的高通量篩選的研究。Caspaess是一組天門冬氨酸特異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啟動Caspaes系統(tǒng)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對腫瘤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實驗結(jié)果表明阿里紅中的3-酮基-去氫硫色多孔菌酸在較高濃度時對Caspaes-3具有一定抑制活性。
體內(nèi)體外實驗均證明,阿里紅多糖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體內(nèi)實驗顯示,給荷瘤小鼠喂食不同濃度的阿里紅多糖,就能夠明顯地增加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數(shù),如脾臟指數(shù)和胸腺指數(shù)。胸腺指數(shù)可以反映出小鼠的免疫功能;脾臟指數(shù)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小鼠體液免疫的強弱。體外培養(yǎng)小鼠免疫細胞顯示,阿里紅多糖可以增加小鼠抗體分泌細胞的數(shù)量并提升其功能,進一步提高抗體水平;還可以通過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及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的含量,達到提高小鼠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17]。
體外實驗顯示,阿里紅多糖可有效的清除氧自由基,其半抑制濃度為3.866×10-6g/mL。而阿里紅多糖對H2O2的清除作用較弱,但是能夠通過抑制人血嗜中性粒細胞“呼吸爆發(fā)”產(chǎn)生的多種自由基[18],達到降低自由基水平的作用。
體內(nèi)實驗表明,用三組含量分別為20、40、80 mg/kg的阿里紅多糖給小鼠連續(xù)灌胃14 d后,檢測小鼠心臟和肝臟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明顯的升高。含量分別為40、80 mg/kg阿里多紅糖可明顯提高小鼠腎臟中SOD的活性;研究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以上各給藥組都能夠明顯降低小鼠心臟、腎臟、肝臟與脾臟中MDA的含量。以上實驗結(jié)果可以表明,阿里紅多糖在清除氧自由基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者[19-20]采用離體豚鼠氣管螺旋條的方法,研究了阿里紅提取物對組胺與毛果蕓香堿引發(fā)的氣管平滑肌痙攣有緩解的作用。結(jié)果顯示阿里紅對組胺導致的氣管痙攣的緩解作用比氨茶堿強;但是對毛果蕓香堿導致的氣管平滑肌痙攣無明顯緩解作用,表明阿里紅具有抗膽堿與興奮M受體的作用。同時研究了阿里紅的祛痰作用,顯示阿里紅的祛痰作用與NH4Cl相似。
阿里紅還具有抑制凝血酶的作用。研究者發(fā)現(xiàn):凝血酶對腦細胞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保護的作用,也有損傷作用。自發(fā)性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發(fā)生后,體內(nèi)凝血酶的毒性作用可以引發(fā)腦組織的繼發(fā)性損傷。但是,其發(fā)展過程可以通過加入抑制劑阻斷。現(xiàn)在,凝血酶與它的受體拮抗劑已經(jīng)引起科學家的注意,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新的拮抗劑的不斷發(fā)現(xiàn),ICH的治療水平會有較大的提高[34]。吳霞對提取分離的七種三萜酸類化合物對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做了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初步表明,阿里紅中的多孔菌酸D對凝血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45.36%[21]。
同時阿里紅還是一種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研究者[8]利用兩種高通量藥理活性篩選模型,一是對阿里紅藥材的不同濃度的乙醇提取物進行活性篩選,二是對不同溶劑的洗脫部位和單體化合物進行活性篩選。結(jié)果顯示:濃度分別為70%與95%的阿里紅乙醇提取物對乙酸膽堿酯酶的抑制率均為100%,并發(fā)現(xiàn),其丙酮和甲醇洗脫部位對乙酸膽堿酯酶的抑制結(jié)果和上面相同,這表明作為乙酸膽堿酯酶抑制劑,可以對阿里紅進行下一步的研究與開發(fā)。
阿里紅水提物急性毒性實驗研究表明,小鼠灌胃給予阿里紅提取物后,隨著給藥劑量的不斷提高,受藥小鼠表現(xiàn)為活動量減少,大劑量中毒小鼠表現(xiàn)為皮膚發(fā)紺,對死亡小鼠解剖發(fā)現(xiàn)胃脹氣,胃腸道充血擴張[22]。在臨床應用中,阿里紅藥材成人日用劑量為3~9 g,即人每千克體重為0.05~0.15 g,小鼠口服阿里紅提取物半數(shù)致死量為6.31 g/kg,是臨床病人成人日用劑量的126~378倍。實驗結(jié)果表明:阿里紅提取物較大劑量口服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對胃腸道系統(tǒng)一定的刺激作用,究其原因可能與阿里紅含有的松菌酸對胃腸道刺激作用有關(guān)[22]。
