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田園仙居吊腳樓:彭家寨

2014-04-10 02:09:42
中國三峽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吊腳樓

田園仙居吊腳樓:彭家寨

撰文/田長英 田 化 編輯/田宗偉

層層屋面層層臺,碧水修竹繞宅生。這是一個當(dāng)代版的桃花源。時至今日,這里的村民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

隔岸遠(yuǎn)眺,只見寨后林木蔥郁,修竹錦簇,層層疊疊的吊腳樓依著山形逶迤而下,青瓦灰脊,飛檐翹角,彼此勾連,頗為壯觀。寨前,田疇井然,清溪如帶,一條窄長的索橋高懸河上。大河邊小溪里,時有女郎揮棒搗衣,兒童嬉戲;山上,牛羊悠閑地吃著青草;田間,鴨鵝拾穗覓食不時爭搶……

這就是被稱為“人間仙居”的彭家寨,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這武陵山中的小村寨。

● 地理位置 周圍環(huán)境

彭家寨位于東經(jīng)109°37′,北緯29°40′。背山面水,兩端各有小溪為界,一派田園風(fēng)光。

彭家寨在哪里?

無論是在谷歌地球、還是我國現(xiàn)在已正式出版的最小行政區(qū)級的縣級地圖上都找不到彭家寨的名字。千百年來,彭家寨的寨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直到1993年,我國著名古建筑學(xué)家、華中科技大學(xué)教授張良皋先生考察山寨后,經(jīng)其熱情贊揚(yáng)和大力宣傳,山寨才漸為人知并一天天熱鬧起來。

彭家寨吊腳樓群位于恩施州宣恩縣沙道溝鎮(zhèn)兩河口村,前臨龍?zhí)逗?,后依觀音山,與209國道相距約15公里,與鴉(宜昌鴉雀嶺)當(dāng)(宣恩當(dāng)陽坪)省道相距約3公里。

從谷歌地球查得彭家寨位于東經(jīng)109°37′,北緯29°40′。北距宣恩縣城60公里,南距湖北省來鳳縣城30公里,地處國家自然保護(hù)區(qū)七姊妹山緩沖地帶。

彭家寨吊腳樓群可謂武陵山區(qū)土家聚落的典型選址,吊腳樓群依托觀音山,建于山腳斜坡上,寨前是龍?zhí)逗?,左是召大溝,右為叉幾溝,自然形成一個地理單元。寨后山巒起伏,奇峰秀美,修竹婆娑;寨前小河潺潺,田疇井然。龍?zhí)逗由霞苡需F索橋,叉幾溝有一座百年歷史的涼亭橋,是村民外出之重要通道。

觀音山原叫“人頭山”,因山形如人,有腦殼和雙肩得名?!帮L(fēng)水先生”叫它“觀音座蓮”。彭家寨吊腳樓群就集中于觀音山下,“觀音座蓮”之右下側(cè),屋基是坡度較大的山坡,形成村落后,呈現(xiàn)出一級一級的高坎或陡坡,站在進(jìn)入寨子的??睬靶〉郎涎鐾?,吊腳樓仿佛沖入天際,很有氣勢。

寨前龍?zhí)逗影l(fā)源于沙道溝燕子巖,是長40公里的常流河,在龍?zhí)都?zhèn)與兩河口集鎮(zhèn)長約15公里的河段兩岸,順河而下是汪家寨、符家塆、袁家寨、覃家坪,直到兩河口集鎮(zhèn),前行約4公里,即到沙道溝集鎮(zhèn)。逆流而上是曾家寨、羅家寨、梁家塆,到龍?zhí)都?zhèn),繼續(xù)東北行,翻過八大公山的“馬蹄形”山,直至湖南省的桑植縣、湖北省的鶴峰縣。

寨前龍?zhí)逗哟┐宥^,沿河而上,與觀音山并列的是獅子巖,為一座神形兼?zhèn)涞膸r獅子頭。順流而下,與之緊鄰的是汪家寨。彭家寨和汪家寨均位于龍?zhí)逗佑野叮⒎Q“二龍戲珠”。

彭家寒右鄰的村莊。 攝影/余田

彭家寨全景。 攝影/肖佳法

遠(yuǎn)眺彭家寨,只見寨后觀音山林木蔥郁,修竹錦簇,層層疊疊的吊腳樓依著山形逶迤而下,掩映在蒼松翠竹之間。樓頂黛青色的瓦片鋪排如鱗,轉(zhuǎn)角高翹的檐角舉勢欲飛,立面的欄桿板壁或青灰或淡黃,本色天然,古色古香,在翠綠的竹子和樹木掩映下透出玲瓏與秀氣。及至走近,大河邊小溪里,時有女郎揮棒搗衣,兒童嬉戲;山上,牛羊悠閑地吃著青草;田間,鴨鵝覓食不時爭搶。好一派田園風(fēng)光,人世仙居!在這仙居正前方,一條窄長的鐵索橋高懸河上將寨子與外界相連。

