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裕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孔子與官書制度(上)
——孔子對書籍傳播的歷史貢獻
劉光裕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孔子將六種官府典籍作為私學教材,結果演變?yōu)榱N民間之書,這是古代對官書制度的首次重要叛離;他給弟子講學又開民間著述之先河,從而為結束官書制度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在官書制度下,源于孔子講經而產生的各種經學傳記,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內的任何個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學的集體著作。通過官書與漢以來書籍的比較,可以看出,孔子將經義“口授”弟子而不錄為文字,以及經學傳記經長期“師徒相傳”后演變?yōu)橐患抑畬W集體著作的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觀因素——官書三特征影響制約的必然產物。以官書制度為歷史背景,考察孔子與官書制度之間存在的既接受又叛離、既繼承又變革的復雜關系。以出版學觀點詮釋孔子所作所為,著重考察書籍尚未公眾傳播對文化活動的影響,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或可為重新認識諸子以至先秦學術提供一個新途徑與新思路。
孔子;官書三特征;公眾傳播;作者不署名
我國最早書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來學者章學誠、章太炎等稱為官書。所謂官書制度,就是“書在官府”,民間無書,官府壟斷所有書籍的一種制度。官書與官書制度鼎盛于西周,衰落于東周,結束于漢代??鬃?,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周代上千年歷史,分西周與東周。東周又分為兩個時期,前者為春秋(前770—前476),后者為戰(zhàn)國(前475—前221)??鬃由钤诖呵锖笃?。官書作為歷史上唯一書籍,官書制度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制度,都是孔子必須面對的客觀現(xiàn)實。官書是天子的政治工具,是貴族特權等級的標志,由此決定官書不準公開流通,作品不準公諸于眾,總之不準公眾傳播。再者,官書制度下無法建立將作品在精神上或名義上視為作者所有的觀念,亦即無法建立著作權觀念。因此從出版學看來,官書具有三個重要特征,即不準公眾傳播,作者不署名,書無定本。①出版學歸納這三大特征,是官書與漢以來書籍的基本區(qū)別。官書三特征對文化活動的影響,至為重大。首先,官書作為書籍因不能公眾傳播而無法成為社會傳播工具,所以只要存在官書制度,書籍就不能成為社會公眾可以利用的傳播工具或媒介工具,思想家或著作家都無法利用書籍或文字作品傳播思想或學說。其次,官書制度下不將作品視為作者己有的社會觀念,必定對作者及其著作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最終在作品中形成一種特殊的著作權關系。由此可見,官書制度與官書三特征對社會上的文化活動以及思想家的影響與制約,可謂無所不在,非常重要。本文以官書制度為歷史背景,從出版學觀點詮釋孔子所作所為,考察他與官書制度之間存在的既接受又叛離、既繼承又變革的復雜關系。以出版學觀點重新認識孔子是作者的一種嘗試,或可為重新認識先秦諸子以至先秦學術文化提供一個新途徑與新思路。
遠古時代的官書制度是在史官文化基礎上產生的。史官文化大概產生于中原地區(qū)最初國家政權建立以后,以西周為鼎盛,它的基本特征是官府對文化的全面壟斷。全國所有學校都是官辦學校即“官學”,此外沒有別的學校;所有學術都是“王官之學”,此外沒有別的學術;所有書籍都是官府典籍即“官書”,此外沒有別的書籍。官府對文化實行這種鐵桶般的全面壟斷,就是史官文化。史官文化的社會根源是政教合一。巫與史,本是原始宗教首領與文化“先知”。華夏先人在氏族基礎上建立了國家政權后,巫史成為朝廷重臣,天子通過以巫史為首的宗教文化官員,將教育、學術、典籍等都壟斷在自己手里。這樣全面壟斷文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壟斷宗教,借宗教的力量強化政治,鞏固統(tǒng)治,就是所謂政教合一。世界上凡有政教合一,必然產生這樣那樣的文化壟斷。我國史官文化就是商周時期政教合一的產物。此外,史官文化還與政治上的世卿制、經濟上的國有制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成為這種文化壟斷得以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與壟斷相始終的史官文化,它的三大基石便是:以官學制度壟斷教育,以“王官之學”壟斷學術,以官書制度壟斷典籍。年代久遠,官書制度究竟如何壟斷典籍,詳情難知,下面僅以有關《周易》與《春秋》的兩件事略作說明。
其一,“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前762)”載:“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边@一年,距孔子出生121年。后來,孔子辦私學以六藝為教材,《周易》是六藝之一?!吨芤住繁臼侵芡跏也敷咧畷?,據說西周初年就有?!蹲髠鳌愤@則資料說明,陳國在此以前沒有《周易》其書。要是在西漢,連普通太學生也可以通過傳寫或其它方式獲得《周易》。那么,這位“陳侯”為何要靠東周史官將《周易》從洛陽王室偷偷帶給他呢?“陳侯”作為一國諸侯為何不能像漢代太學生那樣任憑自己意愿獲得《周易》呢?今天從春秋時的“陳侯”與漢代太學生之間的上述區(qū)別,可知先秦官書與漢以來書籍之不同。春秋時的“陳侯”身處官書時期,而官書制度之壟斷典籍,首先是禁止貴族私家覬覦典籍,因為當年民間連讀書識字的人也沒有,有可能覬覦君王典籍者,唯為諸侯與貴族。天子是全國典籍的最高擁有者,像“陳侯”那樣的諸侯擁有什么典籍,要按禮法等級由天子賜予。天子沒有將《周易》賜陳國,“陳侯”就不能擁有《周易》。人們都知道魯國擁有周成王賜予的《周易》,魯國距陳國不算遠,要是官書允許傳寫,“陳侯”想要《周易》只需派人到魯國去抄就行了??墒菑摹爸苁酚幸浴吨芤住芬婈惡睢边@件事,說明《周易》不準傳寫。實際上,不僅《周易》不準傳寫,所有典籍都不準傳寫。官書制度下的典籍,是天子的政治工具,是貴族特權等級的標志,故而一概不準傳寫。例外者大概只有《詩》《書》《禮》《樂》,它們因為早就是官學教材,貴胄子弟人人要學,這樣才成為例外。官書不準傳寫,就是不準公諸于眾,不準公開流通,總之是不準公眾傳播。在社會學看來,書籍可以在公眾間傳布是一種自由。漢代人獲得了這種自由,所以漢代太學生可以傳寫《周易》或其它書籍;這種自由,春秋時連“陳侯”也不能享有。從這樣的對比,約略可知官書制度之壟斷典籍。
