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雨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葛,也稱葛麻。其纖維可織布,俗稱“葛布”、“夏布”,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服用材料,主要通過將葛藤纖維用水浸煮提取纖維織造而成。葛布織造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遺址發(fā)現三塊五六千年前的葛布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在歷史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關于葛布在我國服用材料發(fā)展中的相關記載[1]。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為絺為绤”[2]。東漢史學家袁康《越絕書·越地傳》:“葛山者,勾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闡明了在吳越時期人工栽培葛的歷史[3]。在《周禮·地官》記載:“‘掌葛’掌以時微絺、绤之材于山農,凡葛征微草貢之材于澤民?!庇纱丝梢钥闯鲈谥艽蛯iT設立了“掌葛”的官吏來掌管葛類纖維的種植和紡織,由此可見葛布在我國紡織經濟中的重要地位[4]。
雷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影響,四季常青,葛藤蔓延。雷州地區(qū)葛藤也稱野葛,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背著,卵狀長圓形,具線條;小托葉線狀披針形,與小葉柄等長或較長;小葉三裂,偶爾全緣,頂生小葉寬卵形或斜卵形,先端長漸尖,側生小葉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黃色、平伏的蔬柔毛,其纖維是古代雷州先民織布制衣的主要材料。早在三千年的商周時期生活在雷州地區(qū)的南越人就已經掌握了葛布織造工藝[5]。另明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雷人善織葛,其葛產高涼、碙州而織于雷”[6]??芍字莞鸩际前殡S雷州先民一起成長的,是雷州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葛布,在許多朝代都被列為優(yōu)質的朝廷貢品[7]。東漢時期,嶺南的葛布已經全國聞名,雷州葛布“百錢一尺。細滑而堅,顏色若象血牙,名錦囊葛者,裁以為袍,直裰,稱大雅矣。故今雷葛盛行天下”[6]。在東漢光武帝時期,雷州葛布就被列為貢品進貢朝廷。同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雷州葛布在當時也隨著其他工藝品遠銷海外[8]。其中,唐代雷州出產的葛布,工藝精致,質地優(yōu)良,被朝廷列為貢品[9]。雷州古體雷歌(約創(chuàng)作于宋代前)云:“月光光,月圓圓,四娘絞布在庭旗;腳踏年規(guī)響噫噎,手捻比榔拎單杼”[10]。明代,雷州紡織業(yè)較發(fā)達。萬歷《雷府志》卷五《風俗志》載,“土多布多麻而葛為上,絲間有之”;“大家婦女不閨門,日事紡織,鄉(xiāng)落之婦尤勤”。明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五《葛布》中記載雷州葛布盛行天下,云:“惟雷葛之精者。百錢一尺。細滑而堅……故女手良與沽功異焉?;浌识喔?。而雷葛為正葛。雷州婦女多以織葛為生。詩正義云。葛者婦人之所有事。雷州以之。予詩云。雷女工稀綌。家家買葛絲。又云。蠻娘細葛勝孺。采葛朝朝向海隅。又云。雷女采葛。緝作黃絲。東家為綌。西家為烯”[6]。明屈大均《雷陽曲》有:“蠻娘細葛勝羅襦,采葛朝朝向海隅。為有珠池名對樂,家家生女盡如珠?!鼻宕钫{元《南越筆記》云:“粵故多葛,而雷葛為正葛?!泵髑鍍纱字莩蔀楫敃r我國葛布的大本營。雷州地區(qū)的葛布生產達到鼎盛,加之港口貿易的推動,當時的各個鄉(xiāng)村生產的不同品類葛布產品都匯集于此,并且通過雷州港口對外輸出。同時,雷州葛布也是當時最為時尚與珍貴的物品。清代端陽節(jié)時,廣東巡撫進貢禮品中就有雷州葛布五十匹[8]。民國以后,葛布的生產幾乎全部停止。由此可見,雷州葛布在中國古代紡織文化發(fā)展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雷州葛布作為雷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紡織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紡織技術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雷州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雷州葛布具有質地細薄、若如蟬翼,可以與香云紗相媲美的特點名聞天下[8];其染織原料主要以天然植物染料為主,主要有通過黃枝的果實染出的金黃色;粒淡子(當地叫法)果實染織成的深紅色;藍色選用青黛;褐色用榔;以及大乳根(當地叫法)/山稔根的根,將皮浸泡10小時,溶解出顏色后,用罐子將其與擬染物面料一起沸煮,冷卻之后,將染織面料在溪水中反復漂洗干凈,染成棕紅色。但由于傳統的雷州葛布生產工藝工序繁多,且全為手工作業(yè),生產效率低下,產量低,成本高等因素,特別是受到絲、綿紡織工業(yè)的沖擊等問題,導致雷州葛布在現代近乎絕跡。在深入雷州地區(qū)走訪調研中了解到,葛布在當地被稱作“Ga Bua Bei”,在明清兩代,清末民國初期還有人采摘葛藤在雷州城販賣,也有一些專門兜售葛布的商行。例如,廣東海洋大學張蓮等在“古代雷州半島海神信仰略析”一文中就有提到,在明清時期雷州半島媽祖廟廟址中就有雷州城西關外葛布行,而今在整個雷州地區(qū)已找不到專門出售葛布的布行了[11]。對雷州葛布了解的人少之又少,了解雷州葛布織造印染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只有一些年過耄耋之年的老人。由于生活的壓力與現代紡織材料的發(fā)展,雷州葛布已不再有人問津,曾經輝煌的民間手工藝正在慢慢走向末路。
雷州葛布技術工人的存在是雷州葛布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而目前雷州葛布的織造藝人已近耄耋之年,無法進行雷州葛布的采葛、紡紗與織造,加之雷州葛布織造工序繁復、受季節(jié)性影響大、市場狹小、特別是受到現代紡織工業(yè)的沖擊等問題影響,曾經風靡千百年的雷州葛布在整個雷州地區(qū)已無人問津,這也就導致了雷州葛布織造藝人出現了嚴重斷層;為此,加快雷州葛布的保護刻不容緩。其中,要保障雷州葛布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就必須通過深入傳統織造地區(qū)進行全面系統地調研、記錄、整理雷州葛布織造技術,并通過與企業(yè)、高校科研人員合作,設置雷州葛布研究機構。對此我們可以在地方高校設計類專業(yè)設置雷州葛布織造與設計專業(yè)課程等機制,提升雷州葛布的審美藝術;或者效仿貴州省瀕臨絕跡的布依族傳統楓香染工藝傳承模式,開設培訓班來推動傳統手工藝的保護[12]。以此來更好地推廣雷州葛布織造技術和培育年輕一代的從業(yè)人員,確保雷州葛布傳統工藝延續(xù)它的獨特風格。
