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無錫市新區(qū)第一實驗學校 江蘇 無錫 214028)
我們知道: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1]每位教師都應認識到,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地。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筆者看到很多初中化學老師加強自身學習的緊迫感和動機水平在逐漸降低,能力發(fā)展進入高原階段,教學方法的固化和教學內(nèi)容的窄化使他們早早進入教育生命的“倦怠期”。
最近觀摩了一次化學評優(yōu)課,課題是《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評比中,有位老師表現(xiàn)非常突出,但最終沒能拔得頭籌,只因為授課過程中他指著鐵和稀鹽酸反應一段時間后的試管中的液體強調(diào)氯化亞鐵溶液是淺綠色的,但事實上,由于氯化亞鐵容易被氧化,此時試管中液體的顏色已不是淺綠色了??茖W性的錯誤導致了該參賽老師的失利,正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如果我們初中老師關注高中化學,在必修1的專題3的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與應用》中就能找到正解。
此課令筆者感觸頗深,在近幾年的教學中、聽課中,愈發(fā)覺得初中化學老師有必要學習一些高中化學知識,以下與化學同行做點交流。
“為師之道,端品為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師,基礎知識扎實,熟悉課本,掌握重難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身為教師,要使學生信服你,你必須具備本學科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這樣的教師才能博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如果一位化學教師在課堂上盡只講些物質(zhì)性質(zhì),寫些化學方程式,然后就是無休止的做練習題,那么學生就會覺得學化學枯燥無味,從而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反之,要是一位化學老師在課堂上談笑風生,幽默有趣;課后對學生問的各種問題能快速、準確地回答,那么這個教師肯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yǎng)上,每每喜歡和教師賽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愿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于后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2]
有些初中化學老師常常自詡選對了專業(yè),認為比起語數(shù)外等主課老師,年年都在初三教化學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然這樣的老師充其量只是一個教書匠,他會和學生強調(diào)明礬的凈水原理是利用明礬溶于水后生成的膠狀物吸附雜質(zhì),使之沉降,至于這膠狀物其實是明礬溶于水后發(fā)生電離,電離出的Al3+與水反應生成的Al(OH)3膠體,也許很多初中化學老師并不知曉,因為只要讓學生背熟書上的原話,應對中考是沒有問題的。誠然,中考是不會考查膠狀物,但我們常說的,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此如何踐行?再如,化學教學要使用規(guī)范的化學術語,但是一些初中化學老師為了逼迫學生、誘導學生背誦化學式,教學生用讀“元素符號”的方式讀化合物,碳酸鈣稱之為“CaCO3”,氫氧化鈣稱之為“Ca(OH)2”,化學式是背下來了,用化學式來讀物質(zhì)名稱也順嘴了,壞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在高中聽課的時候,學生也就會對規(guī)范的化學用語有一個較長的排斥過程。我們的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奠基,教師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課程意識,要站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系統(tǒng)的高度去審視課程模塊。不僅要考慮“怎么教”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教”、“為什么要這樣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化學課程模塊的地位和功能、目標和要求有正確的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老師擁有一桶水已是遠遠不夠了,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胸無點墨心常怯”。初中化學老師學習高中化學知識,可以充實自我,而這只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第一步,教師應當確立自己的成長規(guī)劃,應該有自身獨特的成長個性,自始至終把讀書、育人、求索作為自己成長的三大基石。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把教師比作“蠟燭”,蠟燭總是照亮別人的同時毀滅自己。然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教師理想的高低往往影響著學生的成材高度。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再作“蠟燭”而應該學做太陽,新課改下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自身生命的覺醒者。只有生命澄明,渾然自覺,具有了太陽的光輝,才能以己之美造他人之美。
初中化學教育是粗淺的化學常識與化學基本觀念的教育。初中化學新課程表明初中化學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化學啟蒙教育。它沒有以高中或大學化學專業(yè)教育的預備教育為目標來選取教學內(nèi)容。教學的知識內(nèi)容大都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規(guī)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于是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45分鐘后就是大 “句號”,頭腦中很少有“問號”,更談不上思考。