其二,孔子說:“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以六藝為教材,《春秋》是六藝之一??墒牵鬃诱f過這樣的話:“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P155)若是漢代以來的辦學,將史書作為教材是普通平常的事,那么孔子修訂魯國史書《春秋》作為教材,為什么說“罪我者其惟《春秋》”呢?孔子何“罪”之有?對此,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經學略說》解釋說:“周史秘藏,孔子窺之,而泄之于外,故有罪焉爾。向來國史實錄,秘不示人?!保?](P116)這解釋是有根據的,《史記·六國年表》也說:“史記獨藏周室?!薄笆酚洝敝甘窌?;“獨藏周室”意為秘藏官府。古代史書“秘不示人”的原因,除了官書不準公諸于眾,還因為史書載有對君王與貴族的褒貶之辭。因此,王室與諸侯的史書數量雖然很多,一概秘藏官府,嚴禁外泄,連高官也不準隨便閱讀。周官學從不以《春秋》為教材??鬃右郧?,申叔時主張以《春秋》教楚國太子①參見《國語·楚語上》載申叔時答士舋問太子之教。,叔向以《春秋》教晉國太子②《國語·晉語七》:“羊舌肸(叔向)習于《春秋》,(晉悼公)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史籍所記僅此而已。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孔子將《春秋》作為私學教材,膽敢將嚴禁外泄的史書流布到民間,故有負罪之感?!白镂摇痹圃茖儆诠贂贫认碌奶厥庑睦矸磻?,漢以后已無法理解。這也說明孔子在民間辦學,動輒得咎,決非易事。
從上面兩例,可以對官府如何壟斷典籍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史官文化的服務對象是君王與君權,它通過官學制度、王官之學、官書制度三者構筑了全面壟斷的銅墻鐵壁,將庶民完全徹底地排除在外,即使是“陳侯”那樣的貴族要讀官學教材以外的典籍也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就官書而言,它早已不是原始書籍,而是已成為一種合格的書籍。
按理說,書籍是一種傳播工具或媒介工具,具有促進文明進步的巨大作用??墒?,只有公眾傳播的書籍才能成為傳播工具;不向公眾傳播的書籍,只是記錄文字的載體而已,無法成為社會傳播工具。從書籍文明看,官書三特征都是消極因素,其中最大的消極因素就是不準公眾傳播。如前所說,典籍是天子的政治工具,是貴族特權等級的標志,所以不準公眾傳播又是官書制度的生命所在。只要官書制度存在,書籍就無法走向公眾傳播,也無法成為公眾可以利用的傳播工具。可見,春秋以來我國書籍事業(yè)的根本方向是,變革官書制度,走公眾傳播之路。
歷史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東周以來,王室式微,諸侯崛起,禮崩樂壞,社會變革遂成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鬃由畹拇呵锖笃?,全國戰(zhàn)亂頻仍,社會變革愈演愈烈。舊制度、舊秩序不斷趨于瓦解;新制度、新秩序不斷萌生并成長。西周堅持以壟斷治國,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實行全面徹底的壟斷;壟斷者為天子與少數世卿貴族。西周是少數大貴族的自由天堂。東周以來的社會變革必須以沖破大貴族壟斷作為首要條件,因而社會變革的過程,成為沖破大貴族壟斷、爭得某種自由的過程??鬃幼鳛轸攪家?,本與完全排斥民間的史官文化不相干。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將他推上歷史舞臺,為他成為與史官文化分道揚鑣的偉大思想家準備了條件,從而使他與官書制度產生了一系列復雜關系。
先看政治經濟領域的變革。
東周以來,西周的貴族寡頭政治亦即世卿政治,以“陪臣執(zhí)政”為標志,逐漸走向衰落。到公元前594年,魯國行“初稅畝”,表明私田逐漸被社會認可,世卿世祿的經濟基礎——公田制不再穩(wěn)固了。公元前542年,孔子9歲,鄭國發(fā)生一件大事:子產“不毀鄉(xiāng)?!雹邸蹲髠鳌贰跋骞荒辍保骸班嵢擞斡卩l(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倌崧勈钦Z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保ā妒涀⑹琛繁荆?。子產(?—前522)是鄭國政治家?!班l(xiāng)?!睘榈胤焦賹W,有資格進“鄉(xiāng)?!钡娜藶橄聦淤F族。按周制度,下層貴族不準議論時政。子產“不毀鄉(xiāng)校”,是允許下層貴族在“鄉(xiāng)?!卑l(fā)表與當局不同的政見,亦即向下層貴族開放言論自由。寡頭政治與言論自由,兩者水火不容。子產向下層貴族開放言論自由的客觀原因是,以前那種寡頭政治已行不通了。再如,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這是將刑法中一種(不是全部)鑄于鐵鼎,公諸于眾。按周制度,刑法由貴族掌控,不向社會公布。將刑法公諸于眾的直接受益者,是在官學受過教育的中下層貴族。“鑄刑鼎”說明,執(zhí)政當局期望獲得中下層貴族以至庶民的支持,說明諸侯治國不能再由幾家世卿貴族說了算。社會變革的浪潮,接連不斷;變革的方式大都是革故鼎新,是漸進的改良。在這種新形勢下,孔子在民間辦學,旨在培養(yǎng)與官學有別的新型人才。辦私學這件事本身,就是沖破官學壟斷而爭得的一種自由。世卿制的瓦解,寡頭政治的衰落,以及其它社會變革,都為孔子在民間辦學提供重要條件。
再看文化領域的變革。一是“文化下移”,另一是人文精神發(fā)展壯大,說明史官文化已走上無可奈何的衰落之路。
以往史家所說“文化下移”,指天子掌管的文化“下移”地方諸侯。史官文化主要為君權服務,所以西周文化機構集中在首都鎬京。《史記·歷書》說:“幽、厲之后,周室式微,陪臣執(zhí)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侯,或在夷狄?!雹佟妒酚洝肪?6《歷書》,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按:裴骃注“疇人”曰:“家業(yè)世世相傳為疇。律,年二十三傳之疇官,各從其父學。”“告朔”意為天子每年向諸侯頒布歷法,諸侯使用天子所頒歷法是君權權威的標志?!坝?、厲之后”的“君不告朔”,表明東周君權走向衰落,由此造成的“疇人子弟分散”,是“文化下移”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爱犎恕被蚍Q“疇官”,指子孫世襲同一官職的宗教文化官員,這里指執(zhí)掌天文的官員。這句話的意思是,東周以來,天文官員紛紛離開王室,有的到了中原諸侯國,有的到了夷狄之邦。與“疇人子弟分散”類似,還有司馬遷說“司馬氏去周適晉”②《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氏世典周史?;菹逯g,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wèi),或在趙,或在秦?!?,意為史官司馬氏離開東周王室而到各地諸侯國謀職。史官概為“疇官”,而且是學術水平最高的“疇官”。跟隨史官一起從王室流向諸侯的,必有王官之學,或有王室典籍。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③傳》“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大概是典籍流入諸侯最多的一次。凡此種種,也包括“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都是所謂“文化下移”。為此,孔子慨嘆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雹堋蹲髠鳌贰罢压吣辍薄>汀拔幕乱啤倍?,只是將文化的王室壟斷演變?yōu)橹T侯壟斷。然而,西周文明因此從中央擴散到地方,有利于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進步;還削弱了官府對文化的控制力,為孔子與其他人沖破官學制度在民間辦學創(chuàng)造可能性??