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僅要保護和培養(yǎng)民間手工藝者,雷州民間手工藝遺產保護機構的設立也是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面。在我國許多地區(qū)被列入國家級、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不計其數,但在其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方面卻略顯不足。以湛江市為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6項,但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雷州石狗,只是在一些博物館、展覽館中進行陳列展示,對雷州石狗的研究也僅僅停留在文化層面,致使雷州石狗文化未能在保護中得到傳承。對民間手工藝保護措施較為完善的日本,昭和25年起就設置了“文化財保護委員會”,以及后來的“傳統工藝品產業(yè)振興協會”,20世紀90年代開展的“一村一品”運動,所有為保護傳統手工藝而設置的專業(yè)機構都大大推動了日本傳統手工業(yè)的復興與繁榮[13]。為保護雷州傳統手工藝中的雷州葛布織造工藝,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雷州傳統編織與紡織研究機構,該機構主要針對該地區(qū)織造技術,染整技術及紋樣設計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的調研分析。在對雷州傳統葛布織造工藝調研的同時,針對性地進行雷州葛布文化產品開發(fā)與宣傳工作的開展,是對即將絕跡的雷州織造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措施。
雷州半島,曾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匯聚了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種文化因子。目前湛江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個、省級26個、市級41個。根據走訪雷州地區(qū)訪談與查閱文獻資料等多方面調研發(fā)現,雷州葛布作為雷州地區(qū)先民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現已面臨絕跡的境地,截止2013年湛江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fā)布,依然沒有提及雷州葛布這個伴隨雷州先民傳承與發(fā)展的古老傳統民間手工織造技藝。雷州葛布作為我國紡織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高超的紡織織造工藝、色若象牙血、薄如蟬翼等特點風靡千年,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雷州先民生活文化的真實寫照?;谝陨戏治?,雷州葛布屬于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瀕臨絕跡的雷州葛布,單單通過個別民族民間學者的微薄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各級地方政府、民族民間文化研究學者與企業(yè)的共同努力,加快雷州葛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的步伐,才能讓雷州葛布得以重獲新生。
所謂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諸如語言、戲劇、音樂、風俗、手工藝等不能夠固化的人類財富。而在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百姓奔走忙于生計,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堅守者寥寥無幾,加之對其法律內容一無所知,致使許多地區(qū)獨特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走向滅絕。特別是在經濟欠發(fā)達的雷州地區(q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傳統的葛布織造在民國初期就已停止,了解其紡紗技術及織造工藝等流程技法的手工藝者都已年近耄耋,加之雷州話的地域性特色,與其溝通存在著語言不通等問題;只有極少部分年過花甲的工藝傳承者對此了解;傳統的雷州葛布由于工藝繁復、織造時間長、生產效率低、市場狹小等問題,他們不得不放棄織造葛布,為生存而奔波,織造也就為此在雷州人的生活中無聲無息地隱身了。在頒布保護性法律的同時也要加大其宣傳力度,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條,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予以表彰、獎勵。讓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所關乎的自身利益等問題;同時可以根據我國國情,效仿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國家設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雷州葛布得到更好的延續(xù)與發(fā)展[14]。
雷州葛布既作為一種手工行業(yè)而存在,又作為一種手工文化而發(fā)展,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紡織科學技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考古、歷史、藝術、科學或技術價值和研究意義。面對雷州葛布在當下發(fā)展中的困境,對雷州葛布的拯救已是迫在眉睫。我們應該通過多種拯救機制來實現對其保護與傳承,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將雷州葛布這種傳統而古老的織造技術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也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讓雷州葛布重新煥發(fā)昔日的華彩。
[1] 袁仄.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2] 王秀梅.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仲富蘭,何華湘.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楊天宇.周禮譯注(十三經譯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李科友.百越族對桑麻苧葛棉種植業(yè)的重大貢獻[J].農業(yè)考古,1988,(2):408—414.
[6] (清)屈大均.清代史料筆記: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 陳志堅.雷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8] 李日興.雷州葛布,古代時尚和珍貴的布料[N].羊城晚報,2012—04—25(B4)
[9] 雷州市人民政府.雷州史話[EB/OL].http://leizhou.gov.cn/LZDT/Content.aspx?Id=21/2011—10—31.
[10] 牧野.雷州歷史文化大觀[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11] 張蓮,李雄飛.古代雷州半島海神信仰略析[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0,30(2):47—50.
[12] 韋云彪.惠水縣布依族楓香染的保護與傳承[J].黑龍江史志,2009,(22):79.
[13] 劉志閣.外國傳統手工藝保護的文化啟示[J].新聞愛好者,2012,(16):65—66.
[14] 徐乙乙.日本的傳統工藝保護策略[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1):1—4.