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慶
(云南藝術(shù)學院舞蹈學院,昆明 650101)
裊裊長袖 綿綿袖情
——淺談傳統(tǒng)“袖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周 慶
(云南藝術(shù)學院舞蹈學院,昆明 650101)
“袖舞”是中國古典舞中極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它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的發(fā)展變遷,其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蘊含了古典藝術(shù)“韻”的美感與“和”的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的呈現(xiàn)。本文以“袖舞之形”概述歷代“袖舞”的歷史淵源,從“袖舞之技”、“袖舞之韻”兩個方面闡明傳統(tǒng)“袖舞”在當今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旨在引發(fā)人們對“在多元一體文化趨勢下‘袖舞’如何取得舞蹈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更進一步發(fā)展”的深思。
袖舞;袖舞之形;袖舞之技;袖舞之韻
“袖舞”是中國古典舞典型舞蹈樣式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周制定的《六小舞》中就出現(xiàn)了“以手袖為威儀”的《人舞》,隨之發(fā)展的“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袂拂面,體便娟只”的“楚舞”,“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裙似飛鸞,袖如回雪”的“翹袖折腰之舞”,“揚眉轉(zhuǎn)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钡摹鞍桌偽琛?,“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钡摹澳奚延鹨挛琛?,直至明清時期“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舞蹈,都能找到袖舞的身影。舞者們在揮舞長袖時或輕盈飄逸、技藝精妙,如空際中飄搖的輕塵;或高貴典雅、美輪美奐,如風姿卓越的仙女;或以手袖擬物飾,惟妙惟肖,形象鮮明。由此可見“袖舞”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形態(tài),還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靶湮琛币宦纷邅?,直至1980年中國古典舞身韻課誕生后,將水袖納入中國古典舞傳統(tǒng)器械訓練中之后,不斷地吸收、總結(jié)歷代“袖舞”和戲曲舞蹈中的舞袖技法,并在其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不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袖身韻教程,而且在舞臺表演中大膽創(chuàng)新,給予了“袖舞”更大的展示空間,使其獲得了更長遠的發(fā)展。
“袖舞”,顧名思義就是揮袖而舞,舞者以呼吸帶動,以腰為軸,通過肩、肘、腕、指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以及力度大小的不斷變換,使水袖在運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律動美。周代的“帗舞”、“羽舞”、“人舞”是執(zhí)絲綢、羽毛或徒手舞蹈,且在云南滄源巖畫和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也能看到大量高舉長羽作舞蹈狀的人像,這些舞蹈、舞姿看似與“袖舞”沒有關(guān)系,但它們都強調(diào)了舞者手臂的上揚動勢,其動作的運動路線、動勢與“袖舞”揚袖、抖袖技法的動勢、路線是相似的。筆者認為周代這一時期的“帗舞”、“羽舞”、“人舞”正是“袖舞”的源起,而“袖舞”的產(chǎn)生首先來自于這一時期人們對于升天、鳥圖騰的崇拜,以及統(tǒng)治者渴望能得永生,幻化成仙的祈盼。人們希望自己能像鳥一樣擁有能翱翔于天際的翅膀,舞動起來的長袖,似能溝通自身與上天的神器,而統(tǒng)治者們則將長袖蹁躚的舞者想象成天宮中的仙女,而自己則似天帝一般,能得永生。
其次,“袖舞”的產(chǎn)生與人們(歷代統(tǒng)治者)的審美情趣是分不開的。漢代時期的“翹袖折腰之舞”既吸收了“楚舞”長袖細腰的審美特征,更突出舞者運用腰功的舞姿體態(tài)?!靶湮琛笔菨h代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題材,如漢代著名的《盤鼓舞》就是舞者在盤鼓上騰踏跳躍、時俯時仰、揮袖而舞的,這些運用舞蹈道具所形成的舞技、舞容,都是因為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文明發(fā)展了,統(tǒng)治者為追求奢靡的舞蹈場面,精湛的舞蹈技藝,以及對女樂們“膚若凝脂、腰細如柳、笑靨勝花”的貪戀,促使女樂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藝,設計美輪美奐的舞服,極力保持自己的楊柳細腰,以滿足統(tǒng)治者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提高女樂們的自身地位和生活水平。而“長袖裊裊,腰肢軟弱無骨”的飄逸、柔婉的舞蹈形態(tài)正符合統(tǒng)治者的審美情趣。