鬃訉⒘N官府典籍作為私學教材,據說他還到洛陽王室讀過典籍,這類事情只有史官文化衰落以后才有可能,春秋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史官文化是從原始宗教發(fā)展而來,離開宗教就沒有史官文化。殷商最重宗教,事事占卜,處處問神,甲骨文可證。西周初年,周公倡導敬天重德,政治與宗教的關系從此有所變化。敬天,是敬崇宗教;重德,包括重人倫。敬天重德的結果是人倫越來越受重視,最終促使政治與宗教兩者漸行漸遠。從西周到東周,已有政治家說:“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或說:“天道遠,人道近?!保ā蹲髠鳌贰罢压四辍保┐呵锬觊g的政治家,不再俯首聽命于“神”與“天道”者越來越多,逐漸重視“民”與“人道”的作用。國家政治不像以前那樣嚴重依賴宗教的結果是,削弱了政教合一的基礎,又使人文精神得以萌生并發(fā)展起來。在史官文化壟斷裂縫中產生的人文精神,大都以崇尚自由為基本特征。人文精神越發(fā)展,宗教作用就越?。蝗宋木癜l(fā)展壯大的過程,成為政治與宗教從結合走向分離的過程。政治與宗教的分離,迫使史官文化走向自己歷史的終點??鬃硬皇侨宋木竦氖讋?chuàng)者,他是人文思想最重要的發(fā)揚光大者。公元前六世紀,孔子高舉人文精神的大旗,集中表現(xiàn)了他作為偉大思想家的遠見與品格。
春秋至戰(zhàn)國數百年社會變革,最終實現(xiàn)了從商周社會向秦漢社會的徹底轉變??鬃忧》晟讨芤詠碜钪匾纳鐣兏铮@是他的幸運??墒?,他離這場社會變革的最終完成,至少還有三百來年,還很遙遠??鬃由畹臅r代,政治壟斷與文化壟斷的銅墻鐵壁雖已出現(xiàn)裂縫,然而銅墻鐵壁依舊還在。寡頭政治依舊還是政治領域的強大力量,史官文化依舊還是文化領域唯一龐然大物??鬃訌氖挛幕顒拥淖畲罄щy,就是壟斷之無所不在。壟斷越多,自由越少。孔子要獲得成功,首先必須沖破壟斷,爭得某種自由;否則,必定一事無成。從孔子本人情況看,他具有繼承商周兩代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又是勤奮好學,博學慎思,順應了歷史變革的要求,憑自己的智慧與勇氣,不斷沖破壟斷,不斷取得成就,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成為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巨人。
孔子膽敢在民間辦私學本身就是對官學壟斷制度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當年,貴胄子弟仍舊進官學,到私學讀書的主要是民間弟子。面對所有書籍都是官書,他辦學遇到的困難之一是如何解決教材問題,結果選用六種官書作為自己的教材,這就是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六藝稱六經。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說:“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兑住氛铺?;《書》藏外史;《禮》在宗伯;《左《樂》隸司樂;《詩》領于太師;《春秋》存乎國史。”孔子六藝本是“周官之舊典”,即官書,對此學界從無疑問。六藝可分兩部分。其一是《詩》《書》《禮》《樂》,這四種早就是官學教材,孔子將它們作為自己的一般教材。其中,教授《禮》《樂》以行為與操作訓練為主,教授《詩》《書》必有文字作品。其二是《易》與《春秋》,這兩種從來不是官學教材,孔子將它們作為教授少數弟子的特殊教材。①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經學略說》:“《詩》《書》《禮》《樂》乃周代通行之課本。至于《春秋》,國史秘密,非可公布;《易》乃卜筮之書,事異恒常,非當務之急,故均不以教人?!眲熍唷督泴W教科書》說:“孔子之授六經,以《詩》《書》《禮》《樂》為尋常學科,以《易》《春秋》為特別學科。故性與天道,弟子多不得而聞?!保ā秳熍鄬W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頁)毛禮銳主編《中國教育通史》說:“孔子僅將《詩》《書》《禮》《樂》作為一般教材傳授給學生,對于深奧的《易》是個別傳授,犯時禁的《春秋》未納入正式課程,僅僅是和學生談談而已?!保ā吨袊逃ㄊ贰返谝痪?,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頁)
對官書制度來說,孔子用六種“周官之舊典”作為私學教材,無疑是一種叛離?!对姟贰稌贰抖Y》《樂》雖然以前早就成為官學教材,然而因為官學學生都是貴胄子弟,它們成為官學教材后只在貴族范圍內流布,不能流布民間。孔子三千弟子多數是“貧且賤”的庶人,《詩》《書》《禮》《樂》經他教授,最后都隨弟子流布到各地民間,成為民間之書,這是官書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吨芤住放c《春秋》經孔子教授后也都流布民間,背叛意義更大,更重要。
將六種官書作為私學教材,孔子都不是原樣照搬,而是一一加以修訂。他的修訂,一是校理篇章文字,另一是賦予新解釋。前者,屬于校讎學;后者,屬于著述史與思想史。如章學誠說“六經皆史”,六種“周官之舊典”的性質為史料或史實,這樣的文本特征為孔子賦予新解釋提供了方便條件??鬃淤x予新解釋以后的“周官之舊典”,都具有了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成為儒家經典著作,從此它們就不再僅僅是“史”(史料、史實)了?!傲嚪强资现畷?,乃周官之舊典”,是從孔子修訂以前的原來意義上講的,這句話的正確性僅限于此。
孔子為何不能原樣照搬“周官之舊典”作為教材呢?“周官之舊典”就其內容而言是王官之學,若是原樣照搬,等于照搬過時的王官之學教育私學弟子,如此不僅無法培養(yǎng)有別于官學的新型人才,連私學本身也將成為官學的附庸,所以孔子必須一一修訂,其中關鍵是賦予新解釋??鬃訉α嚨男陆忉尪际怯袆e于“王官之學”的新學說、新思想,由此產生的深遠意義有兩方面。其一,在他新解釋的基礎上產生了儒家經籍與子書,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其二,孔子以前只有“王官之學”,沒有民間著述,他對六藝的新解釋是中國最早的民間著述,從而促使民間著述迅速發(fā)展起來,最終成為結束官書制度的關鍵因素。
下面以《詩》與《春秋》為例,介紹孔子的新解釋。這里要附帶說明,在漢代以前的官書時期,一是因為作品不在公眾間傳播與作者概不署名,二是作品(口傳或文字)必須通過弟子后學才能傳于后世,致使孔子新解釋在“師徒相傳”的過程中不斷有弟子后學做豐富完善與加工改造的工作。這樣傳承了二三百年到漢代公諸于世時,孔子新解釋早已發(fā)展演變?yōu)楦鞣N各樣的經學傳記。從著作權看,這些經學傳記都不是任何個人的著作,都是一家之學集體著作;孔子新解釋早已融入這些集體著作中,原樣恢復已是不可能的了。不過,經學傳記作為儒家的一家之學,必須遵循師說家法,其中基本觀念必定源于孔子,或與孔子保持一致;若不如此,就不能是儒家的一家之學。因此我們通過經學傳記,了解孔子新解釋中有別王官之學的基本特點還是可以的。