我國古建筑專家張良臬先生在考察此處古建筑后曾撰文稱:“彭家寨背山面水,兩端各有小溪為界,用地完整,是鄂西土家聚落的典型選址”、“要挑選湖北省吊腳樓群的‘頭號種子選手’,準(zhǔn)定宣恩彭家寨出馬”,并以歌詠贊嘆:“未了武陵今世緣,貧年策杖覓桃源,人間幸有彭家寨,樓閣崢嶸住地仙。”

左:各吊腳樓之間的青石人字路。 攝影/余田

右:高??参莼?。 攝影/余田

● 歷史沿革 宗族源流

彭家寨歷史悠久,至遲到1792年,寨子已有相當(dāng)規(guī)模,是宣恩彭氏祖先聚集地之一。

包括彭家寨在內(nèi)的沙道溝一帶古為溪峒地,古稱“蠻苗之疆”,元、明至清初為土司統(tǒng)治區(qū)域。據(jù)縣志載,沙道溝初置湖南鎮(zhèn)邊宣撫司,明玉珍改沿邊溪峒宣撫司,明改忠峒安撫司,屬施州衛(wèi)大田軍民千戶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后,屬宣恩縣轄。1995年5月,改來鳳縣代管。1998年2月,再劃歸宣恩。這里原來未“開化”時,人們在溝邊坡地刀耕火種,俗名砍畬,取名“畬道溝”,后名沙道溝。

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沙道溝是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之一。1909年到1912年,賀龍的騾馬幫常年往返于此。參加革命以后,多次到沙道溝彭家寨一帶宣傳革命道理,組建紅軍。1935年,紅二、紅六軍團(tuán)在宣恩縣南部建立以沙道、兩河為中心的縣、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權(quán)??h政府設(shè)在兩河口,龍?zhí)兜鹊卦O(sh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F(xiàn)兩河口縣政府舊址已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龍?zhí)多l(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彭家寨周邊有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寨前的龍?zhí)逗邮怯纤搭^之一,在酉水河上游白水河左岸的官莊出土過編鐘,有懸棺葬、崖廟等古文化遺址。沿龍?zhí)逗佣碌募t石蘇家溝是宣恩擺手舞發(fā)源地,在蘇家溝的星火田建有擺手堂,內(nèi)供土王一尊、王妃兩座、配像多座。在彭家寨左側(cè)龍?zhí)逗舆呌幸磺笥暧玫摹八畯R”,現(xiàn)廟已毀,存有石碑一通,藏于彭武開家。

彭家寨形成于何時,尚無定論。如何形成也說法不一。一說此地乃彭氏祖先發(fā)源地,一說彭姓始祖是逃難而來,來自湖南永順,但來自何時并不明了。彭家寨水府廟殘存的石碑上的立碑的時間,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這個證據(jù)表明,至遲到1792年,彭家寨已有相當(dāng)規(guī)模。

而另一個傳說是,很久以前,一對年輕夫婦為完成先輩的遺愿,不惜長途跋涉,尋訪先人舊址。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他們來到武陵山北麓,突然間一條大河擋住去路,無法前行。只見大河對岸兩山對峙,其間小溪流淌,似彩練與大河相連。左山桃花盛開,五彩繽紛,形同“金字塔”,謂桃花山;右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狀如“觀音座蓮”,曰觀音山。眼前美境宛若世外桃源,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令這對夫婦幡然醒悟,“這不正是我們要找的先人舊址嗎!”

然而,眼前河水湍急,夫婦因無法過河而黯然神傷。焦急萬分之中,忽見一道閃電劃破長空,河中徐徐升起團(tuán)團(tuán)云霧,霧靄之中一座小木橋時隱時現(xiàn),夫婦攜手在飄飄欲仙之中渡橋過河……

據(jù)說,這對夫婦就是彭家寨彭姓土家族的祖先彭懷傘及其妻楊氏。從此,他們在這里男耕女織,繁衍生息,以至于今天的彭家寨。堅持認(rèn)為此地即是彭氏祖先發(fā)源地的人認(rèn)為,彭氏夫婦來此只是尋根,找到先人舊址。

綠樹掩映的吊腳樓。 攝影/余田

● 吊腳樓建筑群

吊角樓依山順勢,層疊而上,形式多種多樣,細(xì)部考究。

彭家寨是以吊腳樓群名世的。

隔著龍?zhí)逗佑^寨子全景,均為清一色的吊腳樓。古色古香的吊腳樓依著山形層層而上,鱗次櫛比,灰色的屋脊、黑色的瓦片、保持木材原色的吊腳樓欄桿在翠綠的竹子和樹木掩映下顯得格外溫馨、小巧、玲瓏與秀氣。

從彭氏家族遷入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彭家寨吊腳樓群一直處于不間斷地建造、修繕和沿用中,這里既有正在興建的新吊腳樓,也有建成于清末的古建筑。目前,保存完好的房屋有四十余棟,每棟自成體系,面積百余到幾百平方米不等,木質(zhì)瓦屋,穿斗式,單檐懸山灰瓦頂。通常,每家房屋由正屋和吊腳樓兩部分組成。正屋建于平地,三五間不等,廂房吊層,建在坡上,屋脊與正屋平齊或稍低,吊腳的高度隨地形而定。正屋和廂房“一正一橫”或“一正兩橫”,與院壩相圍,形成一個小庭院。臺階、院壩、道路鋪青石板。