再次,袖舞的產(chǎn)生還與高度發(fā)達的紡織業(yè)有關(guān)。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遠傳到境外各國,且各國貴族曾一度以擁有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來象征富有。由此可見,我國的紡織業(yè)影響之深遠,發(fā)達之程度,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使舞服的衣袖樣式各異,充分展現(xiàn)出不同的美感。晉代興起的《白纻舞》就是因其“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的舞服而得名,增強了舞蹈的輕盈飄逸之感。袖舞中衣袖的材質(zhì)直接影響舞者的發(fā)揮和舞蹈的美感,若過于厚重則無飄逸之感,若過于輕薄又無法體現(xiàn)袖舞的袖勁,且衣袖應具有整體性,不應有拼接的痕跡,由此可見高度發(fā)達的紡織業(yè)也是“袖舞”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我國古代封建世俗觀念中認為女子“長衣廣袖、發(fā)髻高聳、楊柳細腰、三寸金蓮”為美,正是這種“袖手、隆髻、束腰、纏足”的文化限制,極大的影響了舞蹈動作動作、舞蹈技巧、舞蹈服飾的創(chuàng)新。應該說以上四點文化限制在戲曲舞蹈中,尤其是旦角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舞者水袖的“片花”,或以袖掩面;腳上的圓場步和花幫步;舞者身量纖纖,或端莊、或俏麗的形象都深入人心,獲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同。也是在戲曲舞蹈中,“袖舞”部分帶給人們的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美感,更多的是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表情、表意的動作特征。從周代“帗舞”中舞綢的表象,到漢唐“舞袖”的表形,再到戲曲舞蹈中“袖舞”的表情、表意,“袖舞”一步步走向成熟。
“袖舞”著重于手袖上的技巧,它不同于其他舞具的運用,它是舞者手臂動作的延伸,是舞者身體與衣袖的合二為一,以其獨特的動態(tài)美感刻畫舞蹈形象,營造舞蹈意境,抒發(fā)舞者內(nèi)心情感。歷代“袖舞”中,多有揚袖、抖袖、翹袖、甩袖等向上動勢的舞姿技巧,而這些動勢向上的舞袖技巧使舞者的身體更具延伸感,增強了舞蹈的動感,“所以當舞者舞動長袖,拋向空中,就宛同輕云出岫,飛虹之懸天,絲縷之飄揚,輕煙之搖曳,具有一種十分怡人的飄灑、奔逸、流轉(zhuǎn)、舒卷的美感。[1]”這與所處時代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風貌有關(guān),尤其是在漢唐之際,國家呈現(xiàn)出一統(tǒng)天下、生機蓬勃的政治風貌,這種精神風貌融入到當時舞蹈藝術(shù)表演中。這一點在一些漢唐舞圖中都能得到證明,如漢代南越王墓玉雕舞人,她擰身出跨跪于地面,其衣袖寬且長,一袖垂于體旁,一袖揚袖于頭頂,體現(xiàn)出女子的柔美。又如漢代河南南陽樂舞畫像石中,舞者騰踏于盤鼓上,時而單手揚袖,時而雙手沖袖,體現(xiàn)出舞者的矯捷奔放。這兩件文物雖然都是漢代的舞蹈形象,但前者動態(tài)性強,而后者更顯力度。,分它們別向人們展示出了“袖舞”的“袖勢”和“袖勁”。且歷代“袖舞”中鮮少有騰空躍起的高空舞袖動作,而這一空間的局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袖舞”高難度技巧的發(fā)展。
而在發(fā)展至今的袖舞中,不僅僅繼承了歷代“袖舞”中具有代表性的風格特點,在舞袖技巧上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如果說歷代“袖舞”是舞者身體的進一步延伸,那么當今的水袖舞則讓舞者的身體與水袖得到了更充分的融合。首先,在水袖與身體關(guān)系上,歷代“袖舞”多以腰部的運動帶動手、袖的動作,與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過多的接觸,而在第十屆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的女子群舞《且吟春語》中,卻能看到水袖與腳部的接觸,舞者以腳腕繞住水袖形成“一順邊”的靜態(tài)舞姿,再順勢以手抽拉水袖,形成向上揚袖的動勢,在這手腳并用,一靜一動的對比,以及水袖一高一低的空間對比中,既有傳統(tǒng)袖舞擰腰出胯的形態(tài)特征,卻又使水袖更富生命力,讓觀者深刻感受到生機盎然的春意,感受到水袖與舞者身體高度的融合。其次,水袖在空間維度中的揮灑自如,在前文中筆者已提到,歷代“袖舞”會受到空間的局限,而現(xiàn)在的水袖舞卻大膽打破了這一空間限制,充分利用舞臺的低、中、高三個空間,舞者能在跳轉(zhuǎn)翻的技巧過程中完成各式精妙絕倫的袖技,而這一發(fā)展,讓舞者能從傳統(tǒng)“袖舞”的程式中解放出來,既豐富了舞袖的動作、技巧,又能在凌空躍起時更顯袖舞翩若驚鴻、輕燕紛飛的輕盈飄逸之美。最后,隨著人們對高尖舞蹈技巧的追求,袖舞發(fā)展至今,其袖長不斷增加,水袖的長度對于舞者的身體各方面的素質(zhì)都有相當高的要求,不僅要能將水袖收放自如,還要有相當好的體力,否則舞出來的水袖就沒有靈氣,缺乏美感。如今的袖舞既是袖技的創(chuàng)新,又是舞技的突破,身體與水袖的水乳交融更能體現(xiàn)“以身帶袖,以袖練身,身袖合一”的特點。應該強調(diào)的是:袖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單純的炫技,而是為舞蹈情感、舞蹈意境服務的。故此,如何巧妙的運用袖技,如何以“技”表“情”、融“情”入“技”是“袖舞”不斷發(fā)展的旨之所在。
