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田真紀子,王麗榮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池田大作培育“地球市民”的教育觀探析
奧田真紀子,王麗榮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池田大作“地球市民”必須具有三個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暗厍蚴忻瘛钡慕逃?,一是要有“相信人的潛在的可能性”的慈愛,二是要督促“自己自覺無可替換的使命感”,三是要以身試教。
地球市民;教育;菩薩;池田大作
現(xiàn)今,全世界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危機,諸如戰(zhàn)爭、環(huán)境破壞、“南北”發(fā)展的差距、民族、宗教以及言語不通衍生出來的人類分裂等問題堆積如山,解決之道看來遙不可及。然而,這一連串問題的潛在原因到底是什么?池田大作認為,這是因為在各個領(lǐng)域都喪失了“人性”,忘記了“人類幸?!边@一根本目的而導致的失敗。所以,我們必須回歸“人性”,從這個原點重新出發(fā),全世界都需要進行人性革命,尤其是要創(chuàng)造新“人性”教育。這就是池田提倡的崇高理想。
池田大作的“地球市民”思想是他和諧思想的核心。這幾十年來,在與世界上許多人士的對話中,他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以遠大的眼光,看清新人類社會與市民之間的連帶關(guān)系”、“具有地球規(guī)模的價值創(chuàng)造的才智”的人,這就是“地球市民”的眼光。[1]而且,“那絕對不是能說幾個國家的語言,旅行過幾個國家就能斷定。我的朋友中,有許多是從未踏出國門,但都懷有祈愿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大愿,為此貢獻心力的偉大庶民”。[1]根據(jù)池田在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關(guān)于“世界公民”的演講可知,“地球市民”具有以下幾個條件:一、具有深刻認識生命相關(guān)性的“智慧之人”;二、對人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不畏懼、不排斥,而是去尊重、理解,并視這些差異為成長資源的“勇敢之人”;三、對受苦受難的人,無論遠近,都能給予關(guān)懷提攜的“慈悲之人”。就是說,他認為“地球市民”具有三個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而且,為了具體實現(xiàn)這“智慧”、“勇氣”、“慈悲”,最扎實的基礎(chǔ)就是佛法的世界觀。[1]關(guān)于地球市民的概念,池田最注重的是佛法中的森羅萬象相依、相關(guān)性的原理。
(一)“地球市民”的三個要素
第一,認識生命相關(guān)性的“智慧之人”。
地球市民的首要、也是關(guān)鍵的條件是“認識生命相關(guān)性”。池田關(guān)于這一點是如此解析的:佛典中記載許多表現(xiàn)多種相互依存的美妙譬喻。其中描述的帝釋天是保育生命的大自然力量的象征。在他的天宮里掛著巨大的羅網(wǎng),網(wǎng)的每一個小結(jié)都有一顆寶珠,每顆寶珠都與其他寶珠互相輝映。當我們察覺這個關(guān)聯(lián)性,循著這條相互依存的“生命線”,我們就能從地球的鄰人中,發(fā)現(xiàn)那放射光芒的寶珠。
這意味著,有了他人,才能發(fā)揮自己人性的光芒。[1]如果沒有他人,就沒有自己磨練的環(huán)境。
第二,關(guān)懷別人的“慈悲之人”。
關(guān)于“智慧之人”,池田先生說道:“佛法就是基于這種‘生命’的深奧‘共鳴’,而去促使啟發(fā)智慧。因為這種‘智慧’會帶動‘慈悲’的行動。”[1]池田先生說的有道理,但是筆者覺得任何一個人都有喜好不喜好,他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好。因此,佛法所說的“慈悲”,絕不是要強迫壓抑喜惡這種人類的自然感情。而是說,即使是討厭的人,也能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對自己的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提升自己的人性。佛法就是呼吁人們要看清這種可能性?!拔夷転閷Ψ阶鍪裁??”從這種“關(guān)懷別人”的“慈悲”心中,“智慧”會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從這些內(nèi)容來看,池田先生認為有了與他人生命的深奧“共鳴”,才能啟發(fā)智慧,從而帶動慈悲性行動。
第三,不斷行動的“勇敢之人”。
