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凱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275)
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創(chuàng)立至今一直爭論不休,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首創(chuàng)這一概念,該領域的專門研究歷史相對較短,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較為復雜,多學科交叉。爭論的同時也形成幾派較有代表性和權威的概念定義,而近幾年學者們繼續(xù)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與相關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和理解三個方面提出各自見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概念的內涵和理解研究呈現(xiàn)多樣化、多角度的趨勢,形成了許多有意義的新觀點。
張耀燦老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1]這一定義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特性以及社會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實踐性。而鄭永廷教授在論文中指出:“我們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主體性的增強,其作用越來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多屬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動。”[2]這個觀點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變性、多屬性、實踐性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涉及不深。蘇振芳老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義為: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xiàn)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進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盵3]這個觀點與張耀燦教授的定義比較接近,但強調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似乎容易淡化學科的科學性,而且定位為一種社會行為,內涵似乎更加片面。陳秉公教授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是這樣定義的:“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xiàn)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和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盵4]邱偉光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塑造一定社會新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受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盵5]這兩個觀點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和教育內容。
以上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義方面,權威觀點存在幾個特點,一是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張耀燦、鄭永廷、陳秉公和邱偉光直接指明,而蘇振芳老師用“社會行為”一詞,大體相差無幾;二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這主要以張耀燦和鄭永廷老師為代表;三是以內容解釋概念的傾向,以陳秉公和邱偉光老師為代表。不難看出,一方面,在定義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時,學界還存在較多分歧,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和磋商;另一方面,這些觀點有更多的相通之處,基本的共識已經(jīng)達成。今后學者們須主要圍繞概念的闡釋方式和側重點深入研究。當然,在個別問題上不應吹毛求疵,關鍵是理解和把握它的實質和精髓,以便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
石書臣在他的論文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做了較為詳細的敘述,他指出最早在馬恩起草的《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章程》中明確提出“宣傳工作”的概念,后來劉少奇指出宣傳工作就是思想工作。聯(lián)共(布)十七大總結報告中,明確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兩個概念。而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個概念,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各種概念交互使用,沒有進行細致區(qū)分。20世紀60年代以后“政治思想工作”逐漸代替其他概念,成為較統(tǒng)一的用語,但由于這一提法更突出了政治性和階級性,不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和新時期的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便作為規(guī)范術語在理論和學術界確立,并沿用至今,這便是概念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此外,侯勇、孫其昂、韓興雨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學科辨析與新認識》一文中也對該概念發(fā)展史做了簡要的說明,并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形成的歷史沿革歸結為“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階段,在1984年高校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后,“思想政治教育”提法逐漸多起來。易艷華的《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發(fā)展》中也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史大致經(jīng)歷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幾個階段。倪愫襄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也對該概念的歷史脈絡分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作了細致梳理,其觀點與上述大致一樣。
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史研究取得的相關成果看,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宣傳工作”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新時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史這一主線的基本發(fā)展脈絡和發(fā)展階段已經(jīng)整理出來,學者們對此爭議和分歧也很小,形成了許多共識。但是明顯發(fā)現(xiàn)目前對這一主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各階段的歷史背景、概念變化的原因、概念變化帶來的社會影響很少做具體和深入研究,幾乎都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此外,目前對其他線索的研究挖掘不足,比如西方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運動之前的概念考證和中國古代社會的相關概念考證方面都還有較多研究空白。這些都對還原歷史發(fā)展面貌及指導今后現(xiàn)實思政工作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這幾個方面做進一步探索。
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這幾個概念較為相似,并且在概念外延上有所交叉,因此學界在這一問題上做了不少研究,以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定位其角色。
陳萬柏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主要認為這兩個概念幾乎可以通用,不存在較大差別,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似乎稍大一些,包含各種與思政相關的實踐活動,而后者則更多側重于教育實踐。另外鄭永廷教授在論文中也持二者相似論的觀點,認為二者只是側重不同,前者強調政治,后者卻強調思想。比較兩位學者的觀點,能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范疇比思想政治教育寬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側重點不同。總體而言,學界目前對這種觀點基本認同,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實踐中卻沒有把二者很好區(qū)分開,工作與教育不加區(qū)分,工作過程教育化、教育方式用工作方式簡單代替等等,如何在實踐中更好的區(qū)分二者,防止實踐過程的簡單化和同一化,發(fā)揮二者的協(xié)調配合作用,應引起研究者們更多的關注。