阿里紅是新疆維吾爾醫(yī)常用的民族藥用真菌,這種藥物入藥時性燥、熱, 具有消腫利尿,溫胃祛痰、祛風除濕、降氣平喘的功效和作用,臨床上經(jīng)常用于脾腫大、黃疸、閉尿、閉經(jīng)、吐血、氣喘、痰咳不出等。不但維吾爾族醫(yī)生喜歡使用阿里紅,柯爾克孜、哈薩克的民族醫(yī)生也有許多民間驗方用來治胃脘脹痛、咳嗽氣喘。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阿里紅煎服,每次1.5~3錢,每日2次,連服10 d為一療程。觀察105例,經(jīng)治五療程,結(jié)果顯效49例(46.7%),好轉(zhuǎn)36例(34.8%)。有效率81.5%。初步觀察,鎮(zhèn)咳、平喘效果較祛痰為好,對單純型療效較喘息型為好。治咳嗽和哮喘,取阿里紅1錢,甘草2錢。水煎服。治胃痛和胃酸過多,取阿里紅1錢5分,搓碎,水煎服。治尿路結(jié)石和腎炎,取阿里紅、纈草各1錢5分。水煎取汁,加蜂蜜服。治慢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取阿里紅、刺糖各1錢,用溫開水沖服。治咽喉炎和牙周炎,取阿里紅適量,煎水含漱。治毒蛇咬傷,取阿里紅適量,搓細末,醋調(diào)敷患處。
阿里紅在我國的野生資源非常豐富,開發(fā)阿里紅系列產(chǎn)品潛力大,市場廣闊。對阿里紅活性成分的研究將不斷闡明其構(gòu)效關(guān)系、量效關(guān)系,這定會把阿里紅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邵力平,項存悌.真菌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
[2] 鄧叔群.中國的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3] 潘學仁.小興安嶺大型經(jīng)濟真菌志[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
[4] 王濟憲.維醫(yī)常用藥材——阿里紅和駱駝刺[J].特種經(jīng)濟動物,2003(9):39.
[5] 高玉海,許慧春,鄧 儉,等.苦白蹄的生物學特性[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7,25(6):34-37.
[6] Chlebicki A,Mukhin,V A,Ushakova,N.Fomitopsis officinalis on Siberian Larch in the Urals Mycologist [J].Mycologist,2003,17(3):116-120.
[7] Wu Xia,Yang JunShan,Zhou Liang,et al.New lanostane-type triterpenes from Fomes officinalis[J].Chem Pharm Bull,2004,52(11):1375-1377.
[8] 吳 霞.維吾爾藥阿里紅、阿育魏實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2005.
[9] Wu Xia,Yang Jun shan,Yan Ming.Four new triterpenes from fungus of Fomes officinalis[J].Chem Pharm Bull,2009,57(2):195-197.
[10] 賈力耕.藥用擬層孔菌子實體化學成分及抗腫瘤活性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中藥材學院,2011.
[11] 韋彥余,顏世利,趙民安,等.層孔菌屬真菌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5,27(12):1449-1451.
[12] 馮 薇.層孔菌屬藥用真菌阿里紅和木蹄的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0:15-22.
[13] Epstein W W,van Lear C T,Anderson C G,et al.Minor treterpeniods ofFomesofficinalis[J].Phytochem,1972,11:2847-2851.
[14] 帕麗達,徐 紅,努爾古麗,等.阿里紅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測定[J].新疆醫(yī)學院學報,1998,12(2):158-159.
[15] 郭淑英,馮 波,孫雪松,等.阿里紅多糖的提取工藝研究及抗腫瘤作用初探[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9):2191.
[16] 周亞偉.一種阿里紅有效組分及其制備方法及用途:中國,101721434 A[P].2010-06-09.
[17] 叢媛媛,阿地力·阿不力孜,帕麗達·阿不力孜,等.維藥阿里紅多糖的提取及免疫活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0,27(7):569-571.
[18] 依巴代提·托乎提,瑪依努爾·吐爾遜,蘇巴提·吐爾地,等.阿里紅多糖對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29(1):15-17.
[19] 王 穎,呂巡賢,米克熱木,等.新疆藥用擬層孔菌平喘作用研究[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1998(4):183-185.
[20] 王 穎,呂巡賢,余佳琳,等.新疆藥用擬層孔菌祛痰作用的藥效研究[J].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8,21(1):77-79.
[21] 吳 霞,楊峻山,悅 生.阿里紅化學成分的研究(Ⅰ)[J].中草藥,2009,6(36):811-814.
[22] 安 賓,陳常春,李治建,等.阿里紅提取物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1,18(6):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