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欽春 梁如梅
(重慶市永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重慶 402160)
分析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現(xiàn)狀及控制措施
唐欽春 梁如梅
(重慶市永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重慶 402160)
目的分析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現(xiàn)狀及控制措施,以降低不良反應。方法回顧性分析本研究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集40例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分析不良反應發(fā)生現(xiàn)狀。結果40例不良反應患者中,男性占28例,女性占12例,其中中老年人患者有29例,所占比例最高(72.5%)。其中神經肌肉系統(tǒng)15例,占37.5%、消化系統(tǒng)10例、占25.0%,皮膚及附件9例,占22.55%,其他6例,占15.0%。結論臨床應高度重視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現(xiàn)象,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進行控制,才能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保證安全用藥。
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控制措施
他汀類藥物產生與20世紀80年代,由于它在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中的療效顯著,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汀類藥物逐漸開始被用于臨床治療腎病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高膽固醇血癥以及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的預防中去[1]。雖然他汀類藥物有著令人矚目的臨床應用效果,但是其治療中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應該引起人們的重點關注。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收集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相關文獻報道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現(xiàn)象4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為20~86歲,平均年齡(54.1±1.4)歲。
1.2 方法
記錄相關文獻中所有藥品的通用名稱。統(tǒng)計他汀類藥物單用和合并用藥的處方數(shù)量,建立相應的數(shù)據(jù)庫,用數(shù)據(jù)庫進行整理相關的數(shù)據(jù)。
2.1 性別與年齡分布
本研究結果表明,他汀類藥物造成的40例不良反應患者中,男性占28例,女性占12例,其中中老年人患者有29例,所占比例最高(72.5%)。其中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
2.2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
本研究他汀類藥物造成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神經肌肉系統(tǒng)15例,占37.5%、消化系統(tǒng)10例、占25.0%,皮膚及附件9例,占22.55%,其他6例,占15.0%。詳細數(shù)據(jù)及表現(xiàn)見表2。
3.1 與肌肉系統(tǒng)相關的不良反應
對肌肉產生的毒性是他汀類藥物引起的最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中肌病的發(fā)病率約為0.1%,其臨床表現(xiàn)癥狀主要為肌肉無力、疼痛、炎癥,彌漫性肌痛,并伴有身體不適、發(fā)熱等,四肢近端肌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的含量有顯著的升高。如果不及時的停藥,可能會導致肌肉組織破壞,釋放大量的血肌酸和肌紅蛋白,CK超過正常上限的10倍,最終發(fā)展成為肌溶解。橫紋肌溶解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疾病,其作用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明確,可能與藥物代謝受到抑制有關,嚴重者可因腎衰竭而死亡。臨床試驗證明,當患者出現(xiàn)肌無力或者肌痛,停止用藥之后,為患者補充輔酶Q10能有效改善肌病癥狀,因此,一般認為他汀類藥物的肌毒性通過影響抑制輔酶Q10的合成作用,對膽固醇的代謝產生影響作用,進而影響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和通透性,最終對骨骼肌產生毒性。
3.2 皮膚及附件
本研究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1例53歲因高脂血癥的女性患者在服用20 mg/L的辛伐他汀1周之后,臉上和手足上面都出現(xiàn)了融合成片的充血性皮疹。在立即停藥之后,給予維生素C靜脈滴注5 g/d,輸液量1500 mL/d,地塞米松20 mg/d,皮疹逐漸消退,沒有發(fā)生皮膚剝落的現(xiàn)象[2]。
3.3 他汀類藥物對消化系統(tǒng)的損害
他汀類藥物對于肝臟的毒害主要表現(xiàn)為引起1%~2%的患者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和丙氨酸轉氨酶(ALT)含量的升高正常值的3倍以上,這一般發(fā)生在用藥的前3個月以內,并且停藥之后這些酶的含量就會恢復正常。專家指出[3],轉氨酶含量的升高同時會伴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肝腫大、直接膽紅素升高、黃疸等,此時他汀類藥物才表現(xiàn)為肝毒性。
3.4 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的防治策略
通過資料的查閱以及對臨床經驗的總結,我們認為,在對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調整藥物的劑量,強化降脂功效。他汀類藥物主要用于冠心病的預防和血脂異常的治療中,增大用藥劑量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但是同時也會引起肌肉和肝臟的不良反應[4]。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推薦使用劑量,按照推薦劑量使用或者小劑量,先服用一段時間,確定無任何不良反應,才能繼續(xù)用藥或者適當?shù)脑黾觿┝?,二是,在使用的時候,要充分患者的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的特殊性。他汀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在肝臟功能不全、糖尿病、有藥物性疾病史或者肌病家族史的患者最為常見。在他汀類藥物使用的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隨訪工作,密切關注其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xiàn),若有,則應立即檢測其血清肌酸激酶的含量,并立即考慮停藥。另外在用藥期間,還要定期檢查患者的肝功能,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乏力、右上腹不適、黃疸等癥狀[5]。
表2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
為了能夠有效的避免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我們應嚴格控制其使用的劑量,密切關注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的前兆,并且還要根據(jù)患者的特殊病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全方面的保障安全合理用藥。
[1] 溫冬華.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防治[J].醫(yī)藥導報,2013,32 (6):123-124.
[2] 張弢,馮如玉.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89-90.
[3] 戚本玲,成蓓.他汀類藥物治療中相關問題及防治對策[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26(11):156-157.
[4] 梁茂本.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87例文獻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9,30(5):49-50.
[5] 溫曉娜.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0,10(5):107-108.
R972
B
1671-8194(2014)11-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