先看孔子如何修訂《詩》。我國古人將詩與樂、舞配合,用于祭祀、宴享、征戰(zhàn)等;此外《詩》還是官學教材。鑒于“詩”的用途不少,作品數量又很多,所以在采詩、獻詩之后,根據不同應用的要求,不能不對“詩”做選擇與分類的工作,由此看刪詩、編詩之事不始于孔子。公元前544年,孔子七歲,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分別對“風”“雅”“頌”作了精彩評論②《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說明孔子七歲以前已有“風”“雅”“頌”的分類。后人根據季札“觀周樂”與今本《詩經》的分類基本一致,再加先秦文獻所記逸詩不多,推斷孔子修訂后的《詩》與以前相比,作品數量的變動不會很大,司馬遷刪詩三千之說未必可靠。經學史一般認為,通過修訂《詩》孔子提出的新解釋,一是“變風變雅”,另一是“美刺”。
什么是“變風變雅”?《毛詩序》說:“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變”與“正”相對而言?!罢?,為盛世之詩;“變”,為衰世亂世之詩。鄭玄《詩譜序》認為,“變風變雅”始于孔子。①鄭玄《詩譜序》:“孔子錄懿王、夷王時詩,訖于陳靈公淫亂之事,謂之變風變雅?!敝麑W者金景芳認為:“孔子編詩時,按照自己的意圖,由二南之國各選一些詩,編在一起,作為模范教材,故名為正風。其余為美刺兼收,統(tǒng)編在一起,名為變風,以此與正風相區(qū)別?!洞笱拧贰缎⊙拧分?,當亦如是?!保?](P168)此為一說,錄此參考。
提出“變風變雅”的目的是為了闡明“美刺”學說。“美”,是歌頌執(zhí)政當局;“刺”,是批評執(zhí)政當局。盛世之詩為“正”,以歌頌(“美”)為主;衰世亂世之詩為“變”,作品中必有批評(“刺”)?!睹娦颉氛J為,對執(zhí)政當局的批評要“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溫柔孰厚,恰如其分;同時又說:“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被批評者手中有權,可以定人之罪。所以,《毛詩序》要求被批評者以“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態(tài)度,對待屬下的批評(“刺”)。
《毛詩序》見于《毛詩》,亦稱《詩大序》,或謂子夏作,并無確論?!睹姟肥窃诳鬃咏狻对姟坊A上經弟子后學不斷豐富、完善、加工后的最終成果,所以也是一家之學集體著作。《毛詩》作為儒家的一家之學,其核心觀念必定源于孔子,或與孔子保持一致。我們從《毛詩序》的“變風變雅”“美刺”以及“言者無罪”等表現(xiàn)出來的民主精神,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的新解釋是與“王官之學”分道揚鑣的新思想、新學說。
再看孔子如何“修《春秋》”。古人稱孔子“贊《易》,修《春秋》”,“贊”與“修”說明對原著做了較多改造或演繹的工作,以此區(qū)別于他對《詩》《書》的修訂。
《春秋》是編年史,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記錄二百四十二年歷史。有關孔子“修《春秋》”的記載,以《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最詳:“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按:論,為編纂),興于魯而次《春秋》(按:次,為編次)。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笨鬃有蕖洞呵铩芬贼敗洞呵铩窞榛A,又不限于魯《春秋》。不限于魯《春秋》的地方,一為史料與史實,另一為褒貶的思想觀點。在此,要區(qū)別兩個《春秋》:一是魯《春秋》,另一是孔子修訂后的《春秋》,即經書《春秋》。關于史料與史實,章太炎在《國學講演錄·經學略說》說:“魯之《春秋》局于一國,其于列國之事,或赴告不全,甚或有所隱諱,不能得其實事。既魯史載筆,亦未必無誤。如此則其紀載未必可信,不信則無從褒貶,不足傳之后世。以故,孔子不得不觀書于周史也。既窺百國之書,貫穿考覈,然后能筆削一經耳?!?/p>
孔子修《春秋》的關鍵在春秋筆法,也就是《左》《公》《谷》所說的凡書、不書或凡例、變例之類。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雹凇睹献印る墓隆?。司馬遷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③《史記·孔子世家》。經書《春秋》具有這樣大的作用,關鍵就是春秋筆法。
所謂春秋筆法,從其內容看,是以尊王與正名為基本準則的褒貶之法;從其語言特征看,是記錄史事時用來暗示褒貶意義的一種特殊用語規(guī)則。古代史官記事早就有褒貶之法。例如,公元前607年,晉“良史”董狐記“趙盾弒其君”④《左傳》“宣公二年”。;公元前548年,孔子3歲,齊太史記“崔杼弒其君”⑤《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梢娛窌缬邪H,魯《春秋》必定也有褒貶。不過,經書《春秋》中的褒貶因為針對禮崩樂壞這一嚴重政治問題,必定是孔子修訂時特別賦予的。禮崩樂壞從產生到成為嚴重問題,其間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春秋初年,禮崩樂壞剛露端倪時,魯史官豈能料到將來成為嚴重問題,從而提前將尊王與正名的褒貶寫進魯《春秋》?再者二百四十二年中魯史官不止一人,豈能人人寫出符合孔子要求的褒貶來?顯然是不可能的??鬃永^承了早有的褒貶之法,賦予以尊王與正名為準的褒貶之義,遂成春秋筆法,從而把普通史書——魯《春秋》改造成為古典政治學的經典著作——經書《春秋》。史書有褒貶不是孔子首創(chuàng),而春秋筆法是孔子的創(chuàng)造。如今所見《春秋》三傳即《左》《公》《谷》都是經二三百年傳承到漢代才公諸于眾的一家之學集體著作,其中春秋筆法都源于孔子,對春秋筆法的具體解釋即“微言大義”盡管不盡相同,然而都為不再依賴宗教的君權如何運作,包括如何處理王室事務、君臣關系、諸侯關系、官民關系、夷夏關系等確立基本原則;換言之,都致力于設計與宗教分離的世俗君權,亦即有別于商周君權的新型君權與君權制度。三傳中這個核心觀念最初源于孔子,經弟子后學不斷豐富完善得以完成。
從《詩》與《春秋》兩例,大體可知孔子新解釋的基本特點是,重人倫道德與世俗現(xiàn)實,不講數術與天神,核心觀念是重新設計君權與君權制度,以此區(qū)別于以往的“王官之學”。政教合一的商周君權,到春秋后期已千瘡百孔,日暮途窮??鬃蛹暗茏优μ角笫浪仔螒B(tài)的新型君權,借以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這個順應歷史潮流的重大課題,又為戰(zhàn)國諸子所繼承,只是各執(zhí)己見,觀點不盡相同。就孔子而言,他與“王官之學”分道揚鑣的新思想、新學說,經弟子后學長期傳承又發(fā)展演變?yōu)槎喾N多樣的經學傳記與儒家子書,它們產生于并發(fā)展于民間私學,無疑是我國最早的民間著述。
如前所說,春秋以來我國書籍事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是,變革官書制度,走公眾傳播之路??鬃有抻喒贂鳛樗綄W教材,對變革官書制度有這樣兩大貢獻:一是將六種官書演變?yōu)槊耖g之書,另一是他對六藝的新解釋,開啟了民間著述之先河。從長遠觀點看,后者對變革官書制度的意義比前者更大,更重要。
錢穆《國學概論》說:“古者治教未分,官師合一,學術本諸王官,民間未有著述?!庇终f:“王官之學衰而諸子之學興,……開諸子之先河者為孔子。”[4](P29,34)諸子之學都是民間著述,孔子“開諸子之先河”,就是開民間著述之先河?,F(xiàn)在的問題是對變革官書制度來說,孔子開民間著述之先河,為何比他將六種官書演變?yōu)槊耖g之書的意義更大、更重要?
