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南通226400)
中學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亟待提高,這是當今社會各階層的普遍呼聲,而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言文教學。學好文言文,可以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學方面的修養(yǎng)。而要求學生學好文言文,首先要注解好文言文,講授好文言文。
對文言文詞語和翻譯的教學,我們基本上都采用教科書上或教參上的說法或理解,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存在諸多的問題。同時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也很少教學生一些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或是理解文言詞義的方法。
(1)關鍵詞義含混帶過
教材的注解,只介紹其然,不介紹所以然。
如《鴻門宴》中“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教材下的注釋,對這一句翻譯為:“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這里,對“讓”沒有單獨注釋。由整句話的翻譯可以推出,教材的編委,把它理解為“謙讓”。事實上,把“讓”理解為“謙讓”是不準確的?!墩f文》中注:“讓,相責讓”,以言辭相責備。比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以及《漢書·蘇武傳》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顧左右而驚”。這些句子中的“讓”,都解釋為“用言辭相責備”的意思。
(2)語境義誤代基本義
有的文言文篇目詞義的注解不是很細膩,把語境義當基本義教給學生。
如《察今》中“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把矶股妗蔽南伦椋喉樦鴺擞浽谝估锒伤?。這里,對“涉”也沒有單獨注釋。由整句話的翻譯可以推出,教材的編委把它理解為“渡水”。《說文》注“涉”,徒行厲水也。在甲骨文中,“涉”指兩個腳趾一前一后,徒步涉水。所以,“涉”的基本義應理解為“徒步涉水”,課文的注釋不是很細膩,很清楚。
(3)某種意義孤立存在。
如《馬說》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文下注:臨,面對。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墩f文》中注:臨,監(jiān)臨。俯下身子,面對盛水的器皿照鏡子。這種用法,古書中很多。比如《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适琛芭R謂以高視下也”?!蹲髠鳌ふ压辍肥瑁号R謂位居其上,俯臨其下。
其實,學文言文的詞義與學外語有相似之處,某種意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他的地方會有相似的解釋。新課標也要求中學生有一定的文言鑒賞能力。我們認為必須在真正準確讀懂字詞的基礎上才能鑒賞。像“執(zhí)策而臨之”的“臨”由“俯下身子看”,引申為“居高臨下”,就非常傳神地把千里馬的悲哀刻畫出來了。
對詞類活用的判斷,教材中往往有錯誤或不準確的表述。
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文下注:朱亥拿出袖子里籠著的鐵錘,一錘子打死晉鄙。此處把“椎”注為“一椎子”,不準確,此處的“椎”,應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用鐵錘。
文言文中,名詞活用作作狀語的例子很多,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中的“翼”;“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這些詞語都是名詞作狀語,可解釋為“像……一樣”。
準確理解文言文應沿循訓詁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考證字句在語境中的準確解釋。
所謂訓詁,按照黃侃先生的說法,就是“解釋”,就是“用語言解釋語言”,具體地說,就是用現(xiàn)代語解釋古語。訓詁方法除了常用的形訓、音訓外,義訓。這里主要說一說義訓。義訓,就是直陳詞義,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周大璞《訓詁學要略》)四川大學張永言也認為,形訓、聲訓以外的訓釋字(詞)義的方式都屬于義訓。義訓的依據(jù)主要有援引已有的訓詁的結論、利用語言環(huán)境確定詞義。
如《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中的“稅”,應該解釋為“脫”。依據(jù)的是:郭注,西漢楊雄《方言》:“稅,舍車也?!薄岸惇q脫也?!?/p>
讀文言文,有時碰到選擇義項的問題,要找到唯一的正確的解釋。
如《左傳·文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此處的“封”,《左傳》杜預注:封,埋藏之。東漢賈逵說:封,識之。兩種義項,都可以說得通。但在這個語境中,只能取其一。劉文淇《疏證》引朱駿聲說:崤敗在僖三十三年四月,封尸在文三年。閱三載之久,豈尚有可以埋藏之尸?唯表識其地而已??梢姶颂幍摹胺狻?,可解釋為“立碑作標記”。
2.2.1 觀境為訓
觀境為訓也叫“據(jù)文定義”,即根據(jù)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以推求詞義的準確含義。所謂語言環(huán)境,指一個詞所在的上下文(本句、鄰句、全篇等),乃至整部著作、整個時代的著作、整個歷史時期的語言運用情況。
(1)根據(jù)“連文”、“復語”探求詞義。
如《史記·樂毅列傳》中“具符節(jié),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擊齊?!鳖櫍罕玖x“回頭”;反,返回。
王念孫《讀書雜志》中“顧反者,還反也。
《韓子·外儲說左篇》中“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倍际峭瑯拥挠梅ā?/p>
(2)根據(jù)“對文”探求詞義。
所謂對文,就是指處在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個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詞。這樣的字和詞往往是同義詞或反義詞。根據(jù)對文的這一特點,可以利用它來求得某一詞的確切的解釋。
如“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法言》)中“殫”“盡”對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窮”“達”對文。
《岳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闭n本注:“時而飛翔,時而停歇”?!凹?,棲止。鳥停息在樹上。”根據(jù)對文,“翔”“集”是兩個詞,從而推斷“游”“泳”也應該是兩個詞?!墩f文·水部》曰:“泳,潛行水中”;《玉篇·水部》曰:“游,浮也?!彼裕板\鱗游泳”的正確解釋應為“漂亮的魚兒,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水中”。
像上面的例子,可以在文言文的駢文或者詩詞的對仗中找出許多。
2.2.2 比較互證
比較互證,即通過排比、歸納用法類似的語言材料,比較分析它們在用法上的異同,來獲得對某些疑難詞語的解釋。
《詩經(jīng)·邶風·終風》每章的首句依次是:“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終風且曀”?!睹珎鳌吩唬骸敖K日風為終風?!薄俄n詩》曰:“終風,西風也?!蓖跄顚O認為“此皆緣詞生訓,非經(jīng)文本義。終猶既也,言既風且暴也?!边@個結論是在歸納、排比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的,如《詩經(jīng)·邶風·燕燕》中“終溫且惠”,《詩經(jīng)·邶風·北門》中的“終窶且貧”,《詩經(jīng)·小雅·伐木》中的“終和且平”,《詩經(jīng)·小雅·正月》中的“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迷信參考書,跟著注釋走,應沿循訓詁學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考證字詞在語境中的準確解釋,給學生正確的引導,教之以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