排扇(立貼)結(jié)構(gòu)。 攝影/余田

吊腳樓布局組合

彭家寨房屋依山而建,分臺而筑,錯落有致,透出自然園林的神采,數(shù)十棟吊腳樓各不相同,“千樓自別”。雖是靜物,卻給人極強(qiáng)的動感。由眾多單體建筑組合成村寨時,以公共用地的院壩、橋梁為中心展開。單體建筑擺設(shè)靈活自由,形凝神聚。這種依山勢和河流進(jìn)行設(shè)計,巧妙借助自然與建筑群體的有機(jī)結(jié)合,使彭家寨吊腳樓的外型從縱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整個群落顯得活潑、緊湊而俏麗。彭家寨的建筑都保持建筑材料的本色,與自然山水極為相稱。

彭家寨村落外的布局形式為:山路→小河→吊橋→農(nóng)田→村寨→竹林→后山,如此層層遞進(jìn),構(gòu)筑了豐富多彩的外部空間層次。

進(jìn)入山寨,走過曲折的村巷,踏上層層的臺階,便會進(jìn)入由土家吊腳樓構(gòu)筑的更加緊密、豐富的單體空間層次。

建筑學(xué)家張良皋實地考察后認(rèn)為,彭家寨是“華夏建筑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建筑的完美結(jié)合”,是井院與干欄相結(jié)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匯。

吊腳樓基本樣式

吊腳樓是土家人對他們房屋的傳神叫法,房屋是一個有機(jī)體,加層相當(dāng)于閣樓,下吊就是吊腳——那部分是房屋下垂的“腳”,是房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彭家寨的吊腳樓多種多樣,就其形狀來說,有三種基本樣式。

單吊式,也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由正屋和廂房(吊腳樓、樓子屋)兩部分組成,廂房“吊腳”,兩屋之間由轉(zhuǎn)角間相連,房屋地基是高低兩個臺面,形成“天平地不平”的剖面。整體格局形如“L”,與屋前院壩構(gòu)成長方形的活動空間。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為一正兩廂。除受地形的限制以外,一般來說,是否建雙吊式主要看經(jīng)濟(jì)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

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地基是平的,就地形而言不需吊腳。方家在建房時卻偏偏讓廂房“吊腳”懸空,正屋與廂房的屋面、地基均在一個臺面上,此時,“天平地也平”。平地起吊也可能做在正屋的一側(cè),作為正屋的延伸;也可能與正屋垂直,形成“L”布局,只是吊腳樓的正屋與廂房的地基均處在同一臺面。

從吊腳樓的層數(shù)分,有單層吊、二層吊、三層吊幾種。這種分法是以“龕(qian,平聲)子”的層數(shù)來劃分。迄今為止,學(xué)者沒有發(fā)現(xiàn)土家人的本民族文字,“龕子”的“龕”是張良皋教授借用漢字“龕”為吊腳樓“龕子”的土家語音標(biāo)注的漢字?!褒愖印笨梢岳斫鉃殛柵_、“美人靠”。

單層吊,即吊腳樓只有一層“龕子”相圍。廂房的下部是吊腳部分,上層是臥室,加上頂部的貯藏間,有三層空間。臥室與正屋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吊腳只有一層。

二層吊有兩圈“龕子”,形成四層空間;三層吊有三圈“龕子”,頂部的貯藏間也被用“龕子”圍了起來。

在彭家寨,單棟吊腳樓的“龕子”做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只做面向院壩的一側(cè),有的圍繞吊腳樓的“腰身”一圈,通過“龕子”可以從前階檐走到后陽溝。

吊腳樓單體建筑

單體建筑為穿斗式構(gòu)架,上覆布瓦,下墊基石,中間由騎、柱、梁、枋組成木構(gòu)架。以柱梁承重,將柱和騎筒用枋縱向“串聯(lián)”組成立貼(排扇),兩排扇用枋穿斗,柱間裝木質(zhì)板壁按需要組成大小不同的空間。

彭家寨村民的正屋一般都是單數(shù),要么三間要么五間,堂屋居中。左右兩邊的設(shè)置不一而足,有的兩邊都設(shè)火塘屋,有的一邊是灶屋(廚房)一邊是火塘屋?;鹛廖莸暮蟛扛糸_做成臥室,由家中老人居住,兒女們的臥室則在吊腳樓上。吊腳樓的底層,或作廁所,或是豬圈牛欄。正屋與廂房相接處為灶屋,多為扇面,里面設(shè)傘把柱。

平地起吊式吊腳樓。 攝影/余田

【堂屋及神龕】 彭家寨正屋多為三開間,每間隔開,形成六個空間。堂屋的后部為道房,空間較窄,相當(dāng)于一個過道。堂屋是風(fēng)水觀念中穴之所“的”的點,用于定位,土家人非常重視,在位置和朝向上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就會給主人帶來不好的運氣。而且彭家寨人相信,房屋既是自己和后代的棲身之地,也是祖先和神靈的盤居之所。所以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就考慮在堂屋的后板壁上設(shè)神龕,前置供桌,存放香蠟草紙,逢年過節(jié)時燒香拜祖,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家人無病無災(zāi)、多子多福、六畜興旺。