史官文化以官學制度壟斷教育,以“王官之學”壟斷學術,以官書制度壟斷典籍,以此三者構筑了文化壟斷的銅墻鐵壁。錢穆說孔子以前“民間未有著述”,章學誠也說春秋以前“私門無著述文字”①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第一》:“官守學業(yè)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故私門無著述文字。私門無著述文字,則官守之分職,即群書之部次,不復別有著錄之法也?!?,其中原因都是以“王官之學”壟斷學術。東周以來的社會變革始終以革故鼎新的改良為主,所以史官文化從衰落走向消亡,必定是新舊交替的漫長過程。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官書制度雖然有所削弱,然而決不是不堪一擊的紙老虎,它憑借無可匹敵的強大勢力,仍舊既無外患,也無內憂。為何沒有外患?在史官文化統(tǒng)治下“學在官府”,民間連讀書識字的人也沒有,結果是書在官府,民間從來無書。因為民間無書,所以官書是書籍領域之天下唯一,它沒有對立面,也不存在異己力量的競爭與威脅。因此,當局想鞏固官書制度,只需防止貴族攫取典籍就行。為何沒有內憂?主要是因為官書作者與傳承者是世襲的“疇官”,從而成為壟斷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與執(zhí)政者一起維護官書制度,反對變革。試想,如果作者與傳承者愿意讓他們手中作品悄悄流出官府,這種事防不勝防,若是這樣官書制度早就搖搖欲墜了。如今,他們?yōu)榱司S護既得利益,不能不成為防止典籍流出官府的一道可靠屏障。從孔子到漢以前的數百年間,從官府流入民間的重要典籍,除六藝外雖然也有,然而屈指可數,只有《周禮》《國語》等數種,可見官府壟斷的羅網一直相當有效。
那么,官書作者與傳承者因何成為既得利益者?原因說來相當復雜。
官書就其內容而言都是王官之學;官書作者包括原創(chuàng)者、編纂者、修訂者都是執(zhí)掌王官之學的學者。所以傳承官書與傳承王官之學,兩者是一回事。當年社會上存在的世卿制,與防止官書流入私家這種目的結合起來,促使官書作者與傳承者都成為所謂“疇官”②《史記》卷128《龜策傳》:太卜“父子相傳,世為疇官”。《史記》卷26《歷書》裴駰注“疇人”引如淳曰:“家業(yè)世世相傳為疇。律,年二十三傳之疇官,各從其父學?!睋丝芍伯牴?,一為子從父學,二為子承父業(yè)。子從父學,就是兒輩向父輩學習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律,年二十三傳之疇官,各從其父學。”意為按周代律法,天官之子年滿二十三歲開始繼承天官之職,跟隨父親學習天文歷法。這里的父子關系也是師徒關系,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子承父業(yè),就是兒輩繼承父輩的官職,以此體現(xiàn)世卿世祿。專業(yè)技術官員不經培訓無法勝任,如醫(yī)官不經專業(yè)培訓不能行醫(yī)。所以并非只有太卜與天官是疇官,其他專業(yè)技術官員如史官、樂官、醫(yī)官等也是疇官。疇官具有傳授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功能,各種王官之學要傳承后世,非靠疇官不可。疇官又是子孫世襲,因而疇官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只能在家族范圍內世代傳承,借此可以維護官府對文化的壟斷地位。在教育史上,疇官在專業(yè)技能教育方面的作用頗為重要,是周代教育的一部分。。疇官,簡單說就是父子相傳之官。世卿與疇官都是子孫世襲,兩者不同之處在于,世卿是世襲同一等級的爵祿,疇官是世襲同一官職。如史官子孫世襲史官,卜官子孫世襲卜官,醫(yī)官子孫世襲醫(yī)官,諸如此類的父傳子承就是“疇官”,或稱“疇人”。疇官因為父傳子承,所以王官之學與官書總是由疇官家族的成員執(zhí)掌,其他貴族的成員無緣執(zhí)掌,這樣的結果利于鞏固文化壟斷,正是史官文化所需要的。時間一長,疇官家族必定成為精神貴族或文化世族,如史官世族,卜官世族,樂官世族、醫(yī)官世族等。司馬遷說“司馬氏世典周史”(《太史公自序》),這“司馬氏”就是名聞遐邇的史官世族。與其他貴族相比,疇官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優(yōu)勢,于是在疇官家族內部逐漸形成一種家族之學,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家之學”。這一家之學形成以后,反過來又成為疇官安身立命的基礎,成為他們子孫享有世卿特權的根據。誠然,疇官的后人不一定都能掌握一家之學,然而一家之學的名聲能為世卿特權提供保障。《荀子·榮辱篇》所說“父子相傳,以持王公”者,其中就有執(zhí)掌“圖籍”的官員,可知在世卿制度沒落的戰(zhàn)國后期,疇官靠一家之學的名聲猶能維持父子相傳的世襲。
秦漢以前,典書官是官書的傳承者,其中有些還是作者,這些人無不都是疇官。他們執(zhí)掌的官書因為也是他們的一家之學,如果官書外泄,他們的一家之學也將流布社會,從而動搖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危害世卿特權與切身利益。所以對典書官來說,世卿世祿與典籍同在,故而忠于職守,嚴防典籍外泄。在典書官的嚴密監(jiān)管下,典章文獻與史籍秘藏于官府,在被諸侯不斷毀滅之余,最后留存下來的又在國家統(tǒng)一后被秦始皇一把火燒掉了,有幸流入民間而保存到漢代的典籍,少之又少。像孔子那樣將六種典籍演變?yōu)槊耖g之書,只能是個別的或偶爾的事例。事實表明,官書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無法通過內部變革去解決根深蒂固的壟斷問題,進而實現(xiàn)公眾傳播。既然如此,變革官書制度,引領我國書籍走向公眾傳播,只能依靠不受官府控制的民間書籍,依靠民間書籍的發(fā)展壯大??墒?,史官文化下民間從來無書;要發(fā)展民間書籍,必須先有民間著述。只要有了民間著述,因為官府對書籍材料——簡牘的制作與使用不加限制,所以在民間制成書籍并不困難。總之,民間書籍的產生與發(fā)展概取決于民間著述,前者必須跟隨后者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別無它法。
由此看來,變革官書制度,引領書籍走公眾傳播之路,首要關鍵不是別的,而是發(fā)展民間著述。當民間著述發(fā)展到可以取代王官之學,特別在政治作用上可以取代王官之學時,官書不能不被民間書籍取而代之,官書制度再不消亡就是不可能的了。不過,民間著述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fā)展起來,由此決定變革官書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鑒于發(fā)展民間著述是引領中國書籍走向公眾傳播的首要關鍵,因此孔子開民間著述之先河,它的歷史作用是為結束官書制度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所以比將六藝演變?yōu)槊耖g之書更具深遠的重大意義。