雖然有關(guān)懷他人的心,可是每個人的反應(yīng)也有差異。怕對方怎么反應(yīng),或者有了意外反應(yīng),人和人之間就會產(chǎn)生隔閡。池田先生強調(diào),佛法教導我們,人人心中皆潛在著“惡性”與“善性”。所以無論碰到什么樣的人,最要緊的就是要相信對方具有善性,并堅定加以發(fā)掘的決心。這種勇敢的行動中,脈動著慈悲,即借著不斷的關(guān)懷,去引發(fā)他人生命中極為尊貴的善性。這是一種挑戰(zhàn)。關(guān)懷別人需要“勇氣”。沒有“勇氣”,就不會有行動,“慈悲”只會淪為“觀念”。也就是說,“慈悲”體現(xiàn)在不斷的“勇氣”行動里。[1]
(二)“地球市民”的具體人格典范——“菩薩”之人
池田教導我們:在佛法上,具備“智慧”、“勇氣”、“慈悲”,為別人而不懈行動的人格被稱為“菩薩”。
一般來說,所謂“菩薩”就是施益于他人?!捌兴_”是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原為釋迦牟尼尚未成佛時的稱號,意指為了追求成佛之道,而從事慈悲菩薩行的人。①佛法用語(菩薩)[EB/OL].在線新華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5/343737.html,2013-10-22.菩薩是指不斷努力想成佛的眾生,這是將菩薩界視為達到佛界的一個過程。而修行菩薩道的目的,在于鞏固此生命境界,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脈動著慈悲的節(jié)奏。
“菩薩”的特征有幾個特點。其一是為了眾生的幸福,菩薩立下了“四弘誓愿”,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數(shù)誓愿斷”、“法門無盡誓愿知”和“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四個誓愿,代表著四個目標,敦促修菩薩道的人去磨練自己、力求佛智,并且為眾生“拔苦與樂”。②佛法用語(菩薩)[EB/OL].國際創(chuàng)價學會網(wǎng)頁,佛法,http://www.sgi.org/chs/buddhism/buddhist-concepts.html,2013-11-22.
同時,池田借著佛法的“十界論”來理解這概念,菩薩界是人的十個生命狀態(tài)之一,所以不分男女,誰都具有。在十界論中,利他的境界代表菩薩界。而且,如上所述,具備“智慧”、“勇氣”、“慈悲”,為別人不懈行動的人格稱為“菩薩”。
從這個層面來看,“菩薩”可以說是超越時空,提供了一個“地球市民”的典范。[1]
(一)“教育”本來是“菩薩”的事業(yè)
池田認為,“教育”本來是菩薩的事業(yè),“‘教育’必須帶有光榮的‘使命感’,要在有形、無形上,為未受教育的人作出‘貢獻’?!薄敖逃袝r也會帶來身份、地位、權(quán)威。但我認為,教育應(yīng)該促進自身的人格完成,培育偉大的心胸以包容和奉獻他人?!保?]也就是說,教育的意義在于給人戰(zhàn)勝自己的力量和勝任于社會、開拓人類未來的能力。
關(guān)于這一點,池田經(jīng)常引用一位人本教育家勝鬘夫人的實踐。根據(jù)佛典,她是與釋尊同時代的教育家。在池田眼里,她的具體育人方法是:一、溫柔體貼的話,即對話:愛語;二、給他人某種東西:布施;三、為他人行動:利行;四、投入人群中,一起工作:同事。[1]
池田認為,“菩薩”就是以母親般的“慈愛”,守護培育每一個人生命中具有的至尊“善性”。所以,菩薩之人的誓愿就是“只要看到孤獨的人、受不當拘禁失去自由的人、為病苦惱的人,為災(zāi)難所苦的人、貧困的人,我絕不會舍棄他們。一定要讓他們安穩(wěn)、富裕”。[1]菩薩關(guān)懷人的范圍如此無限。筆者覺得這就是培育“地球市民”之核心,也可以說是培養(yǎng)共生感覺的一種方法。
在這種培育過程中,池田最重視和“相信”人內(nèi)在的“善性”,主張通過愛語、布施、利行和同事這四種實踐,薰發(fā)人們的“善性”。池田相信,菩薩的行動,始于相信人內(nèi)在的“善性”。而且,池田也同時看重,始于“不信”的人內(nèi)在的“惡性”。在人類生命中,也同時潛伏著會造成破壞、分離的根本之惡。所以,菩薩正視佛法所說的“元品無明”,對之予以迎頭痛擊。池田教導,人們的連系是善(大我),人們的分離是惡(小我)。就是說,人內(nèi)在的“善性”會促進自己與別人的共生與提攜。相反地,“惡性”會使人離開他人,進而使人背離自然,帶來“分裂”。漠視人的共通性,執(zhí)著于與他人之間的差異的分裂病理,也是超越個人的層次,“集體自私”的本性。這種本性尤其會在排他性、破壞性的民族中心主義以及國家中心主義的深層中顯著地表現(xiàn)出來。努力克服“小我”,覺知“大我”,并付諸“利他益己”的行動的人就是菩薩。[1]
總之,“地球市民教育”首先必須薰發(fā)人們的“善性”,其次也必須產(chǎn)生“利他益己”行動。這種“地球市民教育”本來是“菩薩”的事業(yè)。而池田的對話和平活動,就是這些內(nèi)容的體現(xiàn)。
(二)池田大作關(guān)于培育地球市民的方法
第一,“相信人的潛在的可能性”的慈愛。
如上所述,池田認為教育是“相信人的潛在的可能性”的慈愛。同時,法華經(jīng)生命哲學的實踐也在于“相信人的生命的潛在力”。那是從一種不論別人是怎樣的姿態(tài)、不為眼前一時的現(xiàn)象所左右的強大信念中產(chǎn)生的。更進一步地說,池田所說的“信”是一種對以“所有人的生命根源處一定有佛性存在的宗教思想”為基礎(chǔ)的信賴人的“信念”。[3](P47)