上學期聽了這樣一堂課,內(nèi)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的第1課時,內(nèi)容是從酸堿指示劑的實驗,簡單地反映酸和堿能與指示劑反應并顯示不同的顏色,從而說明酸和堿作為不同類物質(zhì)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使學生對酸和堿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執(zhí)教老師在演示(第48頁和49頁)[實驗10-1]時,“石蕊試液遇酸變紅”現(xiàn)象非常明顯,但是沒有成功地看到“石蕊溶液遇氫氧化鈉溶液、石灰水變藍色”的現(xiàn)象,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告訴學生“石蕊溶液遇堿性溶液變藍色”這個結(jié)論。事實上,類似的“意外”在其他化學老師的課堂上也在發(fā)生,他們以種種理由搪塞學生,或干脆就不做這個實驗,只告訴學生結(jié)論,這種空口說白話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師們的心病,但鮮有人去思考,去解決。且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放置在試管架上的無色酚酞試液遇氫氧化鈉溶液變紅后紅色又褪去了,有些學生也注意到了,但執(zhí)教老師沒有留意這個教學生成。這樣的一堂課,且不說其他問題,教學達成度已然是不高的了。而以上兩個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初中化學知識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我們?nèi)W習、去思考、去探究。前者我們不妨借鑒江陰市臨港新城實驗學校的姜跟華老師在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吳星教授的啟發(fā)下試驗成功的五種石蕊溶液的配制方法(詳見《化學教與學》2012年第5期)。后者就需要我們的初中老師去學習一些高中知識,從而知道控制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是關鍵。
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正認為,思考是“在寧靜中找智慧,”他說,一節(jié)好課是思考的結(jié)晶。由此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謀生為手段的教書匠,常常不思而教,就像蠟燭,燃盡了就沒有了。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能把“思考”作為自己發(fā)展的源泉,靠“思考”來激發(fā)自己去永恒進取,去成為太陽,不僅給學生以知識,同時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課標版的中學化學教材全套一共十本,其中初中兩本、高中八本。初中部分:分為上下二冊,共十二個單元。高中部分:分為必修和選修二個板塊。必修1、必修2。選修一《化學與生活》、選修二《化學與技術》、選修三《物質(zhì)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選修五《有機化學基礎》、選修六《化學實驗》。教師仔細研讀教材,進行教學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還可以從行動中總結(jié)出經(jīng)驗,將經(jīng)驗升華為思想,可以促進教師思維的發(fā)展,促使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
《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知識的形成、相互聯(lián)系和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學習科學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仔細研讀人教版中學化學教材,可以看到編者以實驗為綱領,指導學生來學習化學,讓教師演示實驗、帶領學生實驗,讓化學教學在實驗中進行。高一開始上的化學實驗課,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發(fā)、過濾、沉淀、蒸餾、結(jié)晶、萃取等,都需要實驗來加以驗證。學生對實驗的領悟難度很大,比如蒸餾操作的步驟、蒸餾裝置的特點,是需要反復強調(diào)、提問、討論、啟發(fā)才能完全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這之后,必修2專題三的第一單元中再次涉及到蒸餾操作,而在這之前,初三化學的上冊第四單元中水的凈化方法就已講到蒸餾,且教材安排了用簡易裝置制取蒸餾水的實驗。有些初中化學老師在教這一內(nèi)容時由于時間問題,往往以一句“蒸餾是凈化程度最高的一種操作”帶過,實驗不做,原理也不講,無形當中加大了初高中銜接的難度。
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無論是知識的難度,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質(zhì)的飛越,加上課本內(nèi)容和所編選的習題與各類考題之間存在的較大差異,導致許多學生剛跨入高中,就感到難以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做好初高中的銜接不只是高中化學老師的職責,初中化學教師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勤于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基礎。初中化學老師熟悉高中化學,特別是必修1的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初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處理素質(zhì)教育和高中升學的關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適當?shù)赝貙捬由煲恍└拍詈鸵?guī)律。如講解燃燒、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范圍時可以適當?shù)倪M一步擴大。
宋代哲學家張載說過:“志大,則才大,事業(yè)大,志久,則氣久,德性久?!蔽鞣叫睦韺W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就與理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而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必須從基礎抓起,扎扎實實地多讀一些書。只有資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初中化學教師學習高中化學的必要性還有很多,學習,應當成為老師的一種習慣!
[1] 方明主編.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