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史祿:靈渠巧連湘漓水留

2014-04-10 02:09:44
中國三峽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靈渠天平

史祿:靈渠巧連湘漓水留

文/陳 陸 編輯/任 紅

2005年7月29日,廣西桂林靈渠風光。靈渠分水潭、鏵嘴、大小天平遠眺。攝影/鄧云波/CFP

“狂瀾即奔傾,中流遇鏵嘴。分為兩道開,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粵經(jīng)萬里。人謀鶂敓天造,史祿所經(jīng)始?!?/p>

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描述靈渠的詩句,它用最精當?shù)奈淖譁蚀_記錄了我國兩千多年前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

靈渠,又稱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它開鑿于公元前219年的秦始皇時代,是一條溝通長江、湘江和珠江水系,穿越南嶺的一條運河。這是一條長僅37公里,流量只有十幾個立方米左右的小河,卻在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上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唐代魚孟威在《桂林重修靈渠記》中,對靈渠的歷史作用曾作了精辟的概述:“所用導(dǎo)三江,貫五嶺,濟師徒,引饋運,推俎豆以化猿飲,演墳典以移觖舌。蕃禹貢,蕩堯化也?!边@里概括了靈渠對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融合,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以及產(chǎn)生的廣泛社會影響。

修建靈渠者 名祿姓何?

靈渠是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渠之一,但對這位主持修建靈渠而建立千秋功業(yè)的人,歷史上記載卻極為簡略。與另兩位歷史名人相比,靈渠的修建者不如他倆幸運。修建都江堰的李冰,被蜀人敬奉為“川主”而千秋供奉;鄭國以其名字命名渠道而萬古傳名。而修建靈渠的他,名聲卻遠不如他們響亮,甚至連他的姓氏人們至今也頗有爭議。

雖然不少史書上將其稱為史祿,又稱監(jiān)祿,但有學者認為“史”和“監(jiān)”僅僅是官職,即監(jiān)御史的簡稱。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監(jiān)御史就是擔任郡的檢察官。認為這位主持修建靈渠的人名祿,姓已失傳。理由如下:

監(jiān)祿,最早出自約公元前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使監(jiān)祿無以輔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0年后,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有“使監(jiān)祿鑿渠運糧”的句子?!妒酚洝分?00年,東漢班固《漢書》的《嚴助傳》也只有一句“又使監(jiān)祿鑿渠通道”,也均未說其姓?!稘h書》的注釋者三國魏人張晏,在注釋“監(jiān)祿”時更是明確地說“監(jiān)郡御史也,名祿?!?/p>

雖說《淮南子》不是史書,但《史記》和《漢書》是史書確鑿無疑,更何況司馬遷和班固治史均十分嚴謹,為世代史學家所公認。在史書上,因姓失傳而只稱人名的情況并不少見。司馬遷最早記述了都江堰,在《史記》中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句,說蜀郡太守叫冰,也未說其姓,也可能是因天長日久其姓失傳。是西漢時期蜀地學者楊雄,在《蜀王本紀》中對李冰作了詳細的描述,并補齊了“蜀守冰”所欠缺的李姓,才有了李冰這個全名。靈渠主持者的姓名情況,大概也是如此。

史祿,則出現(xiàn)得更晚。據(jù)學者查證,晚唐人莫休符在他的《桂林風土記》中稱主持修建靈渠者為“御史史祿”。這離靈渠修建已過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之后,也有史學家說,古有以官職為姓的情況。于是,史祿這個姓名就一直這樣傳下來了。

靈渠平面示意圖。

不僅宋代詩人范成大這樣稱,當代詩人郭沫若在《游靈渠填詞作序》也這樣稱,就連興安縣“四賢祠”里塑的靈渠修建者的雕像,也署名史祿。史祿已約定俗成地成了這位靈渠修建者的姓名。但為了維護歷史的真實和準確,在《百家講壇》上,閻崇年先生還是謹慎地將靈渠建設(shè)的主持者,稱為“監(jiān)御史名叫祿”。本文為了便于敘述,我們先姑且用史祿來稱呼他吧!