他說過,“老師相信學生,這才是教育的思想主干。可以說‘信賴’是否牢牢樹立在教育的中心決定教育的成敗”[2](P114),強調(diào)了“信”?!安徽撌钦l都擁有某種才能的嫩芽。促使這株嫩芽生長最好的養(yǎng)料難道不是給予它信任嗎?……相信總有一天,芽兒會長大,應(yīng)該溫暖地守候、耐心地鼓勵它。不論怎樣都能相信孩子嗎?也可以說信任力會受到挑戰(zhàn)?!保?](P118)
池田不考慮其學歷、成績,而是用心地將一個又一個的青年培養(yǎng)出來了。他善于聽取每個人的情況,對其進行鼓勵,徹底相信他們的可能性。池田曾與創(chuàng)價高中學園因成績不佳而煩惱、升學有困難的學生面談,給予他們鼓勵。池田對學生們的身體情況、上學時間、家庭情況等進行了具體地詢問,并鼓勵他們道:“不能因為成績不好就變得自卑。這一次,一定要挑戰(zhàn)一下哦”,“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的科目”,“一厘米也好,兩厘米也好,絕對不能放棄,一定要努力,前進是很重要的哦”。[4](P56-58)在那之后,大家都將這當作一個轉(zhuǎn)折點,奮發(fā)向上、不停地發(fā)奮學習。后來,這些學生中有的還成為了大學教授。有時候,池田對海外留學、奮斗的青年們也寄去鼓勵的信件。池田告訴那位青年,他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為晚輩們開辟道路。這位青年因他的鼓勵而奮起,順利取得了博士學位。在那之后,他作為美國的創(chuàng)價大學校長,至今仍在為后繼人才的培養(yǎng)盡心盡力。[5](P392)
雖然池田鼓勵的是某一個人,但是實際上關(guān)聯(lián)到的學生數(shù)量卻是數(shù)不清的。從池田這樣的教育態(tài)度中,我們能夠看出他既不會因?qū)W生成績優(yōu)秀而重視他,也不會因成績不好而輕視他,不論對哪個學生都是平等地鼓勵?!翱梢哉f,讓學生意識到并明白自己是多么偉大的存在,自己身上有多么無可限量的潛力,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的使命”[2](P392)、“孩子就像是鉆石的原石,可是原石如果不打磨的話,還是原石的樣子。大家都蘊含著‘可能性’這一美麗的光芒。重要的是讓他意識到這種光芒。孩子意識到它的存在,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這種光芒,這時稍微給他一點推動力,之后他便能自己打磨自己,不論到哪里都能增添其閃耀的光芒。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的教育”。[2](P115)
第二,督促“自己自覺無可替換的使命感”。
這種“使命”就是超過私欲,成就“偉大的自我”。所謂“大我”為生,就是說,自覺自身的生命尊嚴。如果人意識到“大我”的時侯,人的人生方式就會有很大改變。池田說:“人自覺無可替換的自己使命,蓬勃地發(fā)揮自己不為人知的潛能?!?/p>
這些教育目的也是創(chuàng)價大學的建校精神之一,即“成為守護人類和平的要塞”的建校精神。這也是對的,堅持教育是為了孩子們真正的幸福和成長理念、為了創(chuàng)造和平社會與軍國主義勢力斗爭而死于獄中的牧口常三郎先生思想與行動的繼承。另外,創(chuàng)價高中學園的校歌《草木萌生》的歌詞,明確地顯示出其目的觀,如:“為何睿智”、“為了承載后代的世界”、“為了創(chuàng)造社會的繁榮”、“為了民眾的幸?!?、“為了世界的和平”。由此,超越眼前的利害、小我,向著“遠大的理想”前進,成為創(chuàng)價高中學園學生立誓之歌。[6](P271)
再說,“不能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這是池田在關(guān)西創(chuàng)價高中學園的第一次入學儀式上所說的話。[7]關(guān)于這點,池田通過佛法“共生”的生命思想教導我們:萬物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由此而形成緣起觀。這種思想表明:如果沒有他人的幸福也就沒有自身的幸福,這就必然產(chǎn)生利他和慈善的行為。它所考慮的是從自我中心的小我出發(fā),擴大為祈求更多人的幸福,并因此而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已成為了創(chuàng)價高中學生的行動規(guī)范。這些思想都表明:教育不是固執(zhí)小我,而是為他人盡力,為人類盡力——以大我為生。
第三,以身示教。
池田大作本人也為實現(xiàn)各文明、各民族、各宗教間的融合性的緊密聯(lián)系,不斷推進著與世界各領(lǐng)域知性的勇氣對話。他與國家元首、文人、大學校長等人的對話,已經(jīng)超過1600次。這些對談內(nèi)容以對談集的形式出版的書籍已達43部,包括正在進行的對話則超過50部。反映不同文化的這些對話者有政治家、文學家、記者、宇航員、歷史家、藝術(shù)家、經(jīng)濟學者、宗教學者、醫(yī)學者、物理學者、作家、哲學家、和平活動家等。這些一流文化人和池田之間開展的對談,超越了不同文化和宗教、思想,他們相互訴說克服艱難困苦的人生,在很多方面產(chǎn)生了共鳴。