堂屋的樓枕枋上不裝樓板,顯得高大而亮堂,與被煙熏染成青黑色的布瓦、梁枋和柱頭、后壁的神仙伙起來,頗有幽深雅靜之感。立貼的下半段相鄰兩柱間裝輕薄的木板,木柱暴露于外,主人在重大事務(wù)和年節(jié)時貼上大紅對聯(lián),它們體現(xiàn)了主人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追求、向往和對人生的深刻體味,以及對自己和子孫后代的勸諭和告誡。由這些楹聯(lián)所形成的文化氛圍,無不散發(fā)出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從而提高了彭家寨的觀賞價值。

【火塘和臥室】 大小同后邊房間,前半部是火塘屋,后半部用板壁裝出一間做臥室,一般由父母居住。前壁開門與火塘屋相通,后壁開門通于室外,正中開窗。但由于屋頂后檐較低,??舱趽?,采光不是很好,這時,有屋頂上的“亮瓦”可作補(bǔ)充。打通兩側(cè)面向道房的一壁,形成環(huán)繞的通道。

神龕與供臺。 攝影/余田

火塘。 攝影/肖佳法

臥室里靠板壁的一面放床,床與屋梁同向。彭家寨簡易木床居多,四角豎立木枋,用以懸掛蚊帳。蚊帳是女主人的嫁妝之一。女兒十幾歲時,就用本地產(chǎn)的麻手工制作,結(jié)麻、編織、用草木灰煮,再用龍?zhí)逗铀矗瓿梢换\帳子大約花去一年多時間,但制成后比較結(jié)實,有的可供主人享用一生。女主人陪嫁箱子、柜子之類的東西也放于臥室,箱子存放衣物,柜子存放糧食等。

火塘屋的樓枕上設(shè)有上下樓的出入口,前壁設(shè)窗戶,左右兩壁前端兩門對應(yīng),一是堂屋的側(cè)門,另一門通往廚房,后門與臥室相連。屋內(nèi)設(shè)火塘,火對于人類生存具有重大意義。房屋建成后入住前,一般都要“請火”。長方形的炕架掛于樓枕枋上,懸于火塘上方,美味的土家臘肉就是在這炕架上熏制出來的。炕架上掛伸縮自如的炕鉤,火塘上架鐵鑄“三角”,上放雙耳帶系的鼎罐等。

火塘是彭家寨村民使用時間最多的房間,既是燒水、取暖和熏制臘肉的地方,又是村民結(jié)束一天的勞作之后家人團(tuán)聚、接待賓客、圍坐夜話,同時還是廚房的輔助用房,比如,煮肉就通常用鼎鍋在火塘完成。

如果說身體線條、服裝造型是外部形態(tài)的外在體現(xiàn),那么面部表情則是傳達(dá)內(nèi)心情感、追求內(nèi)在形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搭建內(nèi)部情感與外部形態(tài)的隱形橋梁。

【轉(zhuǎn)角樓與廚房】 兩面排扇以梁枋組成“間”的概念,N面排扇就組成N-1個間。彭家寨的正屋多由三至五間組成,立貼就需要四至六面。兩排扇相對而立,每柱中部以木枋相連,構(gòu)成上下兩層,再在四周裝上木板,構(gòu)成“間”。排扇在正屋和橫屋組合上都是一一下面相對,而在正屋與橫屋相連處的轉(zhuǎn)角樓處則發(fā)生變化,兩排扇不是相對排列,而是呈扇形排列,前窄后寬,形成“扇子”的兩側(cè),兩排扇間撐一根將軍柱(傘把柱)承托枋,“轉(zhuǎn)”出形成廚房的扇面空間。

廂房的排扇富于變化,下部懸空,中部出挑成龕子。有的排扇中部連接幾層樓枕枋,形成幾層空間,彭家寨房屋一般由一到兩層龕子相圍,個別有三層空間。龕子越多,所需高度越大,吊腳樓越顯高大挺拔。

正屋來自華夏建筑,干欄式的龕子來自西南少數(shù)民族,“正屋與橫屋圍合趨勢來自黃土平原的‘井院式’(或曰‘地穴式’)窯洞。土家民居正是華夏建筑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建筑的完善結(jié)合。”樓子源于百越地區(qū),正屋與樓子相接處的前窄后寬的扇面處理是是土家人的獨特創(chuàng)造。張良皋教授這樣認(rèn)為。

正屋與橫屋相接處為廚房,這一扇形的轉(zhuǎn)角樓,當(dāng)?shù)厮追Q“馬屁股”或“騾子屁股”。在建筑手法上采用減柱法,用不落地的騎筒承托數(shù)根梁枋,像傘一樣密集,在屋面正屋與橫屋交接處做成龍脊,將屋頂水面進(jìn)行分合處理。騎柱騎于同時止于廚房的樓枕枋上,為廚房騰出開闊的空間。廚房四面開門,通前后檐和火塘屋及吊腳樓的廂房。