下面,我們進一步考察孔子在結束官書制度過程中的歷史功績。
變革官書制度的力量主要來自民間書籍;民間書籍只能跟隨民間著述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如前所述,當民間著述發(fā)展壯大到足以取代王官之學,特別是政治上取代王官之學時,才能迫使官書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所以官書制度之消亡與否,最終取決于民間著述之發(fā)展壯大。由此看孔子開民間著述之先河,它為結束官書制度所邁出的這一步固然非常重要,可是僅有這一步還是遠遠不夠的。從文化領域客觀形勢看,史官文化以及官書與王官之學都是歷史悠久的龐然大物;儒家等民間著述乃從無到有,羽翼未豐,戰(zhàn)略上完全處于劣勢。民間著述若不能迅速壯大,結束官書制度必定遙遙無期。不過,儒家自孔子創(chuàng)立后,迅速由弱轉強、由小變大,很快成為全國“顯學”。事實表明,儒家這種超常發(fā)展,為加速官書制度的消亡起了重要作用。那么,儒家因何能超常發(fā)展呢?其中原因,它的人文思想,以及以禮樂、仁政為主的政治學說等都起了作用,然而儒家謀求超常發(fā)展的主要武器是源于孔子的自由精神。自由是文化的生產力,是思維的加速器。商周實行如銅墻鐵壁一般的全面壟斷,物極必反,最終走向它的反面——自由;以自由對付壟斷,遂成為戰(zhàn)勝王官之學與史官文化的一大法寶。儒家靠自由精神戰(zhàn)勝了王官之學,又靠自由精神戰(zhàn)勝了先秦諸子,到西漢經“獨尊儒術”而躍升為國家統(tǒng)治思想??梢姡瑹o論考察民間著述怎樣發(fā)展壯大,還是考察孔子在結束官書制度過程中的歷史功績,都不可不知孔門儒家自由精神的重要作用。
鑒于我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儒學妖魔化,在此有必要先說明孔門儒家自由精神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具體說,它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在儒家內部,允許分門立派;其二,在儒家外部,與反對自己的異端和平共處。
先看儒家內部允許分門立派。
《漢書·藝文志》說:“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彼^“《春秋》分為五”,指《春秋》有五家傳記:《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鄒氏傳》《夾氏傳》。所謂“《詩》分為四”,指《詩經》有四家傳記:《齊詩》《魯詩》《韓詩》《毛詩》。一家傳記代表對經文的一種解釋,《春秋》經文有五家傳記,就是《春秋》經學有五家門派。“《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說明經學門派之多?!俄n非·顯學》也說,孔子以后“儒分為八”。到漢代,五經傳記凡十八家,其中今文十四家,古文四家。漢代經學的門派林立,與先秦儒家一脈相承。
先秦儒家門派林立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評價有異。古代影響最大的一種看法是,將門派林立的原因歸之于孔子“口授”。如《漢書·藝文志》認為,孔子釋經,因為“口授弟子”而不以文字作品,于是造成“弟子退而異言”;“退而異言”的弟子自立門戶,結果產生了不同門派。①詳見《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認為門派林立是弟子自立門戶的結果,這是對的;把弟子自立門戶的原因歸之于孔子“口授”,卻與史實不符。經學傳記從“口授”到漢代錄為文字后,弟子自立門戶的現(xiàn)象不僅未見消退,反而比以前更多。例如,伏生在漢文帝時將《尚書》傳記從“口授”錄為文字后,他的三傳弟子就紛紛自立門戶,從中產生了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三大家。②《漢書·儒林傳》:“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yè)孔安國,至御史大夫……歐陽、大小夏侯氏之學,皆出于寬?!卑矗耗邔挒榉賯鞯茏?,歐陽、大夏侯、小夏侯為伏生三傳弟子。《周易》《詩經》《春秋》的傳記在西漢從“口授”錄為文字后,都很快就有弟子自立門戶。凡此說明,老師“口授”與弟子自立門戶兩者沒有必然聯(lián)系。
討論門派林立的原因,先要知道儒家一直是獨立存在并獨立發(fā)展的民間意識形態(tài)團體。由此看儒家弟子的自立門戶,先決條件必須是儒家允許自立門戶;如果儒家不允許,自立門戶之事就是不可能的。先秦資料無存,且以西漢資料說明?!稘h書·儒林傳》說:“魯眭孟弟子百余人,唯(嚴)彭祖、(顏)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己見。魯眭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按:顓門,即專門),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雹邸稘h書·儒林傳》。魯眭孟,是西漢公羊學家胡毋生的三傳弟子。所謂“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意為魯眭孟死后,他的弟子顏安樂、嚴彭祖創(chuàng)建了公羊學兩大派。史籍又載,顏安樂的弟子中有泠豐、任公、筦路、冥都四人,他們也都自立門戶。④《漢書·儒林傳》:“顏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矘肥诨搓栥鲐S次君、淄川任公。公為少府,豐為淄川太守。由是顏家有泠、任之學。……(冥)都與(筦)路又事安樂,故顏氏復有筦、冥之學。”以上六個公羊弟子自立門戶之事,從時間上看都在胡毋生將《公羊傳》從“口授”錄為文字之后,又在獨尊儒術后的數十年間??梢娂词故仟氉鹑逍g之后,儒家弟子自立門戶的積極性仍舊很高??墒?,要是儒家不準自立門戶,弟子積極性再高又有何用?例如,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將自立門戶視為背叛,一概無情鎮(zhèn)壓,結果造成沒完沒了的流血沖突與宗教戰(zhàn)爭。從比較可知,儒家弟子紛紛自立門戶,經學內部門派林立,關鍵是因為儒家成員有自立門戶的自由。儒家如果也像基督教那樣禁止自立門戶,大概在“儒分為八”時就發(fā)生流血沖突了,怎么可能出現(xiàn)門派林立的景象?