始皇南征百越 兵勒湘南

“六王畢,四海一?!鼻囟辏ü?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平定中原后,立即派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秦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又派尉屠睢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

百越人居住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一帶,被稱為“化外夷蠻炎方”。由于受南嶺山脈的重重阻隔,交通閉塞,生產(chǎn)落后。百越人大都處在刀耕火種的時代,“獵事繁而農(nóng)事少”。有少量的農(nóng)耕,也是“摘穗唯將手當鐮”,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各氏族部落之間連年混戰(zhàn),并且不斷侵擾秦國的邊境。

尉屠睢接到命令,便組織兵力分成五路,向百越進攻。一路由今江西省余千、樂平,向東攻取閩越。一路循今江西省南康經(jīng)大庾嶺南下,攻取廣東北部。一路循今湖南長沙南下,直取今廣州一帶。這三路大軍進軍順利,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另外兩路是南下進攻西甌(今廣西一帶)。其一經(jīng)今湖南省江華循渚嶺入賀縣;其二由今湖南省靖縣經(jīng)越城嶺入桂林。這兩路軍隊均由尉屠睢親自指揮,是南下的主力部隊。不想這兩路軍遇到西甌人的頑強抵抗,加之山嶺阻隔,道路崎嶇難行,軍糧運輸困難,軍隊無法順利推進。史載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戰(zhàn)爭長期處于膠著狀態(tài)。于是“兵勒湘南,握其咽喉,臨溶、漓二水之間”。即秦軍只好占居要道,駐扎在今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間,建立了“秦城”。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秦甌之戰(zhàn)”。

秦始皇于是下令“使監(jiān)祿鑿渠運糧”。史祿率十萬勞力劈山鑿渠,歷經(jīng)三年寒暑,于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鑿渠成功。接著秦始皇調(diào)動全國的兵力與西甌人交戰(zhàn),西甌人寡不敵眾終于失敗,于是秦甌之戰(zhàn)結(jié)束。嶺南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誕生。

率十萬勞力劈山鑿渠

時空悠遠,史跡亡逸。史祿當年修建靈渠時,是如何準確選址,如何巧妙設(shè)計,又是如何艱難施工的?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僅僅是它的選址和測量技術(shù)的精準,就令今人驚嘆不已。

南嶺山脈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但水勢散亂,高低懸殊。當年史祿在勘察地形時就發(fā)現(xiàn),在南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的谷地中有兩條河:一條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一條是漓江的支流始安河,兩條河流最近處僅有1.7公里,但始安河水比海洋河高五六米,水量比海洋河小得多。兩河中間還隔著一座高二三十米,寬三五百米的太史廟山。如果將太史廟山鑿穿,修一座大壩將海洋河水壅高,再在這兩條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就能將湘江和漓江連接在一起。因為湘江東北流,注入長江;漓江西南流,注入珠江。這樣中原等地的軍糧就能越過南嶺運到嶺南,軍糧南運至西甌的問題得以解決。因興安縣就坐落在兩河中間山谷的最低處,于是水利工程樞紐選址就定在這里。

史祿當年修建的靈渠什么模樣,已是無跡可尋,史書上只或詳或略地記載了以后歷代三十多次對靈渠的整修和改造。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靈渠近代的格局。

近代靈渠的工程設(shè)施主要有: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渠、陡門等。

分水點在湘江上游海洋河分水村河段。用巨石砌起高六米的人字形攔河壩。堤頭作鏵嘴,前銳后鈍,形似犁頭。鏵頭連接大小天平,強行將大壩壅起的河水三七分流。三分經(jīng)南渠流入始安河,再進入漓江。七分經(jīng)北渠引入湘江。

人字形大壩夾角為108°,為滾水低壩。壩頂?shù)陀趦蓚?cè)河岸,內(nèi)高外低。鏵嘴與大小天平相連,北為大天平,南為小天平。大天平石堤與北渠相連,小天平石堤與南渠相接。鏵嘴與大小天平合稱為鏵堤。鏵堤的壩頂用青石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開斧形槽口,用鐵碼子扣緊。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滾水部分),用片石鱗次篏砌,通稱為“魚鱗石”。整個人字形鏵堤形成一個堅實的整體,固若金湯。

鏵頭與大小天平是工程的關(guān)鍵項目,它承擔著攔水、分水、泄洪的功能??菟畷r節(jié),鏵嘴與天平相配合,可保證南北渠通航所需的水量。洪水時節(jié),多余的水量可從天平頂自行溢出,泄入湘江,避免洪水沖出南渠淹沒興安城。