將軍柱,即傘把柱。 攝影/余田

屋脊正中寶頂與屋脊兩端鳳飾組圖。 攝影/余田

吊腳樓飛檐及其鰲魚裝飾。 攝影/余田

【屋頂與飛檐】 站在高處俯視,房屋頂部黛青色的瓦片如鱗,高翹的檐角舉勢欲飛,屋后修竹叢叢,房前流水潺潺,一派層層屋面層層臺,碧水修竹繞宅生的田園景象。

經(jīng)過改建,彭家寨屋頂脊瓦因用石灰漿做了加固處理,呈現(xiàn)為白色。正脊兩端的吻施以鳳尾,中間的寶頂飾以蓮花。吊腳樓屋頂轉(zhuǎn)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通過檐部上翹的特殊處理擴(kuò)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也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飛動輕快。

【前后檐】 正屋的前后排扇用挑枋挑出取代斗拱構(gòu)件,做成“板凳挑”,是土家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彭家寨乃至宣恩民居中廣泛使用,華中科技大學(xué)建筑系張良皋教授曾撰文描述板凳挑的構(gòu)造來源序列為從龕子外的挑瓜柱到檐下的“燕子樓”挑瓜柱,再演變?yōu)榘宓侍簟?/p>

前后檐各挑出約1米的空間,前部為“階檐”,后部與排水溝一起統(tǒng)稱“后陽溝”。階檐前做院壩,用石板滿鋪。由于彭家寨是在山坡上起屋,故院壩的大小不一,距階檐的高度也不一致,有的屋階檐坎高達(dá)1米,其下才是院壩,彭家寨人建房因地制宜的思想再次體現(xiàn)出來。

板凳挑。 攝影/余田

六合門及門窗。 攝影/余田

窗花(新建房屋)。 攝影/余田

壁窗。 攝影/余田

凡是需要采光和通風(fēng)的地方均有窗戶,不僅板壁上有,門上也有,而且加裝“王字格”、“步步緊”、“萬字格”、“壽字格”等花樣裝飾。門窗是長方形,壁窗多是正方形,窗花或上下對稱或左右對稱,用截面3厘米見方的小木條做“橋子”,卯榫對齊,捶實成形。窗花是體現(xiàn)土家匠師技藝和情趣的又一絕佳之處,寄托著土家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廂房和龕子】 視經(jīng)濟(jì)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的需要,在正屋的一端或兩端修建吊腳樓,一層為“亮柱”形式,即不加裝板壁,空曠而開闊,為存放柴草、廁所及圈養(yǎng)牲畜的地方,有的村間道路從樓下穿過。

二層與正屋的一層平齊、高或低一尺左右(平地起吊式除外)。吊腳樓圍以一到三層的龕子,稱為廂房。廂房為土家閨女或年輕夫婦的住處,樓內(nèi)花樣繁多,好些浪漫的故事都從這里飄出。有詩為證,“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做夢也風(fēng)流”。在排扇之外,“掛上”用騎筒和桃枋做成的小排扇,環(huán)繞廂房三面做成龕子,用六尺長的翹角挑將拐角處的角柱和排扇的檐柱穿斗,在絲檐和廂房屋面做成龍背和搬招。

廂房廊道即龕子的護(hù)欄木飾。 攝影/余田

山墻面的人字形屋檐下,“搭”一梯形的屋面,土家人稱“絲檐”,以防止山墻面的板壁遭風(fēng)雨浸蝕。絲檐飛檐翹角,氣勢挺拔而清朗。張良皋教授指出:檐是一種流行于鄂西,卻十分古雅的說法。檐在官式建筑中就是“歇山”。在鄂西,可以看見由龕子的山面建雨塔,逐漸合圍成檐的演進(jìn)序列。

環(huán)廂房是寬約三尺的龕子,或叫走廊,由廂房樓枕枋出挑,與騎筒組合成的空間,是涼曬衣物和農(nóng)作物的場所,也是精美的土家布鞋、花襪墊的“出產(chǎn)地”。處于高處的廂房,在炎熱的夏季,涼風(fēng)習(xí)習(xí),神清氣爽,是觀景納涼、修心養(yǎng)性的好地方。

【地圈巖】 排扇的下端用地腳枋(地枕子)穿斗,在火塘屋、臥室都鋪有木板(踩地板),謂正板,土家人修房時講究暖和,在裝修上達(dá)到“上樓下正”(即上有樓板下有地板)就滿意。

在沒鋪正板的堂屋和廚房,地面要用木棒捶平整,以灑掃時不起塵土為準(zhǔn),現(xiàn)大多做成水泥地面。由于柱頭沒有落地,地腳枋與地面有高約30厘米的距離,在廚房和堂屋四周、前后階檐壁可看見正板下粗糙的地面,同時冷風(fēng)和潮氣從地面吹來,為避免此種弊端,彭家寨多數(shù)房屋在此處鑲地圈巖,將巖石鑿成規(guī)整的、符合尺寸的長方形的石塊,中鏤空雕“鼓爐錢”花,也就是中為銅錢、兩邊為梭子的花形,保證房屋空氣流通,以免木材腐爛,美觀實用。