近年,池田將“人學”的精髓以特別文化講座的形式,有時以直接講座的形式,有時通過報紙的形式教給學生。他在特別文化講座上講到三個題目:第一屆講座是“談歌德”,第二屆講座是“談革命作家魯迅”,第三屆講座是“談居里夫人”。[6](P231)可見,他通過談偉人的一生試圖給予學生啟發(fā),使他們思考自己應(yīng)該如何度過人生。池田的演講和講座具有促進發(fā)展學生的智慧而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池田對學生一貫進行的“鼓勵”和“談話”等,是對學生作為“地球市民”懷有無限期待的流露。在入學典禮及畢業(yè)典禮時,池田往往通過中國杰出人物的事跡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地球市民意識。池田還通過這些積極的交流,培育出了學生們的尊敬他國文化的意識。創(chuàng)價大學及創(chuàng)價高中學園的畢業(yè)生都一致贊揚、學習創(chuàng)辦者的勇敢精神、和平實踐。
作為一個曾經(jīng)在池田先生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價大學通信教育學部教育學專業(yè)學習的學生,同時作為創(chuàng)價學會的會員,我也在池田先生各種形式的鼓勵中感受到慈愛與感動,受到池田地球市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也看到身邊很多人因為池田先生的鼓勵而變得更好。在創(chuàng)價大學求學的時候,我在周櫻下刻苦學習。畢業(yè)典禮時,創(chuàng)立者池田先生對我們畢業(yè)生說道:“中國對日本來說是文化的大恩之國。希望有志青年能去中國為中國人民做貢獻?!边@一席話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那些日子成為我人生的基軸,也成為我之后十年在中國從事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在池田教導下積累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更促使我進一步去探究,這也成為我在中國最高學府研究池田先生生命尊嚴思想及其地球市民教育實踐活動的動機。
1999年到2005年的這6年期間,我有緣作為一名日語教師在湖南師范大學任教,通過上課,有了和許多中國學生交流的機會。在1999年舉行的湖南師范大學授予池田先生名譽教授的授予儀式上,我向?qū)W生講述了創(chuàng)價大學和池田先生的和平行動。在這里作教師期間,我和系主任冉毅先生一道致力于日語系的發(fā)展,并于2000年獲得了由湖南省教育委員會頒發(fā)給外國教師的“芙蓉獎”。當時,池田先生也對我為中國的教育活動做出的貢獻轉(zhuǎn)達了欣慰之情,這讓我更加發(fā)奮努力,也成為我畢生致力于日中友好教育的動力。當時,靖國神社問題等政治形勢的變化、SARS的流行等等事件,每次我都為媒體毫無責任心的煽動民眾而感到痛心,同時每次都能感受到許多中國人作為朋友的真心,這都讓我感到人類是超越國界的。幾年后,兩校的交流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價大學不斷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日語系學生作為實習教師來任教,這些教育交流的結(jié)果都成為深入探究池田先生地球市民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資源。2002年,湖南師范大學創(chuàng)立了池田大作研究所,我也有了更多的與中國池田思想研究所的教師進行交流的機會。之后,我有幸獲得了與廣東肇慶學院、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中山大學池田研究所的老師們交流的機會。從這些交流中我獲得了啟發(fā),感受到要把池田先生的生命尊嚴思想推廣到社會,還需要通過學術(shù)性的探討,將其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關(guān)于池田思想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關(guān)系到中國人對池田先生近些年來思想及活動的再評價,對中日關(guān)系也有一定的影響。關(guān)于中國人對池田思想的關(guān)注,一位研究所的老師的話讓人記憶猶新:“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為了適應(yīng)新時代在不斷進行摸索,池田思想作為吹進來的一股新風,有其研究價值。不過,池田思想涉及面廣,而且對中國來說,又是一種外國的新思想,整體來說比較難把握,如何從作為現(xiàn)在中國人精神基礎(chǔ)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儒教等中國傳統(tǒng)思想,聯(lián)系到池田思想,這是今后的課題”。很多中國研究員的類似觀點都成了我去探究的動力。