鏵堤分水后形成北渠南渠。北渠從壅高了的大堤流出,水位明顯高于湘江,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船只的航行,又要影響鏵嘴的分水效果。修建者于是加長北渠流程,使它比故道長一倍,達到8里。北渠在湘江河谷地帶,呈“S”形迂回曲折迤邐前行,減緩了流速,便于通漕,又擴大了灌溉面積。

南渠經(jīng)興安城東北接靈水,轉(zhuǎn)入漓江。全長60多里,由人工渠道、人工拓寬浚深的自然渠道和自然河道組成。南渠穿行于山區(qū),坡陡流急,為了防止枯水季節(jié)通航水量不足,于是修建了陡門(又名斗門)。陡門是世界上最早的提水通航工程,是近代船閘的始祖。

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門等巧妙利用自然的條件和環(huán)境,構(gòu)成了靈渠完整的水利樞紐系統(tǒng),達到了“逆水而來順水去,卸帆終是掛帆時”的漕運效果。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他的著作《嶺外代答》中描述了當時靈渠的面貌:

于上流砂磧中,壘石作鏵嘴,逆分湘水為兩,依山筑堤為溜坦,巧激十里而至平陸。遂鑿渠繞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自鏵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許,有泄水灘。茍無此灘,則春水怒生,勢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灘殺水猛勢,故堤不壞,二堤得以溜湘余水緩達于融,可以為巧矣。渠水繞以興安縣,民田賴之。深不數(shù)尺,廣可兩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內(nèi)置斗門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門,則復(fù)閘之,俟水積而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文中全面描繪了靈渠的格局及分水、過灘、殺水勢、過陡門的情景。其中“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更是將船只通過陡門翻山越嶺的實況,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也成為了古代的一道奇觀。

陡門一般設(shè)在水淺流急之處。在渠道的兩旁相對各修一座半圓形的石堤(陡盤),在兩石堤正中大石上各鑿一個放陡桿的凹槽。渠底用石條豎插成為“海底”,在“海底”正中鑿一個石孔(魚眼),為斜插陡桿之用。陡門一般寬5-6米,最大的大天平“第一陡門”寬為7.1米。上游有航船下來時,守陡門的“陡軍”在陡盤上放置橫桿,再向魚眼插入斜桿,再沿橫桿放置一排由三根圓木扎成的“馬腳”??狂R腳放置竹排和竹箔。待水位升高可行船時,“則去箔放舟”。由于竹排和竹箔有空隙,下游的水流并未干竭。史載,至宋代靈渠已發(fā)展到上下陡門同時運用,和現(xiàn)代的船閘原理一樣。

世界最早的運河之一:廣西興安縣的靈渠。 攝影/王家成/CFP

2006年9月21日,廣西,靈渠。飛來石在靈渠的秦堤上。石高4米,周長20米,近正方形。石頭上有兩株桂花樹從裂石而長出,亭亭如蓋。飛來石無倚無根,獨聳南渠上,或說來自峨眉,或說飛從天外,實為靈渠一大奇賞。 攝影/王家成/CFP

靈渠陡門建于何時?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均無記載。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說秦代史祿鑿渠時便筑了陡門。而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中卻說“寶歷初年(公元825年),給事中考工渤廉車至此,備知宿弊,重為疏引。仍增舊跡,以利舟行。遂鏵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門以級直注,且使溯沿不復(fù)稽澀?!闭J為陡門為唐代李渤建造。其后在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重修靈渠時陡門已有18座。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陡門達到36座。即便我們從唐寶歷初算起,靈渠的陡門也有1200年的歷史了。難怪有外國水利專家不由地贊嘆:它不止是運河水閘之父,更是運河水閘的祖父、曾祖父了!

2012年08月23日,廣西桂林,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靈渠“天下第一陡”開閘啟航。 攝影/王滋創(chuàng)/CFP

咫尺江山分楚越 使君才氣卷波瀾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由于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也沒有寬闊平坦的道路,運輸全靠在崎嶇坎坷的道路上牛拉馬馱,效率十分低下。長距離、大載量的交通運輸怎么辦?水運成了最便捷的運輸方法,河流便成了當時的高速公路。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大江大河也都是自西向東流淌。那么南北交通怎么辦?就靠穿山越嶺溝通這些大江大河的人工運河。

說起運河,首推京杭大運河,它縱橫南北,將我國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連在了一起。而把湘江、長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連接在一起,讓中原和嶺南緊緊相依,靠的是靈渠。