【地基與石磉礅】 根據(jù)地形特點,在斜坡上挖出平地,將泥土填于坎外,共同組成一個平面,作為正屋的地基??可揭幻孀隼锟?,外側(cè)砌堡坎做院壩。在山坡建房采取挖土、取土、填土的方法,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在一側(cè)的院壩坎前再用相同手法挖出修建廂房的空地,正屋的屋基比院壩高出約0.3米,比廂房高出約2~3米,用木棰將三臺平地的泥土夯實,屋基前后檐用石頭砌階沿,環(huán)屋四周階沿外修排水溝。彭家寨因為建房面積小,地形差異大,有的正屋基與院壩的垂直距離較大,達(dá)一米左右,有的廂房地基全靠巖石砌成堡坎,垂直距離大,場面很壯觀。有兩棟屋的吊腳地基和入戶小道全用石頭堆砌,站在樓下小道上仰望,房屋有如人間仙閣,過道有如天梯。對巖堡坎沒有加工修飾,顯得古樸,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充滿野趣。

涼亭橋。 攝影/余田

排扇的柱頭立于石磉礅上,磉礅高約為30厘米,少雕刻,顯得古樸粗獷,野趣濃郁。石磉礅增加受力面積,保護(hù)柱頭免受水浸,使房屋不致出現(xiàn)地基下陷的情況。彭家寨多石頭,質(zhì)地堅硬,村民用巖石鋪院壩,鋪村間小路,做水缸、豬槽、石盆、地圈巖等。

● 涼亭橋、鐵索橋、水府廟

涼亭橋已歷百年,鐵索橋是彭家寨與外界相連的重要通道,水府廟已毀僅存遺址。

除吊腳樓群外,涼亭橋、鐵索橋、水府廟三個附屬建筑,對彭家寨人意義同樣重大。

【涼亭橋】 龍?zhí)逗幼詵|北向西南流過寨前,與寨兩邊的山間小溪將寨環(huán)抱。觀音山右側(cè)叉幾溝上建有一座涼亭橋與金磨山下的桃花山相連。史載,該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之前。涼亭橋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長10.1米、寬4.5米、高3.6米,兩柱一騎四排扇,小青瓦蓋頂,兩邊建有供村人乘涼歇腳的長凳,橋面并排鋪設(shè)幾根木圓柱供踩踏。涼亭橋素面朝天,做工粗糙,形式古樸,與吊腳樓相比,體量較小,開間不大,除了歲月留下的痕跡,橋算得上是完好無損。橋距溝底約10米,右端早年是一片桃花林,左側(cè)與彭家寨戶間小路相通,上端是一叢芭蕉,下雨的時候,行人坐在百年古橋上避雨,煙雨彌朦中,雨點滴噠滴噠地打在葉上,再從橋檐上一溝一溝地導(dǎo)下來,小樹、秧苗等生命輕舞,溝底小溪嘩啦啦地前行,頗富詩情畫意。

【鐵索橋】 山寨與沙龍公路用鐵索橋相連。橋長45米,寬5米,建于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橋南北兩端用粗鐵鏈卯于結(jié)實的鐵樁上,水泥鋼筋凝成梅花樁,樁高15公分,再用緊線機(jī)把鋼絲拉直套在樁上,兩側(cè)焊接扶手架,橋面上鋪墊厚實木板,將鐵絲挽成股在橋兩側(cè)做成護(hù)欄和扶手,現(xiàn)正在使用。鐵索橋是彭家寨與外界相連的重要通道,“輕飄飄”地立在空中,遠(yuǎn)觀像蜘蛛網(wǎng)跨河結(jié)在兩座大山之間,無遮無攔,通體透明,坦蕩蕩地立于山谷間。

【水府廟】 乾隆年間,彭家寨及鄰近村寨的村民們,在吊腳樓群的上游黃朝場集資修建水府廟來供奉“雨王菩薩”,以備求雨之需。土家人很務(wù)實,對水府廟是輕建重用。建筑規(guī)模小,面積約20平方米,四根柱頭落地,布瓦蓋頂。水府廟建在龍?zhí)逗幼蟀兜暮舆吪_地上,下距彭家寨吊腳樓群約一里,原叫黃朝場,解放前后,一場地質(zhì)災(zāi)害毀壞了水府廟,現(xiàn)水府廟已成遺址,僅存一通石碑,藏于彭武開家,記載建廟時捐資者姓名,立碑時間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這說明在1792年,彭家寨從建筑到人文已有相當(dāng)規(guī)模,有著成熟的組織制度、宗法觀念和宗教信仰。

生活器具撈魚簍、種子掛籃、石磨。攝影/余田

● 宗族文化

聚族而居、以和為貴、人神共居。

彭家寨全寨45戶250余人,除兩戶楊姓苗族、一戶劉姓漢族外,皆為姓彭,是典型的彭家宗族山寨,血緣宗族特征在這個山寨中十分明顯,并是山寨最為重要的組織形式,管理著山寨日常事務(wù),維系著這個山寨的發(fā)展。