入情之深,方有“情韻”;以情入境,方見“神韻”?!靶湮琛敝小耙孕鋫髑?,以袖入境”的特點正是“袖舞”的風韻之所在。歷代“袖舞”或如戚夫人的“翹袖折腰之舞”楚楚動人,或若漢代《盤鼓舞》發(fā)揚蹈厲,或似魏晉《白纻舞》纏綿、婉轉(zhuǎn),或擬戲曲舞蹈中“片花”時激憤、緊張。這些都是舞者以不同的“袖技”、“袖形”、“袖勢”、“袖勁”、“袖韻”來烘托舞蹈氛圍的。但現(xiàn)在的袖舞更加豐富了“袖”的情感體驗,袖舞能夠表現(xiàn)更豐富的內(nèi)容。首先,袖舞與音樂的結(jié)合,筆者在大學期間曾較系統(tǒng)的學習過中國古典舞水袖的課程,其中的一個綜合性組合《江河水》,就將樂曲《江河水》那激越悲憤的情緒成功的渲染出來,感染力極強。隨著音樂重拍的突出,半腳尖上頓挫地進退和快速的碎步移動,配合舞者在胸腰上的揚搭袖和向下的抖袖,舞者身體的向上動勢與舞者袖勢的向下產(chǎn)生強烈對比,更加深了組合的悲劇性,將孟姜女心中的悲痛、哀怨之情推向了極致,整個組合中,舞者的水袖時而比擬主人公夢境的入口,時而似三尺白綾,時而又像主人公深沉悠遠的相思愁情。組合以孟姜女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為主線,緊扣樂曲《江河水》的情感基調(diào),以水袖的“柔”表現(xiàn)孟姜女的無助,使整個組合帶給人們悲劇美的情感體驗。該組合將袖舞與音樂的緊密結(jié)合,更能打動人心,袖舞演繹了樂曲的故事,樂曲奏出了袖舞的情感。
其二,“袖舞”技法的運用加強了舞蹈意境的渲染力度,豐富了舞蹈主題表達的手段?!八洹弊鳛槲璧傅谰?,它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是為了更好的刻畫舞蹈形象,渲染舞蹈的意境,凸顯作品的主題。歷代“袖舞”所塑造的多是仙女的形象,營造的多是虛無縹緲的仙境,以及人們完滿美好的向往。而在當今的“袖舞”作品中,所要追求的藝術(shù)魅力要豐富的多。在群舞《且吟春雨》中,姑娘們的水袖似早春中一枝枝隨風飄蕩的柳條,一系列擰身出跨、揚袖、飄袖等動作姿態(tài),既有傳統(tǒng)袖舞的古典美感,又將春柳的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舞者從傳統(tǒng)“袖舞”的局限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舞臺的空間,將舞袖動作延展到地面和空中,使畫面更具流動感,這就抓住了春天萬物復蘇,到處充滿生機的形象特點。整個舞蹈,以“袖”為主線,舞蹈開始時,舞者將水袖收攏藏于肩上,以小巧靈動的舞姿表現(xiàn)春柳被春雨喚醒,破土而出,隨后在舞蹈中“柳枝”慢慢成長,一條、兩條、三條……直至所有的水袖全部散開,柳樹長成,舞蹈進入高潮,舞者又在空中騰跳的舞姿中揮灑水袖,更顯春之律動。整個作品從聲、色、形、律四個方面將春柳的形象鮮活的表現(xiàn)出來,將春天生機盎然的意境渲染出來,更將人們對祖國蓬勃發(fā)展的虔誠祝禱傾吐出來。
其三,其他舞種對古典舞“袖舞”的吸收與借鑒。歷代“袖舞”均屬于戲曲舞蹈、古典舞范疇,而在現(xiàn)今的一些民間舞和現(xiàn)代舞中也大膽的借鑒了古典“袖舞”的技法以豐富舞蹈表現(xiàn)手段。男子群舞《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是近年來比較要代表性的一個藏族舞蹈,該舞以似哈達般圣潔、綿長之袖傳藏族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悅之情。舞蹈中從無袖到短袖再到長袖的變化,將舞者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衍伸出來,將舞蹈的情緒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舞者在動感、緊湊的節(jié)拍中,在熱烈、激情的主旋律中,以整齊劃一的舞袖動作將舞蹈的氛圍渲染到了極致。眾所周知,在傳統(tǒng)藏族舞蹈當中,其水袖并不像古典舞中那么長,其所有的拋袖、揚袖、搭袖、捧袖動作多是緊密配合腳部的運動,且并不著重強調(diào)袖子的舞動,而只是因為手臂的運動動勢帶動袖子的舞動。而作品《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不僅大大增加了水袖的長度,大膽借鑒了古典袖舞中揚袖、沖袖、出收袖等傳統(tǒng)袖技,且在夸張、放大的典型性藏族舞蹈動作過程中揮舞長袖,以整齊的袖舞動勢來增加舞蹈的感染力。