郭沫若有詩寫道“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將靈渠與長城相提并論,說明靈渠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巴ㄈ?,貫五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靈渠是溝通我國南北內(nèi)河航運的唯一通道。在晚清以前,廣州的讀書人若要進京趕考,就得從廣州的珠江上船出發(fā),溯珠江而上,經(jīng)漓水,過靈渠,然后沿湘江而下,入長江,再沿大運河北上,才能到達京城。靈渠比南北大運河開鑿的時間早得多,可以說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條運河。

清人陳元龍在《重修靈渠石堤陡門記》中說:“陡河(靈渠)雖小,實三楚兩廣之咽喉,行師饋糧,以及商賈貨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賴?!?/p>

史載,當時靈渠平均每天過往的船只達四五十艘。直到民國初年,靈渠仍每年來往船只達600余艘。這些船只,大的有20至22米長,2.4至28米寬,能裝載10至17.5噸重的貨物。小船也有18至20米長,2至24米寬,能載5至10噸貨物。中原及北方的金銀銅器、陶瓷、絲綢等,通過這里進入嶺南。而嶺南的南珠、象牙、犀牛角、玳瑁、翡翠、銀銅錫等礦藏以及土特產(chǎn),通過靈渠遠銷全國。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耕種技術(shù)傳到嶺南,使得嶺南這片富饒的土地,擺脫了曾經(jīng)的蠻荒和閉塞,走向富足和興旺。

靈渠不僅可以“通漕運”,促流通,還可以灌溉農(nóng)田和供給城鎮(zhèn)用水。靈渠上就開有渠口,便于引水灌田。據(jù)歷史記載,宋代已“溉田甚廣”,“民賴其利”。及至清代,灌溉面積達到“數(shù)百頃”。今日的靈渠雖已逐漸失去了當初的航運功能,但它在灌溉、供水、旅游方面卻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如今來這里旅游的人潮,已如過江之鯽。人們游興安,看靈渠,觀賞這一聞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南渠的北岸,可以游覽“四賢祠”。這里供奉著四位功勛卓著的靈渠建設(shè)者:他們是秦代的史祿、漢代的馬援、唐代的李渤和魚孟威。四賢祠的建造歷史久遠,但準確年代不詳。元代黃裳《靈濟廟》記載“興安靈渠,有史祿始作以通漕,既漢伏波將軍繼疏之,唐觀察史李渤為鏵堤以固渠,作陡門以蓄水,而防御史魚孟威復(fù)增修?!庇浭隽怂奈毁t能對靈渠建設(shè)的貢獻,人們世代祭祀他們,感念他們建立的千秋功業(yè)。

鏵堤上流連的游人最多,看鏵嘴分水,鱗坡溢流,清水盈渠,禾田泛綠,真可謂偉業(yè)與美景同在,勛跡與祥和共存。來這里參觀、考察的世界水利專家們,看到其巧妙的構(gòu)思,精巧的設(shè)計,獨具匠心的施工,不由地連連驚嘆并頓生敬意,贊嘆靈渠真不愧是“世界古代水利明珠”。郭沫若寫靈渠的詩句中“英雄偉績費疑猜”,正是表達了人們對我國古代水利專家的高度智慧和才能的驚嘆不已和敬佩萬分的心情。

猜你喜歡
靈渠天平
行盡靈渠路 興安別有天——跟著古詩詞游靈渠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40
修護靈渠的歷代先賢錄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08
挖掘靈渠文化 助推靈渠申遺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0:50
凝聚政協(xié)智慧 賡續(xù)靈渠輝煌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0:22
說說天平的使用
靈渠頌
黃河之聲(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4
天平使用前后的兩次平衡
天平使用“三步曲”
你會用托盤天平嗎
天平的平衡
浏阳市| 桓台县| 凤庆县| 南投县| 久治县| 江都市| 于田县| 崇左市| 阿城市| 连山| 乐平市| 碌曲县| 鹰潭市| 龙川县| 鹤山市| 青海省| 承德市| 清徐县| 东至县| 东辽县| 临猗县| 宁蒗| 通城县| 宜丰县| 辽宁省| 定州市| 保德县| 泸水县| 广饶县| 都安| 漳浦县| 绿春县| 榆树市| 马山县| 萝北县| 会同县| 墨脱县| 崇礼县| 淮安市| 平泉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