彭家寒一角。 攝影/余田

彭家寨背山面水,正前方龍?zhí)逗域暄讯^,左右有小溪,這種三面環(huán)水背靠大山的地理環(huán)境,給彭家寨人帶來了強(qiáng)烈的領(lǐng)域感。自然劃分邊界的河流與小溪也減少了彭家寨與鄰村之間的糾紛,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聚落場所。彭家寨各個家庭的房屋多為正屋三間廂房吊層的一正一豎為主,一正兩豎的“撮箕口”和兩正兩豎“小庭院”為輔,一家一戶一個單元,多家房屋集中山下分臺布建,層層遞進(jìn)鋪排,組成一個錯落有序的吊腳樓群,呈現(xiàn)出一種很強(qiáng)的聚族而居的宗族思想以及“四世同堂”“合家歡”大家族觀念。彭家寨沒有祠堂,但集中布排的房屋中間有可供山民議事娛樂的場所,立有“彭家寨”碑的彭伍元家的院壩即是其一。

由于彭家寨村民幾乎全為彭姓,是一共同祖先的后代,左鄰右舍多是血緣親戚,友善和睦的氛圍就自然形成。寨內(nèi)適逢紅白之事、建房立灶、插秧收割,村民們互相幫助,統(tǒng)一行動。他們的血親觀念很強(qiáng),不容外姓外族人欺侮,也不允許本族人無端欺侮外姓人。

彭家寨人在正屋神龕上,既供奉神靈也供奉祖先,人神共居,多數(shù)家庭的神龕上方還掛有毛澤東像。彭家寨人信奉的神靈很多,他們尊火塘里的火種為火神,新房建成有遷火儀式,要選擇好的時辰用特有的儀式和封贈來迎請。彭家寨人火塘里的火種長年不息,因為在彭家寨人看來,火塘之火象征著家庭生計不息之火,也象征著種族香火延續(xù)不斷。過年時,彭家寨人一連幾天要把火燒得很大,表示興旺,并認(rèn)為年三十燒得柴越大,來年的豬就越壯。在灶屋里供有灶神。在彭家寨人心里,灶神能夠監(jiān)察人間罪惡,掌管著一家人的壽天禍福。

休閑。 攝影/肖佳法

● 民風(fēng)民俗

姑娘出嫁時“哭嫁”,老了人要跳“薩葉兒荷”。公祭跳擺手舞,私祭跳銅鈴舞?!澳晷≡掳氪蟆?。禁忌多。

彭家寨至今仍保持著土家文化的原生態(tài)。寨民熱情好客,每逢貴客到來,定是鳴炮相迎、裝煙煨茶,還做油茶湯招待客人。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還請出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火塘的火四季不息。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

糍粑臘肉包谷酒是彭家寨人的最愛。“二十八,打糍粑”,每到臘月二十八,彭家寨人都要打糍粑。他們先將糯米洗凈,凈水浸泡一小時后濾干上甑蒸熟,然后將其放在石制粑槽里捶打至爛,再捏成圓坨壓薄成餅。

臘肉的制作比較簡單。彭家寨宰豬通常在十冬臘月。其做法是用鹽把肉腌上半個月后,掛在火爐上面的吊鉤上熏制。經(jīng)過煙熏火烤的臘肉不僅色香味美,而且不易腐爛變質(zhì),一年四季皆有食用。

寨中姑娘的結(jié)婚喜慶之日,用哭聲迎來,婚前半月或兩三天就開始“哭嫁”,哭像唱歌一樣,有唱詞,內(nèi)容多為感謝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和哥嫂弟妹們的關(guān)懷之情,泣訴少女時代歡樂生活即將逝去的悲傷和新生活來臨前的迷茫與不安,也有傾泄對婚姻不滿,痛恨媒人亂斷終身的。特別隆重的“哭嫁”還請來十個姑娘陪哭,叫“陪十姊妹”。“陪十姊妹”在彭家寨現(xiàn)在已很少見了。

寨里老了人,村民不請自來,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夜晚在亡人的靈柩前,踏著鼓點載歌載舞,為亡人超度,場面歡快熱烈,通宵達(dá)旦。當(dāng)?shù)厝私羞@一活動為“跳薩葉兒荷”或“打喪鼓”。這一風(fēng)俗現(xiàn)在仍在流行。

在彭家寨人的心中,逝去的先祖是永遠(yuǎn)庇佑后世的“神靈”。彭家寨前的公共院壩是他們祭神娛神的場地。跳擺手舞和八寶銅鈴舞就是祭祀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案J侵绣\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土老司在帶領(lǐng)全寨人同祭土家族始祖彭公爵主、田好漢、向大官人后,便和全寨人在院壩里跳擺手舞。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起舞,“男女相攜,蹁躚進(jìn)退”。

如果說跳擺手舞相當(dāng)于“公祭”的話,那么,跳八寶銅鈴則如同“私祭”。彭家寨人在祭祀先祖,祈求自家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之時,便請來土老司跳神“解錢”。跳八寶銅鈴舞貫穿解錢法事始終,其唱詞、舞步都有講究。與擺手舞一樣,古樸低沉,雄渾豪爽。