魯潔,王逢賢在他們的著作《德育新論》中給道德教育下了一個定義:所謂道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社會,個體與自然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6]很明顯德育被視為行為規(guī)范教育,范疇較“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小很多。韋冬雪對這兩個概念作了詳細辨析,她認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范圍小,主要是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盵7]孫其昂教授也梳理了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他指出“德育雖以思想道德為主要領域,但也受政治制約?!盵8]胡斌武十分系統(tǒng)比較兩者的異同,他認為兩者的教育性質和理論基礎一致,但產(chǎn)生的時間、教育的對象和內容、生存的空間不同;價值與功能類型、教育載體、活動特性這幾方面相似。[9]根據(jù)這些論述,不難得出目前學界大多認為這兩者相互作用,主要區(qū)別則在于范圍大小。實際上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也有部分研究者發(fā)出質疑之聲,他們提出假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是否可將德育進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凸顯德育,甚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這固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的生存和生長空間,但是否真的可以這么簡單化?這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石書臣把這三者的區(qū)分歸于內容層面,他認為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它涵蓋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態(tài)、人文關懷、人際關系等許多方面。由此可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很小的部分而已。張耀燦教授在書中講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疊加,而后又談到思想政治工作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從這個角度可以推知張教授認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以外還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觀教育等部分,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也有交叉,比如愛國主義教育,既是思想層面的教育,也屬于政治教育。因此,三者在理論層面已被區(qū)分開,但是對各自的深入研究還不夠,思想教育怎樣進行?政治教育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怎樣使二者融合?現(xiàn)實中往往出現(xiàn)教育方法的同一化和亂套傾向,用過去政治教育的方法進行思想教育,這顯然不可取,探討它們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石書臣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功能、內容三個角度對該概念進行了分析理解。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來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功能上表現(xiàn)為意識形態(tài)與非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內容上涵蓋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態(tài)、人文關懷、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10]侯勇、孫其昂、韓興雨主張在理解概念前要解決為什么要對其內涵進行追問這一問題,他們指出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新審視是學科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的前提,能夠促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不斷深入明晰,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貫穿整個系統(tǒng)的“紅線”,有利于確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邊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有效展開。[11]并且他們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三個概念的探討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易艷華研究了概念內涵的發(fā)展問題,她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從確立以來,其內涵在某種意義上也表現(xiàn)為一條與概念定義相關的發(fā)展線索,即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施加論”、“轉化論”、“內化論”到現(xiàn)代意義上的“需要論”的發(fā)展過程。[12]李海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從基于社會哲學范式的概念向基于人學范式的概念的發(fā)展,是在繼承傳統(tǒng)概念的合理性基礎上,立足于時代主題轉換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實踐內涵、階級內涵和教育內涵的發(fā)展。[13]具體表現(xiàn)為從主客二元絕對對立向交往實踐發(fā)展、從單一的階級斗爭向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發(fā)展和從依靠權力向遵循教育規(guī)律發(fā)展。
當前學者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把握已不像過去那樣,就概念論概念,而是對概念進行了深化和擴展,由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分析出幾點研究新動向:一是多角度探討概念,石書臣把對概念的理解從簡單的定義引向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思考,與本質、功能和內容結合起來似乎比單純的概念論證和闡述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現(xiàn)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二是新視角看待概念的發(fā)展,概念的發(fā)展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容、本質、目的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在研究概念發(fā)展史的過程中,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背后許多要素的發(fā)展歷程,正如易艷華的研究視角,她是從教育方式層面揭示概念發(fā)展史,也可以從內容、目的、任務、主體、客體等其他許多層面進行深入細致地發(fā)掘;三是給概念添加了更多的人文關懷,無論是對概念的理解還是對概念發(fā)展歷程的考察,研究者都更多地傾向于人學的視角,淡化了政治性因素,關注人的生命意義,這對于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及時更新以追求人文關懷具有重要的價值。
就整體而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爭論焦點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義、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fā)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與相關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和理解這四個方面。經(jīng)過多年討論,前三個問題的爭論在許多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識,但也存在許多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但是對概念的內涵和理解上,呈現(xiàn)出許多研究的新動向,并且取得部分成果,但是不同的學者出發(fā)點和分析方式不同,所以至今分歧較大,甚至有相互矛盾的方面,這也構成了對該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筆者認為在概念內涵理解這一問題上,應注重聯(lián)系實際,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狀況呈現(xiàn)許多時代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除了傳統(tǒng)的政治觀、法制觀、道德觀教育以外,是否需要考慮增加一些新的教育內容,學者們可以探討哪些可以作為新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性即實踐性,隨著我國社會改革深入發(fā)展,主導價值取向和多元價值取向矛盾深化、道德滑坡、誠信機制缺失、精神生活庸俗化等等問題給人的全面發(fā)展造成很大障礙,若要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命意義,重視該學科的人文關懷,學者們應更多地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和豐富這一理論內涵。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fā)展[J].教學與研究,2001(3):49–52.
[3]蘇振芳.關于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幾點看法[A].思想政治教育學新探[C].2003.
[4]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2.
[5]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6]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19–120.
[7]韋冬雪.對“道德教育”、“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123.
[8]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5.
[9]胡斌武.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與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12–15.
[10]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學科梳理和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8(8):12–16.
[11]侯 勇,孫其昂,韓興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學科辨析與新認識[J].學術論壇,2010(5):67–70.
[12]易艷華.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發(fā)展[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07–109.
[13]李海峰.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內涵的發(fā)展[J].求實,2012(1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