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冬冬
摘 要:陶冶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的歷史中有很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有中國語文教育史的時候就有陶冶史。當今小學語文教育往往只看重語文的工具性功能,而忽略了語文的陶冶性功能。因此,從新課改背景入手來解析一下小學語文的陶冶性教學。
關鍵詞:語文;陶冶性;教學
當今社會的主流認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教育應用于實踐和考取理想的學府。因此,人們往往忽視了將教育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可以慢慢地接受知識的熏陶、陶冶的作用。因此,本文從陶冶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兩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小學語文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育現狀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首先現在的小學教育只是圍繞著分數轉,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興趣愛好等。其次,本應打好基礎的小學語文,在各種課程的排擠下,留給學生消化理解的時間幾乎沒有。眾所周知,語文教育不應僅僅局限在書本知識上,還應該多多地培養(yǎng)學生課后閱讀的習慣,但是現在的小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后輔導班,哪還有時間去進行閱讀呢?就調查顯示:語文的課時不比數學和英語少,但是卻沒有它們有張力,背單詞和做數學練習題占據了學生很大的空間。但是語文課,可以不耗用多少精力便可以獲得及格或者以上的成績。由此可見,借著新課改的“東風”,進行陶冶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陶冶性教學的實施
語文,是用美麗的語言用以感染人的學科。由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可知: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由于“成績心”和“實踐心”的趨勢,造成了人們忽視語文存在的本質作用。因此,實踐小學陶冶性教育迫在眉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怎樣做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實施陶冶性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要用語言來渲染事物用以感染學生。語文,是文化傳承的科學。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快樂的心,把自己在生活中傳遞的一切事物以優(yōu)美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
其次,要注意應用陶冶性的教學模式,即應該在講課時用美的教學風格。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特有的風格,用生動的語言建立起和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并營造一種具有感染力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覺到語言的魅力,從而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即使沒有老師的指導下,也能很愿意地去學習語文。
語文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工具。用陶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于我們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曹文海.語文陶冶性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淳化縣胡家廟鎮(zhèn)黃甫中心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