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琛
摘 要:通過對兩宋繪畫作品“漁父”形象的分析,發(fā)現(xiàn)漁父形象的變化。從中了解漁父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象征與含義,以及兩宋時期“漁父”形象演變的成因。
關鍵詞:漁父;圖像
中國古代文化里的“漁父”常被用來表達作者淡泊、幽遠、孤高的情感,其延伸的意義已超越了本身的職業(yè)定位,化為中國古代文學和繪畫中隱士的象征。查閱藝術史的文獻資料就可發(fā)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之際,“漁父”形象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繪畫中,當時畫家戴逵作《漁父圖》,史藝作《屈原漁父圖》。唐代王維的《輞川圖》留有漁父形象,五代荊浩在他的繪畫理論《筆法記》中也留下過關于漁父的繪畫方法。從五代開始,繪制“漁父”題材的作品愈加增多。趙干、董源、許道寧、郭熙、王詵、趙佶都繪過漁父圖。宋迪還總結(jié)出八種山水畫主題,其中關于漁父的有《遠浦帆歸》《漁村落照》。南宋李唐的《清溪漁隱圖》,馬遠的《寒山獨釣圖》,夏圭的《溪山清遠》,法常的《漁村夕照圖》等作品都有漁父的身影,元代更是漁父圖最盛行的時期。
1 兩宋的“漁父”形象的演變特點
山水畫中的人物一般作為作品的構(gòu)圖元素而存在,山水是畫家繪畫的主體。北宋的山水畫大多沿襲著五代山水畫的風格,構(gòu)圖仍以全景山水為主。畫家多半注重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和感悟,作品也是著重去表現(xiàn)自然之美。畫中的人物在畫面占據(jù)的比例極小,通常僅用來“活化”山水,使畫面充滿生機。如果沒有特別的上下文提示和鏈接,畫面描繪的真實活躍的人物便不會被作為焦點直接指向畫家心靈,而僅僅被視為畫家對日常所見的忠實再現(xiàn)。例如,五代趙干的《江行初雪圖》這卷作品,畫家將江邊天寒雪紛飛,岸上旅客、毛驢面露苦寒難行之色,漁家勞作艱辛描述殆盡,卻沒有通過山水或人物這一外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向往。宋代郭熙《早春圖》里的漁夫在圖畫的中景部分石崗的右方,正擺渡漁船撐桿靠岸,石崗左方延伸向水岸,岸邊??恐恢荒敬叭齻€人物,分別為一攜童長者和一位挑水者。遠處層巖疊嶂氣勢雄偉,近處巨巖上屹立著蒼蒼松樹,山路、小橋、漁船、行人,給人高深壯闊卻又祥和安寧之感??梢哉f這段時期畫家心目中的“漁父”多半指在江河湖中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他還沒有成為畫家理想中的概念人物。他還沒有放舟山水、垂釣碧波,或醉臥溪旁,也沒有遠離塵世紛擾,過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桃源生活。漁父在此,并非是畫家針對性地選擇了這一形象,而是畫家想要表現(xiàn)自然之美或者是人在大自然中安居樂業(yè)的狀態(tài)。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說道:“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xù)以分淺深,水之津渡橋梁以足人事,水之漁艇釣竿以足人意。”由此可見,作者在繪畫中加入人物、樓觀、橋梁等物主要目的在于映襯整個畫面,起到標示道路、突出畫面層次、增加山水的活性等作用。
南宋時期的“漁父”悄然發(fā)生變化。首先是他在畫面所占據(jù)的比例開始變大,形象上也已不再被畫家描繪成迫于生計,忙于捕魚的漁民形象。例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整幅作品,一老人坐舟之端垂釣,舟的前后畫幾道波紋,其余皆空白,漁父成為整幅圖畫的主角。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流露出凄清孤獨的落寞情調(diào)?!肚锝瓭O隱》畫面右側(cè)繪制了竹子,“漁父”戴頭巾,穿白衫,坐在船中,斗笠掛在船篷邊,魚竿插于船篷之上,抱漿而眠,儼然一幅文人的樣子。在這里垂釣成為一種狀態(tài)和寄托的方式,漁父已非真正成為一名靠捕魚為生的漁翁,他化為畫家托物言志的繪畫形象。畫家在描繪山川景象的同時,也在繪畫的構(gòu)圖形式和水墨基調(diào)中開始融入自己凄清憂愁的私人情感。