此時,熱情奔放的袖舞帶給了觀眾更大的震撼,使古典舞中的水袖在藏族民間舞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xiàn),它以長長的水袖提高作品的難度,卻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藏族民間舞蹈所應具有的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除了該舞以外,現(xiàn)代舞《國色天香》中《袖》的部分中也巧妙地運用了古典舞的水袖,在這部作品中,編導將現(xiàn)代舞的編創(chuàng)技法與古典舞的傳統(tǒng)舞具完美的融為一體,我們依然能看到傳統(tǒng)“袖舞”中的繞、拋、纏等態(tài)勢,然而它卻以現(xiàn)代舞特有的呼吸、節(jié)奏處理方法、以及舞者與地面的關(guān)系,將水袖更多的與身體其他部位、與地面的接觸,從而產(chǎn)生出不同的效果,它賦予了水袖新的生命,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美感,正如有關(guān)學者的詮釋,“它是一種思緒、一縷青煙、一種力量、一個活生生的人,它在舞蹈中與舞者對話,傳遞著一種思想和靈魂,它和舞者融為一體,和整個世界融為一體。[2]”
我國的“袖舞”歷史悠久,它以其獨特的“技”、“形”、“勢”、“勁”、“韻”為世人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上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多元一體”的文化發(fā)展趨勢下,舞蹈藝術(shù)家們緊扣歷代“袖舞”所具有的典范意義的舞蹈形態(tài)和具有程式化的“袖技”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袖舞”得到了更寬闊的展示平臺,更深廣的發(fā)展空間,更久遠的藝術(shù)價值。“袖舞”發(fā)展至今,其保護與傳承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水袖”在戲曲藝術(shù)中的發(fā)展,要更為成熟。然而從舞蹈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來說,以“水袖”為道具的舞蹈作品還是相對較少。筆者認為,如何進一步創(chuàng)新水袖的技法,擴大其表現(xiàn)力,使水袖能夠適應更多舞蹈形式的表現(xiàn),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鄭明璋.從傅毅《舞賦》看漢代長袖舞的動態(tài)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李婷.從現(xiàn)代舞《國色天香》看中國傳統(tǒng)舞道具在現(xiàn)代舞中的運用[J].藝術(shù)評論,2008(9).
[4]蘇巖.袖婆娑舞漢天——從考古出土實物談漢代長袖舞[J].中原文物,2001.
[5]馮宇光.從漢畫像看漢代舞蹈藝術(shù)的審美內(nèi)涵[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7.
[6]梁宇.袖舞之來源與歷史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責任編輯姜仁達]
Long Sleeve,Deep Feelings——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leeve Dance
ZHOU Qing
(Yunnan Arts University,shool of dance,Kunming 650101,China)
Sleeve dance ,which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is one of the typical form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ts Unique artistic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contai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in classical art ,show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sleeve dance through its formation,and illumin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leeve dance through its skills and rhythms,aiming at causing our deep consideration over how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in sleeve dance work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e.
sleeve dance;the formation of sleeve dance;the skills of sleeve dance;the rhythms of sleeve dance
JT0-02
:A
:1008-9128(2014)05-0121-04
2013-10-29
周慶(1989-),女,湖北仙桃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