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雨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上海 200241)
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試想,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為什么能使自己的英名銘刻于革命的豐碑上,為世人、后輩所頌揚、禮贊,而很多出身貴族,學識、見識比其豐富的人卻不能有此成就呢?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思想品德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猶如一顆樹,此時正是生根長苗之際。國外有的學者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智能在三歲以前已形成50%,到六歲由形成30%,二十歲前后形成20%。[1]所以,青少年時期對一個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而毛澤東之所以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心懷憤懣而要決心打翻那個舊的社會,之所以后來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道路,成為時代的巨人,之所以能夠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其實與他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和他在這些經(jīng)歷中形成的解放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解放性格形成的原因無疑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下面將從主要5點進行論證。
(一)家庭的影響
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精明能干,性格倔強剛毅,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同時,其父親嚴厲、苛刻和暴燥的秉性,也引起了毛澤東強烈的憤恨與不滿,對唯我獨尊、以“小”尊“大”、阻礙個性解放的封建制度充滿蔑視和敵意。父親的管教愈嚴厲,毛澤東的壓力愈重,反抗性也愈大,處處與其頂撞,非要爭個誰對誰錯不可。父親對他十分嚴厲、苛刻,這反而使他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性,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意識和極強自尊心?!拔夷赣H是個仁慈的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愿意接濟別人?!保?]毛澤東的母親,虔信佛教,性情溫和,為人質樸,常熱心幫助窮人。父母兩種相反性格的交相熏陶,在他成長過程中,埋下了反抗壓迫和同情民眾雙重結構的種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價值觀。
(二)湖南地域文化的影響
湖南人民極富有反抗精神和愛國情懷,素有“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惟德惟全”著稱.當然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也受到了這種文化風氣潛移默化的影響。湖南人有一句著名的口頭禪:“老子不信邪”。湖南人還愛說:“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換句話說,也就是,從來只認理不認人,認定一個目標,總是不懼艱辛、勇往直前,那怕是碰著天王老子、皇親國戚,或者是刀砍斧劈、五馬分尸,也義無返顧。這也是一種不隨和、不妥協(xié)的堅韌型的性格。梁啟超認為“湖南之長在強而悍?!?9世紀90年代湖南巡撫陳寶箴說:“自咸豐以來,削平寇亂,名臣儒將,多出于湘。其民氣之勇,士節(jié)之盛,皆甲于天下?!保?]沈從文說過:“湖南人坦白、豪放、雄強、潑辣?!保?]毛澤東也說過:“湖南人素來有點倔強性、反抗性和破壞性?!保?]翻開湖南的歷史,可以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反抗和造反。
(三)所處的特定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在19世紀90年代前后,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困局之中。毛澤東誕生的年代,正是清朝政府走向全面衰敗,處于被宰割時期。而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當時全國的仁人志士、愛國人士都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不顧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也要不斷努力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會的道路。1898年譚嗣同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毅然決定用自己的死喚起國人的覺醒。陳天華為了抗議日本當局對留學生的迫害,竟利用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來喚醒中華民眾的覺醒,于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灣跳海自殺了。彭超為第一中學學生,因為抗議日本的最后通牒,滿心積郁,竟跳進湘江自殺。這些都對喚醒世人的覺悟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所以,時代人物與所處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對毛澤東解放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源于新學的影響
毛澤東在韶山期間就已經(jīng)接觸到了《盛世危言》,此書作者清末改良主義者鄭觀應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實行政治改革。在東山高小,毛澤東接觸到了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感受到了一種神圣的抱負和歷史責任感。來到長沙,先接受了近代啟蒙教育,接受了西方進化論思想,認識到必須“以斗爭、進化、自強、自立的觀點和態(tài)度,來觀察和對待萬事萬物,包括個人”。后來毛澤東先后接觸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以及三民主義,激烈方法的列寧主義、溫和方法的羅素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等,并受到了各種新潮思想的影響,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極大地解放,也對挑戰(zhàn)封建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五)毛澤東堅定信仰和遠大抱負的影響
早在少年時期,毛澤東就立志改造自己命運,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在毛澤東離開韶山時,給他父親寫了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他立志改造自己命運的決心,也抒發(fā)了少年毛澤東求學救國的鴻鶴之志。求學期間,一直為中國的出路而與同學一起學習奮斗,貢獻自己一份力量。1920年12月1日,蔡和森、蕭子升分別給毛澤東寫信,詳細表明了各自贊同的思想及道路的觀點。毛澤東仔細閱讀、思考之后,表示完全同意蔡和森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學會方針,并在回信中闡述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道路和方法問題。之后,為了自己的信仰和遠大抱負四處奔波,參加革命。
作為農家子弟,毛澤東也受到了農家文化的巨大影響,在毛澤東的價值理性、思維模式以及實踐理性燈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毛澤東在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時,發(fā)現(xiàn)小說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是文官武將,幾乎沒有農民,而且這些人不需要種地,讓農民替他們種地。在這中間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公和農民地位的低下,對農民十分同情。毛澤東經(jīng)歷了農家子弟的艱辛、寒酸與卑微,從小就習慣了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來反抗一切壓迫與束縛。
當然,根據(jù)孟德斯鳩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地理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性格形成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還有人認為血緣因素對于性格影響也有關系。但本文認為要說這兩點因素影響深刻視乎有點牽強,因此,在這就不多加闡述。