兩宋時期占據(jù)繪畫主流的是宮廷畫師與民間的職業(yè)畫師,我們目前所見的兩宋時期有關“漁父”形象的描繪多出自他們之手。文人畫的風格還沒有完善,也沒有如元代以后那樣大行其道,但文人在繪畫上的審美理論卻影響了宋代的畫家們,繪畫要具備文學性,繪畫要表達畫家的內(nèi)心情感。加上兩宋時期社會局勢變動,更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社會的關注點與精神追求發(fā)生了變化,繪畫表現(xiàn)的內(nèi)在精神也隨之發(fā)生轉(zhuǎn)變——北宋的漁父體現(xiàn)了平凡樸質(zhì)的鄉(xiāng)野生活;南宋,畫家對漁父的身份內(nèi)涵定位為閑適、淡泊。借此意象委婉曲折地傳送著自己復雜的內(nèi)心情感,以此達到言少意多的審美效果。
2 “漁父”所蘊含的文化含義
〖JP2〗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大都抱著“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取向,希望通過積極入世,實現(xiàn)人生的社會價值。但同時道家思想也對他們產(chǎn)生影響,在仕進文化外形成一股隱逸的暗流?!肚f子》與《楚辭》的兩篇《漁父》文章中所塑造的兩位高蹈遁世的隱士形象。從文化意義上說,“漁父”代表了一種遺世獨立的人格理想,“上善若水”的謙遜品格和歸于淡泊的人生智慧。長期出沒于風波,行走于浪濤的漁父,生命時時存在著各種不可預測的危險,但他們卻能泛一時扁船,從流漂蕩,任意東西,那是在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政治旋渦中可望而不可求的一種瀟灑,一種境界,一種自由,一種超脫。這也是許多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美好?!糐P2〗
漁父還與水聯(lián)系在一起?!肚f子》和《楚辭》中的漁父勸人不要過于執(zhí)著世事,應歸于自然,與世無爭。老子的論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薄胺蛭ú粻?,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的特性雖柔弱、趨下、不爭。但水也能克剛強,不爭但天下沒有能與之爭。退隱江湖以漁釣為事,與高居朝堂之上手握重權(quán)相比,看似處于弱勢,但又會因沒有追逐名利地位之心,反而無欲則剛,使得退隱之人穩(wěn)于不敗。流水還有時間象征的意蘊。與似水流年相比較,漁釣給人的感覺似乎更為淡定。人靜坐垂釣時面對流水沉思,關于人生、歲月、價值的種種思考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涌上心頭。這種反思常能帶給人一些超越現(xiàn)世的解脫感。
3 兩宋“漁父”形象演變的成因
傳統(tǒng)畫工的繪畫多為單純的再現(xiàn)性藝術。但隨著宋代科舉制的完備和延伸,皇家畫院在國力和需求的保證下得到發(fā)展與完善,書畫及其他藝術工匠類的從業(yè)者也需通過考試選拔。院畫的創(chuàng)作在宋徽宗時期出現(xiàn)了藝術高峰,也與宋徽宗設立畫學相關?!爱媽W”不僅僅是為解決畫師們的繪畫技能問題,還要通過學習其他的知識來大力、全面地提高畫者的文化學識修養(yǎng)?!端问贰罚骸爱媽W之業(yè):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以《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余書皆設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意與否,仍分士流、雜流,別其齋以居之。士流兼習一大經(jīng)或一小經(jīng),雜流則誦小經(jīng)或讀律。考畫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畫學還做到“因材施教”,還根據(jù)士流與雜流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學,有不同的要求。這樣的教學課程的設立,使職業(yè)畫家們的全面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宋徽宗所主持的繪畫考試,主要是對繪畫的文學化導引。唐志契的《繪事微言》記載了宋徽宗在翰林圖畫院,屢次采用唐人詩句對畫工進行考試。常用“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多數(shù)人都在“酒家”上做創(chuàng)意,只有李唐畫橋頭竹林外掛一酒簾,徽宗喜其得“鎖”字意。又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考試,許多人畫馬、畫花,而有一人畫無數(shù)蝴蝶飛逐馬后,徽宗以其理解詩意。畫家在考試時不僅要能正確理解詩意,還能在創(chuàng)作中能委婉含蓄地表現(xiàn)出更多的象外之意,可見畫師們在文化修養(yǎng)上也有一定的提高,那么他們在人物的形象創(chuàng)作上也會傾向文學意象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