我本人對中日友好的愿望與從池田先生思想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的實感都以在中國高校攻讀碩士課程的形式,通過2005年在湖南師范大學撰寫的碩士論文《池田大作的教育倫理思想述評》體現(xiàn)了出來。2007年開始,我?guī)煆闹猩酱髮W王麗榮教授,并對碩士論文的題目進一步深化,開始以本題目《池田大作的生命尊嚴思想及其實踐研究》撰寫博士論文。雖然,其過程幾經(jīng)周折,可是,遇到池田先生這人生之師,我受到了許多鼓勵,這是我以前沒有想象到的。因此,我自己人生的過程也是培育池田地球市民教育的一種結(jié)果。
作為池田一生事業(yè)的“地球市民”的培養(yǎng),是通過基于法華經(jīng)生命尊嚴思想的實踐實現(xiàn)的。那是這樣一種挑戰(zhàn):每一個人擴展自身的無限可能性,創(chuàng)造多樣人才之花爛漫開放的“人間文化”;那是這樣一種挑戰(zhàn):創(chuàng)造人與人之間能相互稱贊各自優(yōu)秀之處的“和平文化”。所有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的社會,才能深化這種“同樣是人”的共同意識。這只有站在作為實踐目的的“生命尊嚴”、“人的尊嚴”這一視點才有可能。而且,池田認為社會對21世紀宗教要求的使命,也是去“開發(fā)人生命中的潛質(zhì)”,“讓‘生命尊嚴’的潮流在社會中脈動,孕育出如此的民眾紐帶”。[8]
展望人類的未來,池田堅信,教育家之間超越國家的全球性合作,比什么都更為重要?;诖?,更應(yīng)重視的是“教育家的高峰會議”。
[1]池田大作.探討“世界公民”的教育(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1996-06-12)[EB/OL].池田大作中文網(wǎng),http://www. daisakuikeda.org/chs/lotus-sutra.html,2013-11-22.
[2][日]池田大作.教育の世紀へ[M].日本:第三文明社,2011.
[3]陳志興.《法華經(jīng)》智慧與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探討[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4][日]池田大作.創(chuàng)価教育の源流[M].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創(chuàng)友會,2005.
[5][日]池田大作.新人間革命:第12巻[M].日本:圣教新聞社,2006.
[6]王麗榮.池田大作德育理論及其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12.
[7][日]池田大作.隨筆新·人間革命(327)[N].圣教新聞,2003-05-09.
[8][日]大白蓮華(第37回『SGIの日』記念提言「生命尊厳の絆輝く世紀を」)[M].日本:圣教新聞社,2012.
An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Thoughts in Daisaku Ikeda's Idea of"Global Citizenship"
Makiko OKUDA,WANG Li-rong
(Education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In Daisaku Ikeda's idea,"global citizenship"relates to people of"wisdom","courage" and"compassion".The education of"global citizenship"is realizable on three conditions:first, compassion of"the belief in human's potential possibility";second,cultivation of"one's sense of irreplaceable mission";and,third,the educator's own personal devotion to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s.
global citizenship;education;Bodhisattva;Daisaku Ikeda
G40-0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4.009
1674-8107(2014)04-0053-05
(責任編輯:韓曦)
2014-01-13
1.奧田真紀子(1967-),女,日本愛知縣人,教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語教學與研究。2.王麗榮(1958-),女,湖北黃石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