儒家弟子所以自立門戶,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學說上能自成一家。于此,可注意魯眭孟傳經時的“質問疑誼,各持己見”?!百|問疑誼”,意為師生間相互質疑與討論;“各持己見”,指弟子可以持不同見解。討論經義時,弟子可以“各持己見”,這也是儒家的一種自由。允許弟子“各持己見”的另一面必定是,鼓勵獨立思考,觀念上不強求完全一致或完全一律。所以,“質問疑誼,各持己見”無疑是真正的自由討論。這樣的自由討論最能激發(fā)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為弟子在學說上自成一家鋪平道路。于是,弟子中的佼佼者如嚴彭祖、顏安樂之輩,脫穎而出,自成一家,進而自立門戶,就都是合乎邏輯的事。
一是儒家成員有自立門戶的自由,另一是儒家?guī)熒g存在“質問疑誼,各持己見”的自由討論。這兩者,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無需懷疑的自由精神。
再看儒家與反對自己的異端和平共處。
孔子以來的先秦儒家,一貫善待思想領域的異端,并與異端和平共處。例如,墨子,本是孔子弟子,后來創(chuàng)立與儒家針鋒相對的墨家,率領墨家弟子公開反對儒家。李悝,本是子夏弟子,孔子再傳弟子,后來著《法經》,創(chuàng)建了與儒家勢不兩立的法家。戰(zhàn)國后期的韓非,本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弟子,后來成為法家名人,不斷抨擊儒家。墨子、李悝、韓非都出于孔門儒家,又都離開儒家,公開反對儒家,抨擊孔子,成為儒家名副其實的異端。在思想原則問題上,儒家與他們各不相讓,如孟子一再批評墨子之類;在此同時,又與他們和平相處,堅持不以暴力相向。善待意識形態(tài)異端,并與異端和平共處,是最具博大胸懷的自由精神。在世界古代史上,最早具有這種博大胸懷自由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團體,大概就是中國的儒家。
從以上兩方面,再結合史官文化的歷史背景看,認為先秦儒家是反對壟斷的自由戰(zhàn)士,蓋不為過?,F(xiàn)在看來,儒家這種自由精神屬于思想自由或文化自由,不是政治自由,也與歐洲近代以個人或經濟的自由發(fā)展為主要內容的自由主義不一樣。不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思想自由都表現(xiàn)為尊重并善待不同意見,其必要前提是承認不同意見的作用與價值。儒家自由精神的上述兩方面表現(xiàn),其實就是尊重并善待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儒家內部的不同意見,另一種是儒家與異端如法家、道家等的不同意見。前者,是在核心觀念一致基礎上的不同意見;后者,是在核心觀念或思想原則上針鋒相對的不同意見。因為善待這兩種不同意見,所以儒家不在思想觀念上強求完全一致或完全一律,此其一;其二,不以強力或暴力對待不同意見;其三,堅持以自由討論的方式解決思想分歧。儒家以此三者,區(qū)別于基督教與其他宗教。
若與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自由相比,先秦儒家的自由精神是一種道德,并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最早將善待不同意見規(guī)定為道德的人,是偉大思想家孔子,這便是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勿庸置疑,儒家自由精神最初源于孔子。
孔子以“和而不同”為道德,是繼承并改造了前代已有的概念。了解這個繼承關系,有利于準確把握“和而不同”的真實含義,避免今天常見的望文生義。
據記載,孔子以前有兩個人講過“和”與“同”。其一是,《國語·鄭語》記史伯對鄭桓公(?—前771)說,周幽王聽不進不同意見,只聽一種意見,此為“去和而取同”。其二是,《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晏嬰(?—前500)對齊景公說,只聽一種意見,此為“同”;凡是“和”,必須聽取不同意見,特別要聽取反對意見。①《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晏子為解釋“和”,對齊景公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卑矗骸俺极I其否”,指“臣”發(fā)表與“君”不同意見或相反意見?!罢蕉桓?,民無爭心”,此為政和。史伯、晏嬰所講“和”與“同”,內容都是如何治國;兩人因為都用比喻,如稱“和”為八音之和諧等,概念有些含混不清。我們將他們意思說得明白一點便是:“和”是群言堂,“同”是一言堂”。史伯、晏嬰吸取了過去一言堂(“同”)的慘痛教訓,力倡群言堂——“和”。
在先秦,“和”的基本詞義是在多樣性(多元、差別、等級等)前提下實現(xiàn)和諧(和睦、和平、統(tǒng)一)。按古人思維邏輯,多樣性具有天然合理性,所以承認多樣性(多元、差別、等級等)是“和”(和諧、和睦、和平、統(tǒng)一)的必要前提;壓制或取消多樣性,就是“同”而不是“和”。人們對于多樣性,只能想辦法使它走向“和”(和諧、和睦、和平、統(tǒng)一)。走向“和”的辦法,儒家認為是“中”,道家認為是“無為”。在先秦,“和”是多義詞。不過,與“同”對舉時,“和”的詞義必定側重于多樣性這個層面,因為不如此無法與“同”對比,史伯、晏嬰所說就是如此??鬃诱f“和而不同”為兩者對舉,與史伯、晏嬰一脈相承。由此可知孔子所說“和”,意為善待不同意見,搞群言堂;所說“同”,意為拒絕不同意見,搞一言堂。在史伯、晏嬰那里,“和”與“同”是不同治國方略,屬于政治學。在孔子那里,“和”與“同”是區(qū)分“君子”“小人”的道德準則,屬于道德論。孔子的功績是將“和”與“同”,從治國方略提升為道德準則;與治國方略相比,道德準則更具普遍而廣泛的實踐意義。
世界上的道德都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或行為準則??鬃右浴昂投煌睘榈赖拢谝?guī)范人們的行為方面究竟具有怎樣的作用與意義呢?這個作用是:凡做“君子”,必須尊重并善待不同意見,搞群言堂;如果搞一言堂,拒絕或扼殺不同意見,就是“小人”。這是用道德的力量,提倡群言堂,反對一言堂,要求人們自覺善待不同意見。在中國古代,以“和而不同”為道德是空前的創(chuàng)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鬃右院?,《中庸》力倡“中和”?!爸泻汀敝爸小?,為“中庸”之“中”;其中“和”,就是“和而不同”之“和”?!爸泻汀北砻?,孔子以后的先秦儒家堅持以“和而不同”作為道德理想,以善待不同意見作為價值取向。
儒家內部門派林立,并與異端和平共處,就是以“和而不同”為道德并付諸實踐的結果。就尊重并善待不同意見而言,“和而不同”與今天所說思想自由并無二致。鑒于“和而不同”是道德,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故稱“自由精神”,以示區(qū)別。中國古代因為重道德而輕法制,將善待不同意見規(guī)定為法律是不可能的??鬃右浴昂投煌睘榈赖拢c今天將思想自由規(guī)定為法律,兩者不是一回事,然而在善待不同意見這一核心問題上是一致的,所以實際作用相似或相近。商周以來,從中央到諸侯無不都是一言堂,教訓慘重,最終物極必反??鬃右浴昂投煌睘榈赖?,主張以群言堂取代一言堂,以多元取代一元,以自由取代壟斷,從實際效果看是對史官文化與商周君權的一種反抗與反撥。這種自由精神的認識論基礎是,否認世界上存在全知全能的人與全知全能的理性;只有否認全知全能,才能承認不同意見的作用與價值,進而才能尊重并善待不同意見。當年,否認全知全能的學派,除了儒家,還有道家、墨家等。戰(zhàn)國年間,自由精神發(fā)展成為聲勢頗大的社會思潮,孔門儒家一直是這自由思潮之勇往直前的弄潮兒,是當之無愧的旗手與代表。