性格決定命運。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解放性格,影響了毛澤東個人的人生軌跡,也可以說它也從正反面深刻影響了我們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使毛澤東成為舊制度的掘墓人,成為新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
最突出表現(xiàn)在于他對客觀世界有著自己解放的分析、見解,對世間的善、惡、丑、美有著自己的審視視角,凡事他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而從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就對毛澤東以后不盲目聽從蘇聯(lián)以及國際共產主義指揮,不犯教條主義等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礎。他不喜歡被束縛,討厭各種陳規(guī)陋習。他反抗父權、族權的種種“忤逆不孝”的行為,實際上是對主張以“小”尊“大”、以“下”事“上”等封建禮教的批判。他不喜歡被奉為儒學經(jīng)典的“四書”,而對《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批判、諷刺封建社會的“邪書”充滿濃厚的興趣。對私塾里粗暴、苛刻的教學方式,他以離校出走的方式表示不滿。這種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以及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滿和反抗,是毛澤東后來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批判態(tài)度形成的最早思想根源,也為反對革命建設中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思想做有力抗爭做了充足的準備,也是他后來能夠領導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國的思想源泉。
正是這種解放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的磨勵,促使毛澤東比一般的人更快地成熟,意志更加堅強,再加上自己為農民子弟,使他更加認識到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必要性。不論是當年反抗父親,反抗族權,還是發(fā)動學生開展全省總罷課,開展驅張活動。毛澤東都表現(xiàn)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大無畏氣概。另外,韶山村艱苦條件的磨煉,使他自幼保持了積極樂觀、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態(tài)。無論求學期間與同窗的日光浴、冷浴、風浴、冬泳和露宿等方式進行體魄和毅力的鍛煉,還是自學期間,每天圖書館,從清晨到閉館,僅以兩塊米糕充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毅力,都對毛澤東后來的革命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與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王明的左傾冒進主義、國際共產主義的瞎指揮等各種錯誤思想和行動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頑強的毅力。
總所周知,毛澤東從學生時代起就善于獨立思考問題,并且思辨能力強,價值觀也獨樹一幟。從小他就胸懷壯志,抱負宏大,懷著“改造中國和世界”的目的,努力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他把解放個性和人的自由發(fā)展作為人的價值目標,不拘小節(jié),不守成規(guī),上學期間思維敏銳,建立新民學會,提倡“學生自治”等無不表現(xiàn)出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解放的價值觀念。正是具有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價值觀,使他能夠成為革命的領導人,能夠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導演出一幕幕氣壯山河的畫面。如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相繼寫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其中,最典型的是拋棄“城市中心論”,開創(chuàng)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又如在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最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即破除了迷信,又解放了思想。正因為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才會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使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開始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之林了。而他極力倡導和鼓勵人們反抗一切束縛個性、壓迫生命的敵對勢力,通過艱苦的斗爭來維護個性的尊嚴,獲得人的自由發(fā)展。所有這些,都與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價值觀密不可分的。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的解放性格核心就是挑戰(zhàn)、反抗以及斗爭。青少年時期的他反抗父親,反抗老師,反抗族長,反抗封建制度,挑戰(zhàn)軍閥權威,積極與落后衰敗思想做斗爭,而這也影響了毛澤東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挑戰(zhàn)、斗爭。在20世紀40年代擊敗了日本和蔣介石,50年代又宣布對地球開戰(zhàn),60年代則向人的本性發(fā)起挑戰(zhàn)。毛澤東本人也列舉了“十次路線斗爭”:1927年陳獨秀;1928年瞿秋白;1930年的李立三;1931年的羅章龍;1931年底到1934年底的王明;1935年的張國燾;1953年的高崗;1959年的彭德懷; 1967年的劉少奇;1970年的林彪。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毛澤東的一生在不停的斗爭。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過分追求個性的解放,人的自由,反對一切束縛個性的因素,“企求百花齊放運動中徹底的言論自由,”大躍進'運動中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6]。毛澤東在60年代對紅衛(wèi)兵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幾千年來總是說壓迫有理,剝削有理,造反有理。自從馬克思主義出來,就把這個就翻案翻過來了。“[7]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我主張不斷革命論,你們不要以為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革命就要趁熱打鐵,一個革命接著一個革命,革命要不斷前進,湖南人常說:“草鞋無樣,邊打邊像?!保?]當毛澤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受到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制約時,他認為“階級斗爭,一抓就靈”,力圖以階級斗爭為綱來消除阻礙;他認為“天下大亂”,沒有什么了不起,最終都可以得到控制。于是在全國發(fā)起了“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史無前例的大慘劇。這一切都是毛澤東解放性格延續(xù)、發(fā)展后的結果,是毛澤東一生主張“革命、斗爭”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1]曹康煥.《立即從道德開始》,韓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4日).
[2]楊金鑫.《青年毛澤東與近代湖湘文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頁.
[3]《湖南巡撫陳寶箴奏設時務學堂析》,《湘報類纂》,第621頁.
[4]《沈從文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頁.
[5]《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83頁.
[6][英]迪克·威爾遜.《毛澤東傳》.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95頁.
[7]毛澤東:《在延安各界慶祝斯大林壽辰上的講話》.1936年12月21日,引自1968年8月26日《人民日報》.
[8]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195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