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功30%取決于才能,70%取決于人際關(guān)系?!队變航逃笇ЬV要》中也把學習初步的交往作為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和要求。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是常事。他們的思維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不善于彼此交往。對于幼兒間的沖突,家長們的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幼兒間發(fā)生沖突不好,一旦發(fā)生爭吵,成人總以“好好玩,別吵”簡單阻止,以平息沖突;另一種認為孩子間發(fā)生沖突是正常現(xiàn)象,當發(fā)生沖突時,成人則不予理睬,任其自由發(fā)展。本文就家長對幼兒間沖突的干預現(xiàn)狀進行研究,拋磚引玉,以引起更多家長對幼兒間沖突的思考。
一、家長干預幼兒沖突行為的現(xiàn)狀及分析
鏡頭一:“不容吃虧,替子算賬”型
聰聰在院子里和鄰居樂樂玩玩具汽車,樂樂發(fā)現(xiàn)聰聰?shù)钠嚤茸约旱钠?,就一把搶了過來。聰聰哭著跑回家說:“爸爸,樂樂搶了我的玩具汽車,還打我。”爸爸一聽,暴跳如雷:“沒出息,哭什么,他打你,你為什么不打他?”說著,抱起聰聰?shù)皆鹤永镎覙窐匪阗~。
案例中的聰聰爸爸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后,暴跳如雷,在沒有弄清事情原委時就急著為自己的孩子討回“公道”。孩子受了傷,成人比孩子更難受,甚至失去理智?!皬埰鹉鸽u的翅膀”,一句簡單的“他打你,你為什么不打他”,看似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其實是在鼓勵孩子的攻擊行為。
鏡頭二:“招惹不起,躲避得起”型
一群幼兒圍著沙盤玩沙子,被留在家里的晨晨央求了媽媽很久才允許被出去玩。一會兒,由于爭搶一把玩具小鍬與旁邊的昊昊吵了起來。昊昊一急之下,抓起一把沙子扔向晨晨,晨晨哭著回去報告媽媽,媽媽氣憤地說:“我早就說過你會被欺負,叫你不要和他們一起玩,你偏不聽。一個人在家玩玩具不是很好,以后不許和他們玩了。”
此例中的媽媽,明顯屬于逃避交往、溺愛型。她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心頭寶,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置于同伴群體中時,總有不安全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被欺負,認為只有讓孩子呆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常用“這個孩子不乖,不要和他玩”等反傾向的話語禁止孩子與他人交往。
鏡頭三:“不分皂白,竭力遏止”型
沙沙是個活潑好動,很愛看武打電視的小男孩。一天跟媽媽去小姨家看望感冒生病的妹妹,發(fā)熱的妹妹正在喝開水,沙沙從后面伸出雙掌用力在妹妹背上一推,說:“我?guī)湍氵\功,病馬上就會好的?!遍_水潑了妹妹一身,惱羞成怒的媽媽氣急敗壞,一頓呵斥,拎起沙沙關(guān)到了房間里。
這個案例中,媽媽對于沙沙的錯誤行為采取的是強力遏止,用關(guān)閉獨處來懲罰沙沙。表面看像是平息了風波,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內(nèi)心體驗:媽媽為什么這樣對我,我為什么要被罰?但由于迫于媽媽是家長的地位與威信,又只能忍氣吞聲,默認被罰。
鏡頭四:“外冷內(nèi)熱,啟發(fā)交往”型
放學后,丁丁和文文在教室里邊玩積木邊等家長來接。丁丁搭房頂時發(fā)現(xiàn)長積木不夠了,看見文文那兒有一塊,隨手拿了過來。文文見了忙去搶,兩人打了起來,文文咬了丁丁一口。正巧這時丁丁的媽媽來了,丁丁舉著被咬的手指哭著告訴媽媽。媽媽看了看手指并無大礙,于是安撫好丁丁情緒后輕輕問他們:“怎么回事?為什么吵架?”“他不給積木給我!” 丁丁生氣地說。“積木是我的?!?文文忙說?!氨緛硎窃谖疫@邊的,被你搶過去的?!眮睚埲ッ}已大致清楚,媽媽對丁丁說:“搶積木是沒有禮貌的,你怎么辦,才能得到積木又不使文文生氣呢?”丁丁低頭不語?!拔奈哪阌绣e嗎?知道自己錯在那兒嗎?”“我不該咬丁丁,對不起?!薄岸《?,你呢?”媽媽又轉(zhuǎn)問?!拔也辉摀屗姆e木,應該有禮貌地向他借。”“對了,小朋友之間可要做好朋友,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拉拉勾吧,以后還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丁丁、文文開心地拉了拉手。
此案例中,媽媽在解決問題時,運用了啟發(fā)的方法,以溫和的態(tài)度,站在引導和幫助的立場,讓幼兒先說清事情原委,進一步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幫助彼此間互相諒解,從而明白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幫助孩子形成內(nèi)在的“道德指南針”。
二、家長干預幼兒沖突行為的策略
作為家長,應采取什么樣的對策更好地促進幼兒間的交往呢?筆者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如何對待幼兒間沖突的幾點策略。
(1)改變教養(yǎng)觀念,辯證地看待幼兒間的沖突。孩子間的沖突通常是發(fā)生在一起玩耍、游戲的過程中。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沖突的過程也是去自我中心的過程,個體在沖突中逐漸形成了采納別人觀點的能力,這為人際間的理解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家長要正確看待沖突的價值,善于發(fā)揮沖突的功能,敢于放手,讓幼兒在沖突中增強社交能力。
(2)幫助幼兒提高辨別能力,學習獨立解決沖突的技巧。認識決定行動,要解決行為問題,就是要讓幼兒懂得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的道理。而單純地給幼兒講道理,實屬紙上談兵。如案例三中的沙沙,在他的思想概念中,不認為推圓圓是錯誤的行為。如果別人不小心碰了自己,我們要引導他們善于理解、原諒別人,引導幼兒多說禮貌用語“對不起”“沒關(guān)系”等,學會獨立解決沖突的技巧。從話語中可聽出,他是為了圓圓“治病運功”的,是出于善意助人的動機,并非惡意攻擊。為此,家長必須幫助他獲得正確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又如案例一中的樂樂,在發(fā)現(xiàn)聰聰?shù)钠嚤茸约旱暮每磿r,他可以運用“你的汽車能借給我玩玩嗎”的語言與聰聰交流協(xié)商。
(3)善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幼兒交往的條件。平時要鼓勵孩子多與他人交往,如在商店買東西時,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去人家做客說“你好”“謝謝”;同伴來家里玩,要熱情接待,會倒開水、拿水果、分玩具;客人走時,要起身送別,說“歡迎下次再來”;節(jié)假日多帶孩子到公園等地方玩……在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中,孩子才能獲得更多的交往能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要針對子女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學習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及方法,積極地影響幼兒,把沖突轉(zhuǎn)化成教育教學的資源,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zhèn)白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