我們這樣介紹孔門儒家的自由精神,從兩方面表現(xiàn)到以“和而不同”為道德,如此不厭其煩,旨在說明它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接下來說明儒家自由精神在民間著述發(fā)展過程中所起作用。
首先,自由精神是儒家謀求自身發(fā)展壯大的主要武器。
儒家以“和而不同”為道德,尊重并善待不同意見,鼓勵獨立思考,提倡自由討論,由此形成一種開放包容的人文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與成長。因此,先秦儒家從來都是人才濟濟,名家輩出,名作迭起。此其一。其二,通過自由討論,儒家不斷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其中包括向異端學習,故而發(fā)展壯大異常迅速。像《易傳》有道家思想,《荀子》有法家思想,都說明儒家從反對自己的異端那里汲取營養(yǎng),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其三,自由討論對孔子學說客觀上起一種檢驗作用,促使弟子后學揚其長而避其短,從而對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起一種限制作用,或弱化其影響,或彌補其不足??鬃右院?,儒家很快由小變大,由弱轉強,不僅成為全國“顯學”,遭遇焚書坑儒這滅頂之災猶能浴火重生,并在孔子逝世345年后戰(zhàn)勝了主要對手——法家與道家,從此成為國家統(tǒng)治思想,如此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來自何處?其中原因復雜,它的人文思想、政治學說等都是重要因素,然而為儒家提供不竭之內在動力者,唯為自由精神。自由精神令儒家如虎添翼,戰(zhàn)勝重重困難,不斷茁壯成長。當年,史伯對鄭桓公說過一句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币馑即笾率恰昂汀笔菑妵?,“同”為亡國之道,其中道理具有普遍意義。
其次,儒家以“和而不同”主導戰(zhàn)國年間的百家爭鳴,為先秦諸子的發(fā)展壯大提供最佳機遇與環(huán)境。
戰(zhàn)國年間的百家爭鳴,實際上只存在于東方各諸侯國。雄據西方的大國秦國,始終致力于富國強兵,文化上保守落后;商鞅執(zhí)政時就要“焚詩書”,秦國從不存在自由討論。東方諸國的百家爭鳴,一直以齊國為主。齊國的稷下學宮,匯集所有學派名家,各抒己見近百年,公認是自由討論的樂園與典范。齊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自由討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重要。先秦儒學傳布的范圍,以齊魯為主;孟子晚年在齊國做“客卿”十多年,頗受禮遇;后來,荀子在齊國“三為祭酒”,長期執(zhí)掌齊國文化。齊國周邊的燕國、趙國,也因儒學流布而頗得爭鳴氣象。百家爭鳴說難不難,關鍵在于善待異端。儒家最令人贊嘆處,或許就是與異端和平共處的博大胸懷。就善待異端而言,法家從不贊同,道家則是儒家的同道。道家因為崇尚“無為”而未免消極,難以執(zhí)掌爭鳴大旗;有可能執(zhí)掌爭鳴大旗者,唯有儒家。戰(zhàn)國年間的百家爭鳴,政治上得益于七國爭雄,西方不亮東方亮;思想上受儒家影響最大,可謂以“和而不同”為道德的一次偉大實踐。
自由是文化的生產力。包括儒家在內的先秦諸子在百家爭鳴的自由環(huán)境中,迅速發(fā)展,迅速壯大,結果各擅其長,各顯神通。然而,史官文化與百家爭鳴無緣,王官之學悉遵舊章。因此,執(zhí)政者不得不向諸子咨詢治國之道,傾聽諸子說教;王官之學的問津者越來越少,巫史官員門庭冷落,裁減巫史遂成必然。官學制度、王官之學、官書制度三者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所以王官之學的衰落就是官書制度的衰落,也是史官文化的衰落。與此同時,民間書籍隨著民間著述的崛起而迅速繁榮起來。到戰(zhàn)國后期,民間書籍的杰出代表——子書,果然敲響了官書制度的喪鐘。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孔子開民間著述之先河以及他以“和而不同”為道德的歷史功績,最不可忘。
在與史官文化的歷史較量中,以儒家為代表的民間著述終于取得最后勝利。這是世俗對宗教的勝利,是自由對強權壟斷的勝利,所以也是“和而不同”與自由精神的勝利。那么,公元前134年“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是否仍舊奉行“和而不同”呢?西漢當局之“獨尊儒術”,主要為儒家設置了兩個不準諸子涉足的禁區(qū),即官學(漢官學與周官學不一樣)與選官。此外,猶可關注以下史實:第一,“獨尊”以后,儒家以前的異端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在政治上受冷遇,然而仍可在民間繼續(xù)做異端。不僅可以在民間開門授徒,著書立說,還可以繼續(xù)打出批儒旗號,如道家批儒從未停息。第二,“獨尊”以后,當局仍舊肯定異端的作用與價值?!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說,經學與諸子的關系為“相滅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認為“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稘h書》這些話,錄于西漢皇家校書者所著《七略》,代表兩漢當局對異端學派的基本認識?;谶@種認識,劉向校書時沒有將諸子抨擊孔子的那些文字悄悄刪掉,相反都原樣保留下來。同樣基于這種認識,以“無君無孝”與儒家抗衡的印度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原后,猶可獲得與諸子同等地位,彼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后來,伊斯蘭教、景教、猶太教等從境外傳入中國后,也都馬上放棄原來熱衷的暴力,從此不再廝殺,各自傳教,相安無事。宗教是思想自由的試金石。世界上主要宗教在中國古代一直和平共處,彼此相安無事,這是宗教史上的奇跡,也是存在思想自由的鐵證。第三,執(zhí)政當局不以批儒論罪。如東漢王充的批儒名著《論衡》問世后,被社會輿論熱捧,彼此平安無事,無一論罪。再如東漢末年,革新后的新道家(玄學)猛烈批判儒家,以致“獨尊”地位岌岌可危,魏晉時幾可取而代之。以上史實,證明儒家在“獨尊”后依舊奉行“和而不同”。自由精神雖比以前有所消退或變通,然而“獨尊”使“和而不同”從儒家一派的道德準則,演變?yōu)槿鐣牡赖聹蕜t,惠我中華文化兩千年,包括惠我書籍事業(yè)。儒家這三方面史實,若與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后大開殺戒,堅持翦滅異端上千年相比,可知“和而不同”之難能可貴,也可知同為統(tǒng)治思想的儒家與基督教對待異端之態(tài)度,竟是如此不同。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章太炎.國學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金景芳.孔子新傳[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4]錢穆.國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責任編輯:陳東霞
G20
A
1671-3842(2014)01-0001-12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1.01
2013-10-28
劉光裕(1936—),男,江蘇武進人,教授,主要從事出版史、編輯學研究。
①詳見劉光?!逗喺摴贂卣鳌粶使妭鞑?、作者不署名、書無定本》,載《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