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日彭家寨人除重視春節(jié)、元宵、清明外,還特別重視過社、端午和月半。過社為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這天家家戶戶將嫩蒿洗凈切細(xì)烘干,加上油炸豆腐丁、臘肉丁、香料,拌和糯米蒸成社飯,既自吃也贈送鄰里。每縫農(nóng)歷五月初五,各家都懸掛艾蒿于大門以避邪,用雄黃酒點小兒的額頭和手心,以防疫瘟。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是彭家寨人過月半的日子,傳說這天亡靈都要回家,出嫁的姑娘也在這天不請自回,參與祭拜,給亡靈燒紙錢。月半是彭家寨人除春節(jié)外第二重要的節(jié)日,至今仍有“年小月半大”的說法。

舞龍。 攝影/肖佳法

過去彭家寨人的禁忌很多,不少現(xiàn)已消亡。但正月頭臘月尾不能說不吉利的話(這時的話特別靈驗)、正月初一不掃地(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這一天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逢戊不動土(因戊日是鬼哭日)、祭神不能聞貓叫(貓叫似哭會驚走神靈)、七月蛇進(jìn)屋不能打只能趕走(蛇是祖先化身),村民仍堅信不移。

上:“寶貝,笑一個?!?攝影/田宗利

下:“今年收成可好啦!” 攝影/田宗利

● 今日山寨

已列為國家文物保護(hù)單位。生活條件有所改善。血緣宗族管理山寨的功能趨于萎縮。村民思想日趨開放。山寨成為景點。民風(fēng)樸素,村寨祥和。

彭家寨吊腳樓建筑群已得到專家、學(xué)者和政府的高度關(guān)注。2002年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下文將彭家寨列為州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08年,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公布彭家寨所在的兩河口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彭家寨吊腳樓群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將彭家寨吊腳樓群納入法律保護(hù)范疇。2014年,國家文物局將彭家寨納入全國10處消防規(guī)劃編制單位之一,擬加大對該建筑消防安全的管理。

當(dāng)?shù)卣叨戎匾暸砑艺陌l(fā)展,“土生土長”的彭家寨在變潔凈、靚麗。當(dāng)?shù)亍拔甯娜ā保ǜ膸?、改水、改圈、改廚、改路和建園、建池、建家)已完成,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并建有消防池及消防設(shè)施保護(hù)寨子安全。戶與戶之間的道路在保持原石板路的同時,進(jìn)行了加固和防滑處理。老式廚房已改成沼氣灶。通往彭家寨的公路已建成四車道,建有小型停車場。

彭家寨山多地少,只有勤勞才能維持生計,要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彭家寨人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艱苦生活中,養(yǎng)成了勤勞、勇敢、堅忍、注重實際的性格。他們沒有不著邊際的夢想,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村民種植的糧食多是自給自足,種植合百、柚子等經(jīng)濟(jì)作物主要是出賣換錢補(bǔ)貼生產(chǎn)生活開支,青壯年多外出打工經(jīng)商,少數(shù)幾家辦起了農(nóng)家樂,為游客提供住宿。

隨著社會進(jìn)步和經(jīng)濟(jì)發(fā)展,血緣宗族管理山寨日常事務(wù)的功能趨于萎縮,宗族觀念漸趨弱化。彭家寨人都盼望致富,但除了外出打工或做點小生意外似乎沒有更好的出路。他們也重視子女的教育,但直到2013年9月,19歲的彭佳考上北京科技大學(xué),彭家寨才算有了自己的第一位本科生。

彭家寨是鄂西深山中一個小山村,雖時代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但彭家寨發(fā)展依舊緩慢。村民過的依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他們信仰神靈、供奉祖先,在年節(jié)、婚喪嫁娶等人生重要節(jié)點,彭家寨人依舊是“彭”氏土家本色,他們沿襲著正宗的土家文化,只是不再拘泥于形式,有著簡化的傾向。

猜你喜歡
吊腳樓
走進(jìn)苗族吊腳樓?領(lǐng)略傳統(tǒng)民居之美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吊腳樓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吊腳樓
吊腳樓之美
苗族吊腳樓在民宿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2
巴渝文化——吊腳樓
吊腳樓(外三首)
土家族吊腳樓文化的群體記憶與精神符碼
傳統(tǒng)吊腳樓營造技藝之景觀價值探討
鄂西吊腳樓聚落鄉(xiāng)土景觀材料研究
台山市| 大厂| 台安县| 桦南县| 高台县| 易门县| 南陵县| 丽江市| 望江县| 习水县| 平泉县| 崇仁县| 蒙山县| 彭山县| 武乡县| 阿克苏市| 开鲁县| 顺义区| 麻阳| 墨脱县| 祁东县| 淄博市| 财经| 永川市| 阜南县| 富平县| 上犹县| 囊谦县| 册亨县| 沁水县| 沙洋县| 米林县| 富阳市| 昂仁县| 饶阳县| 太仓市| 安福县| 沅江市| 洪雅县| 宜君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